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印度把小米事件給鬧大了

楊涵

前言

誰說的中國人沒有品牌意識了?如今的「 Made in China」這個金字招牌,就是無數國產品牌用自己的口碑堆砌而成的。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印度竟然將主意打在了我們身上,妄想「偷」品牌!

要說這些年中國人見到的「小偷」可是不少,偷節日的、偷名人的、偷專利的,偷品牌的還是第1次見到。

真是老虎不發威,當我們是病貓呢?

人善被人欺

就在今年印度正式向小米下手了。

而這件事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還要從去年開始說起。

2022年的1月份印度的相關部門就以「偷稅漏稅」為由,要求小米的印度分公司不但要補繳稅款,同時還要繳納折合人民幣5億多元的罰款。

而這還不算完,4月份又說小米從2015年起就頻繁在向國外非法匯款。

儘管小米拿出了證據,表明自己的匯款是正當的,但是印度政府並沒有採納小米所提供的證據。

小米公司秉承著中國人一向的友好與友善,認為發生這一切僅僅只是個誤會,並且它還在這件事上報以十分樂觀的態度,想要通過公司多年來在印度所積攢下來的人脈,以及公司在這些年中對印度的就業以及稅收所作出的貢獻,來解除這場誤會。

但出乎小米所預料的是,事情一拖再拖,直到到了今年,印度算是徹底給小米下了最後通牒,不但駁回了小米此前的一切上訴請求,並且還沒收了小米名下48億的巨款。

然而儘管這些年小米的海外市場做的還是很像樣子的,但也絕對賺不到,處罰金額這麼多的利潤,換句話說,被印度政府這麼一玩兒,小米這些年在海外市場上做出的種種努力,就全都等於白幹。

在我們看來,印度這樣胡搞好像是拿這當成了他們的生財之道。而我們不知道的是在種種跡象之下,印度還有他們自己的一套小算盤。

比起要錢,印度最狠毒的招式,莫過於要讓小米印度公司接受印度員工的管理層。換句話說就是,印度希望能夠壟斷中國手機市場在印度的所有業務。

沒想到印度不光是喜歡打劫他們的「老大哥」美國,即便是與印度關係不遠不近的中國,只要進入他們的領域,就必然會遭受一次這樣的洗劫。

恐怕要是早知道事情會如現在這般發展,小米也不會在當年進入印度。

是被騙過去的!

當年小米之所以會看上印度市場,其實說白了就是那邊的市場有開發的潛力。

畢竟印度的國土面積不小,而且人口基數也非常大,這兩大因素結合在一起,勢必會形成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而進入如此龐大的消費市場,也是每一個投資人所嚮往的事情。

那個時候還是2014年,那時的印度總統曾經專門提出了一個國家級的方案,這個方案的名字叫做「來印度製造」。

顧名思義「來印度製造」,這項方案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勵外資企業來到印度建廠生產,而印度政府也會針對來印度生產現場的企業提供一些相應的優惠待遇。

這對於生產型企業無疑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利好消息。自那時起很多國外企業便紛紛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分場」。不僅僅是我們中國的企業,其他各國的很多企業也在這一時刻將目光投向了印度。

畢竟對於一個有成熟生產模式的企業而言,能夠到印度這種國家去開設分廠,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了。道理很簡單,品質不變,但人工成本降低了。

而這自然也少不了我們國產品牌的入局。小米作為中國銷量,靠前的手機品牌自然有信心,也有慾望到印度市場裡去闖一闖。

因此在2014年小米變進入了印度市場。進入印度市場後的小米憑借他多年來在國內所積累的經驗以及能力迅速,在印度獲得了好評。

於是在2015年的時候小米變正式將生產工廠開建了印度。

據統計截止到今年,小米光是在印度境內的生產車間就有7個。正是有這7個生產車間在小米也為印度解決了至少2萬個就業問題。而在如此強大的生產力之下,小米也憑借他的實力,成功佔據了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的第1名。

如果一切都按照這個方向發展該有多好?

外企墳場名不虛傳

印度這次也是在用他的實際行動維護了他那個「外企墳場」的江湖綽號。

恐怕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很難擔起這樣一份「殊榮」,唯獨印度,他們不但一步步把這個名號做實了,而且還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這個稱號給他們絕對是「實至名歸」。

今年6月份,印度政府向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以及公司裡的高管正式達了通知。

通知中,印度當局控訴了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違反了印度所頒布的最新《外匯管理法》,而依照這則法律中所規定的內容來看,小米駐印度分公司所觸犯的。正是印度當局對於外資企業境外資金轉賬資金轉賬的監管。

因此印度政府依據他們所給出的這則「法律」,直接將一張天價罰單貼在了小米公司的腦門上,並且直接將從去年就已經凍結了的賬戶中,划走了48億元,美其名曰這是沒收「非法所得」。

想到小米不僅僅在印度的手機市場佔據頭把交椅,印度對小米的罰款也是刷新了,印度在這種事上的記錄,並成為有史以來罰款金額最高,同時也是最倒霉的一個企業。

可是印度政府為什麼對小米痛下殺手?此場事件從去年到今年不斷發酵,而且一次比一次情況糟糕,難道印度人就不怕他們這樣做會對他們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嗎?

但從印度人的種種動態來看,印度政府此次好像的確還是挺「視金錢如糞土」的,因為他們更看重的是印度人,對於小米印度公司的實際管理權。

不僅僅是員工對於企業的管理權,就連供應鏈和銷售環節,印度政府也算在了此次「懲罰」內容中。

根據印度當地局給出的說法,他們希望把印度本土的企業,強行加入到中國企業的供應鏈當中。

翻譯一下:他們想做的是,他們這邊愛怎麼折騰怎麼折騰,折騰出來的一些產品全部由小米採購、買單。

時至今日,相信大家也已經明白了「在印度生產」究竟是什麼意思了。

這根本就是一個「陷阱」,「誘餌」則是優厚的政策以及低廉的人工,而那些包括小米在內的其他國家的品牌自然就是印度人眼中的「獵物」。

他們是想要借助已經成熟的企業的生產能力,以及他們自己的雄厚資金,來打開尚未成熟的印度市場,等到市場成熟以後,企業也已經養肥了,到那個時候再「磨刀霍霍向企業」。

這個把戲最陰損的地兒還不是「吃了我的給我吐回來」,而是「拿了我的還得給我送回來」!

公司想這個時候撤?門也沒有啊!

這樣一來,外企在印度投入的心血全部化為烏有,就連投資辦的企業,也得成為印度人的。

絕不外傳的獨門「手藝」

玩的這麼「跳」,印度人究竟是怎麼想的?只能說印度能夠想到這個辦法,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國家自身的國情有很大關係。

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咱們從國際新聞上總是會聽到印度是當今世界人口的第一大國,而且印度的經濟也在世界經濟上排名前5名,而這樣的一個國家,為什麼我們國人每每提到印度總是會想到這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呢?

這一切都歸功於印度他們國家,擁有一套全世界最複雜的稅務系統。

相信很多在印度開過公司、經商,或者與印度人有些合作的老闆,都有類似的體會。那就是在印度幾乎每一個地方甚至每一個部門之下,他們都有一套,獨立且未必是很完善的稅收政策。

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外企在印度這邊經常是前腳剛在a部門交了稅,後腳b部門就通知他有漏稅的情況。每當這個時候企業主總是一臉懵逼,但是既然通知漏稅了,也不可能不交稅,但補繳稅款時往往都是很大一筆開支。

再有就是印度本國的政策也在「瞬息萬變」中搞得人眼花繚亂。

就比如當年在小米剛剛進入印度的時候,印度總理莫迪,就曾經親自去接見了小米的老闆雷軍雷總。在接見雷總的時候,莫迪甚至向雷總講說了印度政府對外資企業有哪些優厚待遇,搞的雷總又激動,又感動。

也是自那之後,小米開始在印度境內披荊斬棘、過關斬將,而正當小米在印度正是扎根的時候,印度政府突然調整了政策,新出台的政策中不但包括了各項限制,還包括各項利潤的收割以及所謂的入侵供應鏈。

從那時起,小米就已經在印度境內處處吃虧了。

此外印度人似乎格外關注他們本國人能不能在這兒當上領導的這件事兒,還是拿小米這次的遭遇舉例子,在今年6月份,印度政府向小米給出的最後通報中明確指出,小米印度公司中的首席執行官以及首席運營官等職務必須是印度人。

這個「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有「首席」這兩個字的頭銜,必須由印度人擔任。

說到底就是自私的有些太過了,而這也引來了諸多對印度當局的不滿。

昔日那些「輝煌戰績」

印度這樣搞小米,不但我們國家看不下去,就連諸多外媒也看不下去了。

人家的說法十分言簡意賅,明確向印度喊話,這樣搞不但會搞走小米,而且還會讓其他外資企業以及有打算進入印度的外資企業心寒。

其實曾經在印度吃過虧的中國企業,還不止小米這一家而已。

2022年的時候,同為國產手機品牌的OPPO,就曾經在印度「犯下重罪」,在印度政府的一番操作下,OPPO也只好向印度政府補稅了,折合人民幣37億人民幣的稅款。

而OPPO的問題主要出在他們錯誤的使用了,印度政府給外資企業開設的關稅豁免權。

無獨有偶的是, Vivo在當年也遭到了印度政府的毒手,不但把vivo在印度境內所註冊的120個賬號全部凍結了,而且還開出了一個非常離譜的解凍條件——必須拿出折合人民幣8億元的擔保金才可以。

這些都還只是中國的企業,外國的企業同樣也在印度這條「陰溝」裡面翻了船。

早在2013年的時候,印度政府就曾經向諾基亞公司索取3.6億美元的稅款。而這些稅款究竟是從哪兒來的?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以至於諾基亞一氣之下,直接停掉了印度那邊的工廠,員工集體回家。

「配方相同」的還有韓國企業「三星」,經過印度的一系列操作,三星在那段時間也必須向印度繳納2億美金的稅款才可以。

就連美國企業,進入印度後都需要面臨這樣的考驗。在當年美國最大的電商平台亞馬遜就曾因他們內部員工的「非法操作」被罰了20億盧比。至於罪名,印度政府給出的是,他們沒有「坦白」。

至於印度政府問了什麼?亞馬遜員工又需要坦白什麼?這個誰也不知道。

此後還有因違反了「零售業的相關法規」而被罰13.5億美元的沃爾瑪。

就連美國的汽車品牌福特也因印度的一系列迷之操作,而放棄了印度市場。然而在此之前,福特公司可是十分看重印度市場的,甚至他們還在此深耕了30年之久。

另外還有雪佛蘭、花旗銀行,都是在見識過印度的神級操作之後,選擇了離開那裡。

結語

截止到目前,小米並沒有通過任何渠道,對此事表明自己的態度。似乎小米事已至此,仍然希望通過印度的司法系統來尋求一個說法。

想必自小米這次事件之後,其他國人企業如果再想進入印度的話,就要三思而後行了。這不是「有法可依」還是「無法可依」的問題,而是人家手握「最終解釋權」,而且還沒什麼底線。

小米作為我們國家走出世界的良心企業,不僅為世界人民帶來了質量過硬的產品,還為當地解決了就業問題。

而即便如此仍然沒有逃出「魔爪」。

那我們也只好是祝福了。

小米好運,雷軍好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