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槍口對準中國,俄羅斯的教訓值得重視

后沙

被人用槍指著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而北約這幾年針對亞洲的所做所為就是要讓中國不舒服。

7月11日-12日,「北約峰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並發表了《北約維爾紐斯峰會公報》。

公報主要內容有「援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成員國提升軍費比例、加強防禦能力、巴爾幹半島、伊朗……」

不過,中國人最關注的當然是其關於中國的內容。

雖然公報聲稱,「我們仍然對與中國的建設性合作持開放態度,目的是保護北約的安全利益。」

但它們真正要說的是:

一、中國對北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構成挑戰;

二、中國對歐洲-大西洋安全構成系統性挑戰;

三、中國致力於顛覆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包括太空、網絡和海洋;

四、中俄兩國不斷深化的戰略夥伴關係;

五、中國在「秘密」擴大核武庫並使其多樣化,擁有更多彈頭和更多先進的運載系統以建立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中國核力量不透明。

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它們就是在跟中國找茬。

比如在今年4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還公開呼籲中國接受北約的核查,因為中國核力量不透明,令北約感到擔憂。

他但凡有幾粒花生米,也不至於醉成這樣,你有本事來查好了。

最搞笑的是北約這幾年在不斷強調「價值觀」,一個純粹的軍事組織,戰爭機器,居然講起「人權」、「主權」、「國際秩序」了,這比老娼講貞潔還惡心。

北約公報意味著什麼?確立北約未來的「防禦方向」,也就是北約未來的攻擊目標。

如果不是因為遭到法國反對,北約這份公報還會加入「台灣海峽」以及「設立東京辦事處」的內容。

北約實際上已淪為美國的政治工具和軍事工具,這一點在「科索沃戰爭」中被確立。

美國多次公開宣稱過,中國是其未來最大的敵人(有時說對手、競爭者),因此,美國也必然會用北約這個工具來對付中國。

美國的難點在於如何突破北約「安全界線」,一步一步逼近中國的領土和領海。

目前來看,似乎北約擴張到亞洲可能性極小,但只要回顧一下北約東擴之路,就可以知道,北約來到亞洲並非不可能。

俄羅斯的教訓

北約本質上是冷戰產物,當蘇聯解體、華約解散之後,北約就面臨失去存在理由的風險。

於是美國決策層做了兩件事:

一、在歐洲重新尋找一個敵人,也就是南斯拉夫(塞爾維亞);

二、將北約軍事同盟宣傳成「民主自由」同盟。

但關鍵是要看俄羅斯的阻止決心和能力。

俄羅斯(蘇聯)卻連續犯下了重大戰略錯誤,戈爾巴喬夫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加入北約,葉利欽同意北約擴張到波蘭。

華盛頓是怎麼忽悠莫斯科的?

用老布殊總統的話來說就是:歐洲將是「完整而自由的」 ,一個沒有敵對勢力的集體安全體系。

1994年在布魯塞爾北約峰會上,美國首次提出了「北約東擴」設想。

為了蒙騙俄羅斯,美國制定了「和平夥伴關係」政策,稱北約東擴沒有時間表,它只是一個集體安全構想。

這個「過渡政策」成功地麻醉了莫斯科,美俄簽署了「和平夥伴關係」文件。

半年之後,美國就拋出了北約東擴時間表。

俄羅斯對此發出了質疑,但美國和歐洲又換了一套說辭,稱這是為了俄羅斯利益著想,北約「和平夥伴關係國」都屬於同一個安全整體,因此,俄羅斯的安全利益也自然包括在內。

俄羅斯嘟嘟喃喃幾句,也就作罷了。

等到1996年俄羅斯總統大選結束,克林頓就將東擴計劃提到了北約首要議程。

1997年7月,美國在馬德里峰會上啓動了東擴進程。

這時,美國已經掃清「新會員」的政治障礙,所有目標國的政權都是由親美勢力主導。

美國第一步要吃下是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而巴爾幹半島國家則被暫時排除在外,以免俄羅斯做出過激反應。

1997年5月27日,葉利欽與北約簽定了《基本文件》,默許北約東擴。

俄羅斯居然對波蘭等國抱有幻想,認為它們未必敢加入北約。

馬德里峰會一結束,波捷匈三國就立刻申請加入北約。

1999年3月12日,它們正式加入北約。16+3=19,這一年剛好是北約成立50週年,首先實現了東擴目標。

這個缺口被打破後,俄羅斯就喪失了所謂的「歐洲話語權」,它只剩下被徵詢意見的地位。

這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重大政治打擊,但它仍然沒有採取行動,只是希望美國到此為止。

波蘭等國加入北約,直接打破了歐俄軍事平衡。

一、北約在東歐擁有了建設軍事基地的合法資格,俄方無權干預;

二、美國能迅速部署軍隊到東歐;

三、美國可以在波蘭部署核武器;

四、北約可以在波蘭駐紮常備軍。

俄羅斯甚至沒有動用「能源武器」去阻止這種趨勢。

說俄羅斯當時經濟無力並不是理由,它是在主觀上不想抵抗,而且俄羅斯國內有一大批人對美國有幻想。

然而美國並不滿足,嘗到甜頭之後,它還要繼續東擴。

南斯拉夫這個「敵人」已經消失,美國又將俄羅斯說成是新「敵人」。

「俄國威脅論」在輿論場上開始蔓延,美國在為北約第二輪東擴營造氣氛。

也是在1999年,在接納波匈捷三國後,4月,北約宣佈接受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保加利亞等7國入盟申請書。

正在準備接班的普京,也沒有強烈反應。

2001年7月2日,北約外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北約只考慮申請國家的意願,而不必考慮其他因素,讓所有希望加入北約的國家都能如願以償。

也就是說,俄羅斯連「被徵詢意見」的地位也沒有了。

第二輪東擴,北約內部矛盾其實非常大,德國反對羅馬尼亞,而法國反對斯洛文尼亞,希臘和土耳其則反對保加利亞……

普京錯過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坐視北約第二輪擴軍完成。

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發生了軍事衝突。普京才決心中斷與北約最後的「合作關係」,放開手腳,將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划為安全利益紅線。

2009年4月1日,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地亞加入北約,完成了第三輪東擴。但格魯吉亞和烏克蘭被排除在外,北約不敢接受它們。

作為一個核大國,俄羅斯的強硬警告是有效的,但局面已難以收拾。

在「永久中立」的芬蘭加入北約之後,北約已有31個成員國,瑞典還在走程序。

美國並不在乎北約東擴會帶來戰爭,俄烏軍事衝突就是證明。

同時,美軍也不願意直接下場跟俄軍交戰,所以,烏克蘭無論怎麼哀求,也無法得到加入北約的時間保證。

當美國完成了31個北約成員國目標後,它在歐洲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從烏克蘭戰場脫身(「打敗」俄羅斯)

接下來美國的北約擴張計劃就是亞洲,針對的是中國。

跟之前的擴張一樣,美國必須先製造「中國威脅北約」的輿論,然後排除政治障礙。

日本基本上沒有政治障礙,它很希望加入北約。韓國目前也沒有政治障礙,但韓國跟日本不一樣,韓國政局變動後,政策很容易逆轉。

澳洲和新西蘭都是觀望狀態,北約離它們還很遠。

美國要用一切手段排除四國的政治障礙,當美國需要它們遞交申請書的時候,這些國家的政府和議會都能配合。

跟去年一樣,日韓澳新四國這次也參加北約峰會,做外圍。雖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總理已經換人,但新總理對加入北約的熱情並不大。

最有可能向北約遞交申請書的是日本。

日本的問題在歐洲,法國不願因為日本而損害與中國合作的利益。

所謂「北約駐東京辦事處」其實是一個軍事和情報機構,這一步如果邁出之後,法國就會被拖下水。

戴高樂當年因為不想被美國綁架,所以退出了北約軍情和情報合作機制,馬克龍有沒有這種勇氣還有待觀察。

但不管怎麼樣,美國推動北約東進亞洲的戰略意圖不會改變。

美國無法將精力集中到亞洲,是因為俄羅斯仍然「威脅」到北約,美國只好跟中國來文的,比如破壞東盟團結,挑起南海爭端等等。

也就是說,俄羅斯在歐洲方向頂得越久,給中國帶來空間和時間就充足。

北約這台戰爭機器到亞洲只能帶來災難,它會跟你講「人權」?在1999年的貝爾格萊德,北約還欠著我們一筆血債,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

我們還沒有找北約算賬,它卻先反咬一口,說中國在「挑戰」北約。

不要對美國有什麼幻想,俄羅斯被北約一步步逼近的教訓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重視。■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