俄制導彈落入波蘭,幕後黑手居然神奇的找到了

每日怡見

推特上流傳,15日落在波蘭境內的飛彈其實是烏克蘭導彈

15日凌晨,歐洲出大事了,這件事,不光可以改變世界局勢,甚至,整個人類的歷史進程,都差一點要被改寫。

第三次世界大戰,彷彿就在眼前,一觸即發。

因為一枚導彈落入了波蘭境內,突發爆炸,死了兩個人。

關鍵是,這枚導彈還是俄羅斯製造的。

這一下,各種猜測和陰謀論甚囂塵上。

整個歐洲都籠罩在了真正的陰影之下。

因為這波蘭可是北約成員國啊,根據北約憲章第5條的規定:締約各方同意,對歐洲或北美的一個或多個締約國的武裝攻擊將被視為對其整體的攻擊。

如果這事真是俄羅斯幹的,那麼北約必須要出兵參戰。

北約和俄羅斯幹起來了,按照目前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常規戰爭是肯定打不過的,那麼稍有不慎就會爆發核武大戰。

到了那個時候,你說我們還能閒著嗎?

說不定,中國也會被捲入其中,第三次世界大戰可不就在眼前嗎?

所以啊,這一場爆炸真的是把世界推入到了最危險的邊緣。

這場爆炸是波蘭當地時間14時40 分發生的,北京時間還是凌晨,等新聞出來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了。

這時候,又有一條新聞出來了:

波蘭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已召見俄羅斯駐波蘭大使,要求對此「立即給出詳細解釋」。

當時爆炸剛剛發生還沒多久,但波蘭卻第一時間召見俄羅斯大使,要求對方給個解釋。

這不擺明了——「兇手還沒查出來,但我認准了就是你幹的,你必須給我一個交代」嗎?

當時我太困了,掃了一眼新聞就繼續睡了,但當時我腦子裡第一反應:

這不就是北溪管道被炸的翻版嗎?

當初北溪管道被炸之後,西方國家第一反應也是,指責這事就是俄羅斯幹的,是俄羅斯自己炸掉了自己的管道,以此來給歐洲斷氣,並進一步挑起事端。

可我們當時也分析過,俄羅斯幹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為,我如果想給你歐洲斷氣,我直接關掉閥門不就行了,為啥非要花費幾百公斤TNT的炸藥,還安排潛水員下到水底,冒著被你們發現的風險,去炸管道?

這不就是嫌房間採光不好,直接掀開屋頂嗎?

傻子才會這麼幹呢。

可是,這種理性的聲音在西方世界里是幾乎看不到,是會被殘酷打壓的。

因為你去看看西方拍的那些電影,反派永遠都是一個邪惡的俄羅斯人,陰險,狡詐,殘暴。

所以,他們寧願相信這事就是俄羅斯幹的。

雖然後來經過調查,瑞典方面說太過敏感,不對外公佈,俄羅斯也說查到了英國前任首相特拉斯給美國人發的短信,上面寫著「It’s done」,種種跡象表明,這就是在美國人的指使之下,英國海軍派人幹的。

可是真相究竟是什麼,現在還重要嗎?

不重要了,北溪管道被炸,歐洲沒辦法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只能依賴美國。

歐洲再一次被拖下水了,美國人贏麻了。

所以,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波蘭導彈爆炸事件,很可能又是西方自導自演的一出好戲。

乍一想,是這麼一回事,美國人又在挑事了。

可當時我太困了,等我睡醒之後,我仔細一琢磨:

這事兒不對啊。

要真是美國人幹的,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

這可和炸北溪管道不一樣,炸了管道,可以讓歐洲買你美國人的天然氣。

可現在已經涉及到軍事了,波蘭可是北約成員國啊,一旦坐實了這事是俄羅斯幹的,那麼北約都要出兵對俄羅斯宣戰啊。

俄羅斯可是核武大國啊,作為北約的老大,要是真打起來仗來,人家能不先對你發射洲際導彈嗎?

所以,把這事給挑起來,對美國又有什麼好處?

就在這時候,新聞又來了。

前面波蘭外交部的發言人,不是指責這事是俄羅斯幹的嗎?

結果波蘭政府的發言人皮奧特穆勒說了,有關部門不要隨便亂說話,相關媒體也不要再炒作了,事情正在進一步調查。

而波蘭總統杜達也趕緊出來說,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表明是哪一方發射的導彈,雖然它很可能是俄羅斯製造的,但是調查還在進行中。

看完什麼感覺?

冷靜吧?

太冷靜了。

作為挨炸國,作為受害者,還死了2個人呢,不是應該群情激奮,聲討兇手,要求立刻繩之以法嗎?

可現在,波蘭卻在有意給這件事情降溫。

這也太反常了吧?

再說其他各方。

俄羅斯國防部迅速做出反應,說俄羅斯軍方沒有對烏克蘭-波蘭邊境地區發動打擊,這是一次蓄意挑釁,和俄羅斯沒關係,你們怎麼不去找烏克蘭?

俄制導彈,那就一定是俄羅斯幹的啊,也許是烏克蘭呢?

別忘了,烏克蘭也是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他們手上也有大量的俄制武器呢。

這下,壓力來到了烏克蘭這邊。

烏克蘭外長庫列巴當時也是在第一時間出來否認,還說這一定是俄羅斯那邊的陰謀論。

好嘛,俄烏雙方都不承認,都說是對方幹的。

那麼,咱們就看看北約的態度。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16日上午在布魯塞爾主持北約聯盟緊急會議,討論「這一悲慘事件」。

而正在印尼巴釐島上,出席g20峰會的美國總統拜登,召集G7領導人舉行閉門的緊急圓桌會議。

法國總統馬克龍說自己對波蘭表示支持。

德國總理朔爾茨說自己也在和波蘭打電話,正在緊急商討對策……

就在大家覺得,這事鬧大了,戰雲密布,說不定就要打起來的時候。

開完G7圓桌會議的拜登出來了。

有記者問他,導彈是否由俄羅斯發射?

可沒想到,拜登卻說:有初步信息反駁了這一說法,從彈道來看,它不太可能是從俄羅斯發射的,但最終結論仍有待徹底調查。

沒想到啊,一向裝糊塗的拜登,這回居然這麼清醒。

頭一個上來,就降了溫,幫著俄羅斯排除了嫌疑。

這看起來非常的反常。

但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還是那句話,這事兒對美國沒好處啊,如果是美國事先指使的,拜登他又怎麼會不知道呢?

再說了,就算是美國指使的,又怎麼會選在現在開G20峰會的時候下手?

現在各方大佬都不在家,都在印尼開會呢,要突然出了個事,怎麼來得及應對啊?

估計,在G7的閉門會議上,英法德那些國家的領導人,都一臉埋怨的看著拜登,想問問他,怎麼動手也不和自己提前說一聲,大家都沒準備啊。

拜登卻一臉無辜的看著大家:「真,真不是我幹的啊……」

可是這話大家卻不信啊,雖然嘴上沒說,可心裡卻在想:

「得了吧大哥,之前北溪的事情我們都不好意思戳穿你,還好意思在這演戲呢。」

自己說的話沒人相信,當時拜登心裡面那叫一個苦的啊。

所以,他必須要把這事兒給查清楚。

不光是給盟友們一個交代,更是要給俄羅斯一個交代。

你想想,如果這事真不是俄羅斯幹的,那誰能受得了啊。

好傢伙,北溪管道嫁禍我一次,現在又來?

萬一俄羅斯惹毛了,真發射導彈過來了怎麼辦?

到時候,事情可就沒法收場了啊。

於是,拜登開完會出來,先說這事可能和俄羅斯沒關係,導彈不像是俄羅斯發射的。

然後,他又立刻命令五角大樓開始調查。

但是我們都知道啊,美國人的調查,那可就下去遠了,還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出結果。

當初北溪管道被炸是在9月底,到今天,一個半月過去了。

美國這邊還沒最終調查結果出來呢。

只有瑞典委屈巴巴的出來說了句不方便公佈。

就在我以為,這事也要拖上一兩個月。

最後,波蘭跑出來說,「結果太敏感,不方便公佈」的時候。

美國人的結果,居然在幾個小時後出來了。

北京時間今天中午13點17分,據美聯社報導:

經過初步調查,三名美國官員表示,落入波蘭境內的導彈系烏克蘭軍隊發射,用於攔截一俄羅斯導彈。

很快,拜登也出來出來說了,發生在波蘭的爆炸事件,是由烏克蘭導彈造成。

最後,當事人波蘭總統杜達也跑出來解釋:落入波境內的導彈很可能是烏防空系統的「意外」。

他說:這起事件是一起「不幸的事故」,這枚俄羅斯製造的導彈「極有可能被烏克蘭防空系統所使用」。

但是沒有理由相信事故是蓄意攻擊,也沒有理由認為導彈由俄方發射。

好傢伙,沒想到這次美國人的調查速度挺快啊,才幾個小時就出結果了。

波蘭也沒有繼續裝啞巴了,反而主動出來替俄羅斯辯解,證明其清白。

反常吧?太反常了。

印象中,美國人還是第一次這樣有效率。

其實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們不想看到事態擴大,美國人想息事寧人,如果後面,不發生第二次,第三次導彈爆炸,那麼,這事也就算了。

但是呢,美國的調查結果,卻重重的打了烏克蘭的臉。

咱們再回憶一下,之前烏克蘭外長庫列巴是怎麼說的?

他否認了烏克蘭導彈落入波蘭境內,還說這是俄羅斯的陰謀論。

還有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也趕緊跑出來,指責莫斯科「故意攻擊波蘭」。

他說,這是「莫斯科軍事侵略的重大升級」,並警告「俄羅斯的恐怖行動進一步發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是想拉西方國家一起下水啊,光武器支援可不夠,你們得派地面部隊一起來幫我啊。

烏克蘭也清楚,西方援助自己,是想讓自己當炮灰,可現在,他們不想當這個炮灰了。

但是,西方國家人家也不是傻子啊。

有炮灰在前面頂著,可以消耗俄羅斯,為啥我們還要親自下場呢?

值得一提的是啊,在導彈爆炸發生之後,波蘭軍隊進行了戰備升級。

當時,我們看到這條新聞,還以為是波蘭在防範俄羅斯,甚至可以要對俄羅斯出兵動武了。

但現在,你看完調查結果,知道導彈是烏克蘭軍隊發射的時候。

你再回來看這條新聞,你品,你細品。

這波蘭軍隊突然升級戰備,也不知道到底是在防著誰啊。。。

另外,我還找到了事發村莊的地圖。

我還特地標了兩個箭頭。

藍色的是烏克蘭,紅色的是俄羅斯。

如果他們發射導彈的話,方向大致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大家有沒有發現有什麼地方不對?

沒錯,調查結果不是說了嗎,這是烏克蘭防空系統的導彈,是用於攔截俄羅斯導彈的。

可,俄羅斯在你東邊啊,你這攔截的導彈,不應該往東邊發射嗎?

咋還換了個方向,往西邊走了?

這我倒是有點搞不懂啊,這不是在把足球往自家球門裡面踢嗎?

烏克蘭啊烏克蘭,你們可真牛。

中國男足都沒你們這個本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