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美國人用一個實驗預言了人類命運。他們為老鼠搭建了一個資源充足的理想世界,以為老鼠可以無限繁殖,誰知雄鼠拒絕社交,雌鼠開始吃小鼠,最終整個鼠群因為心理病態而滅絕。
這就是著名的「老鼠烏托邦」實驗。
這項實驗由美國科學家約翰.卡爾霍恩提出並具體執行的,當時世界已經進入冷戰階段。美蘇雙方在全世界各個方面展開霸權爭奪,除了在軍事以及經濟方面針鋒相對之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也非常激烈。
根據馬克思主義學說,人類終將進入物質極度發達的階段,到那個時候,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會獲得極大的滿足,也不再存在國界的劃分,全世界將變成一片真正的樂土。
於此同時,美國憑借在戰爭期間的財富積累,同時在戰後經過全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的助推,美國社會進入到了一種極度繁榮的階段。
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也開始快速增長。社會學家開始提出一系列的生存問題,在全美引起了激烈討論。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卡爾霍恩提發表了他的「老鼠烏托邦」實驗成果,一時間引起劇烈的社會反響。
因為他的實驗結果證明,在食物充足、水源充沛、天敵喪失等一系列的情況下,一向以生存能力頑強所著稱的老鼠,竟然自然的走向了滅亡。
在卡爾霍恩為老鼠創造了一個相對理想的生存空間,不僅有源源不斷的食物和水源,還有專門人員負責為老鼠清理垃圾。
在他原本的設想當中,鼠群至少可以擴張到6000只,甚至更多。事實上,在實驗剛開始的一段時間裡,鼠群確實迎來了種群的爆炸式增長。
從最原本的四隻老鼠,發展到頂峰時鼠群已經有了2200只。雖然較6000只還有明顯的差距,但是鼠群的數量卻在這個時候開始負增長。
雖然此前卡爾霍恩已經發現鼠群數量擴張放緩的跡象,但是仍舊沒有料到數據會在這時候戛然而止。
其實在此之前,鼠群已經開始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剛開始實驗的時候,被放入實驗區域的老鼠雖然經歷的短在的恐慌期,但是很快它們就適應了這裡的環境,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享受」當中。那時候鼠群除了吃、喝以及繁衍後代,沒有任何異常現象。
當鼠群發展到上百隻的時候,有個別的老鼠開始表現出拒絕生育的跡象。相較於其它老鼠,它們更安靜,除了吃喝,其它時間都呆在角落裡,有時候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著一動不動的狀態。
觀察人員還以為它們是生病了,但是通過檢查卻發現這些老鼠非常健康。
與此同時,鼠群當中也開始出現同類相殘的情況。
雖然整個鼠群的雌雄比例保持在相對平均的狀態,但是許多體弱的雄鼠卻被迫喪失了擇偶權,在其它強壯的雄鼠的攻擊下,它們只能勉強生存。但是那些強壯的雄鼠一旦進入衰老期,又會很快被其它更年輕的雄鼠替代。
此外,雌鼠群體也並不理想。前幾代雌鼠在生產之後,還會認真的哺育後代,但是很快就出現「棄嬰」的情況。
在實驗進入第二年的時候,卡爾霍恩第一次發現了雌鼠媽媽拒絕照顧幼鼠的情況。那時候他還以為這只是個別現象,製作了簡單記錄。但是很快這種情況就開始在鼠群當中蔓延,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終於在實驗的第三年,卡爾霍恩第一次觀察到了雌鼠啃食幼鼠的情況。當時鼠群明明有著充足的食物來源,卡爾霍恩對於啃食幼鼠的現象非常疑惑,唯一的解釋只能是鼠群當中發生了精神疾病,否則這種情況絕對不會發生。
或許卡爾霍恩只猜對了一半,當時鼠群應當是確實存在精神疾病的情況。雖然他為鼠群提供了食物和水源,但是狹小的空間卻嚴重束縛了老鼠的天性。就像動物園中長期被關在籠子裡面的動物一樣,不少老鼠也開始出現應激反應。
此外,整個鼠群的都是由最初的四隻老鼠繁衍出來的。從第二代開始,鼠群當中就不斷重復著近親交配的情況,這種情況使得一些遺傳病開始鼠群當中蔓延。
最終鼠群走向了滅亡,當實驗進行到1973年5月,伴隨著「烏托邦」中最後一隻老鼠的死去,卡爾霍恩的實驗也不得不宣告結束。
「老鼠烏托邦」實驗為人類提供了一個社會發展參考,但是卻不能拿它照搬人類社會。
畢竟老鼠無法建立有組織的社會,人類之所以能夠在數萬年當中保持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恰恰是因為人類擁有其它動物所不具備的智慧。■
參考文獻:
[1]佚名《老鼠的習性》醫學動物防制. 1987(02)
[2] 王典 克里斯汀·安德魯斯 蘇珊娜·蒙索《老鼠同我們一樣》世界科學. 2020(06)
[3] 蕭筱《驚人的「太空老鼠」實驗》軍事文摘. 2020(04)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