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國發佈對鎵和鍺的相關物資,進行出口管制。
一群人在感慨:第二戰場終於開闢了,但居然不是之前說了很多次的稀土,而是它們!
之後就看到一堆人在吵架。
主要是兩邊。
一邊說:歐美科技發達啊,這兩樣東西的提煉,不是什麼高科技,實驗室搞搞挺方便的,人家要是反應過來,我們的企業反而會丟掉市場;
另一邊呢?
說:哪有那麼容易的?就算人家反應過來,至少要好幾年,那時候我們光刻機早就出來了!
這事怎麼說呢?
先說觀點吧!
首先是:對敏感物資進行出口管制,這是國際常規,沒啥好爭論的。
第二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爭論,歸根結底,還是對什麼是工業化,大家的理解有太大的差異。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們還是先從這兩種元素,是怎麼被發現的講起吧!
讓我們回到140多年前。
法國和西班牙交界處,有個比利牛斯山脈,山裡產閃鋅礦。有個法國化學家,名字叫布瓦博德朗,拿著光譜儀,在檢測一塊閃鋅礦石時,突然發現有種特徵譜線,之前從來沒見過。
為啥用光譜儀呢?
這事大家應該都知道:每種元素都有它獨特的光譜,就像人的指紋一樣,是各不相同的。
現在分析礦石,還是用光譜儀。
布瓦博德朗當時挺激動,因為這意味著他發現了一種新元素!
當時正好是1875年,在普法戰爭中,法國剛戰敗沒多久,丟了面子,賠了錢,還割了地:阿爾薩斯和洛林。
當時只要是個法國人,就覺得挺憋氣的。
啥感覺呢?
比如說大家在教科書里都學過的《最後一課》,都德寫的,上面那是充滿了悲情,讓人覺得法國遭受了巨大屈辱似的。
結果好多年後,大家才發現被都德給騙了:那塊地方的人,本來就是講德語的,還是早年法國人從奧地利人手裡搶走的,普魯士割走它,算拼上德國統一的最後一塊拼圖啊。
但當時的法國人,肯定不會這麼想嘛!
肯定想著怎麼為國爭光嘛!
於是布瓦博德朗就急急忙忙,宣佈:這種新元素的名字叫鎵!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鎵這名字,看不出一點為國爭光的意思啊!
其實看它的英文名字,就清楚了:Gallium。
法國的古名,可是叫「高盧」啊!
怎麼說呢?
在給元素命名這個領域,布瓦博德朗算起了一個頭。
是好是壞先不說。
因為在那之前,以國家命名的元素只有兩個:
一個是釕,意思是「俄羅斯」。
1844年,由喀山大學化學教授克勞斯發現的,但克勞斯當時起名,其實挺隨意的,沒布瓦博德朗那種急吼吼,要為國爭光的心態。
另一個是銅,意思是「塞浦路斯」。
元素符號是Cu。
這和發現者沒關係,原因是:在很早很早的古代,塞浦路斯這地方盛產銅。
接著往下說。
1875年,布瓦博德朗玩了這一手後,德國人就不爽了,覺得他有點像在作弊。
把國家競爭,玩到了科學領域。
畢竟當時德法是世仇嘛!
11年後,也就是1886年,德國人終於扳回一城:弗萊貝格礦業學院教授溫克勒在分析一塊礦石時,又發現了一種特徵譜線,之前從沒見過。
他迅速下手,把這種元素命名為鍺。
「鍺」是啥意思呢?
大家應該猜到了,就是「德意志」的意思。
它英文名是Germanium,是不是和德國國名「Germany」很像?
這塊礦石哪裡來的?
如果常看德甲的朋友,說不定會知道這地方:弗賴堡。
於是呢?
Bingo!
德國和法國,一比一扯平!
順便說一下:此例一開,後來也有其他人效仿:
比如說美國人發現鎇後,趕緊用國名,來命名了一下;
日本人呢?
則是鉨。
居里夫人是波蘭人,她發現釙,就用了波蘭這個國名。
怎麼說呢?
我們要知道鎵和鍺這兩個元素,它們怎麼被命名的背後,藏著法國和德國的恩怨情仇。
這也足以證明:科學這東西,有國界已經很長時間了,如果有人告訴你「科學無國界」,那他不是傻,就是壞。
再說第二件事:現在網上都在說,美國拉著荷蘭、日本,在芯片上,來卡我們脖子,我們這次,是反過來卡它們的脖子。
這對不對呢?
對的。
因為現在不是在搞第三代半導體嗎?
用的就是它們。
但它們的用途,遠不止半導體這塊。
這就得從這兩種元素被發現之後,是怎麼被使用說起了。
是不是馬上就被用上呢?
答案是:沒有!
被發現之後很長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它們有啥用,差不多是這麼一種態度:我們知道了,地球上有這兩種元素。
差不多到1950年代吧,當時人們已經開始搞電子技術了,就發現它們的用處了。
比如說,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就搞了鍺二極管什麼的,發現效果挺好。
慢慢地,大家就發現它越來越多的用途了。
但這些用途的開發,往往和國際形勢有關。
像在朝鮮戰爭中,美國人吃夠了志願軍搞夜戰的虧,怕得要死,甚至還搞出這麼一句名言來:朝鮮上空的月亮,是中國人的月亮。
怎麼辦呢?
戰爭結束之後,美國人就為了今後不再遭到夜間偷襲,就瘋狂發展夜視裝備,像夜視儀、夜視鏡,還有紅外線雷達什麼的,反正一堆裝備。
結果一試,發現搞這種東西,鍺用處挺大。
後來又延伸到坦克、軍艦、飛機用的紅外熱像儀,導彈上裝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啦什麼的。
之後又搞到光纖、光伏上去啦什麼的。
鎵呢?
鎵的導熱性挺好,所以很多高性能芯片,因為發熱量高嘛,所以在上面會噴上一層,這樣散熱比較快。
順便說一句:我們的手機充電插頭,快充的那種,其實也用上了。
但它最突出的用處,還是搞很先進的那種軍用雷達了。
像航母啦、戰鬥機啦什麼的,最先進的雷達,都得用它。
怎麼說呢?
這兩天,對這個出口管制,跳腳最凶的,恐怕不是半導體製造商,而是不少國家的軍火製造商,尤其是美國的!
要知道:軍工復合體可是美國「深層政府」最大的一塊啊!
前兩天,我不是在文章裡說:雷神公司為了造「毒刺」導彈,把它70多歲的老員工,都召回去,來搞「師傅帶徒弟」,訓練他們造導彈時的手感了嗎?
「毒刺」是靠什麼來制導的?
紅外線!
這基本上就得用到鍺。
所以雷神公司,是不是會有點傻眼?
像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呢?
這些年它靠造F35隱形戰鬥機,可是著實發了一筆橫財啊!
但這種飛機,如果雷達不行的話,可就麻煩嘍!
所以怎麼說呢?
這兩樣東西,它是軍民兩用的,比較容易讓人感覺到痛。
其實我們還有一樣東西,也是很厲害的,而且和半導體關聯性可能更大!
什麼呢?
銦!
中國銦資源儲量佔全球銦資源儲量的72.7%,第二名是秘魯,就只有3.3%了。
像我們筆記本電腦、電視、手機的液晶顯示屏,也都用得到它。
但它主要還是民用為主。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能看出什麼來了呢?
簡單來說,就是:一拳打倆。
不光是半導體的事!
接著再說第三件事:這種東西,會不會像網上有些人說的那樣,歐美技術很先進,人家很快就做出來,很快就能實現替代?
這裡就得從網上為啥有人拿這說事講起。
鎵這東西,其實中國儲量最多,而且和鎢差不多,是佔據絕對優勢的那種。
上張圖。
鍺呢,則是美國儲量全世界第一,我們第二,之後是俄羅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但中美儲量都佔全球的40%以上,其他國家就不多了。
所以為啥今天網上看有人在吵呢?
主要吵的,還不是鎵,是鍺。
有些人就在說了:你看看,美國人就是精明,它有全世界第一大的鍺儲量,卻不用,人家不是沒技術,是人家怎麼怎麼滴,比如說重視環境保護啦什麼的。
怎麼說呢?
可能就對這兩種元素是怎麼分布的,不是太瞭解了。
這兩種元素,有個統稱,叫稀散元素。
就是既稀有,分布又分散。
比如說鎵,它就很少像稀土礦那樣,雖說稀有,但至少還有個礦。
它分得極其散,簡直就是其他礦裡,夾著的那一點很不起眼的雜質。
像什麼鋁土礦、鉛鋅礦,甚至煤炭里,都帶著一點。
含量呢?
比如說鋁土礦裡,一般的,差不多是萬分之五,很好的那種,也就是千分之二點五。
到了你肯提煉也行,不肯提煉也不怎麼可惜的地步。
鍺的情況也差不多。
像不少地方,就是從煤炭裡提煉的,也是含量少到非常可憐的那種。
講完了這些,就可以來說說為啥對這些元素和它的相關產品進行出口管制,不像網上有人講的那樣,似乎是我們這邊一管制,其他國家轉眼間就能替代了。
這裡先要釐清這4個概念之間的區別:
有冶煉能力;
能在實驗室裡冶煉;
小規模冶煉;
大規模冶煉。
先說第一個概念:有冶煉能力。
這真不難。
比如說1875年,布瓦博德朗發現鎵後,就自己煉了一點出來。
為啥是一點,而不是一塊呢?
因為鎵這東西,熔點在29.78攝氏度,超過這個溫度,它就化了,成一大灘了,挺像水銀。
就憑著現在這夏天氣溫,它肯定是直接來一灘。
只有弄出這東西,才能證明自己發現的是新元素嘛!
鍺呢?
賣相就沒鎵那麼好看了。
它就是灰撲撲的,帶點金屬光澤的一堆了。
當年人家發現的時候,都是煉出來一點的。
100多年,就有這冶煉能力,現在更有,所以門檻確實不高。
接著再說第二件事:能在實驗室裡冶煉。
實驗室里搞搞,弄出的量,只要一點點,肯定不成問題的嘛!
怎麼說呢?
這裡舉個相關的例子,像這些年,我們常聽說芯片被「卡脖子」,還有人天天關注著,我們現在的芯片製造技術,到多少多少納米了。
但這種「卡脖子」,放到實驗室裡,其實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比如說做個幾百片甚至上千片的,靠著實驗室,能做得到,像軍用的,很多時候的需求,數量並不大,說不定就憑著實驗室,支應下去。
那為啥說芯片被「卡脖子」呢?
主要出在量產這問題上。
量產這東西,又分兩種。
一種是小規模量產。
這就有點麻煩了,因為就算小規模,你總得達到一定的量吧?
比如說鎵,我們是怎麼搞的呢?
其實是因為我們有著全球最大的氧化鋁產能,氧化鋁產量大了,下腳料也就多了嘛!
然後廠家就順手提煉一下。
但你要是倒過來,說我為了這點鎵,先搞一條幾百萬噸的氧化鋁生產線,剩餘出下腳料,再搞提煉,那就相當地扯淡了。
這種小規模量產,有些國家也在搞,比如說德國,就能產一點點的鍺。
但成本挺高。
還有一種,就是大規模量產,用市場能接受的價格,把東西賣出去。
這就難了。
因為這就涉及到產業鏈的問題了,而且還是那種環環相扣,甚至是死循環的那種了。對我們來說,獲取鎵或者鍺,是因為有全球最大的氧化鋁產業,有全球最大的煤炭產量,還有全球最齊全的金屬的冶煉技術和產業規模,然後順手而為之,所以能把成本做到很低。
基本可以這麼說:全世界沒一個國家,發神經到為了幾百噸鍺或者鎵,弄個幾千億美元,耗幾年甚至十幾年,還不一定成功,去拉一整條產業鏈的程度。
就算對方有這技術,也明知道該怎麼去做,但光那建一整條產業鏈的成本,就算是美國,它也根本沒辦法承受,而且時間上也不允許。
更何況,就算美國費盡九牛二之力,搞定這兩樣,銦的問題它怎麼解決?稀土的問題它怎麼解決?鎳的問題它怎麼解決?鈷、鋰甚至鎂的問題呢?
到這裡,就可以下結論了。
第一句話還是之前那句話:工業化和產業鏈這種東西,一旦去掉了,基本上就再也回不來了。
第二句話是:因為我們這個政策只是遵循一般國際慣例,只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絕對沒有任何的針對對象,至於誰感到疼,那是它自己的問題,它應該好好反思,好好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第三句話呢?
其實美國絲毫不用擔心,據說最近這幾十年,日本已經在東京灣的海底,埋了各種原料,像煤炭、稀土什麼的,夠100年用的,相信鎵、鍺這種重要物資肯定也包含在內,所以美國應該趕緊找日本人,讓它別再埋著資源了,趕緊掏出來。
如果掏不出來,被憋住了,那問題就大了。
就如同神不是不會流血,而是不能流血一樣,世界老大如果經常血流滿面,會更容易被人看得更輕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