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日子,總結下來就三個字:懵、亂、慌。
隨著防疫「新十條」出台,宣告防疫時代結束,免疫時代開啓。
全國人民即將告別持續三年的核酸檢測、封控隔離,進入全面放開時代,各大城市相繼解封,百姓生活似乎終於要恢復正常了。
沒過幾天,第一波衝擊由北方幾個主要城市迅速向全國各地蔓延。身邊的人一個個「陽」了,感染新冠成了一件「尋常事」,甚至成為某項正在倒計時的「任務」。
雖然我們一早就知道,剛開始會出現大面積感染,畢竟任何藥方子都有陣痛期,但沒想到會是這麼「痛」。
這時候大家才真正意識到,放開後不是由困難模式切換到歲月靜好,而是切換到了
另一種困難模式!
奧密克戎的威力 被嚴重低估隱瞞
在開放之初,很多人對放開其實沒有太多反感,因為有太多專家說了:90%的人是無症狀的,還言之鑿鑿說症狀甚至比流感還輕。
一個比流感還不如的病毒,確實沒有必要搞那麼大的陣仗。基於這種認知,大家對放開充滿期待,充滿了渴望。
然而等到真的放開,大家才發現想像中與現實感受完全不符,劇本完全不一樣。
病症嚴重程度遠超人們想像,動輒40度高燒、刀片嗓、無麻醉開顱、鐵錘掄四肢,十大酷刑一通折磨下來,妥妥去了半條命,更不要提是否會有後遺症。
要知道,在中國放開之前,這個病毒已經橫掃無數國家,關於病毒的傳染力和致命性,都有很多國外數據可參考。
為什麼國外感染者沒有刀片喉?為什麼到了中國就變成大多數有症狀了?不是說90%的人是無症狀嗎?
真正底層的原因,是信息源出了問題,是各種專家各種媒體的文字遊戲導致老百姓理解產生了偏差!
實際上,奧密克戎本來就是大多數有症狀的,無症狀才是少數!所謂99.5%無症狀輕症,是把沒有掛或接近掛的人都算成無症狀和輕症。
所謂的99.5%無症狀輕症,只是某些專家的定義。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專家,形形色色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推銷自己的主張,用各種方法有意無意曲解真實信息,給國人造成錯誤的印象。
所謂無症狀,真的沒有症狀嗎?
專家們口中的「無症狀」這個詞,一開始使用的初衷是篩查出雖沒有明顯臨床症狀,但實際已經帶有新冠病毒的人群,方便隔離治療,避免二次傳播。
後來,經過幾次改版後,無症狀的定義才被確定下來了,並沿用到了現在:「沒有發熱、乾咳、乏力、咽痛等自我感知和臨床識別的症狀與體徵,且CT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徵。」
這裡說的無症狀才是真的沒有任何症狀,連發燒咳嗽都沒有,肺部也沒有病變。
而且,理論上要定義一個患者有無症狀,是要等患者痊癒後回溯整個患病過程再判定,但之前因為官方要盡快隔離,根本不可能等人痊癒後再判定。
所以「無症狀」變成了「感染後到下一次核酸檢測發現陽了之前,人還沒有表現出症狀」。
很多人在陽之前根本沒來得及表現出症狀,就通通被歸類到「無症狀感染者」裡面,更別說病毒本來就有潛伏期。
這也是為什麼放開之前的無症狀,要比放開之後多那麼多,導致很多人在放開之後才發現和預期相差甚遠,以為自己能隨大流來個無症狀,結果發現有症狀才是大流。
輕症這兩個字,一點都不輕
再說說輕症,以中國台灣官方數據舉例,99.5%的人是輕症和無症狀,但剩餘的0.45%中,中症的死亡率高達36%。
我們是可以把絕大多數人都分成輕症,高燒40度也可以分成輕症。但要明白,中症以上有高達36%的死亡率,重症高達85%死亡率,輕症以上死亡率36%,這個比例已經超過了天花的死亡率。
香港更糟糕,病死率0.5%,按金教授的說法,得病的99.5%都是輕症,那不就意味著不是輕症的患者基本都死了。
如果沒死的人都歸類成輕症無症狀,那比例肯定是很高很高的。
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英國大樣本追蹤研究表明:在奧密克戎的患者中,絕大多數都有明顯的症狀。
其中,流鼻涕(76.5%)、頭痛(74.7%)、打噴嚏(63.0%)、喉嚨痛(70.5%)、持續咳嗽 (49.8%) 、嗅覺喪失 (16.7%)和聲音嘶啞 (42.6%)。
西方媒體是這麼描繪奧密克戎引發的嗓子巨痛的:「這不是普通的喉嚨沙啞,而是三度燒傷。人們將其描述為他們一生中最痛苦的經歷,並將其與腎結石和分娩相提並論。許多以前做過扁桃體切除術的用戶報告說COVID 引發的疼痛更嚴重,其中一位說這比沒有麻醉拔牙還要糟糕」
這就是所謂無症狀和輕症的真相。
如果不是這個數據的誤導,不會有那麼多人在放開之初爭先恐後搶著去陽;
如果不是這個數據的誤導,不會有人歡天喜地去扎堆;
如果不是對奧克密戎的輕描淡寫,不會有城市前腳封控,後腳就開學……
「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現實的毒打,身體的感受是最誠實的,所以大家才會去搶藥、囤藥,才會有發熱門診門口的長隊,才會有陡然升高的曲線。
我們身邊到底會死多少人?
再說說死亡率,12月1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演講時,有2點值得注意:
第一點,新冠病毒病死率確實是下降的,但病死率和死亡率不同,病死率指每100個發病的人有多少死亡,死亡率指每10萬人口中有多少死亡;狂犬病病死率100%,但造成死亡人數及其有限,而新冠病死率低,卻能在全球造成了幾百萬人的死亡。
舉例:中國台灣2020年到2021年病死率是5.74%,死亡838人。今年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到0.16%,但死亡人數卻是13867人,看上去病死率更低了,但它造成的死亡人數更多了。
對大多數打過三針疫苗的人,死亡率確實很低,可能真的低於流感。但奧密克戎病毒厲害的不是致命性,而是傳染力。對於14億人來說,再小的概率,加總起來也是大數字。
奧密克戎導致的總人口超額死亡率,對中國來說,能做到萬分之五以下已經很難了,超過千分之一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已經被原始株,Delta洗過很多輪的美國,2022年,因為奧密克戎死亡的人數,也達到了總人口的萬分之七。
第二點,中國大陸之前的新冠死亡率沒有參考價值,因為那是在最好的防控之下產生的數據。不能由此得出結論——奧密克戎無害、溫和、只是感冒。
至於疫苗能防重症、防死亡的說法,其實相當於說防不住子彈,但可以防炮彈、防核彈。
總而言之,病毒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並不會因為我們的主觀願望而改變。
而專家的作用,是基於準確的客觀事實,通過專業的分析,提出自己對某個事物的判斷,把正反兩方面的影響都講清楚,然後讓決策者去做決定。而不是一味迎合、媚俗、從眾,說決策者喜歡聽的話,說民眾喜歡聽的話,一天一個變化。
一會說95%都是無症狀,一會兒又說,重症的也會很多;
今天說重症致死的只有老人&基礎病,明兒又說青年/兒童也會有重症死亡的風險;
一會說抗原可以自測,一會又說不用測抗原,不難受就可以;
一會說陽過會有三到六個月抗體,一會又說陽過也不能大意。
作為科學家&專家,要更專業一些,對人民更尊重一些,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回歸邏輯!
放開後,防疫人員都去哪了?
放開後會發生的種種,本應在我們的預料之中,現實中卻是每一項都出乎意料。
感染人員爆發式增長、發熱門診爆滿、抗原買不到、退燒藥炒上天、連溫度計都缺貨、各地醫院倉促進入臨戰狀態、醫護人員大面積感染&帶病上崗、一些地方甚至號召輕症堅持上班…
令人悲憤的是,這種至暗時刻,在人民群眾真正需要溫暖的時候,為人民服務的大白們不見了,基層社區組織不見了,只剩下貼在牆上的一句口號:人民第一,生命至上!
直到現在,關於居家隔離的具體要求、服藥指導、醫院收治等相應配套措施和規範仍舊沒跟上。
按理說,折騰了三年,基層防疫工作應該摸索出很多經驗來才對。
可為什麼要放開這麼重要的信息,事先沒有挨家挨戶通知入戶?媒體沒有明確發佈要全面放開的通告?
專家研判會有大面積感染,中招之後具體會有什麼症狀?感染人數會怎樣?大概會死多少人?居民該準備些什麼?基層公僕為何沒有提前做好相應預案?
這些民眾有權且必須知道的信息,沒有任何信息告知,14億民眾就在這樣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直面病毒,這些問題有誰認真考慮過?
細節決定成敗,防疫工作更是如此,如果全都是紙上談兵的戰略家,那戰術由誰來執行?
要知道,基層單位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是為人民服務最基礎的有生力量,乾工作不僅要轟轟烈烈,更應該扎扎實實,而不是一窩蜂蠻幹和表演式招搖過市。
關鍵時刻,預案不能是紙上談兵,只應付上級考核,要注重細節和工作有效性。只有通過深入細緻扎實的工作作風,才能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雖然與世界相比,國家已經多保護了數百萬人的生命,雖然放開是瓜熟蒂落的大事件,是全體人民自覺或不自覺參與推動的洪流。
但無論原因有多少種,內在有多複雜,放開之後狀況比預期要糟糕,是個不爭的事實。
給文明以歲月,不如給歲月以文明。如今我們已經沒有轟轟烈烈的舉國動員,沒有看不到盡頭的艱苦對峙了…
人民對國家有更高期待,國家也應當托起這份期待,只有不斷吸取教訓才能更穩步前進。
除此之外,當下,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第一要務仍舊是保護好自己。
世道不易,自然亂象迭生。但是走出重重迷霧,迎來的就是光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