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田遇刺的事,網上看了看,各種說法都有,雖說挺讓人長見識,挺有趣的,但基本都沒啥實據,大致來說還在猜的範疇內,所以今天我們就不猜了,就事論事好了。
1
先來說說岸田遇刺這事本身。
事情不複雜。
這段時間,正好趕上日本眾議院議員選舉。當首相的嘛,總要為自己同黨的候選人拉票的,於是他就去和歌山選區的雜賀崎漁港,跑去站台助選。
差不多上午11點半,岸田正要上台演講,結果出事了:有人往台上,扔了個「銀色筒狀物體」。
但這玩意兒做得,實在太業餘,隔了好長一段時間,它突然炸了,響聲挺大,還冒出一大堆的白色煙霧。
但實際殺傷力呢?
卻是一點都沒有。
然後一堆安保人員衝上,護衛著岸田,大家趕緊上車,離開了現場。
那個扔東西的人呢?
被當場制服並逮捕。
後來一問,才知道此人名叫木村隆二,現年24歲,家住兵庫縣川西市。
為啥要對岸田下手?
直到現在,這人態度很堅決,一個字都不肯說。
日本警察呢?
也只好把他先逮捕了再說,罪名挺搞笑的,說他涉嫌「暴力妨礙業務」。
這個罪要是坐實,大概坐不了幾年牢。
在這中間,有啥嫌疑點,會不會涉及到某盤大棋,到現在我們還沒看出來,大家就自行發揮好了,我們這裡先不多猜。
光這事,說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
但事情沒這麼簡單。
2
為啥呢?
因為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世界的政壇,向來有兩大奇觀,一是日本首相遇刺,二是韓國總統坐牢。
但這兩個奇觀不一樣。
韓國總統坐牢,太常見了,只是觀賞效果不錯。
但日本首相遇刺,卻往往是要出大事的前兆!
為啥這麼說呢?
我們不妨來看看,在近代歷史上,有哪些日本首相遇刺過。
第一個遇刺的日本首相是伊藤博文。
我們歷史教科書裡,說到過他,因為中日甲午戰爭,就是在他當首相時打的嘛!
當時清朝戰敗後,派李鴻章去談《馬關條約》,結果伊藤博文傲慢得很,說談判可以,但結果就按日本事先草擬的條件來,一款不許改。
還有段插曲:簽《馬關條約》前,李鴻章說:「台灣已是日本口中之物,何必著急?」結果伊藤博文說:「還沒有咽下去,餓得厲害!」
絕對的國恥。
所以後來遇到重大歷史時刻,當「決不當李鴻章」這六個字出現時,基本就意味著寧可一戰,也不絕不退讓。
就因為日本人、伊藤博文給中國的刺激太大了。
可能把壞事做絕,伊藤博文沒得好死:1909年10月26日,他去哈爾濱會見俄國財政大臣戈果甫佐夫時,剛下火車,在車站月台上檢閱儀仗隊時,身中三槍,被朝鮮人安重根刺死。
安重根為啥刺殺伊藤博文呢?
也是因為伊藤博文在朝鮮,把事情做得太絕了,逼死朝鮮明成皇后、逼朝鮮高宗退位啦,當然,最重要還是當時伊藤博文正緊鑼密鼓地,準備徹底吞併朝鮮。
伊藤博文遇刺,是民族仇恨。
但接下來遇刺的日本首相,背後原因就值得關注了。
3
事情發生在1921年11月4日,遇刺的是日本第19任首相原敬,當時他準備坐火車,去出席一場政黨活動,結果還沒上車,就在東京火車站遇刺了。
刺殺他的人,名叫中岡艮一,也是當場被捕。
人被抓後,就有人問中岡艮一了:你跟首相,是什麼仇什麼怨,要下這麼狠的手?
中岡艮一就說了:這個馬鹿原敬,居然反對在野黨提出的《普通選舉法》!
在當時,日本普通人想要參加投票選舉,是要交錢的,在野黨認為選票應該人人有份,普通人也能參加選舉,選出他們想要的人選,但原敬反對。
但事情就這麼簡單嗎?
根本不是!
背後的事,非常大條!
為啥中岡艮一要對原敬下狠手?是因為當時日本嚴重缺糧,很多老百姓已經到了飯都吃不上,快要活不下去的地步了!
為啥日本會缺糧呢?
因為生絲價格大跌!
看到這裡,有小夥伴要說了:日本缺糧,和生絲價格大跌,根本不是一回事啊,怎麼能扯到一塊去呢?
還真能扯到一起。
4
這得從一個名詞講起:唐米。
什麼是唐米呢?
這是在唐朝時,當時日本向我們派遣唐使嗎?這些遣唐使到了我們這裡後,就到處蒐集各種東西,包羅萬象的那種,把我們的文明引進到日本去。
當時就引進了一種稻子。
因為是從唐朝引進的,所以就叫唐米。
這種唐米,品種我們現在還有嗎?
沒有了,早就被淘汰了。
因為它一味道難吃,二呢?產量還很低。
但它被引進日本後,日本從上到下,不遺餘力地,拼命在全國推廣,最後搞到整個日本的農田,基本上就只種這種稻。
日本人怎麼會引進這種稻?他們是傻了嗎?
當然不是。
因為這種稻,雖說缺點一大堆,但它有個優點:早熟。
種得快,收得也快。
日本這國家,我們都知道,可是經常遭颱風襲擊的呀。要是颱風到來前,水稻還沒成熟的話,很容易因為風災,導致減產,甚至顆粒無收。
要麼是0,要麼是1。
這麼一算,還是種唐米划算。
5
但唐米的產量,實在太低!
到什麼程度呢?
簡直令人髮指!
有統計數據說:1600年,日本人口有1500萬,耕地面積是3105萬畝,大米產量差不多是現在116萬噸,一畝地產米只有37公斤!
當時我們這邊,一畝地能產米多少呢?
它的7倍還多,在220到250公斤之間!
所以在歷史上,日本人為了吃飽肚子,它的政府屢屢下令,不許老百姓種別的東西,一定要第一確保種滿種足糧食!
但就算這樣,日本老百姓還是吃不飽肚子。
畢竟稻米產量擺在面前,1600年人均年大米產量,只有77公斤!
很多人都覺得:日本和我們,靠著很近,它應該也能產絲綢。
其實是大錯特錯!
它連糧食都不夠吃,怎麼可能騰出地來,去種桑樹這種經濟作物呢?
順便說一下,本來遣唐使也引入了豬,但日本人覺得太費糧,人都吃不飽,還養豬幹什麼呢?所以就不養了。
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人才又養起了豬。
但日本畢竟還是有天皇,有貴族什麼的,對絲綢還是有需求的,怎麼辦呢?
就得從中國進口。
6
做貿易,就得你有我們需要的東西,我有你需要的東西,大家才能互換。
日本有什麼呢?
黃金和白銀!
日本火山多啊,經常噴發,噴出來的火山灰裡,帶著很多黃金和白銀。
所以他們就出口黃金和白銀,從我們這裡進口絲綢、生絲、糖和糧食什麼的一堆東西,這中間又帶來一堆事。
像這種貿易的利潤,實在太高,差不多跑一趟船,就能賺200倍,所以明朝決定搞「海禁」,就是政府壟斷中日貿易的意思。
沿海的老百姓,尤其是漁民,哪肯看著白花花的銀子,不去賺的?
所以他們嘴上說出海打漁,其實非常過份:不但船上堆滿糧食和絲綢,有些漁民出海時,甚至身上都穿著絲綢衣服!
出海轉一圈回來後,魚沒打到什麼,帶去的糧食和絲綢也沒了,出海時的綢子衣服,也成粗布衣服了,但船艙裡,卻多了不少黃金和白銀。
這種走私生意,搞大之後,就出倭寇了。
明朝時,其實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人的船,就在我們東亞的洋面上晃蕩了。為啥晃呢?也是想辦法,從中國這裡,搞到絲綢、生絲、糧食和白糖,搞轉口貿易,賣給日本人。
7
那日本是什麼時候大規模產生絲的呢?
明治維新後。
當時日本金銀,已經採得差不多了。
但明治維新後,當時英國人扶植它,要拉著它搞工業了。
日本人沒本錢,怎麼辦呢?
英國人給它支了三招:
第一招是種桑樹,搞生絲,再賣給英國人;
第二招是讓日本女人下南洋,搞特種產業;
第三招呢?
就是英國咬咬牙,拼著低利息,借錢給它。
這一搞,事情就大了:從日本政府的角度來看,財政狀況是好了,手頭有錢了,可以辦工廠、修鐵路什麼的了。
但對日本老百姓來說,就慘了。
因為你改稻為桑了呀!
你糧食本來就不夠吃,現在好了,為了創匯,還得把稻田改成桑田,養蠶繅絲,老百姓不是更得餓死?
所以日本的明治維新史,對底層百姓來說,絕對是一部血淚史。
但是呢?
這種血淚史,是一個國家工業化起步時的常態。
就算搞工業化時,環境最寬鬆,還不斷有殖民地補血的英國,它也有「圈地運動」,有「羊吃人」。
怎麼說呢?
就是這第一步想要跨出去,是極其地難,老百姓要能集體忍受苦難,政府也要強有力,能壓得住在這中間的各種動蕩和不滿,不讓社會爆開。
但這麼一來,就造成大米產量大跌,糧價大漲。
整個社會,就成了一口高壓鍋。
8
等到甲午戰爭後,日本從我們這裡,搶到了很大一筆戰爭賠款,輕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時日本人為了給這口高壓鍋洩洩氣,就搞出了一個貿易模式,叫「三環貿易」。
怎麼玩呢?
第一環就是日本向像英國、法國、美國啦這些發達國家出口生絲、絲綢,換到外匯;
這些外匯拿來幹什麼呢?
換回棉花!尤其是美國南部產的棉花。
棉花到手後,就進入第二個環節了:這些棉花加工成棉紡織品後,再出口到東南亞和中國等地方,再賺一票外匯。
這些賺來的外匯,日本人拿來幹什麼呢?再從歐洲、美國進口重工業原料,像化學品、石油、煤炭和廢鋼鐵什麼的。
之後就進入第三個環節了:這些原料,做成重工業產品後,再出口到東南亞和中國,再從中國和東南亞進口糧食,養活自家的老百姓。
說到這裡,看出什麼來沒有?
生絲出口,是這個「三環貿易」的關鍵!
結果在1920年,生絲出口出問題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歐洲各國都窮了,很多人用不起絲綢這種高檔紡織品了。
價格暴跌!
1920年1月,每100斤生絲的價格,還有4350日元。
等到當年7月,就成了1100日元了!
做這行生意的商人,很多人在幾個月之間傾家蕩產。
種桑養蠶的農民呢?
更不用說了,不少餓死,有些沒餓死的,也只好賣兒賣女了。
以至於當年東南亞,也就是南洋特種行業的競爭,極其慘烈!
這種時候,在野黨當然想通過選舉,利用老百姓的不滿,來對社會搞個翻盤,而日本首相原敬呢?居然想借著要當選民,就得先交錢的門檻,把這些不滿的人擋在門外!
在這種背景下,中岡艮一就出頭了,幹掉了原敬。
他被捕之後,日本整個社會,都覺得他不錯。
所以當年的日本法院判他一個終身監禁,關了13年後,把這傢伙從牢房裡放了出來,當時「九一八」事件已經發生3年多了,中岡艮一後來被送去我們的東北當兵,最後死在東北。
這是日本歷史上的第二起首相遇刺事件。
9
接下來,日本遇刺的首相,突然之間,就多起來了,這裡得一起說。
第三個遇刺的日本首相是濱口雄幸,第27任。
時間在1930年11月14日;
地點呢?
和原敬遇刺是同一個地方:東京火車站。
第四個遇刺的日本首相是犬養毅,第29任。
時間在1932年5月15日。
在首相官邸,一隊海軍軍人衝了進去,他當場身亡。
之後就是我們歷史教科書上提到過的「二二六」兵變了,時間在1936年2月26日。
那次兵變來個「雙響炮」,一次就幹掉了兩個日本首相:第30任首相齋藤實、第20任首相高橋是清。
但這兩位,都是前首相。
當時的日本首相是岡田啓介,刺殺名單本來排名最靠前的是他。
但他運氣好,聽說後,躲進洗澡間,亂兵衝到首相官邸時,見到的是他秘書兼妹夫松尾傳藏,松尾傳藏和岡田啓介長得挺像,亂兵開槍,松尾當場斃命。
岡田啓介躲到第二天,才戴上口罩和墨鏡,從官邸逃走。
為啥這些被刺的首相,得一起說呢?
他們遇刺的過程,還有直接原因,雖說各自不同,但從本質上來說,其實都是同一個原因:從甲午戰爭之後幾十年,日本賴以生存的「三環貿易」這種體系,最終崩塌了!
10
1920年的那次生絲暴跌,只算一場預演!
我們都知道:在1929年,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金融崩潰,之後迅速蔓延到全球的主要經濟體!
日本經濟受的到打擊,非常沉重!
因為經濟危機,不光是美國人,甚至連歐洲人,也都買不起生絲了!
要知道在危機之前,日本每年對美國的出口,大約是4億美元,80%以上是生絲出口!
經濟危機結束後呢?
也沒恢復:美國進口的日本生絲,只有4000萬美元,原來的10%!
「三環貿易」,就這麼崩掉了!
然後我們就看到:日本的工廠倒閉,工人失業,日本的幾百萬農民負債累累不說,整個社會還因為很多農田被弄去,種了桑樹、煙草這些東西,糧食根本就不夠吃!
它的經濟走入了絕境!
後來的事,我們就都知道了。
日本開始大規模地全面侵華,之後更是偷襲珍珠港,開啓了太平洋大海戰,然後在1945年慘敗。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有點明白了?
和韓國總統被抓那種冤冤相報不同,日本首相被刺,背後往往藏著很深層次的經濟和社會原因!
沒有無緣無故的刺殺!
11
然後就到了戰後,在1960年7月14日,又一個日本首相被刺了。
誰呢?
岸信介,也就是安倍晉三的外公。
他當時已經卸任了,由池田勇人接班,在參加慶祝池田勇人當選的招待會上,在餐廳裡,他被一個老牌右翼分子,名字叫荒牧退助的,給刺傷了。
岸信介為啥會遇刺?
當時的日本經濟,一點問題都沒有,反而蒸蒸日上,年增長率都快有兩位數,一片繁榮。
原因說來挺搞笑:荒牧退助覺得他不夠右!
為啥呢?
因為在那之前不久,岸信介剛和美國簽了《美日安保條約》。
這個條約怎麼形容呢?
簡單一句話,那就是:1945年以來,日本其實早就是美國的半殖民地了,但一直沒簽過賣身契,這個條約一簽,日本就等於把自己的賣身契給簽了!
荒牧退助就覺得挺不爽:這種東西,怎麼能簽呢?
然後就去行刺了。
這次行刺,雖說不是經濟問題,但其實對日本影響也挺大。
我們老說:日本是被美國拴上狗鍊子的。
這個狗鍊子是什麼呢?
就是《美日安保條約》!
這個條約保住了岸信介,還有他後人的榮華富貴,在某種程度上,確實也讓日本成了美國的小舔狗。
12
然後呢?
平靜了62年。
去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
他是第八個遇刺的日本首相。
至於安倍為啥遇刺,現在還有各種猜想,但和岸田遇刺一樣,到目前也都沒證據。
但從一個數字,能看出端倪:
在去年,按美元計算的,日本的GDP又跌了!
變成了4.23萬億美元!
要知道,11年前的2012年,日本的GDP就有6.27萬億美元!
日本的人均GDP呢?
也跌破了4萬美元!
要知道,28年前的1995年,日本人均GDP就達到了4.42萬美元!
13
至於這次岸田遇刺。
看我們近期公佈的3月外貿數據,也能看出端倪來。
日本將來的前景,那是絕對地不妙!
為啥呢?
看公佈的汽車數據!
我們都知道:對日本來說,汽車出口是它外貿的支柱,因為日本有汽車產業,它才能保住500多萬個高薪崗位。
這500多萬個人還拖家帶口,上有老下有小的,所以差不多能影響大約上十分之一的日本國民。
日本去年出口380萬輛左右,居世界第一。
從今年起日本這個世界第一,十有八九是保不住了:因為光今年3月,我們的汽車出口,就達到了36.4萬輛,同比增長97%!
而且,今年的世界汽車市場需求,其實一點都不好!甚至可能下降!
我們這邊暴增,就意味著別國汽車出口被擠佔!
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就是日本!
這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後,日本的經濟,改成「進口-製造-出口」的模式了,也就是它大規模地,從海外進口各種原材料,然後加工成工業品,再出口到各國。
想想看,之前的日本家電,是多麼的牛!
現在呢?
在超市裡,你還怎麼見得到日本家電嗎?
當這種模式又開始崩潰時,日本首相遇刺的事,又開始頻繁起來了!
14
說到這裡,就來個總結吧!
就簡單一句話:當日本首相遇刺時,我們就得小心了。要是日本首相開始頻繁遇刺,我們更要特別小心!
因為這意味著它之前依賴的經濟模式,又再一次崩潰了!
還意味著它會像之前,再一次搞事!
以史為誡,警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