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波羅的海三國破防:蘇聯解體的爛賬與隱患

貓哥的視界

前幾天,中國駐法國大使盧沙野突然被推上了西方媒體的風口浪尖。

起因是他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被主持人問到「克里米亞是否屬於烏克蘭」時,盧沙野回應稱「這取決於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背後的歷史很複雜」。

主持人反駁說,稱依照國際法,克里米亞就是屬於烏克蘭。

盧沙野則明確指出,如果依照國際法,前蘇聯國家並沒有有效地位,因為沒有一項真正的國際協議,將這些前蘇聯國家的主權國家地位具體化。

結果這句表態,在歐洲引起了軒然大波,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小國徹底破防,已經把這一個非外交場合的個人說法上升到了外交糾紛的地步。

那麼為什麼盧大使會這麼說,為什麼波羅的海三小國又如此情緒激動呢?

這一切都要從蘇聯解體時候遺留下來的爛賬說起。

1、爛賬

蘇聯解體雖然已經過去了30多年,但對於蘇聯解體,一直都有很大爭議。

對西方國家來說,蘇聯解體意味著自己獲得了冷戰勝利。

對西方白左來說,蘇聯解體意味著被「壓迫」的民眾獲得了「自由」。

對蘇聯公知來說,蘇聯解體讓自己的國家獲得了「民主」。

但作為政治家的普京顯然不這麼看,他的總結也最為經典:「蘇聯解體是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事實上,用「災難」形容蘇聯解體一點不誇張,因為蘇聯解體時實在太亂了,各種問題根本沒有有效解決,留下了一堆爛賬。

第一,法理爛賬。

蘇聯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顧名思義,蘇聯是由若干個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的一個聯盟國家,有點像聯邦制。

但是因為蘇聯剛剛建立的時候,為了拉攏更多力量對抗白軍,在1922年的《蘇聯成立宣言》中,明確蘇聯由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4個加盟共和國組成,而且每個加盟共和國都保留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

後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蘇聯,這一條也繼續保留了下來。

雖然明確加盟國可以退出蘇聯,但蘇聯始終沒有為加盟國退出蘇聯作出任何具體規定以便執行(說白了就是不想讓大家合法退出蘇聯),這就為以後的法理亂賬埋下了伏筆。

第一個吃螃蟹的是立陶宛。

立陶宛當年是和基輔羅斯公國、莫斯科大公國並列的豪強,所以對俄羅斯一直不服。

民族主義傾向最為強烈,是蘇聯大家庭中最不安分、最會挑事、最愛作死、老是搞事情的存在。

本來在蘇聯強大的時候,對立陶宛還能壓的住,但戈爾巴喬夫瞎改革一通,越改越糟,國力衰退。

立陶宛民族主義勢力趁勢抬頭,並在立陶宛最高蘇維埃議會選舉中獲勝,然後通過「關於恢復獨立的立陶宛國家」的協議。

對於這一切,蘇聯是比較懵逼的。

一方面,自己之前說過加盟共和國有脫離的權利,另一方面,又沒法判定立陶宛獨立合不合法,也就沒法強硬使用武力。

結果立陶宛在1990年2月宣佈獨立。

為了解決立陶宛獨立的問題,蘇聯在1990年4月3日,緊急出台了《解決與聯邦共和國撤出蘇聯有關的問題的程序法》(簡稱「退出蘇聯程序法」)。

簡單來說就是,不是不想讓大家離婚,而是離婚也要走程序啊!

這個法律的核心有幾條:

1.公投要按州而不是按國投票(因為立陶宛有些州俄族居多,不願意獨立)。

2.必須歸還加入蘇聯時不屬於該國的領土(比如克萊佩達邊區、立陶宛西南部地區以及維爾紐斯都是加入蘇聯後划給立陶宛的)。

3.獨立要有5年過渡期。

4.獨立的加盟國財產要與蘇聯國有財產進行交割,對軍隊所有權和領土主權進行談判。

除此之外,還有非常多的繁文縟節,多到以至於蘇聯人自己都嘲諷這是《限制退出蘇聯法》(其實本意也是如此)。

如果按照這個法律,那麼前面立陶宛的獨立就不合法,也給蘇聯出兵介入提供了依據。

於是在1991年1月,蘇聯正式出兵鎮壓立陶宛的獨立運動,並和當地的示威者發生了衝突,最終導致14人死亡,600餘人受傷。

在西方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蘇聯本身佔理也變成不佔理了。

美國總統布殊發表聲明向蘇聯施壓,西方各國也開始紛紛聲援立陶宛。

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更是和立陶宛同氣連枝,其他加盟共和國的野心家更是蠢蠢欲動。

於是在1月14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開會討論立陶宛的局勢,戈爾巴喬夫選擇妥協,決定撤走蘇軍,隨後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順勢獨立。

這一下子,大家都知道《退出蘇聯程序法》是個糊弄鬼的玩意了,誰還鳥蘇聯啊!

大家紛紛加快獨立進程,所以蘇聯出台的《退出蘇聯程序法》,不僅沒能阻攔加盟共和國退出蘇聯,反而成為了加速蘇聯解體的助推器。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先是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的葉利欽、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的舒什克維奇仨人在白俄羅斯「別洛韋日森林」簽訂了《別洛韋日協議》,宣佈依法脫離蘇聯。

然後是12月21日,部分蘇聯加盟共和國在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圖舉行的首腦會議,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波羅的海三國和格魯吉亞沒簽),也宣佈獨立。

按道理來說,這些國家的獨立,應該經過最高蘇維埃批准。

但僅僅幾天後,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佈蘇聯停止存在。

這樣嚴格意義上來說,無論《別洛韋日協議》,還是《阿拉木圖宣言》,都是沒有經過蘇聯批准是非法的,更不要提啥協議都沒簽的波羅的海三國了。

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對這種既成事實都是「尊重」態度,而不是「承認」,更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與這些加盟共和國簽訂認可其合法獨立的協議。

現在知道為啥這次盧大使發言後,為啥波羅的海三國這麼急眼了吧?

因為人家其他加盟國雖然沒辦離婚證,好歹吃了散伙飯,他們仨啥的都沒有!完完全全是非法離婚!

第二,領土爛賬。

注意前面《退出蘇聯程序法》中有一條,必須歸還加入蘇聯時不屬於該國的領土。

為啥有這一條呢?

因為這些加盟共和國裡面,真的有不少土地是屬於蘇聯(或者蘇聯前身沙俄)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沙皇俄國經過不懈擴張,土地面積已擴張到2288萬平方公里,人口也已達到1.26億。

沙俄領土上生活著大量與作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族在人種、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各方面差異巨大的民族。

這些民族在蘇聯成立後,很快就成為蘇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聯開展了一系列騷操作,大概分為兩種,一種是摻沙子,另一種是埋雷。

摻沙子很簡單,就是把俄族人佔多數的一些領土,划給一些加盟共和國,提高這些加盟國的俄族人比例,這樣慢慢實現對少數民族國家的同化。

比如在1954年,在紀念俄烏合併300週年活動中,赫魯曉夫決定,把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作為俄烏合併300週年和禮物!

就這樣,俄族人佔多數的克里米亞從俄羅斯被划到了烏克蘭。

比如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原本屬於德國,叫梅梅爾。

一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合約規定,梅梅爾地區和德國分離,交由國際聯盟管轄,但很快在二戰中又被德國佔領了。

所以1944年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並加入蘇聯的時候,克萊佩達並不屬於立陶宛,後來還是蘇聯用鮮血從德國人手裡搶回來的。

考慮到這地方俄羅斯人口佔了25%,講俄語的人口超過50%,同樣是為了摻沙子,蘇聯把克萊佩達划給了立陶宛。

還有屬於沙俄西伯利亞的大片土地,都划給了新成立的哈薩克斯坦。

要知道,中亞五國一開始根本不存在,但蘇聯為了按照民族管理,硬生生造出了五個國家出來。

特別是哈薩克斯坦,哈薩克牧民的遊牧範圍遠遠沒有那麼大,但蘇聯為了方便統治,直接把自己烏拉爾河以西的歐洲領土,還有中西伯利亞的領土,都統統划給了哈薩克斯坦!

結果到現在,哈薩克斯坦的北部和西部,都還是俄族人居多。

埋雷就更簡單了,只要製造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矛盾就行了。

比如為了對抗中亞地區的「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蘇聯把原來的中亞總督領,按照民族劃分成五個共和國。

共和國下面還有邊疆區或州,州下面還有民族自治區。

蘇聯的意思就是,你們劃分成不同的國家,對不同的政府擁有向心力,這樣就不會在同一面伊斯蘭旗幟下團結起來反抗蘇聯了。

那萬一五個共和國一起造反咋辦呢?

不要緊,在這些國家內部,蘇聯刻意沒有明確清晰的國境線,刻意把邊界劃分碎片化、模糊化,甚至刻意把原本應該屬於一個國家的一部分,給調整到另一個國家去。

犬牙交錯互相牽制,這就導致民族混雜、跨界而居的問題非常突出,飛地遍地都是。

比如塔吉克斯坦在吉爾吉斯斯坦有2塊飛地,在烏茲別克斯坦有1塊飛地,烏茲別克斯坦在吉爾吉斯斯坦中有4塊飛地。

以索赫地區為例。

這地方主權屬於烏茲別克斯坦,但全境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當地的居民,又是塔吉克族,這樣一塊小地方,三個國家扯皮,怎麼可能團結?

產生矛盾,自然要找蘇聯做主了。

再比如高加索地區。

這地方原本是高加索聯邦國,由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組成,這仨國家亂七八糟的歷史就不說了,反正恩怨滿滿。

蘇聯為了拉攏和安撫阿塞拜疆,就把原本屬於亞美尼亞的阿爾察赫地區劃歸阿塞拜疆,成立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也就是納卡地區),但該地區居住的大多數是亞美尼亞人。

此外還有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德左地區)、奧賽梯地區、阿布哈茲地區等等。

雷是一個接著一個。

這些人為埋雷,在蘇聯大家庭在的時候,可以倒逼這些加盟共和國更加依賴蘇聯中央政府主持公道。

但誰能想到蘇聯會解體啊!

解體之後,那些划給加盟共和國的原本屬於俄羅斯的土地咋辦?

俄羅斯想要,加盟共和國給不給?

還有原本就是實現蘇聯行政區劃的加盟共和國邊界,從未得到國際法落實的主權確認,也沒有簽訂國際法意義上的邊界條約。

蘇聯還在的時候大家都是大家庭一員,邊境線頂多當個省界用,但蘇聯一解體,邊界問題立馬變成了敏感的政治問題,稍有不慎就起衝突。

現在知道為啥盧大使說克里米亞到底屬於誰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了吧?

因為克里米亞的歸屬本來就是糊塗賬,盧大使說的沒毛病啊!

法國記者怎麼能一口咬定克里米亞根據國際法而屬於烏克蘭呢?

第三,經濟和軍事爛賬。

同樣是根據《退出蘇聯程序法》,獨立的加盟國財產要與蘇聯國有財產進行交割,對軍隊所有權和領土主權進行談判。

原因很好理解,你土地雖然獨立了,但你土地上的資產可都是蘇聯花錢建起來的,屬於蘇聯資產。

還有你境內部署的軍隊和武器(特別是核武器),也是蘇聯軍力的一部分,按說要還給蘇聯。

不過都是自家地盤上的東西了,誰願意交出去?

於是各國開始瘋狂扯皮,最後各方勉強達成一致意見,工業設備根據屬地原則留在原地,除特殊部隊外,軍隊按照自願原則歸屬。

剩下的一些核武器,也在西方的介入下,以經濟援助為誘餌,將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的核武器和核載具統統銷毀。

除此之外還有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經濟糾紛。

在蘇聯時期,各個加盟共和國經濟上嚴格受中央的管控。

蘇聯曾經通過「一平二調」的政策幫助了落後的民族地區發展經濟,還給落後地區大量補貼,這是全國一盤棋的好的一面。

但壞的一面就是加盟共和國的工廠、礦產開發、養牛養羊,都是為蘇聯中央服務,蘇聯進行統一調配,加盟國拿不到利潤,得不了多少好處。

蘇聯的產業佈局本身也有大問題。

因為各個加盟共和國是服務於中央的,所以相當於所有加盟共和國都是在給蘇聯做配套。

比如,蘇聯境內有四大工業區,這些工業區需要的石油來自高加索,煤炭來自烏克蘭,食品加工業原料來自中亞五國,棉花來自白俄羅斯,天然氣來自西伯利亞等等。

結果蘇聯一解體,這些高加索國家發現只有石油沒有煉油廠,白俄羅斯只有棉花但紡織廠很少,烏克蘭的煤礦很多但銷路不暢,經濟根本沒法內循環和自給自足。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國家成立了獨聯體,希望繼續這種經貿往來,但價錢咋算?

以前蘇聯都是統購統銷統配,現在蘇聯沒了,這些國家都想讓出口的東西貴一點,進口的東西便宜一點,大家都這麼想,能不扯皮麼?

這個問題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解決,時常能聽到這些前加盟共和國貿易糾紛的新聞。

2、爆雷

蘇聯剛解體的時候,各個加盟共和國還沉浸在獨立的喜悅裡,但沒過幾年,這些爛賬一個接一個爆雷了。

第一,法理爛賬爆雷。

因為這些加盟共和國的獨立,都沒有得到蘇聯的認可和批准,那麼從法理來說,這些國家到底算不算蘇聯的繼承者?

如果不算,那好吧,五大常任理事國,蘇聯沒了,就只剩四個了,你們誰也別想繼承蘇聯地位。

如果算,那對不起,蘇聯欠的外債,誰來償還一下?

要知道,蘇聯雖然在石油危機中靠賣石油賺了很多錢,但從1985年開始沙特增產,使得油價暴跌,對已經養成石油出口依賴的蘇聯來說是沉重打擊,石油收入銳減80%。

收入少了,但蘇聯與美國的星球大戰競賽卻還要花大量的錢,阿富汗戰爭要花錢,對越南、古巴、朝鮮等國的援助要花錢,壓得蘇聯喘不過氣,只能大規模舉債。

70年代的時候蘇聯外債只有50億美元,到了1991年解體前,已經到了960億美元!

蘇聯解體了,可國際債務不能人死債消啊!

按道理來說,所有國家都應該承擔債務,蘇聯是計劃經濟,借錢買來的糧食你沒吃麼?借錢買來的工業設備你沒用麼?借錢買來的輕工業品你沒使麼?

大家一起繼承,沒毛病。

可是這些國家剛剛獨立,自己經濟還沒理順呢,哪來的錢還債?而且這個承擔債務比例誰說了算?經

過激烈博弈,大家把債務分了一下,俄羅斯分了61%,烏克蘭分了16.5%,剩下的由其他國家按比例分配。

但這個協議有個大問題,責任不明確。

一旦一個國家違約,那麼剩下的債務要其他國家一起承擔。

其他國家說,憑啥啊!

最後各國又扯皮扯了兩年,最後在1993年,形成了一份最終債務處理方案《零點協議》。

根據協議,蘇聯所有債務由俄羅斯承擔,其他國家不再承擔蘇聯債務。

但與此同時,蘇聯散布於全世界120個國家的3645項不動產、地皮、礦產、有價證券等財富,也歸俄羅斯所有。

當然最關鍵的是,蘇聯的常任理事國地位,也由俄羅斯繼承。

為了這個地位,俄羅斯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吭吭哧哧還債。

還到2004年,仍然欠著巴黎俱樂部(歐洲統一債權人組織)475億美元。

然後又還了十幾年,到2017年最終才把最後一筆外債還清。

繼承蘇聯地位的問題解決了,另一個法理雷又來了。

我們可以看看,當時沒簽協議阿拉木圖宣言的,除了波羅的海三傻,還有格魯吉亞,然後格魯吉亞就因為南奧塞梯問題和俄羅斯打了一仗。

打仗的原因就是因為格魯吉亞內部有個地方叫南奧塞梯,這地方的民族非常親俄,一直想加入俄羅斯,但格魯吉亞不讓。

俄羅斯也支持南奧塞梯,於是格魯吉亞就開始反俄。

緊接著格魯吉亞的特殊地理位置(境內有有裡海沿岸往歐洲運送石油的管道)被西方看上了,開始支持格魯吉亞。

格魯吉亞也順勢要加入北約獲得安全保護,結果一來二去俄羅斯受不了了,在2008年中國辦奧運會的同一天,發動戰爭,把格魯吉亞暴打一通。

你看,同樣是俄羅斯因為領土問題對前加盟共和國的入侵行動,同樣是顏色革命後反俄的國家,入侵的導火索同樣是因為境內民族自決問題和加入北約。

但當時的西方國家可不像現在支持烏克蘭那樣無條件支持格魯吉亞。

相反,西方國家處理得相當低調,認為這是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內部紛爭,並不願意太管。

這可把波羅的海三國嚇壞了,因為如果說格魯吉亞的獨立是非法,那自己的獨立也是非法啊!

格魯吉亞被俄羅斯打了,那自己有一天會不會被俄羅斯打?

要知道,立陶宛境內還有個克萊佩達問題呢!

烏克蘭因為是簽了《別洛韋日協議》後「合法獨立」,所以西方國家介入了。

那自己這個「非法獨立」的,西方國家會不會像對格魯吉亞那撒手不管?

所以立陶宛在內心對俄羅斯是十分恐懼的。

這種恐懼的外在表現就是在反俄問題上一直跳的很高,對北約的各項部署也非常積極,動不動還封鎖一下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讓這裡的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常年處於戒備狀態,借此來獲得西方國家的關注和安全保護。

所以俄羅斯和立陶宛邊境,就相當於迷你版的冷戰對峙前線,一不留神就可能擦槍走火,進而引發俄羅斯和北約的戰爭.

這就是當年波羅的海三國獨立沒有法理依據留下的坑。

第二,領土爆雷。

本質上來說,俄羅斯-格魯吉亞,俄羅斯-烏克蘭之間的戰爭,都是蘇聯當年摻沙子的惡果。

當然,當年俄羅斯刻意埋下的雷,後來也爆了不少。

比如2011年4月29號,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因為邊境上的一個電線桿,發生了武裝衝突。

衝突的位置,就處於兩國爭議地區。

要知道中亞五國建立的時候,並不是一起成立的,而是先成立哈薩克斯坦,然後在1929年,塔吉克斯坦從烏茲別克斯坦中分出,1936年,吉爾吉斯斯坦從俄羅斯聯邦中分出。

但是後來,蘇聯把原來塔吉克斯坦的一部分領土划給了吉爾吉斯斯坦,但又沒有清晰劃界,導致蘇聯解體後,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邊境1000公裡邊防線,有400多公里都存在爭議。

塔吉克斯坦拿著1939年的蘇聯地圖說這地方是我的!吉爾吉斯斯坦拿著1958年的蘇聯地圖說這地方是我的才對!

二者誰也不讓,衝突也就在所難免,這一地區也就成了中亞火藥桶。

時間長了,這種爭議在兩國居民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隨便一點土地、水資源、施工建設的小事,只要稍加撕扯都會引發流血衝突事件。

2010-2019年,兩國邊境衝突達155起,一直到2022年,還時有衝突發生。

還有2020年的納卡衝突,情況也差不多,也是因為蘇聯把原本屬於亞美尼亞的納卡地區劃給阿塞拜疆來摻沙子。

把納卡划走的時候,亞美尼亞並不願意,但在蘇聯的強壓下才不敢吭聲。

蘇聯解體後,納卡地區的民眾鬧將起來,呼籲回歸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也藉口納卡地區都是亞美尼亞人,向納卡地區聲索主權,聲索不成就直接出兵,佔領納卡及其周圍阿塞拜疆領土。

直到1994年,阿塞拜疆才和亞美尼亞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兩國之間的武裝衝突時有發生。

最終,阿塞拜疆在土耳其支持下,在2020年打了一場納卡戰爭,重新奪回了納卡,並與亞美尼亞簽訂了城下之盟,納卡之爭才告一段落。

第三,經濟爆雷就更多了。

在蘇聯大家庭裡面,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但天然氣儲量匱乏,每年消費天然氣約四分之三需要進口,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很大。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和俄羅斯、白俄羅斯共同宣佈建立取代蘇聯的「獨聯體」,直至2004年烏克蘭大選之前,總體上和俄羅斯關係還不錯。

俄羅斯念在昔日「兄弟」情分上,一直按補貼價格優惠供應烏克蘭天然氣,價格只有賣到歐洲的十分之一。

但2004年年底烏克蘭爆發「橙色革命」以來,烏克蘭政府執行親美傾歐政策,和俄羅斯矛盾日深。

俄羅斯覺得再無必要為烏克蘭經濟買單,便於2005年年末要求將供烏的天然氣價格從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至230美元。

但烏克蘭說,漲價可以,但你的管道經過烏克蘭的土地,過境費是不是也要漲一漲?

要求由原來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提至1.6美元。

這一下子就要從俄羅斯的天然氣利潤上剝走相當大一部分。

俄羅斯火了,2006年元旦俄羅斯切斷對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形成舉世關注的俄烏「斷氣風波」。

雖然事後經過協調重新通了氣,但俄羅斯要求烏克蘭必須償還30億美元債務,不再提供120億美元貸款,讓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兌美元匯價暴跌。

烏克蘭則把俄羅斯告上斯德哥爾摩仲裁法庭,以「俄氣未按合同要求向烏克蘭輸送足量天然氣」為理由,要求俄羅斯賠償46.3億美元。

結果雙方積怨越來越深,再加上政治分歧和北約煽風點火,烏克蘭想加入北約尋求庇護,最終導致俄烏戰爭爆發。

3、隱患

截至目前,蘇聯當年留下的這些爛賬危機,都還沒有完全消化掉,那麼隨著百年大變局的到來,在未來在大國博弈中,隨時都可能成為新的爆點。

比如摩爾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左岸(德左)地區,有可能就是下一個爆雷的地方。

在歷史上摩爾多瓦曾獨立建國,之後曾接連被奧斯曼帝國和沙皇俄國統治,隨後加入蘇聯。

但其內部以俄族人為主體的德左地區,一直與羅馬尼亞人為主體的摩爾多瓦貌合神離。

1991年蘇聯解體,摩爾多瓦獨立,一度考慮跟羅馬尼亞合併。

但德左居民不願意,和摩爾多瓦政府公然翻臉,宣佈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國」,從摩爾多瓦脫離出來。

由於蘇聯時期的產業佈局,德左地區工業發達,產出了摩爾多瓦40%的GDP、52%的消費品和90%的電力,摩爾多瓦絕不會同意德左分裂。

於是在1992年,德左和摩爾多瓦爆發激烈軍事衝突。

當地的蘇軍為「德左」俄族武裝提供了火炮、裝甲車等重型裝備,衝突造成近2000人傷亡。

隨後在俄羅斯的介入下,德左實現自治,俄羅斯還向德左派駐了一支約千人規模的「維和」部隊。

本來到現在自治已經30年了,雙方相安無事,但俄烏戰爭一爆發,情況不一樣了。

去年,烏克蘭曾經慫恿摩爾多瓦政府來共同把「德左」地區收回來,但當時被不想捲入俄烏戰爭的摩爾多瓦的拒絕。

但最近,烏克蘭新聞發言人突然宣佈,已經在靠近「德左」邊境的敖德薩附近集結了軍隊,以應對「可能來自俄羅斯的威脅」。

威脅個屁啊,德左孤懸在外,和俄羅斯也不接壤,駐紮的俄軍不超過1000,能威脅啥?

所以烏克蘭此舉幫摩爾多瓦是假,圖謀軍火庫是真。

因為德左地區有蘇聯時代建設的科巴斯納軍火庫,一度號稱是歐洲最大的軍火倉庫。

蘇聯時代部署在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蘇軍軍火都來自這裡,現在據說仍存有蘇聯遺留的武器彈藥十幾萬噸。

現在烏克蘭缺什麼?缺軍火啊!

所以烏克蘭想拿下小小的德左,一方面拿下這些武器彈藥,另一方面也解決這個背後的隱患。

對俄羅斯來說,德左同樣不容有失。

這裡挨著烏克蘭,距離敖德薩只有50公里,距離赫爾松也不過100多公里。

這裡的俄軍只要有需要,隨時可以在烏克蘭背部橫插一刀,直抵第聶伯河,那麼就可以與在赫爾松的俄軍會面!

這樣一來,整個黑海北岸就徹底成了俄羅斯的了。

不僅和德左連成一體,而且徹底讓烏克蘭成了一個內陸國,切斷烏克蘭糧食外運和武器進口的通道。

所以如果烏克蘭真的進攻德左的話,整個地區的形勢將會發生比較深刻的變化,俄烏衝突升級的可能性勢必大大增加。

除了德左,還有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也可能是爆雷地點。

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人口主要是卡拉卡爾帕克族,和哈薩克族同源。

按道理應該划給哈薩克斯坦,但出蘇聯出於制約烏茲別克斯坦的需要,還是划給了烏茲別克斯坦。

結果蘇聯一解體,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就想獨立了。

但卡拉卡爾帕克斯坦佔到烏茲別克斯坦領土的40%,烏茲別克斯坦怎麼可能放他走?

於是就以高度自治的條件讓卡拉卡爾帕克斯坦留下了。

可是最近幾年,卡拉卡爾帕克斯坦有局勢不穩的情況。

哈薩克斯坦的各種電視台,一直鼓動卡拉卡爾帕克人搞獨立,這就讓烏茲別克斯坦很警惕,生怕哈薩克斯坦學俄羅斯搞一個「特別軍事行動」把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奪走。

同時,西方的NGO組織也介入進來,炒作烏茲別克斯坦「侵犯卡拉卡爾帕克人權」。

更不要說還有一個叫烏伊運的恐怖組織也在渾水摸魚,想把事情搞大,借此推翻烏茲別克斯坦的統治。

在一系列推手的影響下,去年7月2號,卡拉卡爾帕克斯坦突然爆發大規模抗議活動。

示威人群和軍警爆發激烈衝突,傷亡達千人,烏茲別克斯坦下令進入緊急狀態才慢慢平息。

雖然衝突平息了,但問題的根源並沒有解決,這樣就給了西方國家介入的機會。

今年2月美國專門派國務卿助理唐納德訪問中亞國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還到訪哈薩克斯坦,與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見面,打算「深化兩國之間的合作」。

美國在中亞的動作頻頻,目的顯然不純粹。

要知道,中國現在正在全面介入中亞,中亞是一帶一路樞紐,也是中國繞過西方圍堵深入亞洲大陸腹地拓展商業利益的必經之路。

想一想,中國的一帶一路目的就是通過投資、援建和產業轉移,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

幫助這些國家發展起來,帶來海量中產階級增加,經濟繁榮,消費能力上升,又能極大拉動中國產品出口。

時間長了,就算和歐美脫鈎,在「中國經濟圈」中內循環也能活得不錯。

所以,中亞地區是中國破局的關鍵,而其存在的這些內部地雷,也會隨時爆炸影響中國一帶一路大業。

所以今年4月27日,外交部長秦剛會見中亞五國外長,專門強調「要堅決反對任何勢力以任何藉口干涉地區國家內政,使中亞成為合作共贏的淨土,而不是地緣博弈的戰場。」

這話從秦剛口中說出來,顯然是有所指的。

此外,還有格魯吉亞也有進一步爆雷危險。

雖然俄格戰爭後老實了很多,但在反俄問題上一直沒有放棄動作(2014年烏克蘭顏色革命的導火索廣場慘案,就是格魯吉亞軍人幹的)。

如果被西方利用,隨時可能在腹部插俄羅斯一刀。

所以,哪怕蘇聯已經解體30多年了,但它當年留下來的爛賬還時不時地成為地緣政治衝突的導火索,奪取無數人的生命,甚至影響整個世界。

4、真正的王道

相比蘇聯解體後帶來的地緣政治災難負面教材,蘇聯對面的歐洲走向統一,卻向我們展現了另一條路。

我們都知道,歐洲大陸上,歐洲各國之間存在著深刻的民族、宗教、文化等差異和矛盾,所以幾千年一直是來打生打死。

特別是一戰和二戰,讓歐洲幾乎死了一代人。

二戰結束後,以德法為首的戰後政治家們痛定思痛,認為不能再走老路了,只有通過共同合作、共同發展才能實現歐洲的和平穩定和繁榮發展。

就這樣,從煤鋼共同體開始,歐洲各國政府開始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

無論是煤鋼共同體,還是歐共體,還是後來的歐盟,本來的意圖是為了促進歐洲各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和發展。

但發展到後來,歐盟成了一個解決歐洲國家之間的政治分歧和矛盾的平台。

在這個平台中,歐盟(以及歐盟前身)先解決了困擾了法德一百多年的薩爾地區問題;

然後又解決了德國與比利時、德國與荷蘭、法國與意大利之間的邊界糾紛;

後來又解決了塞浦路斯問題、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邊境衝突等等。

這些糾紛的解決,並不像以前那樣付諸戰爭,而是主要採取和平談判的方式。

歐盟以務實的態度指導成員國經濟合作為先導,如對資源的共同開發、海關便利、鄉村經濟發展等,來尋找雙方的最大公約數。

就算一時達不成協議也不要緊,先確立共同開發原則再說,避免擴大矛盾發生衝突。

所以,歐盟經濟統一與融合之後,歐洲比過去穩定性提高很多,再也不像過去那樣動不動就爆發世界大戰了。

事實證明,分裂與獨立只會帶來紛爭與動亂,會增加系統的熵,而統一與融合才能減少紛爭,也就減少熵。

在統一與融合大背景下解決內部矛盾,遠比在分裂的國家主權悲劇下解決矛盾容易得多。

這恰恰就是中國大一統的成功經驗模式,我們可以看看,現在各省現在因為搶人搶產業有矛盾沒有?

有!

但在統一的中央政府領導下,都能站在全國一盤棋的大局下解決。

中國的轉移支付模式、東西部省份掛鈎幫帶、東西部扶貧協作、消費聯盟等等措施,也讓各省逐漸連為一體。

就像淄博燒烤帶動周邊的啤酒、羊肉、馬扎、飲料、面餅產業一樣,各省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良性互補的關係。

追求的是合作共贏,在不斷增量的發展中,矛盾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這種統一合作模式,正在被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複製在國外,逐漸結出豐碩的成果。

雖然全球各地的情況比中國複雜得多,各國的歷史、文化、民族矛盾更是令人頭痛,但中國始終堅信,內耗解決不了問題,發展才是王道。

所以,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RCEP協議,或是金磚國家合作,中國都在通過經濟合作的模式,建立起一個統一系統下的合作機制。

在這個統一系統下,什麼矛盾都可以擺上桌面來談,有中國這個大國的協調,連沙特伊朗這樣的世仇都和解了,又有什麼矛盾解決不了呢?

這也就是中國一直強調的,融合與合作才是主流,才是真正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唯一路徑。

相反,二戰之後,美國打著民族自決,人權大於主權的招牌,讓全世界國家數量從幾十個增加到近200多個。

帶來的結果,就是各種紛爭與動亂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

當科索沃老人被埋葬在炮火毀掉的廢墟之下的時候;

當敘利亞無助的母親抱著病死的嬰兒的時候;

當利比亞幾歲的孩子溺死在偷渡的海灘的時候;

當烏克蘭無數本來應該享受青春的女孩被賣為性奴的時候;

全世界所有人都應該認識到,美國那種處處挑起紛爭與矛盾以達到離岸平衡的模式,才是這個星球動亂之源。

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清了美國的真實面目,選擇站在了中國一方,而美國的各種陰謀和手段,已經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唾棄。

蘇聯解體留下的爛賬已經無可爭議的地證明,和美國推行的霸道相比,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的歐亞大陸的融合與統一,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王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