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去走走看看,總不是一件壞事。
反正,德國總理朔爾茨最近的亞洲之行,給他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他訪問了中國,後來又去了越南和新加坡,還去印尼參加了G20峰會。
回國後,在11月21日的《南德意志報》主辦的經濟論壇上,朔爾茨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最近亞洲之行的心得。
看相關媒體的報導,除了烏克蘭危機的反思外,大概還有三點。
1,感慨西方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朔爾茨說,歐洲和北美國家能夠享受世界上最好經濟——「穩定的增長、低通脹和高就業率」的美好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2,感嘆世界正發生根本性變化。
尤其在訪問越南和新加坡後,朔爾茨感嘆,世界正在日益多極化併發生根本性的結構重組。幾十年前,越南和印尼等國家一直為歐洲和北美市場生產廉價商品;現在,世界擁有購買力的中產階層增長了10億人。
3,警告必須對「去全球化」說不。
朔爾茨說,「去全球化是一條危險的錯誤道路」,德國經濟必須「不懼怕與多極世界相關的變化,而是做出相反的反應」。他表示,德國企業通常「對全球經濟動蕩做出更快的反應,並利用多元化和轉型的機會」。
我相信,朔爾茨的感嘆是真誠的,尤其是他去了新加坡和越南。
曾幾何時,西方人誰看得起越南、新加坡和印尼,因為在他們的印象和宣傳中,這些國家都是落後、貧窮的代名詞,西方人去那裡,更多是消遣,是去施捨,是去援助。
但朔爾茨親眼看到了這些亞洲國家的活力。別忘了,印尼有2.7億人口,越南有9800萬人口,都比德國還要多。這兩個國家雖然現在還遠比不上德國,但經濟發展迅速,呈現出勃勃的生機。
更別提新加坡,新加坡現在的經濟活力和生活水平,已經讓很多西方國家都感到羨慕。
當然,也不用提中國。這一次朔爾茨亞洲之行的第一站,就是中國,可能有疫情的多重考慮,他就到訪了北京。但他的前任默克爾,每年一定要訪華一次,一定要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北京,另一個是其他中國城市,南京、成都、瀋陽、合肥、深圳、武漢……
為什麼?
就是要走走看看,親自感受一下中國大地的巨大變化。所以,我們也看到,默克爾對華政策的一貫和老道。
從這一點看,朔爾茨確實也在努力向默克爾看齊。他頂住了壓力,成為二十大後第一個到訪中國的西方領導人。他帶了一個超豪華企業家天團,明確表示,德國不想和中國「脫鈎」。
成果也自然豐碩。經貿領域就不多講了。朔爾茨自己就說,中國領導人和他都明確宣佈,這場衝突中不可使用核武器,這是他此次訪華行程中「最大的收穫」,「單憑這一點,這趟旅行就是值得的。」
朔爾茨的感嘆,我總覺得,這也是西方有識之士在認真反思。確實也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候。
最後,粗淺三點吧。
第一,西方不是全世界。
過去,西方總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總喜歡以俯視心態看待東方。哪怕現在的卡塔爾世界杯,仍是各種挑剔甚至雞蛋里找骨頭。以至於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都看不下去,忍不住痛罵:西方人在開始給別人上道德課之前,我們應該為過去的3000年道歉。
西方還停留在以前,但東方已不再是原來的東方,中國在崛起,印尼、越南也在崛起,新加坡早就進入發達行列。今天的世界,再不是西方一家獨大、為所欲為的世界。
第二,全球化仍是推動力。
沒有經濟全球化,能有今天世界的發展繁榮?能有德國今天的經濟成就?根本不可能。所以,當美英等國「逆全球化」高漲的時候,德國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事實上,德國也成為全球化的最重要旗手之一。美國向右,德國(歐洲)向左,西方也正在發生微妙而深遠的變化。
這有烏克蘭危機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在對外心態上,歐洲不會也不甘於總是跟在美國屁股後面,德國也在多元化投資和佈局,我們必須看到這一點。
第三,朔爾茨不簡單。
表面看就是一個鄰家大叔,權力也受到諸多掣肘,但在關鍵問題上,確實很清醒。我之前就說,朔爾茨這次訪華,在西方的輿論大環境下,你說他有沒有掣肘?有沒有壓力?有沒有顧慮?
肯定也是有的。但權衡再三,還是毅然前往,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判斷力和魄力。最後,成果很豐碩。他隨後去印尼、越南,同樣感慨很多,這個世界變了。
很有意思的,朔爾茨出行,有一點卻一直不變的——他總喜歡拎一個包,不僅自己親自拎,而且這個包還挺舊的了。拎包的朔爾茨大叔,很不簡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