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發生的俄烏衝突,不只是這一年來最大的國際政治事件,我認為還是自1991年12月25號冷戰結束以來31年裡最大的國際政治事件。
它給冷戰結束後的以美國為主的國際格局帶來的衝擊,大於「9·11」事件和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帶來的相應影響。
戰爭可能升級
俄烏衝突還在進行中,2023年衝突大概率還是處在一種進行時的狀態,而不是完成時。而且全世界仍要高度關注,戰爭升級的可能性其實是在上升的,而且會影響整個人類的安全。
戰爭升級的可能性主要體現在兩點,一個是地理升級,也就是戰事蔓延到烏克蘭以外。12月29日,一枚烏克蘭S-300防空導彈就從烏克蘭境內落入白俄羅斯境內;早前也有一枚防空導彈落到波蘭,烏克蘭一開始還說是俄羅斯乾的,後來美國人出來說他們有證據證明是烏克蘭發射的。如果後面真的有俄羅斯的導彈打到北約國家的領土,戰爭升級的可能性就大了。
戰爭升級的第二個表現,是戰爭本身內涵的變化,從常規戰爭升級到了核戰爭。如果北約正式介入,那就不能排除核戰爭的風險了。
總結來看,面上的觀察就是:第一,戰爭肯定會繼續;第二,戰爭存在升級的可能。
當下各方得失
談到戰爭影響,烏克蘭的損失是最大的。
烏東地區很多城市都被打爛了,人口背井離鄉。到目前為止,產生了1300多萬難民,其中有900萬跑到國外,少數跑到俄羅斯,多數跑到歐洲;國內從東部跑到西部的難民也有幾百萬。
一般認為,歐洲的損失也比較大。
在經濟方面,能源成本上升、歐元貶值、資本外流、製造業外移,這些都是損失。而美國在歐洲面臨能源成本上漲的情況下,不僅沒有幫歐洲,反倒借此賺歐洲的錢。按照馬克龍的說法,美國液化天然氣賣給歐洲的價格,是賣給美國消費者的4倍多。此外,美國又通過了《通脹削減法案》,使得歐洲企業外流,一部分製造業就移到美國去了,導致歐洲進一步去工業化。
其次是社會不安定,大量難民湧入,帶來巨大的社會負擔,也帶來新的社會問題。而歐洲內部,左右翼的對抗因此更嚴重了。
再就是歐洲戰略自主進一步削弱——歐洲原來還有一定的戰略自主性,但俄烏衝突發生之後,由於俄羅斯的威脅比較大,歐洲就進一步倒向美國。
至於俄羅斯,經濟上受到西方制裁,出現萎縮,最近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預估俄羅斯2022年GDP會下滑約2.7%;政治上,受到西方的全面壓制;軍事上,從人員到其他,都有非常大的損失。
反正俄羅斯現在挺困難的。有人說俄羅斯在烏東地區佔了一些地盤,所以說俄羅斯有輸有贏。但現在來看,能不能守住這些地盤,是個大問號。如果地盤也沒守住,經濟又進一步下滑,俄羅斯就成輸家了。
一般認為美國是贏家,到目前為止,看上去絕對是大賺。
第一大收穫就是戰略收穫,老歐洲更不可能和俄羅斯接近了。我記得在冷戰結束以後,美國的國家戰略就有一個固定的目標,就是絕對不允許歐亞大陸出現一個能夠挑戰美國的國家或國家集團。這一目標從克林頓時代就開始了,小布殊、奧巴馬、特朗普、拜登一以貫之。
現在,這個「國家」很清楚,就是盯著中國了;至於「國家集團」,原來主要是指一種危險的可能性,叫「俄德接近」,德國有強大的製造業,俄羅斯有豐富的資源,再加上軍事力量結合,這對美國也是一個挑戰。這一次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讓歐洲震撼,美國再借機挑動,「俄德接近」就沒有出現的可能了。
另一個戰略收穫,就是進一步控制歐洲。現在歐洲戰略自主性大大削弱,對美國的依賴進一步加強。可以說,在俄烏爆發衝突以後,西方表現出近年來較罕見的團結,而這個團結是以白宮為核心的。
不僅如此,美國還有經濟收穫,包括歐洲資本、產業流到美國,而美國的能源佔領了歐洲市場。
至於軍事層面的收穫,俄軍的拉胯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美國的裝備還挺管用的,比如美國援助烏克蘭的「海馬斯」火箭炮系統,發揮的作用比預期的好。最近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就跑出來講,美國花幾百億美元就把俄羅斯搞得狼狽不堪,太合算了——她不裝了,直接就說了。
元旦前夜,俄武裝力量在頓涅茨克馬克耶夫卡的臨時駐地遭烏軍「海馬斯」火箭炮襲擊,有63名俄軍官兵遇襲身亡。
接下來可能會有新一輪極其殘酷的戰鬥
雖然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情況是烏克蘭、歐洲、俄羅斯輸,美國贏,但考慮到戰爭仍處現在進行時,真正的結果還要再等兩年。
俄羅斯近來在徵兵,一開始是局部動員,後來說徵兵30萬,最新的動作是要大擴軍,將俄軍總兵力從約100萬增加到150萬——按2022年8月普京簽署的法令,從2023年1月1日起,俄武裝部隊的總人數增至115萬人。此外,俄羅斯也調整了軍備生產,原先在搞的很多未來武器計劃,現在都先暫停了,全部轉成製造戰場所需的東西。
因此,我估計俄羅斯大概率還會有新一輪進攻。
不過,我估計俄羅斯現在的軍事行動目標跟一開始不太一樣。特別軍事行動一開始的目標還是很大的,想控制烏克蘭的北部、中部、南部——沒想要烏克蘭西部,因為西部歷史上不屬於沙俄的領土,其中有部分是波蘭的,二戰後斯大林把17萬多平方公里的波蘭領土直接劃歸蘇聯所有。現在,俄羅斯的目標應該是變小了,改成一定要把2022年10月5日吞併的烏東四州拿下來。
目前這4州中的很多地方都被烏克蘭軍隊重新奪回去了,這對俄羅斯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估計俄接下來會投入力量再打一打,爭取把這4個已在法理上成為俄羅斯領土的州拿下來。
當然,烏克蘭和北約也沒有閒著。現在北約在加速培訓烏克蘭軍隊,也在加速給裝備,所以接下來的這輪戰爭應該會是極其殘酷的。
而這一輪打得如何,將決定後面的結果。如果俄羅斯能搶回一些烏東地區的地盤,它可能就會單方面宣佈特別軍事行動結束。但烏克蘭肯定不幹,他們的目標也挺大的——澤連斯基此前表態,烏克蘭有意奪回俄羅斯佔領的所有領土,包括克里米亞半島;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近日在視察前線後也發出一個信號,說開春後他們將進軍克里米亞。目標相對,這樣一來,戰鬥必然殘酷。
若俄勝利,美國將失去什麼?
現在很難預測接下來的戰爭形勢。就像俄軍前一段時間表現比較糟糕,烏軍的表現比不少輿論想象的頑強,所以戰場上的具體演變不太好說。但如果俄羅斯挺住西方的壓力,在戰略上能有一點收穫,那麼壓力就來到了美國這邊。
為什麼說俄烏衝突是冷戰後最大的事?它的邏輯在於,冷戰後全世界生活在一個由美國主導的體系里。
美國主導的這個體系有其高明之處。這體系的核心是一個全球市場,誰在裡面都能獲得一定的發展機會——你若是進不了全球市場,比如朝鮮和古巴被孤立,經濟發展就沒有機會;而進去以後,你若成不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也可以成為東盟國家。因為這體系有其內在合理性,所以大家即使都知道美國在這體系里賺大頭,也都自願進來,包括咱中國也是自願加入的。
大家進入全球市場以後,美國就進行強力控制。從面上看,美國的控制方法包括金融霸權、美元霸權、高科技壟斷、掌握國際規則、掌管定價權,以及掌控包括媒體在內的信息及背後的意識形態。實際上,維持這個體系的基礎是暴力。
在這體系內,如果出現反抗力量,美國就會進行暴力打擊。從1991年至今,美國直接出兵攻打了8個國家,分別是南聯盟、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利比亞、也門、蘇丹和尼日利亞;另外,美國通過包括暗殺、政變和顏色革命在內的所謂「間接暴力」,打擊了二十幾個國家;美國還通過經濟暴力也就是經濟制裁,打擊了幾十個國家。
這就是美國控制世界的總特點:建立一個充滿機會的全球市場,讓你自願參與進來,表面上以金融霸權等手段進行控制,實質上以暴力維繫。
現在的問題是,北約東擴至烏克蘭,觸及了俄羅斯的「紅線」,俄羅斯進行了暴力反抗。而俄羅斯的暴力反抗打中了美國的要害,美國對此反應非常激烈。
按理說,美國應該親自下場進行暴力壓制,但是俄羅斯有核武器,於是美國以其他兩種手段壓制俄羅斯:其一是代理人戰爭,其二是經濟制裁。
什麼是代理人戰爭?2022年4月,美國雜誌《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發表文章稱,「美國將與俄羅斯戰鬥到底,直至最後一個烏克蘭人。」這就是代理人戰爭——通過犧牲烏克蘭,把俄羅斯打成「殘廢」。但我的直覺是,除非美國親自下場,否則俄羅斯最終還是能在代理人戰爭中取勝。
俄羅斯民族有個特點:進攻性並不是很好,但是被逼到絕境時會表現出極強的耐受力。歷史上俄羅斯打仗時常常如此——一開始打得很糟糕,但是特別會「熬」,最後把對手給熬死。所以我認為,只要美國不親自下場,僅僅是在躲在烏克蘭背後,那麼俄羅斯最後大概率能達成目標。
至於經濟制裁,我認為俄羅斯大概率也能挺住。之所以做出這個判斷,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是,俄羅斯的自然稟賦非常高。
俄羅斯國土面積廣大,可耕地多,糧食自給自足;資源也很充足,油氣儲量世界第二,天然氣出口量世界第一;另外,俄羅斯還有豐富的礦產,地球上只有一個國家擁有門捷列夫化學元素週期表中的所有元素,那就是俄羅斯——中國缺少元素週期表中約1/3的元素,美國擁有的元素也不齊全,其他國家就更不用說了。
二是,西方的制裁力量有限。
制裁俄羅斯的力量主要有兩支: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歐盟。日本、韓國等其他力量都是參與性的,有點作用,但作用不大。現在看來,歐盟比較脆弱,或許很難維持長期的制裁。
三是,中俄貿易依然維持正常。
中國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因此中俄的貿易依然正常進行。只要中俄貿易正常維繫,俄羅斯就可以獲得所需的經濟資源。
四是,世界其他國家保持中立。
現在西方國家很團結,還有少數其他國家緊跟西方立場,這些國家全部加起來大概有50余個;而全球總計有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可見大部分國家其實沒有追隨西方的立場,而是選擇了保持中立。這就為俄羅斯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如果到明年,俄羅斯在經濟上和戰場上依然能挺得住,甚至在戰場上還有點優勢,那就標誌著俄羅斯成功挺過了制裁。
假如俄羅斯挺過了制裁,那壓力就來到美國這邊了——美國的基礎受到了衝擊,並且美國無法有效遏制,這就意味著整個體系開始出問題了。
現在有觀點認為美國的力量巔峰已經過去了。美國的力量巔峰是在二戰時期,當時美國能夠兩洋作戰、海陸作戰,同時還是「民主國家兵工廠」。今天美國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不是來源於它的力量,而是來源於它的體系。美國現在的GDP一半是金融,而金融依靠的是信譽,信譽則很大程度上源於美國主導的體系。一旦體系崩塌、信譽受損,美國面臨的問題就大了。
所以,我的結論是,雖然現在從表面上看,美國好像是大贏家,但是戰爭仍在繼續,現在的結論不是最後的結論,假如美國最終無法遏制俄羅斯的暴力反抗,那美國反而可能淪為最終的輸家。至於最終結果,差不多要等到2024年左右才能見分曉。
烏克蘭的教訓
烏克蘭是一個自然稟賦很好的國家——領土60.37萬平方公里,在歐洲排第二,僅次於俄羅斯;自然條件優越,多平原,多耕地,水資源豐富;人力稟賦也非常好,教育發達,每萬人中大學生佔比超過美國和俄羅斯,更超過中國。基於優越的自然稟賦和人力稟賦,烏克蘭原先的工業基礎相當好。
烏克蘭的主要問題在於國家治理不佳。在經濟上,烏克蘭經濟狀況糟糕,1991年烏克蘭獨立時,其人均GDP是中國的5倍,現在則不到中國的1/3。政治上,烏克蘭沒有處理好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烏克蘭的地理環境決定其必須和俄羅斯搞好關係,然而,烏克蘭被西方忽悠,從「普通青年」變成「文藝青年」,且長期處在「青春期」,嚷嚷「我要、我要,我就是要」,導致國家陷入戰爭。
這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教訓:國家治理不能太任性,每個小國都要搞好大國平衡。■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