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民幣會快速貶值?

雲石

最近人民幣又迎來一波快速貶值,截止發稿,最高一度突破7.28。而這波趨勢還在持續,短期內極有可能突破7.3。而這一波貶值,跟美聯儲繼續強勢加息的鷹派表態,以及國內經濟頹靡結合在一起,引發了世人對中國經濟的極大擔憂。而一些更是對前段時間迅猛推進的去美元化。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跟一些國家的貨幣互換協議大肆嘲諷,認為這次咱們是自己把自己玩進了坑裡。

那麼,到底這一輪人民幣貶值是什麼個情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這個原因當然有很多,網上一些情緒化人群,喜歡強調部分人潤出去,外貿企業不結匯以及外資撤離等。

這個是不是原因?是!但不是主要原因。

首先,潤這個事兒,過去幾十年一直都存在,但潤人能帶走的資金,其實是很有限的——雖然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很恐怖,但跟國家龐大的外匯儲備,以及巨大的貿易順差相比不值一提。而且我們國家有金融管制,想通過各種騷操作找漏洞,這個對個別人來說可以,但一旦玩的人多了,國家就會出手把缺口賭上(這裡面最有名的就是萬達王健林當年裝逼挨錘)。至於走地下錢莊,這個雖然可以,但這種口子其實更小,而且成本很高,不適合大規模財富轉移。而且還有一點,我們是一個公有制佔主導地位的國家,財富和資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這部分錢是把講政治排在第一位的,不可能不聽招呼轉移。

所以,這部分量其實不大。

至於外資撤離,這個確實存在——尤其是在美國的推動下還在加速。但必須要注意的是,外資有走的,也有進來的。而且外資撤離,也得分情況,有些是本來就混不下去了離開中國市場——這種走是很正常的,量也不大。還有些,是美國推動下的產業鏈遷徙——比如前段時間炒的沸沸揚揚的富士康撤離等等。

但這種東西,本身也存在誤解——產業鏈轉移確實存在,但他們也都是雙頭下注,並不會說真全部撤離中國——何況外面也沒有真正能取代中國的產業基地——印度墨西哥東南亞現在都差得遠。所以,你可以說這是一種趨勢,但這種趨勢,到現在為止,還是在相對初級的階段,影響並不太大——別說資本了,就是美國政府,也承受不起產業鏈迅速與中國脫鈎的代價。之所以現在看上去影響很大,其實這裡面更多的原因是美國強加息週期,全球經濟加速衰退,外部需求大減導致,被人拿過來跟產業轉移資本出走摻合到了一起,加劇恐慌而已。

至於企業不結匯,其實這個理由更荒謬。美聯儲加息——也就是強美元週期是去年上半年就開始了,如果真是因為看好美元升值,那也應該是加息過程中能拖就拖不結匯。到現在為止,美聯儲利率已經破5,加息已近尾聲,哪怕鮑威爾再怎麼強行鷹派,也只敢聲稱再加兩次,每次25個基點——還抵不上去年高峰時一次加的,更何況這個只是宣稱,市場還不大買賬,不少激進的資金還在賭美聯儲年底受不了降息。

所以,如果真是因為不結匯而導致匯率下跌的話,那這個趨勢應該在去年就已經成型——而且這種趨勢應該是漸進式的。但實際上,我們今年的這波匯率下跌,是月底六月初才開始。短短一個月,就從6.9貶到了接近7.3——這從走勢上來說是對不上的。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空頭集體做空。但中國現在依然擁有全球最強外匯儲備和最大貿易順差,而且還有金融管制。實際上做空的話,很容易被中國央行反抽暴打——現在世界上比中國適合做空的國家數不勝數,國際空頭都是趨利避害的,就算眼饞中國這塊大肥肉,也不會在條件完全不具備的現在,來招惹這麼個大爺。

所以,以上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主要原因,還是經濟復蘇受阻。我們都知道,現在美元利率比人民幣要高很多,這種情況下,資金天然面臨回流美國的誘惑。

但利率只是決定資金流向的原因之一。如果中國GDP增速能夠對此覆蓋,也就是你在中國參與經濟活動賺到的錢,大幅高於套利收入的話,那資金還是會留在中國的。

而現在,大家都知道,經濟復甦受阻。在經歷了2、3月份的短暫復甦後,從四月份開始,國內經濟逐漸露出疲態。

其實回過頭來看,這個應該是在決策層預料之中的——畢竟今年初定目標時,就只定了5%的增速。

只是,當時的市場,遠比政府樂觀,認為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會不錯,所以大家預期拉的很高。結果到4月份以後發現不是這麼回事,一下信心就拉了下來,然後再加上美國那邊鮑威爾不斷釋放鷹派信息,揚言還要繼續加息。在市場對中國經濟與美國利率信心兩極化差異加大的情況下,匯率出現一波貶值,也就不足為奇。

這應該就是這一輪匯率貶值的根本原因。

當然,現在輿論場上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跟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國家,從咱們這兒拿到人民幣後兌成美元,利用中美利差套利。

那麼,這個解釋正確嗎?我個人覺得情況肯定多少是有的,但不是主要原因。因為現在的我們跟人民幣貨幣互換國授予的總額度也不過4萬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按照現在匯率,也就6000億美元而已。而且這個只是額度,不代表他們都使用,就算使用了,大部分也是拿來買中國製造的工業品,拿去兌成美元的只能是一小部分。而我們人民幣的場外外匯日均成交量——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2022年4月時就達5264億美元(包括在岸和離岸)。也就是說哪怕所有的額度被互換國集體提取,並全部兌換成美元,也不過就是一天的交易額而已。

這麼一算,我們就能發現,貨幣互換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其實是很小的——你說它們有沒有拿去在離岸市場兌成美元套利?這個或多或少肯定有,但這絕不是造成這一輪人民幣貶值的主要原因。

當然,肯定也有人說了,就算量不大,這種行為也是不能容忍的!且不說這是我們的錢,最關鍵的是我們正處在跟美國博弈的關鍵期,它們這麼玩——不管量多量少,但絕對是一種拆台!是挖咱們的牆角,去幫美國補窟窿!

其實這個事兒,怎麼說呢!理論上,從我們這提取人民幣額度去兌換美元套利——哪怕只有一塊錢,這也是對我們增加了一分壓力。說不過好聽點,錢本來是我們的,非要套利,那我們自己拿去套利也比給他們強!

不過,換一個角度,從更大層面來看,這種事情是中美博弈當下階段,必然會發生的事。也是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必然要支付的代價。

我們都知道,這一輪美元潮汐,美國主要目的,是要薅全球,尤其是新興國家羊毛——通過加息縮表抽離全球流動性,這期間,新興國家在美國放水週期時借的廉價美債到期,沒有美元還債,然後就會爆雷。爆的雷多了,新興國家的經濟和金融體系就會崩潰,資產價格也就會打骨折。然後美聯儲再放水降息,然後華爾街拿著印出來的廉價美元去抄底,地板價收割他們的優質資產。

但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加息都近尾聲,放眼全球,新興國家除了斯里蘭卡等少數幾個小蝦米,其他有實力有價值的基本都還沒有被打爆。

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是美聯儲這一套搞了好幾次,各國都有了準備;而另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中國給它們撐腰。

路徑是這樣的:中國央行降息放水,在岸人民幣流動性增加,然後通過一帶一路基建投資、貨幣互換、人民幣貸款等途徑流出在岸人民幣,然後各國用拿到的人民幣到離岸市場上兌換美元歐元拿去還債。

之所以不直接借給這些國家美元,是因為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把它們的美元債務置換成人民幣債務。這樣他們到期就得還我們人民幣,這樣我們就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化,順勢把這些國家拉入到中國經濟體系當中。

而這麼做的代價,就是大家從央行拿到人民幣後,就會跑到香港或者倫敦這兩個離岸人民幣市場拋售兌換美元還債。由於美元加息週期內大家都面臨美國收割壓力,急需美元,所以中國的這套玩法很受各國歡迎,所以近一年內很多新興國家——像東南亞,以及巴西阿根廷等,都很積極的跟中國搞貨幣互換,然後拿錢去離岸市場兌美元還債。

但這就會在短期內,或多或少的加劇人民幣貶值壓力。不過,由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而且產業升級也比較順利,所以哪怕美聯儲加息一年多,全球經濟深度衰退,但一直到今年四月份,中國順差依然不斷逆勢創歷史新高——通過外貿賺來的天量美元,完全對衝掉了了貨幣互換乃至於潤人移民、部分外資撤離帶來的缺口,所以完全不用擔心。只要有把握hold的住國家(比如資源國或者東南亞這類地緣上能夠控制的產業轉移目標國),中國都比較慷慨——反正美國又不准咱們買它的高科技,留過多美元也是廢紙,借去給新興國家還貸,換取人民幣國際化和它們對中國經濟體系的深度捆綁,挺划算的。

不過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貨幣兌換國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套利。

按照正常邏輯,貨幣兌換國拿到人民幣後,有美元債務的可以拿到香港和倫敦的離岸市場兌換美元還債;沒有的,可以買中國的工業品——畢竟我們是全球最大工業國,可以供應他們所需要的各類商品。

但這畢竟只是理想狀態。現實操作中,他們如果不需要還美元債(比如俄羅斯),或者短期內不需要還這麼多,也短期內不需要買那麼多工業品(畢竟現在全球經濟衰退,大家收入降低,需求減少),那就會有一些人民幣剩餘在手裡。

這些人民幣,你怎麼處置?當然你可以直接存起來吃利息。但一方面,人民幣畢竟不是世界貨幣,使用範圍沒有美元廣,信用也沒有美元強大;另一方面,美聯儲過去一年多瘋狂加息,中國則小幅降息,中美存款利差進一步擴大,換你你怎麼選?

這就有可能兌換成美元存起來吃利差嘍!

但這樣一來,我們豈不是成了棒槌?

這也是很多網絡上的1450和低認知情緒動物近期集中攻擊的一個點。

但真實這樣嗎?中國會這麼傻?

當然不會!

我們要明白一點:這未必是壞事。之所以這麼說,邏輯很簡單,它們是可以拿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套利,但這種套利,也同樣是有風險和代價的:

一方面,強勢加息外加瘋狂發債,接下來美國的銀行有可能倒閉,然後賴掉你的存款——這種事兒在硅谷銀行破產中已經上演。所以你們要這麼玩,自己也得掂量掂量

另一方面,你從中國手上借的錢,最後都是要還的。而且中國借給你的是人民幣,到期了你要還,也得還人民幣。

至於什麼時候還,這個根據的是簽互換協議時候的雙方約定——而鑒於這些互換協議是新興國家急著拿錢還美元債救命的,中國也給了一些實打實的利益,所以可以想象,在協議的還款日期等方面,肯定是中國說了算。到期還款時,你手上如果只有美元沒有人民幣——美元我們是不收的,你就得去國際市場上拋售美元換人民幣。

所以,現在你可以去換美元套利,導致人民幣貶值。到期了你就得拋美元兌換人民幣還我。你現在拋人民幣換美元越多,到時候你拋美元換的人民幣就越多。如果大家還款日期差不多,那意味著各國都必須在同一時間段拋美元還人民幣。

那麼,這個還款日期誰來定?前面已經說了,當然是中國來定。中國肯定不會簽什麼十年八年還款的長約,估計借款期限大多也就一年兩年,當然到了期也可以展期——但這個決定權在中國手中。中國願意你就可以展期,不願意你就得到期還。

到期還款時,你手上只有美元沒有人民幣,就得去國際市場上拋售美元換人民幣——到時候大家一起擠兌,人民幣就會短期內快速升值——美元則相反。這時候你換的晚了一點,可能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就已經覆蓋了掉了現在套利的盈餘。

這就對這些拿人民幣套利的國家形成了一定的牽制——他們肯定會套利,但整體上應該不敢幹的太過分。

但即便如此,我們依然是虧了啊——畢竟錢其實是我們廉價借出去的,所以這部分利益本來按說也是我們的,他們拿去套利,結果好處等於是白給他們了,我們卻要承受貶值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資金加速外逃等風險。

表面上看確實是這樣。但實際上,這是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等這些國家要集體還款時(前面說了,這個還款日期其實是咱們把控的),肯定會造成人民幣大幅升值和美元大幅貶值——如果中國在這一輪博弈中槓贏了美國,逼得美國受不了先降息,我們在它的降息週期來這麼一手,那美元更是會加劇貶值。

有資格跟中國玩貨幣互換的大都是資源國或者承接中國產業轉移的低端初級工業國。一旦進入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的趨勢,這時候他們就會面臨一個選擇:在對外交易時,你是願意接受人民幣計價,還是美元計價?你是願意接受人民幣結算,還是美元結算?用人民幣計價,你的商品就會更值錢;用人民幣結算,你賺回去的貨幣也會不斷升值——而美元則反之。

人民幣國際化,就會獲得一個突飛猛進的戰略機遇期。

當然,這裡面依然有一個bug——就是美元是世界貨幣,而人民幣不是。所以如果按照過去的玩法,就算人民幣升值,其他國家也離不開美元——必須在中國這裡只能買到中低端工業品,買不到資源和糧食,也買不到中高端科技產品。所以它們依然需要大量美元。

但如果接下來中國這一套玩成了,那就不一樣了。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資源進口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同時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而且只要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成為趨勢,中國很快就會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同時,隨著中國產業升級不斷突進,大部分中高端科技產品,也可以從中國買到。

這樣一來,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基礎性制約就可以大幅緩解。同時,當資源國和初級工業國囤積了越來越多的人民幣,那不僅是對華交易,就是他們之間的交易,自然也就可以用人民幣計價結算——誰願意囤積那麼多注定越來越貶值的美元呢?誰願意用越來越貶值的美元來計價和結算呢?

而一旦新型國家都改用人民幣計價結算,還會對長期以來被美元扭曲的生產要素定價造成顛覆性衝擊。只要人民幣相對於美元進入長期升值通道,那我家的資源、糧食和襯衫改用人民幣計價的話,自然價值也就不斷提升——以前一件襯衫老子只能賣一美元,現在改用人民幣計價,老子就算賣到西方,因為人民幣升值,老子也可以賣到1.5美元。至於因此造成的西方市場需求萎縮,沒關係,中國消費市場因為人民幣國際化而快速擴大了,它的14億消費力可以填補嘛——雖然一削一減之下,襯衫總體銷售數量可能沒多少變化,但價格,因為人民幣升值,我又按人民幣計價,所以以美元計算反而更高了。

這相當於把美國主導的財富,返還回了中國為首的新興國家手中。過去幾十年,美國利用美元霸權,大搞消費主導生產,扭曲生產要素價格,拼命打壓資源國和生產國的產品價值,讓西方得以用極為低廉的成本,購買到新興國家的資源、糧食和工業品——這也是咱們累死累活996也只能喝湯,西方人每天工作七小時,每周工作五天甚至四天,就能豪車美女大house的原因所在。當中國具備了構建完整經濟體系的能力,並把全球新興國家納入其中,大家在中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中,能獲得更豐厚的利益回報,誰還願意給美國那幫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做苦力打廉價工!

這套邏輯體現在現實中,就是西方進入長期通脹——他們可以拒絕人民幣結算,但利益驅使下,新興國家肯定會讓自家商品跟人民幣掛鈎,用人民幣計價——這意味著他們的外貿商品,以人民幣定價會不斷提升。

這樣一來,西方就不得不支付更多的美元或者影子貨幣(日元英鎊歐元)等,才能享受到過去由新興國家提供的同等量商品和服務。至於普通新興國家,則因為自家的資源和產品跟人民幣計價,則享受到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升值帶來的豐厚收益;至於中國,除了人民幣國際化本身的巨大收益之外,由於追隨自己的國家越來越有購買力,所以自己的過剩產能和產業升級商品也有了出處;也越來越不擔心西方的制裁(美元的購買力越來越低,他們的市場自然也就越來越不重要)。最終,在越來越清晰的中美兩套經濟體系的競爭中,中國就可以逐漸壓過美國,取得最終的勝利。

這就是我們跟資源國和部分東南亞初級工業國簽貨幣互換,並一定程度上默許他們用人民幣兌美元去美國套利的原因。他們現在兌的美元越多,將來要還的人民幣就越多。對美元價值和信用的打擊就越狠。未來人民幣國際化,以及中國主導的經濟體系,就會因此受益更深。所以我們看到,這一輪貨幣貶值持續了一個月,人民幣從6.9貶到了近7.3,但這個過程中,央行沒有採取什麼特別強力的措施——很多人將此解釋為要用貶值促進出口。這個當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關鍵的是,在判斷出貨幣貶值的原因後,央行認為,這幫貨幣兌換國的套利,長遠看其實並不是什麼壞事。有助於將來人民幣對美元的戰略反攻。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會無原則的縱容。之前外貿順差屢創歷史新高,手頭美元泛濫,他們這麼玩對我們沒啥影響,反而長遠看還是給美國埋雷,所以由著他們去。但進入五月份後,形勢開始變化:

隨著經濟危機深度發酵,海外市場需求走弱,外貿順差開始縮窄。國內經濟復蘇受阻,這時候自然就謹慎了。這時候如果再縱容他們這麼玩,我們就必須要消耗美元儲備;美元儲備這個東西,多了固然是補貼美國給他們白打工;但少了,會造成我們外匯緊缺,那時候就有可能被做空甚至收割。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銀行從6月13日起停止接受俄羅斯銀行向歐盟、美國、瑞士、英國轉賬人民幣的支付。同時,對於阿根廷近期提出的進一步擴大貨幣互換額度的請求,中國這邊也保持了沈默。

而對匯率,同樣是這個態度,當人民幣匯率逼近7.3左右——也就是去年底那一輪匯率貶值的低點左右,央行開始會出手干涉。至於後面,如果美聯儲繼續加息,不排除匯率依然會有一些壓力,但中國這邊絕不可能讓其形成趨勢,不會讓這種貶值引發資本的恐慌。

當然,這只是技術性手段。雖然央行政策儲備充足,外匯儲備(公開的和隱性的)也足夠多,但這些都只是彈藥而已,最關鍵的還是生產線——也就是經濟要穩住。穩住經濟,維持住GDP增速,用經濟增長來對衝掉中美利差的衝擊,這才是穩定匯率的關鍵。雖然我們現在不會大規模刺激經濟(現在這麼搞就是給美國送人頭),但托底,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匯率波動必須要維持在一定範圍內,中美博弈關鍵時期時期的經濟起伏,同樣必須維持在一定範圍內。所以不出意料,7月份會有一批經濟刺激政策出台——雖然肯定不是外面傳的大救市,但還是可以起到托底之效的。

這也就是接下來的中國經濟政策思路——說白了就是托而不舉,不行了就打個吊瓶,然後跟美國抻著,看誰先抻不住——如果中國這邊抻不住了,就會改變托而不舉的做法,提前拉動房市續命;如果美國那邊先抻不住,那就準備迎接史詩級的崩塌,和漫長的惡性通脹吧!

那麼,這場博弈,大概會持續多久?這個就得看耶倫這次訪華,能帶來什麼籌碼了。耶倫會不會按我們提的條件那樣,以解除科技封鎖換取中國購買美債?■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