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空中力量交鋒,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兩國飛行員駕駛著各自戰機在朝鮮戰場交手,開啓了一段漫長的天空爭鬥。美軍曾經在該領域靠著遠超中國認知的技術水平掌握著壓制性的優勢,但新世紀後卻被奮起直追的中國空軍追平差距,時至今日中美空中較量態勢已經發生逆轉。
屈辱的南海撞機
2001年發生的南海撞機事件是一代人心中永遠的傷痛,不僅僅是因為英雄飛行員的犧牲和離去,更是因為中國在面對美國軍力壓制時的無可奈何。南海撞機事件源於一架美國海軍EP3電子偵察機進入中國海南防空識別區。
這種偵察機是光臨中國領空的常客,美軍經常出動EP3執行對華情報蒐集任務。為了驅離竊取我軍情報的美軍偵察機,海航部隊起飛了兩架殲8II戰機前往攔截,沒想到卻在對峙過程中與美軍偵察機相撞,由飛行員王偉駕駛的戰機失去控制墜毀。
撞機發生後,受損的美軍偵察機由於已經無法返航,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直接跟隨返航的另一架殲8II降落到中國海南陵水機場,這一舉動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對於如何處置肇事飛行員和偵察機,中美兩國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外交糾紛。
其實這次撞機事件之所以會發生,除了美軍飛行員的魯莽操作要負主要責任,負責攔截的殲8II本身也不適合這樣的攔截驅離任務。殲8II雖然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國產戰機,但仍屬於一種強調高空高速的二代機型,在低速飛行時的機動性和飛行品質都不理想。
而我軍大量遭遇的EP3又是一種低速長航程的螺旋槳飛機,巡航速度要比殲8II慢上很多,我軍戰機根本不具備空中對峙所需要的優異低速低空操縱性。王偉能操縱戰機貼近低速飛行的EP3已經很不容易,因為像殲8II這樣的戰機,其原本的設計思路是高速截擊超音速戰略轟炸機。飛行速度過低很容易進入危險的失速尾旋,王偉已經是在失控邊緣駕駛著飛機。
當時中國唯一真正具備和EP3空中對峙的機型是從俄羅斯進口的蘇27SK/KUB,很多軍事專家都認為,如果當時執行任務的是中國的蘇27戰機,不光能有足夠的機動性避讓突然轉向的美軍偵察機,就算二者發生擦碰,吃虧的也是EP3,蘇27很可能繼巴倫支海以後,在南海再次上演空中手術刀。遺憾的是,當時中國進口的俄制戰機主要部署在福建沿海,南海方向佈置的都是國產戰機。
除了蘇27,其實體量更小的殲7E也比殲8II更適合執行這類任務。畢竟採用雙三角翼佈局的殲7E,機動性在二代機里是最強的,而且還彌補了低速飛行的短板,唯一的問題是航程太小,難以和EP3長時間周旋,但多機接力對峙,總比機毀人亡損失一位寶貴的飛行員強。
風水輪流轉
隨著殲10A、殲11B等國產第四代戰機批量裝備部隊,中國的空中作戰力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戰機和來犯的美機已經不存在代差,即便空中態勢從對峙升級為直接對抗,我軍飛行員也有底氣奪取空戰勝利。
機體性能的提升也讓中美空中交鋒出現了不同於往日的景象,2014年,一架美國海軍最新的P8A再次光臨中國南海,中國海航再次派出戰機升空攔截,與13年前不同的是,我軍飛行員雖然仍舊駕駛著國產戰機,但已經從殲8II升級為殲11BH。
殲11BH是海航版本的殲11B,相比空軍型號,增強了對海搜索能力,但同樣保留了這種戰機強大的空中機動性和制空能力。殲11BH在國產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的引導下迅速到達預定攔截位置,並對P8A預警機展開伴飛查證。
為了警告美軍飛行員,這架殲11BH在P8A近距離做了一個滾筒機動,從美機的左側翻滾到了右側,並展示了機翼下攜帶的PL8紅外格鬥彈和PL12主動雷達彈,雙方在空中的最近距離一度只有6米。實戰意味相當明顯。
在中國戰機的巨大壓力下,美軍偵察機放棄了原本的飛行計劃,迅速脫離了中國防空識別區。這一次事件在得到美國軍方承認以後,也被各國媒體爭相報導,成為了南海上空中美空中態勢扭轉的標誌性事件。
除了身為重型機的殲11BH,其實殲10A也曾把美軍偵察機逼入絕境,2017年,美國海軍的一架EP3出現在東海上空,為了迫使美機改變航向,我軍飛行員駕駛殲10A從EP3正下方加速穿插到美機的航向上,當時的相對距離只有91米,殲10A激進的攔截動作嚇得美軍飛行員一激靈,連忙改變航向離開了中國空域。
在中國空軍三劍客等國產四代半戰機進入部隊以後,中國戰機更是有了戲耍外機的實力和底氣。2022年6月,我軍最先進的四代半主力戰機殲16在南海上空遭遇澳洲的一架P8A偵察機,殲16在確認了P8A身份後採取了極不尋常的飛行動作。
我軍飛行員直接駕駛殲16堵住了P8A的飛行路線,接著近距離釋放了機載紅外干擾彈,當時兩機的距離近到什麼程度,P8A的發動機甚至因為吸入了紅外干擾彈的碎片而出現故障損壞,飛行高度驟降,幸好最終穩定了高度,才在殲16的監視中搖搖晃晃的離開南海。
這一次遭遇給澳洲飛行員留下了極大地心理陰影,據澳洲國防部表示,P8A機組成員都在接受心理治療,未來還能不能重回藍天都不好說。我軍殲16的舉動十分明確的表達了我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