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穆特的俄式傳奇,瓦格納到底是何方神聖

觀雨大神經

2023年5月20日,俄羅斯宣佈對烏克蘭東部城市巴赫穆特完成了佔領(蘇聯舊稱阿特木斯克,為方便閱讀,下文統一稱為巴赫穆特)。

巴赫穆特戰役是半年來俄烏戰線上唯一有大動靜的地方,也是俄烏戰爭打到目前為止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俄軍在去年8月初就開始了對該城的正式進攻,雙方在這個戰前僅7萬人的小城先後投入20多萬人,鏖戰近10個月,最終付出了十幾萬人的傷亡代價才分出勝負。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場戰役都堪稱俄烏戰爭之最,甚至是本世紀的世界之最。其代價之高,過程之艱苦,都值得一個「絞肉機」的稱號。

另外這場戰役除了消耗巨大以外,還有著非常「非主流」的一面:

俄軍擔當主攻的部隊居然連正規軍都不是,而是一支叫瓦格納的雇傭軍。

在關鍵戰役中派遣雇傭軍去跟敵方主力剛正面,這個操作非常奇葩。不過更奇葩的是,這群雇傭兵居然打得還不錯,他們的戰場表現甚至比雙方的正規軍更好。

瓦格納集團在其他俄軍部隊偃旗息鼓的這幾個月裡,力戰烏軍輪番投入的近40個旅,報銷掉了大批配備北約武裝的烏軍精銳,打得G7抱團給澤連斯基送溫暖,不僅承諾的坦克馬上送到,連F-16都擺上了貨架。

於是這支神秘的部隊就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大家都很好奇他們是一群什麼樣的人。

今天我們就來探尋一下這支部隊的秘密,不過首先我們需要先來簡單回顧一下巴赫穆特戰役。

巴赫穆特打了個啥?

別看巴赫穆特打得這麼熱鬧,實際上在「有沒有必要為了這座城市死磕」的問題上是一直存在爭議的。

有人認為巴赫穆特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得失將左右整場戰爭的局勢。

也有人認為作為一個戰前僅7萬人的小城市,巴赫穆特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丟了不足慮,佔了也不足喜,沒必要為它投入太多資源。

那麼這個城市到底重不重要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巴赫穆特的大概位置,圖中紅色圈圈的地方就是巴赫穆特。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巴赫穆特位於頓涅茨克州的北部,而這個州是俄烏戰爭中最關鍵的戰區。

為什麼說頓涅茨克州很關鍵呢?因為俄烏戰爭從本質上來說其實是烏克蘭內戰的延續。

在2013年底的時候,烏克蘭的親歐勢力發動了顏色革命,並於次年2月推翻了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

這就導致親俄的烏克蘭東部地區非常惱火,於是當地就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其中又以由盧甘斯克州和頓涅茨克州組成的頓巴斯地區為甚。

2014年4月,烏克蘭政府開始鎮壓頓巴斯地區的反抗活動;5月,頓巴斯地區宣佈獨立;6月,烏軍向頓巴斯地區大舉進攻,烏克蘭進入內戰狀態。

那段時間宣佈獨立的還有克里米亞,不過該地區是個半島,比較易守難攻。頓巴斯地區則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所以這裡的戰鬥就特別慘烈。

當然了,這種敏感地區的背後自然少不了大國的影子。

西烏克蘭的背後站著不差錢的整個西方世界,東烏克蘭的背後則站著敢玩命的俄羅斯。

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烏克蘭內戰的關鍵就是對頓巴斯地區的爭奪。

所以對於後來親自下場的俄軍來說,能否拿下頓巴斯地區就是衡量戰爭結果的第一KPI。

現在打了一年有餘,俄軍雖然已經基本拿下了盧甘斯克州,但對頓涅茨克州的控制還差了不少意思。

再加上該州又是烏東人口最多、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所以雙方在這裡進行激烈交火並不奇怪。

而巴赫穆特雖然是座小城,但地理位置卻很特殊,它是頓涅茨克州北部的一個交通樞紐。

這個區域以巴赫穆特為中心往各個方向伸出去了7條大型公路。

正是憑借著這個樞紐地位,該城市在烏克蘭內戰期間就被烏軍打造成了後方的一個後勤中轉站,用來支撐前線烏軍對頓巴斯地區的進攻。

所以巴赫穆特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小城市」,而是一個重要的軍事據點。只不過戰爭打到現在,這個據點已經從「烏軍後方」變成「戰爭前線」了。

對於俄軍來說,如果他們要繼續西進爭奪斯拉夫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君士坦丁羅夫卡等城市,同樣也需要巴赫穆特這麼一個後勤中心。

如果拿不下巴赫穆特,就意味著你沒辦法充分利用這個地區的公路資源。那麼部隊調動和後勤保障的效率都會大打折扣。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巴赫穆特很像是一個關隘,俄軍要繼續前進,就必須先把它拿下。

不過對於烏軍來說問題就沒那麼嚴重了,因為就算丟了這裡,他們也可以退守後面的幾個大城市。

只是如果巴赫穆特在自己手裡,他們就只需要守住這麼一個據點;而如果丟了的話,就得分兵去守後面的幾個城市,難度會更大一些。

正是因為巴赫穆特這種「重要,但又不是最後一道防線」的特點,烏軍內部對是否應該死守該城的分歧一直很大。

他們的一些專業軍官認為應該放棄該城保存實力,國際觀瞻大師澤連斯基則要求堅守到底。

當然了,作為一個一開始就被定位為軍事據點的城市,巴赫穆特也是有堅守的底氣的。

烏軍很早就在這裡建設了大量的地下掩體、永久性工事以及隱蔽火力點,把它打造成了一座堡壘城市。

但另一方面,這裡最開始畢竟只是個後勤據點,所以它的防禦設施在堡壘城市裡並不是最堅固的。

因此站在俄軍的角度上看,努努力還是有希望打得動的。

於是對戰雙方一個感覺能守,一個感覺能攻,正好又是重要據點,自然就槓上了。

摸魚的精銳

我們都很熟悉毛主席關於戰略選擇的一句話:「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也就是說打仗不應該拘泥於一城一地的得失。只要保存好有生力量,就早晚能把失去的地方奪回來;反之如果有生力量沒了,那你手中的地盤再多也早晚會丟光。

這個邏輯非常經典,其正確性也在戰爭實踐中被反復驗證。

那麼俄烏雙方為什麼非要進行死板的城市攻防戰呢?

這是因為毛主席的這句話雖然很有道理,但實現起來的門檻很高。

你想「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前提是你擁有強大的野戰能力。

因為只要你的野戰能力足夠強,那麼對方城市的補給線就會被你切斷,對方派來的增援就會被你吃掉,城內守軍只要一出門就會被圍殲。

在這種情況下,城市本身的一時得失確實就沒那麼重要了。不過很遺憾,俄烏雙方都沒有在野外打出大規模殲滅戰的能力。

既然不能主動尋殲對方的有生力量,那就只能一個據點一個據點地慢慢推進,靠這種「結硬寨打呆仗」的笨辦法去突破對方防線。

然後俄軍就碰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兵力不足。

因為對方主力一直都在,所以你需要派重兵去防守你拿下的據點。於是你拿下的據點越多,對兵力的需求就越大。

自視甚高的俄軍一開始只為這場戰爭投入了十幾萬人。等他們在2022年的夏天把戰線拱到一千多公里長的時候,局面就徹底HOLD不住了。

隨著烏軍在2022年秋季的一頓反攻,俄軍連續吐出了北頓涅茨克河畔地區的伊久姆和紅利曼等要地,緊接著整條戰線上的俄軍都開始由攻轉守,一時間場面十分狼狽。

此時俄軍唯一還在保持攻勢的地方,就是他們在8月份才開始正式進攻的巴赫穆特。

不過按常理推斷,既然其他地方的友軍都停止了進攻,你這裡也就沒有繼續堅持的必要了。

因為如果你成為了戰線上的「進攻獨苗」,就必然會被對方「槍打出頭鳥」,到時候壓力肯定會很大。

但從整個戰場的宏觀戰略來看,巴赫穆特這個「進攻獨苗」又必須得保住。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此時的俄軍非常需要時間,他們在搖人。

俄國人被打懵後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兵力不太夠,他們在9月底開始全國動員,意圖增兵烏克蘭。

但真實的戰爭不是打遊戲,不是說你按下一個按鈕士兵就能馬上嘩啦嘩啦的給你造出來。

新兵從開始徵募到準備就緒,這裡面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儘管俄羅斯動員的都是有服役經驗的預備役軍人,但要形成戰鬥力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這種口渴了才去挖井的操作屬實害苦了前線官兵。

在這幾個月裡,俄軍那條鬆散的防線還要繼續面對烏軍隨時可能發動的反攻,會不會再次崩潰只有天知道。

那麼怎麼樣才能緩解這個壓力呢?

孫子兵法有一句話說得好: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擺脫被動局面的最好辦法就是主動去調動對手。

所以俄軍如果要減輕壓力,最優選就是主動出擊去牽制烏軍主力,讓他們沒有多餘資源繼續發動大規模反擊。

但正如上文所說,俄軍的野戰能力一言難盡,主動出擊的結果很可能不是牽制住對方,而是把自己送給對方。

所以現在唯一能牽制住烏軍的辦法,就是保持住巴赫穆特這個「進攻獨苗」。

因為巴赫穆特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所以你只要進攻,他就肯定會防守;你只要加大力度攻下去,他就得不停往這裡進行增援。

這樣烏軍就沒有餘力去對其他方向發動大規模攻擊,俄軍整體的壓力就會小一點。

於是俄軍高層便決定在巴赫穆特投下重注,他們甚至把從赫爾松撤下來的空降部隊調了過去,希望他們能夠增援這個戰場。

結果空降部隊表示我不幹。

該部隊一直是俄軍編制中的精銳,現在這伙人居然消極怠工,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不過空降部隊這麼做也是有他們的理由的:

  • 一來是戰爭前期的消耗太大,硬骨頭都是他們去啃,之前在赫爾松平原堅守死撐的也是他們,扛到現在已經損失慘重。
  • 二來如果僅看巴赫穆特這個局部的話,沒必要非得在這個時候強攻,完全可以等部隊休整好了再打,反正這個據點又跑不了。

正因為如此,俄軍空降兵司令,著名的戰鬥英雄特普林斯基拒絕自己的部隊深度參與到這個高強度的戰場中,於是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一氣之下將其直接解職(幾個月後又官復原職)。

一度被解職的特普林斯基:

戰鬥英雄下課的結果就是空降部隊徹底摸魚,而精銳部隊帶頭摸魚的結果就是其他部隊更加躺平。

此時巴赫穆特戰場唯一還在努力上班的俄軍部隊是一支雇傭軍,它就是10月份從其他戰場開過來的瓦格納集團。

瓦格納不在俄軍編制內,俄軍內部的扯皮跟他們沒有關係,他們只需要接單刷業績就行。

只是看著身邊一個個選擇圍觀的友軍,瓦格納很快意識到這單生意並不好做。

根據國外一些軍事專家的說法,瓦格納集團的作戰風格跟俄正規軍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說他們協調資源和隊伍的水平很高,即使把火力分散佈置,也依然可以打出很好的配合。

在指揮層面上,瓦格納也比正規軍更加靈活。他們經常改變攻擊方向,讓烏軍非常不適應,相比之下,俄正規軍往往會在幾個月裡沿著同樣的路線前進。

另外瓦格納還非常惜命,打起仗來喜歡搞夜間偷襲,進攻時一定要做足炮火準備,完全不心疼彈藥,反正用完了就管國防部要,不給就罵街。

在當時看來,俄國人放著正規軍看戲,讓雇傭軍頂到前線去的操作頗有點「破罐破摔」的氣息。

然而正是這群「編外人員」就此開啓了烏軍長達大半年的「放血之旅」。

在整個戰役過程中,烏軍通往巴赫穆特的增援通道一直保持暢通,但交戰區域都在俄軍火炮的覆蓋範圍內。這就導致烏軍每次派過來增援部隊都會被俄軍的火炮招呼。

被火炮覆蓋的戰區:

我們不知道這種「圍三厥一」的局面是不是瓦格納有意為之,反正客觀上巴赫穆特就像是個口袋,孜孜不倦地吞噬著烏軍源源不斷的增援,對烏軍的有生力量造成了重大殺傷。

瓦格納集團在這裡連續打殘了烏軍輪番投入的近40個旅(兵力20萬左右),讓對方從去年就開始宣傳的「春季攻勢」拖到夏天還不見蹤影,為俄軍的休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跟俄正規軍之前那種「提桶跑路」的表現比起來,這支雇傭軍簡直就是「神兵天降」。

那麼這些人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其實他們最開始只是一群遭受「電信詐騙」的受害者。

「俄式傳奇」

瓦格納的起源還得從十年前說起。

2013年,一個名叫《斯拉夫軍團》的安保公司在香港成立。這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保護商船免受海盜襲擊,高管則來自於俄羅斯的莫蘭安全集團。

《斯拉夫軍團》一開始招募了200多人,都是來自俄軍各個部隊的退伍老兵,裡面甚至包括了格魯烏(俄羅斯軍事情報總局)的退役人員。

他們接到的任務本來是保護商船前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結果到地方了又接到新的任務,讓他們去鄰國敘利亞保護油田。

彼時敘利亞正在內戰,哥幾個出來只是為了掙點辛苦錢,當然不願去蹚這攤渾水。但人家公司說了,不去就算違約,一毛錢都不給。

這種地方可沒有什麼勞動局出來保障你的權益,碰到公司耍賴,你要麼扛著槍去討薪,要麼老老實實地把事情忍下來。

最終這幫討生活的老哥決定忍一時海闊天空,聽了公司的話去了敘利亞,結果等待他們的卻是一個大型「電信詐騙」現場。

原先說好的「守衛油田」變成了「攻打油田」,而且承諾好的增援和掩護統統沒有。

在進行了一場慘烈的戰鬥後,很多人的性命就交代在了那,目標也沒能達成,後來幸存的老兵就輾轉回到了國內。

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監獄的手銬。因為私自參與國外戰爭在俄羅斯是違法的。

很顯然這些退伍軍人從頭到尾都是受害者,但在混亂的大環境下,沒有誰會出來為你主持公道。

不過就在這幫人無奈地蹲著號子的時候,歷史的進程給他們打開了另一扇門。

2014年2月,烏克蘭陷入動亂,俄羅斯決定干預該地局勢,但因為此時兩國並未交戰,所以俄羅斯不能直接派軍隊過去。

這個時候「體制外」的力量就體現出了巨大的價值,這就包括那些剛剛被關進監獄的退伍老兵。

俄羅斯給了他們戴罪立功的機會,他們也欣然前往。

在領頭人烏特金的帶領下,這些人在頓巴斯地區漂亮的完成了任務,深得高層欣賞。於是在他們回國休整時,一個大人物向他們伸出了橄欖枝。

此人就是聖彼得堡的餐飲大王普里戈津,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普京的好友。

2014年5月,在普里戈津的出資下,以《斯拉夫集團》戰友為基礎,雇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成立。

這之後他們便繼續參與頓巴斯地區的衝突,先期派遣的兵力大約為一個營。

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納》這個名稱來自於德國大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據說是因為傭兵頭子烏特金特別喜歡這個音樂家,所以就用該名字命名了新建立的雇傭軍集團。

浪漫倒是挺浪漫,不過因為雇傭兵業務在俄羅斯不合法,所以這家公司直到俄烏戰爭爆發前都沒有正式註冊。

但這並不重要,反正也沒人敢查,因為他們接的都是俄羅斯政府的訂單。

隨著業務量的提升,瓦格納自然也要進行大規模的社會招聘。

該公司一直面向全球招募戰鬥好手(敵對國家的公民除外),不過因為開的工資不高(相對於雇傭兵行業而言),所以最終來的大都是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的退伍軍人。

窮人抱團了屬於是。

接下來瓦格納除了參與頓巴斯地區的衝突外,還將業務開展到了中東、非洲、甚至南美洲等地,幫俄羅斯幹了很多政府不適合出面的活,一邊賺錢一邊擴大了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他們終於在2017年進入了美國的制裁名單。

其實對於傳統列強來說,利用雇傭兵組織為自己幹些「髒活累活」的操作並不罕見。

美國的黑水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在9.11事件後業務量暴漲,從此長期在境外協助美軍作戰並保護美軍的安全,同時也幹過不少虐待囚犯、屠殺平民之類的混蛋事。

不過瓦格納的發跡過程還是很有特點的:老闆是個廚子,骨幹成員是一群從監獄哩撈出來的落魄老兵,這個組合可以說是非常混搭了。

在這個充滿戲劇性的組合背後,其實是俄羅斯的國力衰落和社會混亂,以及俄國人心中尚存的一股不服輸的狠勁。

該組織到2017年時已經發展到了6000人,後來為了參加俄烏戰爭,又迅速擴張到了5萬人左右,公司也在2022年獲得了正式的註冊。

5萬人可不是小數,在俄羅斯已經相當於一支滿編集團軍的水平。這麼多人都是從哪找來的?

瓦格納曾經大張旗鼓地從監獄裡招募士兵,這也讓很多人認為瓦格納的主要兵源就是這些監獄大佬。

不過考慮到瓦格納在戰場上的出色表現,這些臨時拎出來的服刑人員肯定不會是主力。

因為打仗也是門技術活,無論是心理承受能力還是作戰技術水平,都不是隨便找個人打幾針雞血就能搞定的。

所以瓦格納的這些猛人肯定還有別的來源,那麼這個來源是什麼呢?

這就不得不從俄軍這些年的變化說起了。

改革的「漏網之魚」

俄羅斯現在的軍事力量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

  • 俄羅斯的正規軍,歸國防部管。
  • 內衛軍事系統,包括由安全局負責的安全部隊和邊防軍,以及由總統負責的國民警衛隊。
  • 最後就是諸如瓦格納集團、車臣武裝這種「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部隊,他們不受俄羅斯聯邦憲法約束,只聽普京的話。

無論我們對俄烏戰爭的前途如何看待,都無法否認俄軍在前期的表現是低於預期的。不僅低於吃瓜群眾的預期,也低於他們自己的預期。

瓦格納集團之所以能在俄烏戰場上打出「神兵天降」的表現,除了自身戰力強悍外,俄正規軍的反襯也「功不可沒」。

很顯然俄軍一開始的計劃是依靠少數部隊快速解決問題,結果部隊衝得快退得也快,最終把這場「特別軍事行動」打成了全國動員的長期國戰。

不過公平地講,俄軍最初打算用少數部隊解決問題的思路也並非完全是拍腦袋。

因為在之前的烏克蘭內戰中,那些小股的「俄羅斯志願部隊」確實表現不錯,他們以營級戰鬥群為單位在烏軍面前打出了量少質優的效果(一個普通營400人左右)。

而以營級戰鬥群作為戰爭的基本單位本來就是當下全球一流陸軍的改革方向,因此俄軍高層喜出望外,馬上拍板了一條嶄新的軍事改革之路。

2016年,俄軍正式開始全面推進BTG合成營(Battalion Tactical Group)的建設,這種合成營的人數從400人飆升到了900人左右。

那麼這種新的作戰模式跟以前有什麼區別呢?

在傳統的陸軍編制中,一個營往往只需要承擔一個專業的任務,比如說反坦克營、偵察營、通信營、物資保障營等等。

所以這個級別的部隊沒辦法單獨作戰,在戰場上只能統一聽從上級(團或者旅)的指揮,配合其他部隊去共同完成一個作戰目標。

換句話說,在傳統模式下,能夠單獨作戰的最小單位就是團或者旅。

這些單位體量龐大,動輒幾千人,所以高層在指揮時只能給一個大方向,太細節的東西管不了,展現不出高層的微操手藝。

但BTG營級戰鬥群就不同了。

在這個體系下,一個營就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幾百個人里既有戰鬥人員也有偵察、支援、保障等輔助人員,可謂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於是高層就可以隨時秀出自己的微操,指揮營級單位去完成各種小目標,戰場靈活度大幅提升。

到2021年的時候,俄軍的BTG營級戰鬥群已經從2016年的66個增加到了168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結果2022年東風一吹,直接現眼。

這是咋回事呢?

BTG營級戰鬥群確實很好,但也很貴。

  • 因為每個營都是戰鬥單位,所以對裝備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都很高;
  • 因為營級戰鬥群的數量很多、作戰協同複雜,所以對信息系統的發達程度要求很高;
  • 因為幾百個人的團隊不可能有自己的倉庫,所以還需要先進的後勤保障技術來支撐。

而這些俄軍都沒有。

他們甚至連每個營的人員都湊不齊,說好的900人一個BTG營,等開打了才發現平均一個營還不到500人。

也就是說俄軍這幾年的軍改主要就是改了個編制,最明顯的作用其實就是裁了個軍。

這些「減量又減質」的營級戰鬥群,碰到小型衝突尚可以「精妙微操」,碰到大型戰爭就會亂作一團。

所以俄軍各部隊在俄烏戰場上的協調非常混亂,側翼往往缺乏保護,經常在行軍途中遭到偷襲,後勤線路更是被對手一打一個准。

打個比方就是此次軍改確實培養了幾個「武林高手」,少數單位的單挑實力有所增強,但是一碰到大規模群毆就完全不夠看。

不過這種「自殘式改革」其實已經是俄軍的常規操作,他們在蘇聯解體後就一直在軍改,2016年的折騰力度已經算小的,2008年軍改的影響更加深遠。

那一次俄軍「成功」裁撤掉了20多萬的軍官。同時還把共計14萬人的准尉全部裁撤,要知道這些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和技術骨幹。

毛子對自己下手之狠,令人嘆為觀止。

隨著俄軍一次又一次的軍改,社會上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壯志難酬的老兵。他們憋著一肚子火,對俄軍的發展方向並不認同。

這些人一直在俄羅斯的大地上茫然四顧,這幾年抬頭一看,哦豁,瓦格納歡迎加入。

所以瓦格納的主體其實就是這些在俄軍改革中不得志的業務骨幹,類似於國企下崗的老工友們重新湊在一起開了家公司。

因此瓦格納和俄正規軍雖然表面上互相不爽,但實際上同屬一個陣營,互相都是老熟人。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瓦格納士兵的業務水平非常在線,一上戰場就能夠打出漂亮的戰術動作。

但瓦格納身上還有一個很不合理的地方:工作強度和報酬水平嚴重不匹配。

正如上文所說,該集團的工資在雇傭兵行業裡不算高,大概25萬盧布,在盧布升值後大概相當於3000美元一個月(完成特定任務後還有額外獎勵)。

這個價格如果只是執行一些普通的安保任務也就罷了,現在是直接扔到一場國戰的最前線去硬拼,打的是整場戰爭中最慘烈且規模最大的戰役,死後還沒有國家的長期撫卹(只有8萬美元左右的一次性撫卹金)。

說得不好聽這就是炮灰。

按照雇傭兵的邏輯,炮灰不是不能當,但得是重金之下才能有勇夫,而3000美元一個月遠談不上什麼「重金」。

所以面對巴赫穆特這種「絞肉機」式的戰場,雇傭兵最合理的選擇是要麼乾脆不來,要麼來了也是摸魚避戰。

然而瓦格納不僅來了5萬人,而且打得還十分勇猛。按照老闆普里戈津的說法,他們在這幾個月的鏖戰中陣亡了2萬人,陣亡率達到了恐怖的40%。

然而就這樣士氣也沒崩,還一直堅持到佔領全城。

這就不免讓人產生一個很大的疑問:你們這些雇傭兵到底圖什麼?

瓦格納的真正內核

2019年底,有媒體披露了瓦格納內部的一個「榮譽守則」,裡面包括了這麼一條「戒律」:

隨時隨地保護俄羅斯的利益,珍視俄羅斯士兵的榮譽,不為錢而戰。

一群雇傭兵,整天把「榮譽」和「不為錢而戰」掛在嘴邊,要麼是老闆PUA得太狠,要麼就是他們確實有一些別的想法。

事實上瓦格納集團一直號稱自己是愛國者,他們甚至在頓巴斯地區還幹過冒險疏散和救助平民,為平民運送物資等工作,為此也獲得了很多榮譽勳章。

頓巴斯地方官員為瓦格納士兵授勳:

種種跡象表明,這支游離在俄軍編制之外的部隊並不只是一支單純的雇傭軍那麼簡單。

事實上這個組織的內部也確實一直發生著不為人知的變化。

上文說過,瓦格納集團從烏克蘭內戰爆發開始就一直在頓巴斯地區作戰,所以這幾年下來就吸收了很多頓巴斯地區的優秀民兵。

頓巴斯地區的親俄勢力跟俄羅斯人基本上就是一家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文化和民族上的隔閡,所以這些頓巴斯民兵的思想就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的俄羅斯戰友。

那麼頓巴斯民兵都有些什麼思想呢?這就得從烏克蘭內戰的真正原因說起了。

當年頓巴斯之所以要鬧獨立,其實是有兩層原因的。

  • 第一層原因是眾所周知的「路線不和」,親俄勢力不能接受西方操縱顏色革命硬推一個親西方的總統上台。
  • 第二層原因則很容易被人們忽略,就是頓巴斯地區人民反對寡頭的鬥爭。

烏克蘭和俄羅斯其實很像,他們無論是民族氣質還是社會問題,就彷彿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所以俄羅斯有的問題烏克蘭都有,甚至還更嚴重。

這裡面就包括了經濟寡頭操控國家命脈的問題。

不過俄羅斯有普京用鐵腕手段去壓制寡頭,烏克蘭則沒有這樣的人物。於是烏克蘭人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寡頭和傀儡輪流坐莊,然後還有外部勢力過來分一杯羹。

這就導致該國長期處於歐洲財富榜的最底端,寡頭壓迫下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而社會矛盾一尖銳,社會中的左翼力量就會崛起,畢竟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面對左翼力量的崛起,寡頭就要想辦法自保。那麼怎麼個自保法呢?

站在這些寡頭的角度上看,最好的辦法就是支持一個與左翼力量敵對的勢力去跟他們死磕。

而他們選擇的這個勢力就是納粹組織。

對於寡頭而言,納粹就是個打壓反對者的工具,無論寡頭自己屬於什麼民族,都不影響他們對這個工具的使用。

明白了這層邏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年在烏克蘭會出現諸如「納粹組織獲得國家編制」、「全國公然紀念納粹頭目班德拉」之類的各種突破底線的奇葩現象了。

烏克蘭對納粹頭目班德拉進行的紀念活動:

而作為工業重鎮的頓巴斯地區,其左翼力量尤其活躍。在內戰爆發後,該力量又與當地親俄的民族主義者結成了「紅褐聯盟」。

所以頓巴斯民兵可以理解為是一群「熱愛俄羅斯族的無產階級戰士」,他們與「反左又反俄」的烏克蘭納粹是天然的死對頭。

當這些人被吸收進瓦格納後,會給這個集團帶來什麼樣的思想不難推測。這些思想伴隨著瓦格納從幾百人成長為幾千人,又從幾千人擴張到幾萬人。

那麼老闆普里戈津是否統同意雇傭兵組織出現自己的意識形態呢?

2023年3月10日,普里戈津公開發表了一個在雇傭軍行業裡聞所未聞的觀點,他當時是這麼說的:

「瓦格納集團必須從一支私人的、有能力保衛國家的軍隊,轉變為一支有意識形態的軍隊。這個意識形態的核心是為正義而戰。」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普里戈津對這個意識形態的態度是樂見其成的,甚至在有意推動。

那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要顛覆傭兵行業麼?

普里戈津雖然是個廚子,但他很清楚軍隊建設的道理:一支大型軍隊想要擁有強大的戰鬥力,就必須有軍魂。

軍魂就是一支軍隊共同的價值觀。

瓦格納集團畢竟是一支雇傭軍,成員難免魚龍混雜。如果不建立統一的價值觀,就很容易逐漸淪為一支無組織無紀律的「土匪軍」。

而「土匪軍」是打不了真正的硬仗的。

另外,加強思想建設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某些成員做出有損俄羅斯國家形象的缺德事。

雇傭軍既不受國際條約的約束也不受國際條約的保護,所以很容易在戰場上做出沒有底線的事情。

這個問題僅靠自上而下的管束很難解決,因為你不可能在戰場上派人盯著每個士兵的一舉一動。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提高官兵的思想覺悟,讓他們自覺的約束自己。

當然了,普里戈津之所以願意推動這個意識形態的建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俄國人雖然嘴巴上不承認,但心裡肯定一直懷念著那支曾經強大的紅色軍隊。他們或許永遠無法回到過去,但心中的火苗卻從未熄滅。

所以瓦格納集團與其說是雇傭軍,不如說是俄軍的備份,他們在探索新的建軍思路,本質上是俄軍建設的「PLAN B」。

結 語

俄烏戰爭打到現在,可以說是打破了兩個幻想:

一是俄軍在軍事上速勝的幻想,二是西方國家在經濟制裁上速勝的幻想。

對於俄軍來說,速勝幻想破滅倒也算不上什麼新鮮事,畢竟讓他們從幻想跌入現實的戰爭也不是第一場了。

而西方的經濟大棒突然失效則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自視為全球經濟主導的西方國家本想「趁俄病要俄命」,通過全面制裁把俄羅斯的貨幣幹成廢紙,讓其經濟陷入崩潰,然後進場把該國的資產分而食之。

結果最終只是弄殘了一群炒外匯的。

大多數國家並不想蹚俄西爭鬥的渾水,他們都繼續著正常的經貿往來。

這也說明無論是俄羅斯還是西方國家,現在都已經沒有辦法僅憑一己之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了。

只是現在他們都已經押注太多,短期內很難停得下來。俄軍仍將慢悠悠地朝著只的戰略目標前進。

另外俄軍在今年又開始了新的軍改,這主要是因為之前那次軍改的表現太過「驚艷」,搞得俄軍的頭頭腦腦們不得不痛定思痛,再來一次。

不過這一次終於不再是裁軍,而是擴軍。俄軍計劃在未來幾年把他們的正規軍總數從現在的100萬出頭增加至150萬。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改變,就是俄軍打算重新用回最傳統的師級單位。也就是1.5萬左右的大部隊綁在一起行動,以團或旅為單位操作幾千個人。

「回歸師級單位」從技術上來說無疑是一種倒退,但戰場從來都是成王敗寇,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最重要。總得先打贏了再考慮過不過時的問題。

營級戰鬥群這種模式不是不好,而是太高端,當今世界上能夠大規模推廣的也只有那兩支最頂尖的陸軍,俄軍目前還沒這個能力。

總的來說俄軍這一路的發展和折騰著實讓人唏噓,曾經影響半個地球的強大力量,如今只能在家門口的局部戰爭里掙扎。

不過他們現在實事求是的改革還是值得期待的,只是想重回巔峰就很難了,因為裝備和數量或許可以積累,但失去的信仰卻再難重建。

其實軍隊的發展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如果橫向跟全球的其他軍隊對比,俄軍已經算是優秀,他們好歹還保留著一股上進的心氣。

他們連瓦格納這樣的雇傭軍都知道軍魂的重要性,只是要打造一支有魂魄的正義之師又談何容易。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軍隊要麼是毫無是非觀的軍閥私軍,要麼是只知道吃福利的摸魚大軍,要麼就是唯利是圖的雇傭軍。

一支實力強悍又不圖名利,同時還能主動為了人民去浴血拼殺的軍隊,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十分罕見的。

一個國家如果有幸能擁有這樣的軍隊,那就值得每個國民的珍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