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次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的時候,說了很多漂亮話,然後從他到訪到現在,也就一個多月的時間,美國來了三撥人,有財政部長耶倫,有氣候特使克里,有前國務卿基辛格,後面可能還有美國商務部長要來。
那麼來了這麼多人,中美關係是否真的如有些人所期待的那樣,開始緩和了呢?我們也可以給近期美國所做的事,拉個清單,看看美國是怎麼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是如何心口不一的。
第一件事是關於中美兩軍溝通的問題。百歲老人基辛格萬里迢迢來談,首先就是談這個問題。但是最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制裁中國防長不妨礙兩國國防部之間的溝通聯繫。關於是否取消制裁,布林肯也不敢松口。實際上來說,美國現在的意思很明顯了,要取消制裁是不可能取消的,但是他又想加強兩軍溝通,避免誤判。這就是美國的一個基本態度,既要又要還要,啥都想要,也不知道是誰給他這麼大的臉。
第二件事,是同樣受到美國制裁的香港特首,因制裁原因,美方決定不允許香港特首李家超參加今年11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APEC峰會。這個事情說實話就比較嚴重,因為這個會議,美國還希望中美元首能實現再次會晤,美國如果這麼幹,就是在設置障礙,美國總不會認為我們對此並不介意吧?
第三件事,是對台軍售。據美國白宮網站當地時間28日發佈消息,宣佈向台灣提供價值3.4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軍事援助計劃將包括為台灣提供裝備、軍事教育和培訓。台灣問題是我們給美國反復強調的,中美之間最核心最重要的問題,而美國的反饋,是加大軍售力度,這是不是蹬鼻子上臉了?
第四件事,是美國可能將加大在科技領域的制裁。據《彭博社》當地時間7月28日報導,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總統拜登計劃在8月中旬之前簽署一項行政令,旨在限制美國對中國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投資。
這是布林肯訪華之後,這一個多月以來美國所做的事,從這裡面,大家可以感同身受的想想,美國這真的是在採取行動緩和中美關係嗎?
02
實際上就是有很多人,對於美國有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每次美國做出一個表態,他們就會認為中美之間的關係,可能要出現實際的轉折了。然而現實的情況來看,用我們的話說,是中美關係實際處於建交以來的最低點。
當然,這個最低點是相對於過去來說的,至於未來還會不會有更低點,這個誰也不敢說不會。因為這相當於是要給美國的下限設一個低點,可是眾所周知,美國的下限就是,根本就沒有下限。你給他設個低點,不是高估了自己,就是低估了美國。
本質上來說,大國之間的關係波動,可能跟普通人的生活關係沒那麼大。但是這是中美關係,是影響世界局勢,對全球經濟會形成重大決定性影響的關係。所以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美國對中美關係的態度,將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的全球經濟形勢。
換句話說,是合作還是對抗?是和平還是動蕩,這是經濟發展,是做投資的根本性問題,對這種問題不弄清楚,根本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來進行理論指導。所以,我們要回到最初的問題,你怎麼看待,理解美國的表態和行為,將決定你怎麼看待和理解未來的世界局勢。
如果你是用真金白銀參與具體的經濟和金融活動,那麼你就不能自欺欺人,因為這背後都是真金白銀的下注。有了這個認知基礎,我們對於布林肯訪華後的表態,以及後面美國一系列的行動,就不會自欺欺人的說,美國已經採取行動在緩和關係了。
有的人對未來充滿過高的期待,一旦這種期待落空的時候,又會變得沮喪和失落,再把這種怨恨和怒氣,一股腦撒到自己國家身上。這歸根結底來說,就是對國際形勢,對美國充滿了過高的,錯誤的期待。
那要怎麼去認識,我一直講,在戰略上,這是結構性的矛盾,結構性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這是本質。那麼在戰術上,這是雙方都需要時間的窗口期,也就是僅此而已。不要把戰術上的調整,理解成戰略上的變化,更不要用自己的期待,去替代美國的下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