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到了現在,根本沒有其他路線可走

九邊Pro

前幾天政府宣佈新冠「乙類乙管」後,基本上宣告三年防疫走到了盡頭。所以最後發一篇關於疫情的文章吧。

週末出去走了一圈,發現北京的商場已經有了人流,環球影城又排起了大隊。這幾天每天晚上都堵在路上,以前碰上這種情況,每次心裡都要暗罵,只是這次,卻激動得熱淚盈眶,跟著車流緩慢向前,覺得生活也在向前。

北京地鐵每天公佈流量數據,週一那天已經到了450萬,這個數據和巔峰時期的1000萬、放開前的700萬還有點距離,但是要知道,就在兩周前,北京的地鐵流量跌到了100萬左右。可以說,那時候是這座偉大城市的至暗時刻。

現在北京客流每天增長三四十萬,預計過兩周能回到700萬。相當於說,現在處於一個中間節點,北京這座千年北方要塞城市已經頂住了病毒的攻擊,正在逐步恢復。如果不出意外,北京可能是第一座能順利康復的超級城市。

有人說,博主你聊這玩意乾啥,為啥不去醫院看看堵車了沒?

這兩天不少人眼裡,「經濟恢復」這事搞得好像跟「救助老年人」相悖似的,其實只有經濟迅速好起來,一切才有希望,否則那就是雪上加霜。

有個常識是,如果經濟不好,會導致很多人抑鬱,為了省錢有病也拖延不去治,同樣會死很多人。而且政府開支是從經濟流量中抽成的,只有經濟活躍起來,政府才有錢,才能擴大公共開支,才有錢救助更多人。所以說如果經濟好不起來,對老年人是雙倍殺傷。

已經到了這一步,闖關階段,根本沒有其他任何選項,只能是硬著頭皮往前走。既要治病救人,也要盡快恢復經濟,這兩件事不但不矛盾,甚至可能是一碼事。

還是那句話,現實主義者眼裡,「本應該」和」本不至於「意義都不大,就好像懊悔十年前沒考上大學一樣意義不大,只會識別出來哪些路是必須要走的,哪些事是必須要做的,既然是必須,那就得咬牙走下去。

這兩天微博上吵成一團,不少人還在惋惜清零的失敗,覺得如果不是「躺匪」搗亂,清零就可以一直操作下去。

其實回想一下,就在十一月份,有這麼幾件事就能基本上判斷未來走向了。

1、烏魯木齊被封了三個月,疫情還在繼續。

2、各省財政告急,連東南五省這樣的「大稅牛」今年也苦不堪言。

3、各地老百姓已經開始非常不配合,封城難度越來越高。

把這些事綜合一下,就能得出來一個基本結論:

想繼續封下去,一方面沒錢,一方面老百姓不再配合,關鍵效果還不行。

也就是說,如果繼續封控,遲早會把全國所有城市都封了,最後效果依舊不好,依舊控制不住病毒擴散。

我理解為啥中央果斷踩了剎車打了方向盤。

這也是我一直說的那件事,封控的盡頭不是病毒徹底無害化,而是成本啥時候不能被接受,啥時候也就到頭了。

這也讓我想起來去年有個外科大夫的讀者在我評論區留言,他說他行醫三十年,目睹過無數人間悲劇。他說幾乎所有的家庭給老人治病的開始都是全力救助,絕大部分最後都轉向了「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基本就是放棄治療。當然也有很多根本沒去醫院的,他就接觸不到了。

並不是因為老人的病情已經緩解到可以保守治療了,而是只要老人足夠老,遲早會出現完全控制不住的病情,家裡卻支付不起。

這種情況下選哪條路根本不是態度問題,而是財務問題,不是想不想的事,而是能不能的事。大家都知道生命無價,可是去過醫院大家就應該知道,那地方必須先付賬才能拿藥,沒錢你拿啥治?不去治可不就聽天由命?

這些話聽著很難聽,不過事實是我們絕大部分人將來都得面對,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也不是壞事,每個人生命的盡頭,都有一個價格我們沒法接受,只好選擇另一個選項。

這個意義上講,錢就是命,為啥發達國家的預期壽命普遍高於落後國家?多簡單啊,花錢買的壽命唄。所有事情都有成本,成本低收益高,能形成正循環一直玩下去。成本高收益低,持續不下去是遲早的事,成年人應該有這方面的覺悟。

回到我們這個話題,其實也是一樣的,群眾態度轉變,本質也是成本失控的一個標誌。因為我們說的成本並不只是國家財政,還有無數個家庭面對疫情過程中的不斷消耗,小家和大家一起沒錢了。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人感受都一樣。

我這幾天又連續做了幾個調查,發現一個問題,也就是「20%定律」。放開前,放開過程中,乃至現在北京已經過了高峰,這幾個階段調查結果都是支持封控的佔20%,支持放開的80%。

所以討論對疫情的感受,為啥總也達不成共識?因為那20%的人,和剩下80%的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可能後者說自己山窮水盡了,前者說自己挺好的,周圍的人也挺好,並沒有你們說的那麼嚴重,這咋聊?

如今也是,整個社會形成了一個個封閉的小圈子,互相聽不見對方在說啥,大家如果想破除信息繭房,最好去不同的平台評論區看看,尤其是快手和抖音,這倆足夠下沉,他們的觀點才代表中國絕大部分人的觀點。

所以有人問我,你到底是清零派還是放開派,我說我是現實派,能清零就接受清零,不能清零就接受放開。盡量避免做那種人,清零的時候他反對,放開的時候他又覺得沒放好,真實世界裡,哪有那麼完美的事。「不合理」、「不順心」才是這個真實世界的常態。

至於方向盤為啥打得那麼急,我也不知道。不過我傾向於覺得,到了今年,疫情防控可能只有兩個狀態,「極端封控」和「其他」,可能根本沒有「有序放開」這個選項。一旦放棄了高壓封控,其實已經處於「放開」狀態。疊加這個病毒實在是傳播速度太快了,確實沒啥好的辦法來對付。

為啥沒準備藥,為啥不事先通知?

這些問題我傾向於覺得上層可能沒有準備近期做轉向,所以政策上沒打提前量,當然了,瞎猜為主,我也不知道。哪怕在十一月石家莊闖關失敗後,封控其實是更嚴格的。不過那時候只要留意這方面的信息,已經能判斷封控大概率進行不下去了。

比如11月11日是個關鍵日期,那天發佈了「新20條」,而且衛健委還發了個文件要求大家「加強藥物儲備」,當時還上了熱搜。可能當時已經發現要控制不住了,但是還沒有最終確認。很多博主那時候也都看出來了,只是沒法說得太直接。

必須承認的一個問題是,三年防疫,形成了一種「政治正確」,也就是防疫的底線就是不能出現老人們的死亡。只要一提「放開」,就好像要和西方合流拋棄老年人一樣。所以公共話題裡,大家都好像把「放開」這個選項給抹掉了,因為放開就會死人,就是共存,就是不可被接受,關鍵是死人這事沒法解決,既然沒法解決,乾脆別聊了。馬前卒之前討論過如果面對放開後的衝擊,評論區被衝了,大家的眼裡,再怎麼面對,都會死人?你只能減少死亡,又避免不了死亡,你聊這個是不是草菅人命?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回避這個話題。幾乎沒人討論如果放開後,到底該怎麼做。其實按理說在石家莊第一次放開的時候,大家已經應該準備藥物了,可是絕大部分人並沒有意識到,公共話題裡也不敢公開討論。

等到鋪天蓋地的「自救方案」出來,已經是放開之後的事了,那時候藥店的藥已經被一掃而光。問題事到如今依舊沒法回答「老人怎麼辦」這個話題,太殘酷太冰冷,誰都沒準備好,但是依舊得去面對。

相對而言,新加坡那邊政府對這些問題都有相對細緻的解釋,他們是2021年10月9日放開的,當時面對的是毒性非常強的德爾塔毒株,但是眼瞅控制不住了,乾脆選擇了放棄,李顯龍在那天發了個全國講話。

那天的演講裡,李顯龍承認了形勢很不利,控制不住了,宣佈放開。我摘抄幾段,大家可以看看,對如今的我們也有參考價值:

關於為啥放開:

我們不可能無限期地封城和關閉邊境,這是不可行的,也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我們將無法恢復日常的生活,進行社交活動,開放邊境以振興經濟。我們每一次收緊防疫措施,企業的運作和生意就會受到更大的衝擊,工友會失去工作,小孩無法過正常、完整的童年和學校生活,一些國人和他們的家人也會分開得更久,尤其是那些有親人身在國外的家庭,還有一些大家庭也一直無法團聚。這種種情況不但給人們帶來心理和情感壓力,也讓人感到精神疲憊,這影響了國人以及其他民眾,包括客工。

所以,我們幾個月前就認定清零戰略已不可行。所以,我們改變了戰略,過渡到「與冠病共存」。

如何面對老年人超額死亡的問題:

隨著有越來越多人染病,我們大部分人已接觸過確診病患,或認識接觸過確診病患的人。相信每個人總有一天,也會染病,所有年長者也無法幸免,他們面臨的風險,真實存在。如我之前所說過,冠病主要會危害年長者,這包括未接種疫苗的60歲以上人士,和接種疫苗的80歲人士。

當病例增加,年長患者也會增加,假設每天有5000起新增病例,那麼預計就有約100人會病重。這不是一個小數目。

我們的醫生護士盡全力治療和照顧每個病患,但不幸的是,就算他們盡再大的努力,也不能確保每一個重症患者都能戰勝病毒,一些終究會病逝,就像感染肺炎一樣。我國每年有超過4000人死於肺炎,他們大多數是年長者,生前也都患有其他疾病。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和幾個月,我們很可能持續看到更多冠病患者病逝的情況。

從這個聲明裡,大家也能看出來,新加坡去年就沒招了,防疫成本太高,又控制不住疫情,乾脆共存了。

新加坡相當於北京最富的兩個區朝陽和海淀,醫療條件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算比較好的。不過面對老年人高死亡率的問題,他們也坦言確實沒啥好的辦法,只能是「盡最大努力」。而我們成年人都知道一個常識,對方說盡力的時候,其實就是在說也沒啥好辦法了,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但是我覺得這份宣言好就好在了坦誠,把事實告訴了老百姓,然後國家和老百姓共渡難關。

此外在李顯龍演講的結尾,他提到的一個詞,叫「COVID-resilience」,翻譯過來可以理解為「具備新冠韌性」。

也就是說,新冠在短期內並不會結束,甚至長期也不會。除非你堅持不去測,只要測,可能就一直在。以跟蹤新冠最嚴格的日本為例,日本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八個波次的疫情,香港也已經經歷了五波疫情,其他很多國家乾脆不管了。新加坡之前也不是徹底躺平,比如也在限制就餐人數,今年4月26號,奧密克戎出現後發現限制的意義不大,乾脆取消了。

所以說只能是通過調整生活習慣和心理狀態,去適應這種新常態,用一句時髦話講,叫「鈍感」,慢慢就不那麼在意了。當然了,如果堅持在意也正常,日本那邊有個調查,有1.3%的人放開後非常非常痛苦,天天活在恐懼中,幾乎失去了社交能力,也不敢跟人接觸,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好。

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這次闖關之後,並不是結束了,反而是一種開始。開始就開始吧,這是一場沒法做選擇的戰爭,只能打下去了。

至於經濟,我一點都不懷疑明年能衝到5%以上。很多人說就現在這種病毒肆虐的狀態,怎麼發展經濟?這個一點都不用擔心,各國剛開始都差不多,都跟咱們現在的心態有點像,但是過兩三個月,越來越多的人就開始適應了。等經濟恢復些,到時候也有更多的資源幫助老年人度過難關。

說了這麼多,最後總結下:

從成本層面考量,放開是遲早的,畢竟外部已經失控徹底走向了共存,我們也沒法例外。我那天也說了,當初就算美國能控制住,印度肯定控制不住,印度能控制住,非洲肯定不行,所以這個病毒能被控制住的概率非常非常低。從這個意義上講,走向共存幾乎是必然的。

此外到了今年,抗疫成本顯然大於收益,本身不可持續,此外靠封控解決一個R0超過20的病毒根本沒啥可能性。

所以吧,接受現實,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家人,這兩天朋友圈這類小技巧一大堆,我這裡也不多說了。

反正如今肯定是回不去了,沒有選擇就是選擇,沒辦法也是一種辦法,堅持走下去,期待明年經濟好起來。

還是那句話,不用糾結,因為糾結也沒用,現在唯一的方向就是向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