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爭論C羅頭球懸案,最終被這個足球黑科技告破

葡萄牙11月29日2:0戰勝烏拉圭的比賽,已經沒有人關心比分和勝利了,很多人的關注點都聚焦到了一粒進球上。世界盃又有了一個新名詞——「頭髮絲級進球」。

這場比賽進行到第54分鐘,B費在左路策動進攻,送出一記美妙的弧線,C羅在烏拉圭門前沖頂,皮球入網,葡萄牙打破場上僵局。這原本是一個美麗的進球,一個B與C之間又一次美妙的連線。但幾分鐘之後的「改判」和「懸案」,成了這粒進球被廣泛討論的另一個主題。

進球之後,世界盃官方第一時間把這粒進球算在了C羅的頭上——官方給出的字幕條上顯示,進球隊員為C羅。但1分鐘之後,現場屏幕給出的進球隊員卻是B費,「改判」的原因,或許是國際足聯認為C羅在門前並沒有蹭到皮球。反復觀看慢鏡頭,高速攝像機捕捉到的畫面,確實無法從肉眼上分辨出C羅在門前是否蹭到了皮球。

全世界都在質疑C羅的這個頭球,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慢鏡頭,都無法真正確定C羅是否碰到球。

這張是目前所有照片中,C羅頭部最接近足球的一張了…

這一小撮頭髮

不知道起沒起到作用…

然而,本屆世界盃最大的看點就是全場的高科技監控系統,多少越位、手球、犯規都被電腦一一識破,讓世人不再爭吵。

當裁判做出這個手勢時,就是向全世界宣佈,此球最終由裁判組觀看,人工智能VAR做出了最終決定。

因此,C羅這次頭球懸案,大家也不用再繼續爭吵下去了…因為電腦同樣給出了最終判決!這還要從本次世界盃用球Al Rihla說起!

阿迪達斯出品的這個世界盃用球,名叫Al Rihla(阿拉伯語「旅程」的意思),它的內部有一套黑科技系統!

這套黑科技包括傳感器和芯片(UWB 和 IMU 傳感器),能夠以每秒500次的頻率採集足球的位置、速度、方向、承壓等信息。

而為了避免在激烈足球運動中,不破壞這些傳感器和芯片、陀螺儀,它們通過12組特殊的懸線被固定在了足球內部空間的正中央!

UWB 和 IMU 傳感器,被包裹在一個類似乒乓球的白色殼體內,並通過懸線固定在足球內部中央。

當球員觸碰到足球時,球內部的芯片與遍布全場的12個鷹眼攝像機,同時記錄下此時刻全場球員與足球的狀態。

包括足球Al Rihla在一起,所有這些設備,通過一套人工智能系統處理數據,構成了最終的VAR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判定很多以前肉眼難以察覺的細節。甚至連運動員此刻的肢體、關節角度都分析得一清二楚!

不論是否產生爭議,在後方VAR ROOM助理裁判審核室裡,都會對關鍵進程進行電腦復議,比如是否越位、手球、以及其他犯規等等。

如果有必要,後方助理裁判將通知主裁判在前方宣佈判決結果!並展示分析圖像!

從後台數據上可以看到,此懸案中B費在傳球給C羅的一瞬間,球內受到壓力達到了階段性的峰值:

而此後,球在飛行過程中,以及在C羅疑似觸球的瞬間都沒有產生過任何內部壓力數據:

直到,足球最終落地時,才再次產生壓力:

也就是說,最終由數據和電腦運算所得,判定出C羅並沒有有效地觸碰到足球,而使得足球入門。足球的入門原因,是由B費傳球無人觸碰最終觸地彈進球門所得。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C羅對這個進球沒有貢獻。

首先B費明顯是要傳球給門前的己方隊員,C羅跑動最靠前,是最有可能接到此傳球的己方隊員,二人在球場上的默契就此可見。

第二,C羅沒有碰到球,但是卻給對方門將造成了干擾,以至門將先是朝著C羅衝刺頭部前頂的方向移動,以準備撲救,可是沒想到足球絲毫沒有改變方向,而是繼續朝著原來方向繼續飛去,守門員最終錯失了撲救良機。

注意看守門員最初的移動方向

其實經常踢球的朋友都知道,頭球是可以朝各種方向進門的,對於有經驗的球員來說,這種球即使頭部碰到,也是會以輕蹭的方式射門,並不會改變足球的大致運動方向,因為這樣往往可以騙過對方門將。

注意此時,C羅在球門右側門柱正對區域,左側是門將和絕大部分空門區域,C羅身體姿態與頭槌動作很容易晃點了門將,所以蹭球入門是最佳選擇。

所以,可以判定,此進球為B費傳球與C羅干擾對方門將所得。無論是葡萄牙內部還是國際足聯甚至是卡塔爾給的獎金,都應該是B費C羅各一半。

但,拋開獎金,如果僅僅只是計算球員成績的話,那倒是覺得C羅可以大度一些,讓給B費。自己國家的球員真的沒有必要為了一個球去爭論,反正是葡萄牙進球了,就ok了,不是嗎?

最後,我只想發出一個靈魂拷問,科技繼續發展下去,以後足球比賽還需要人肉裁判員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