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巴黎奧運會還有一年之際,又一場席捲全法的騷亂震驚了全球。
法國乃至歐洲發生騷亂已經不是二十一世紀的新鮮事。2005年巴黎大騷亂很快席捲整個歐洲,這一次也已經漫延到比利時和瑞士。就是被視為世外桃園的北歐瑞典也難以置身事外,屢屢成為騷亂之地。
相對於美國,歐洲的福利制度更健全,也更包容和人文關懷。阿拉伯之春引發的大規模難民危機也主要是歐洲敞開懷抱予以接納。但何以騷亂綿綿不絕而且一直無法得到解決?
首先這是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歐洲崛起之後在全球大搞殖民主義,與歐洲僅隔地中海的非洲自然難逃惡運。其後果之一是不少非洲裔來到歐洲生活,在其家鄉法語、英語等也成了它們的溝通語言,獨立後還成為官方語言。
二戰後,歐洲經濟迅速復甦,戰爭造成的勞動力短缺立即突出出來。於是這些前殖民地而且能說本國語言的非洲族裔就率先被引入。一開始確實是雙贏。法國和歐洲解決了勞動力短缺問題,來自非洲的移民生活水平雖然低於當地人但比自己所在的國家已經明顯提升。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歐洲高速經濟增長時代結束,同時第二代移民日益成為主體。第二代移民不再能接受自己的生活水平低於主流民族的現狀,也不再願意僅僅從事苦累低端的工作。雙方的矛盾開始日積月累。
另外經濟高速增長之後,法國和歐洲的本土出生率開始迅速下降,但外來移民的高出生率並沒有改變,法國和歐洲的種族結構也正在經歷著歷史性的改變。這也刺激了極右民粹主義的崛起,形成惡性循環。雙方漸漸處於隨時一個火星就能引爆的程度。
按說在任何國家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法國和歐洲不同的是這個問題無法得到解決,這個原因就在它的制度了。
一是西方的體制下,每個政黨代表的利益群體是不同的。或者代表大眾比如法國的左翼政黨,或者代表財團,比如法國右翼的共和黨。但不管代表誰,沒有一個政黨是全民政黨。上台之後,施政只能偏向支持自己的群體。
所以在這個體制下,一個群體的利益要想得到保護和重視,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要有投票權。二是必須有相當的數量。否則其利益就會受到忽視,無法受到有效保護。
法國騷亂的少數族裔就面臨這種制度困境。儘管少數族裔整體而言生活水平低下,失業率、犯罪率、文盲率遠遠超過法國平均水平。但問題之所以長期無法得到化解,根源就在於他們的選票太少,所以他們也只能一再通過暴力而不是選票來表達和捍衛自己的利益。。
二是政黨競爭的設計初衷違背人性。
西方這種多黨民主的制度設計是希望通過政黨競爭促使執政黨更好的治國理政,希望通過在野黨的監督,確保執政黨少犯或不犯錯誤。通過這種設計建立問責制。
然而任何一個政黨都想成為執政黨,而執政黨犯的錯誤越多,越嚴重,越不得人心,是在野黨能夠成為執政黨最重要的條件。於是良好的初心就演變成今天的政黨惡鬥,政黨利益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比如法國這次騷亂,面對暴力各政黨應該立場一致的反對。但左派在野黨卻把矛頭針對政府和警察,不僅呼籲為少年伸張正義,更拒絕譴責暴力。所以當警察工會說正在平息騷亂的警察是站在戰鬥的最前線,正在與社會害蟲作鬥爭,必須使用強力,左派的綠黨就立即譴責警察工會是在呼籲內戰。右派在野黨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指責馬克龍太過軟弱,必須立即恢復法律和秩序,要在全國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這一幕早在非常暴力的黃馬甲運動時就出現過。儘管當時的國家文物、法國的象徵凱旋門都遭到損污,但在野黨或者譴責馬克龍政府導致了暴力,或者譴責政府故意放大暴力來污名化黃馬甲運動,或者指責政府是轉移視線。
一場騷亂難以迅速平息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各政治力量競想利用謀取各自利益是重要的因素。
三是西方模式的新聞言論自由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激化矛盾。
新聞言論自由一向被視為西方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視為國家治理的優勢。但在現實中,它不但無助於社會矛盾的化解,還經常成為矛盾爆發的導火索。少數族裔和法國社會長久存在的矛盾就是如此。比如《查理週刊》以所謂言論自由為由,公然刊登冒犯伊斯蘭教習俗的漫畫,引發全法乃至全球穆斯林的抗議。法國溫和派在訴諸法律失敗後,激進主義者就訴諸暴力,雙方對立螺旋形上升。這一次警察執法過程中引發的命案能立即演變成大規模的騷亂,就是雙方關係非常惡化的寫照。這種惡化確實有西方新聞自由的一份「功勞」。
最後要說的是,這場騷亂也顯示了西方制度的另一個弱點:它要想良好運作,必須社會各個群體有基本共識。法國和歐洲的少數族裔,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價值觀,而且也認為這種制度不能保護和捍衛自己的利益,所以一旦遇到傷害就會採取極端的體制外手段回應。歷史上看,美國內戰就是如此:對立的南北雙方已經沒有基本共識,南方也就不承認選舉結果,民主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成為導火索。也就是說西方的民主並不能產生共識,而是有了共識它才能運作。今天的美國,共和黨80%認為民主黨是國家的威脅,民主黨反過來也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歐美不斷預測美國發生內戰的風險越來越高。
應該說,正是制度的結構性問題,才造成今天西方制度失能失靈,也才是法國騷亂一再上演的根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