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真相:鏽跡下的無底深淵

觀雨大神經

生鏽的霸主

前段時間大家都看過這麼一個新聞:

在6月初的時候,美國「鐘雲號」驅逐艦帶著小弟加拿大的「蒙特利爾號」護衛艦擅闖台灣海峽,結果被我「蘇州號」驅逐艦(052D型)一個加速衝到前面給「攔停了」(減速至10節)。

美國人向來把全球海洋當成自己的後花園,沒事就到處挑釁,發生這樣的摩擦並不奇怪。

真正令人驚訝的是此次事件曝出的一個細節:

大家通過美方自己公佈的一張照片發現,這艘美國軍艦的甲板上居然滿滿的都是鏽跡。

要知道「鐘雲號」驅逐艦並非什麼無足輕重的小角色。

該艦於2004年服役,是美國主力驅逐艦阿利伯克級(簡稱「伯克級」)的第43號艦,實打實的高端貨。

這種級別的「大咖」居然鏽成這個樣子,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那麼他們能不能換艘狀態好點的船出來浪呢?這樣至少拍起照來能好看點。

其實換誰都一樣。

「鐘雲號」的鏽跡斑斑並非特例,這種「有礙觀瞻」的畫面對於美國海軍來說早已是常態。

甚至連服役才6年多的萬噸級「科幻戰艦」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也是這個樣子:

不過話又說回來,美國海軍畢竟是全球海上作戰經驗最豐富的部隊,他們如此放任艦船生鏽,是不是說明生鏽除了降低軍艦顏值以外,其實對戰鬥力沒什麼影響呢?

並不是。

軍艦一旦生鏽,鏽蝕處就會吸入更多的海水鹽霧,進一步加劇腐蝕,最終會大幅降低鋼鐵結構的強度。

要知道這可是軍艦,工作場所是炮火紛飛的戰場,船體強度降低就意味著那些原本只能「擦破點皮」的攻擊現在可能可以直接把你送進海底。

而且軍艦內部還安裝有大量的精密設備,放任鋼板鏽蝕的深入也會嚴重影響這些設備的正常工作。

所以後果還是挺嚴重的,美國甚至有媒體宣稱「生鏽是美國海軍眼下最大的敵人」。

當然了,對於長期在海上工作的軍艦來說,出現生鏽的現象並不奇怪。

任何國家的軍艦都會生鏽,但是「會生鏽」不等於把整條戰艦都搞得鏽跡斑斑,這裡面的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及時除鏽。

不過除鏽這個活並不是什麼高端業務,普通人找個師傅帶一帶就能上手。

既然如此,那麼美國海軍為什麼不做呢?

因為這個工作不在他們的職責範圍內。

也就是說雖然鏽的是自己的船,但他們不管。

那誰來管呢?

外包的修理公司。

美國海軍把軍艦的維護工作都外包給了私人修理公司。軍艦每次回到母港,這些公司就會為它們進行除鏽服務。

軍艦有些部位的鏽蝕確實需要專業公司才能處理,所以讓專業修理廠定期除鏽是各國海軍的通行操作。

但軍艦也存在大量可以靠人力進行日常維護的區域,如果什麼事都扔給修理廠,就會面臨這麼一個問題:

美軍平時玩的是全球布武,他們的軍艦每次出門都是滿世界轉悠,動不動就要在海外折騰個大半年。

這意味著一艘軍艦可能要熬上10個月才能等到一次除鏽服務。

而鐵鏽的發展可不會考慮你的時間安排,一旦出現鏽點,鏽蝕面就會在海風和水霧的「關照」下迅速擴展。

等你在外面晃了大半年再回來的時候,很多地方已經積重難返了。

另一方面,除鏽這個工作雖然不難,但很強調細節。

在實際操作中,你是真的把鏽蝕部分清理乾淨了再刷漆,還是直接刷個漆上去敷衍了事,別人也看不出來。

僅從外包公司的利益出發,敷衍了事是最划算的。

因為這樣一方面節省了人工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一堆隨時會舊病復發的病灶,有利於生意的「可持續發展」。

2021年2月,美軍的「維拉灣」號巡洋艦在跟隨航母編隊執行任務時突然發生燃料洩露事故,不得不趕緊返港維修。

結果一通檢查後發現,事故原因居然是盛放燃料的罐體被鐵鏽鏽穿了。

油罐都能鏽穿,這除鏽工作真是做了個寂寞。

那麼作為對比,中國海軍是怎麼應對軍艦生鏽問題的呢?

對於船舷外側等艦員夠不著的地方,我們和美軍一樣主要靠定期保養。不過我們保養得更勤快,所以不會像美艦那樣在船體上出現長期大面積的鏽蝕。

而對於船員能夠得著的地方,我軍要求艦上的官兵堅持每天除鏽。

這其實是中國海軍的一個傳統,以前我國國力較弱,海軍的經費比較緊張,所以就需要官兵自己扛起維護軍艦的重任。

這個傳統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因此對於中國海軍的官兵來說,除鏽就是一項基本功,軍艦上人均除鏽達人。

而正是因為日常保養做得到位,所以中國軍艦的艦況普遍較好。

比如說一口氣執行了包括亞丁灣護航、中東參展、多國軍演、蘇丹撤僑、環遊非洲等多項任務的南寧艦(052D型),在航行半年後艦況依然非常整潔:

實際上中國海軍即使是服役了幾十年的老艦,在退役時也能做到光潔如新:

不過關於這一點也會有人發出疑問:

在軍艦上值班可不是鬧著玩的,官兵如果把時間都拿去除鏽了,會不會耽誤正事呢?而且現在咱的經費也沒那麼緊張了,像美軍那樣把日常維護工作全部外包出去難道不是更專業一些嗎?

首先我軍官兵的除鏽工作都是利用休息時間去完成的,並不會影響正常值班,這一點和其他國家的軍隊有著很大的不同。

另外,雖然像美軍那樣把所有的維護工作都外包出去看起來很專業,但也要考慮到軍艦的實際情況。

所謂的「日常維護」,關鍵就在「日常」這兩個字上。而軍艦大部分時候都在海上漂,你讓人家外包公司怎麼給你日常維護?

總不能自己開艘修理船天天跟在你身邊吧?

最後,正如上文所說,除鏽這個工作很容易敷衍,因此非常考驗工作人員的責任心。

而艦上的官兵無疑是最關心艦船狀況的一群人,由他們來擔負起日常除鏽的工作再合適不過。

所以中國靠官兵自己進行軍艦日常維護的傳統雖然是在特殊條件下形成的,但其實也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總結下來就是除鏽工作沒那麼難,無非是一方面投入更多經費提升定期保養的頻次和質量,另一方面要求官兵擔負起日常除鏽的工作。

然而就是這兩個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要求,美軍愣是做不到。

他們現在除了少數艦船會要求官兵偶爾除除鏽外,大多數軍艦的官兵對艦船鏽蝕的局面都仍然保持袖手旁觀的態度;至於提升艦船保養的頻次和質量,那更是完全沒譜了。

這是為什麼呢?

是不是缺錢?

除了美國外,世界上還有一個聲名顯赫的大國也面臨著軍艦生鏽的問題,它就是俄羅斯。

不過毛子軍艦生鏽的原因非常簡單,兩個字:缺錢。

俄羅斯多年來的GDP都只和韓國或者中國的廣東省差不多。

因為經費匱乏,該國的軍艦年久失修是常態,這些船如果有朝一日真進了修理廠,就指不定什麼時候才能出來了。

比如說1999年才服役的俄羅斯「最新」驅逐艦「恰巴年科海軍上將」號,在2014年就癱瘓進了修理廠,然後一直趴窩到現在。

造成這個局面一方面是因為毛子國力衰落,另一方面也因為海軍確實很燒錢。

軍艦的研發和製造、彈藥的採購、設備的維護、能源的消耗、人力的成本、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些都是錢。

比如說軍艦上有一個很常規的武器,叫「近防炮」。

這個武器可以理解為一個高級高射炮,作用是攔截逼近軍艦的導彈,是軍艦的最後一道防線。

電影《紅海行動》片段:

那麼這個在各國軍艦上都看到的常規武器成本有多高呢?

近防炮的工作原理是在短時間內發射出盡可能多的炮彈,然後靠碰運氣命中目標。所以這個武器既要射得快,也要射得遠。

同時因為導彈的速度太快,所以只能依靠一套複雜的系統進行自動追蹤、瞄准和射擊。

美國的近防炮要好幾千萬美元一台,中國的更強更便宜,但也超過了一億人民幣。

這還不算,一發近防炮的炮彈成本是幾百到一千元(人民幣),中國1130近防炮的射速能達到1分鐘1萬發以上,也就是說1秒能打出去180發。

3秒鐘,一輛寶馬沒了。

而這只是海軍開銷的冰山一角。

所以美軍不除鏽是因為缺錢嗎?

那倒不是,這個世界上誰缺錢美國都不會缺。

該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2022年的軍費開銷超過了8700億美元,其中海軍開銷接近3000億美元。

相比之下,俄羅斯全軍正常的軍費僅為幾百億美元一年,海陸空加起來也只是美國海軍的零頭。

美國人願意為海軍掏錢並不奇怪,他們雖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海軍締造者,但卻是海權理論的開創者。

按照十九世紀美國著名軍事理論家馬漢的理論,一片海域的制海權只屬於這片海域里最強的那支海軍。

所以對於美國這種全球霸主來說,苦誰也不能苦了海軍。

既然如此,那為啥還鏽了?

這裡面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美國海軍手裡的鈔票雖然很多,但等待他們花錢的地方更多。

除了軍艦生鏽以外,美國海軍還要同時面對官兵欠薪、設備老化、軍艦建造緩慢、軍隊規模難以維持等一系列其他問題。

跟這些問題比起來,生鏽確實算不上是燃眉之急。

可以說現在的美國海軍就像是個渾身都是窟窿的水罐,正在噗噗的往外噴水,整得跟個花灑似的,你都不知道先補哪個窟窿好。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窟窿」是怎麼形成的呢?

如果說俄羅斯海軍這種貧困集團的窟窿多,那很容易理解。你美國海軍可是每年幾千億美元的澆灌啊,這麼多年下來就澆灌出一堆窟窿?

所以美國海軍很有必要去直面一個靈魂拷問:這些年的天量資金都花到哪裡去了?

「創造性花錢」

美國政府雖然深知海軍的作用,也願意為海軍的發展砸下重金,但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所以在每次撥款的時候,國會老爺們還是會感到一陣肉疼。

這種感覺在上世紀蘇聯解體後達到了巔峰。

最大的敵人都已經沒有了,咱是不是可以省著點花了?

於是1992年克林頓上台後,美國便開始嘗試縮減軍費,比如說:

  • 美國陸軍砍掉了科曼奇隱身武裝直升機和十字軍騎士炮等項目
  • 美國空軍把作為王牌的B2轟炸機和F22戰鬥機的服役數量分別縮減到22架和187架
  • 美國海軍被擼掉了第五代隱身艦載戰鬥機NATF和隱身艦載攻擊機A12等項目

在國會老爺們的「大刀闊斧」下,美國的軍費在整個上世紀的九十年代都沒有高過1990年的3061億美元,直到2001年他們才重新開始「起飛」。

不過僅就海軍而言,當年國會砍項目的決定其實是很合理的。

按照馬漢的海權理論,海軍的建設目標就是成為某個海域里的最強力量,進而主宰這片海域。

而當時的美國海軍不要說在某個目標海域成為最強力量了,他們在整個地球的海洋上都已經是最強大佬。

而且這個「最強」還不是指「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強」,而是指「比所有國家加起來都強」,具體來說是比所有國家加起來的5倍還強。

你沒看錯,是5倍以上,巔峰時的美國坐擁15艘現代重型航母,大洋之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縱橫七海所向披靡。

輕易排出4航母編隊的九十年代美國海軍:

這是壓倒性優勢啊同志們!

馬漢的海權論雖然證明瞭海軍的重要意義和為海軍砸錢的必要性,但什麼事都得有個限度。

你都已經強大到碾壓五個全世界了,還有繼續提升的必要麼?

再提升下去別人就要懷疑你是不是在準備打外星人了。

所以咱還是把錢省下來幹點別的吧。

這個訴求很合理,但海軍一百個不願意。這也不奇怪,哪裡都有「本位主義」,誰都不希望自己的發展空間被砍。

咱大美利堅海軍有那麼多大佬要分蛋糕,有那麼多青年才俊要謀發展,你們怎麼能對著我們的項目說砍就砍呢?

所以面對國會的砍刀,美國海軍拒絕坐以待斃。

不過錢袋子畢竟是抓在人家手裡,不坐以待斃又能怎麼樣呢?難道跑到國會山去撒潑打滾嗎?

當然不是,要解決問題,就要先找到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

國會老爺們為什麼不願掏錢啊?還不是因為他們認為現有的裝備已經完全夠用,沒有新的需求了嘛。

但這些國會老爺懂個屁的軍事,他們說沒需求,咱給他們發明個需求出來不就行了?

這就是美國海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登上世界之巔後的思維方式,它本質上是一套「為了花錢而花錢」的邏輯。

你國會要砍砍砍,我軍方就騙騙騙。

比如說美國的最新戰艦「朱姆沃爾特」項目就是海軍騙吃騙喝的集大成之作。

為啥這麼說呢?

我們都知道海軍的作用是爭奪制海權,而當時美國海軍面臨的「問題」恰恰是全球制海權已經沒有爭奪的必要了。

在這個情況下他們就算想發明個需求出來也非常困難。當你坐擁5倍於全球之和的海上力量時,你還能需要什麼呢?

所以美國海軍的「發明創造」一度遇到了瓶頸。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關鍵時刻他們把心一橫,乾脆一腳踹翻了最基礎的理論。

「誰說海軍只能用來爭奪制海權的?」

1992年9月,美國海軍司令、海軍作戰部長與海軍陸戰隊司令共同頒布了「由海向陸」(From the Sea)的戰略白皮書。

1994年9月,他們又提出了「前沿—由海向陸」(Forward-from the Sea,FFTS)的概念。

既然海上已經沒有發展空間,咱就往陸地上找!

在他們這套理論下,艦隊的作戰任務不再是打擊敵方艦隊和爭奪制海權,而是對深入陸地185公里以內的地面部隊實施火力支援。

他們把這個稱之為「前沿存在」、「前沿部署」、「前沿作戰」。

堆砌這麼一大堆新名詞的目的就是想告訴國會老爺們:

時代變了,未來的海軍不再是為了爭奪海權而存在了,咱要去爭奪陸權啦!

按我說大哥你咋不上天呢?

這一通驚世駭俗的理論把小學生軍事水平的國會老爺們忽悠得七葷八素,他們紛紛感覺有點道理。

等這幫老爺上鈎後,事情就好辦了。

要知道美國海軍在「陸地市場」上還是一片空白,各種需求的想象空間十分巨大。

不過這是廢話,用海軍去爭奪陸權當然想象空間大了,因為壓根就沒人這麼玩過。

有了全新的空間,美國海軍就開始放飛自我了。

他們翻出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由第二艦隊司令梅特卡夫提出的「21世界先進水面作戰艦艇」方案(代號SC-21)。

這個方案的理念就是在船上玩命堆砌導彈和火炮,其他設備一概不裝,相當於是一個移動的軍火庫,因此又被稱為「武庫艦」。

該方案的初衷是壓制蘇聯海軍,所以蘇聯解體後自然也就沒了下文。現在又被「開拓新大陸」的美國海軍翻了出來,打算用於向陸地傾瀉火力。

那麼這種「海上軍火庫」的思路好不好呢?

好,非常好!

怎麼個好法呢?

首先,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海軍裝備,於是很多東西都要從零開始設計和製造,這意味著大量的撥款。

第二,它和現有的海軍裝備也不矛盾。

因為該艦擯棄了大量除了武器以外的各類輔助設備,所以在行動中非常依賴其他軍艦的保護和配合。

因此建造這種軍艦不會影響其他軍艦的訂單,甚至還會大量增加訂單

整個方案從做生意的角度來說非常完美。

至於用途單一、生存能力差、功能容易被飛機替代等一系列技術上的明顯缺陷,海軍就不提了。

不過這個瘋狂的計劃雖然忽悠住了諸位國會老爺,但卻遭到了來自其他軍種的代表們的強烈不滿。

畢竟他們一時半會還拿不出像海軍這樣規模龐大的系統性燒錢方案,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軍費蛋糕要被這些海上「賣拐師」們一口吞掉。

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結果在1996年5月,主推該方案的海軍作戰部部長傑里米·邁克爾·布爾達在大批議員和媒體的施壓下吞槍自盡。

他們施壓的理由僅僅是他佩戴了一枚他們認為不該佩戴的勳章(按規定只有在戰地一線服役才能佩戴的「V字墜飾」)。

該事件的背後到底有什麼內幕咱也不知道,反正他的繼任者傑伊·L·約翰遜在上台後就放棄了瘋狂的武庫艦計劃,而是選擇了一個大方向相同,但更保守的方案:DD-21。

該方案不再裝備大量導彈,而是保留了常規軍艦所需的各類輔助設備,這樣它就可以獨立行動,不再需要大規模的艦隊護航。

如此一來就減少了整個方案的成本,給其他軍種留了口飯吃,皆大歡喜。

只是在導彈數量被大幅削減後,「對陸火力支援」這個工作就只能寄託在火炮上面了。

也就是說為了搞錢和平衡各方利益,美國海軍硬是在二十世紀末確立了這麼一個以火炮為核心的新一代戰艦。

這就是我們在後來看到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0)。

這還能說啥呢,巨艦大炮果然是男人的終極浪漫啊!

賣拐

朱姆沃爾特級戰艦的紙面技術十分先進,但整體評價卻只能用「怪胎」來形容。

它為了安裝兩門體積巨大的新式火炮,不得不在艦體中騰出大量空間;同時為了增強隱身效果還縮小了甲板面積,結果就導致導彈沒地方放。

最終1.5萬噸的龐大艦身只放得下80個垂發單元。

而且為了控製成本,該艦還閹割了包括雷達在內的各種關鍵設備的技術指標。

結果一算下來,朱姆沃爾特級的對空和對海戰鬥力甚至還不如上一代主力驅逐艦伯克級。

這艘「新世紀戰艦」的唯一亮點就是那兩門所謂的「先進火炮」。

按照海軍的說法,朱姆沃爾特身上的這個「AGS火炮」非常牛叉,它能夠精准命中一百多公里以外的目標。

以後哪個國家不聽話,咱就把兩艘朱姆沃爾特開到他們岸邊去,然後哐哐一頓炮轟就完事了;沒必要輕易動用昂貴的航母編隊和巡航導彈,炮彈多便宜啊。

國會老爺們聽罷後是既興奮又感動。還是海軍體恤國庫啊,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省錢。

於是在1998年,「朱姆沃爾特」項目正式立項。

結果等賬單出來後大家就都傻眼了,這個吹上天的「又便宜又先進的炮彈」居然一發要70萬美元。

要知道一枚能打2000公里的戰斧式巡航導彈也就100萬美元。

這個炮彈雖然比戰斧便宜那麼一丟丟,但它的威力和射程還不到戰斧的十分之一。

就算在這個火炮的射程範圍內,它也要命中很多發才能達到一枚戰斧式巡航導彈的效果,其毀傷能力成本遠高於戰斧。

不是說好的炮彈很便宜嗎?怎麼貴成這個鬼樣子?

其實普通炮彈確實很便宜,一發也就幾千美元,就算是安裝了簡易的制導系統,也不會超過幾萬美元。

只不過普通炮彈的射程只有二三十公里,而且還不怎麼准。

你現在為了「賣拐」,非得要求這個炮彈能夠精准命中一百多公里以外的目標,那當然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為這就需要在炮彈上面安裝非常高級的制導設備,然後讓它依賴衛星和慣性導航系統去鎖定目標。

這樣出來自然就是炮彈中的勞斯萊斯了。

更糟的是這種遠程火炮還是個「孤品」,它的炮彈沒法跟其他火炮通用。

所以軍工廠只能專門為了這幾門火炮去量身定制炮彈,這又導致訂貨量起不來,於是成本自然也無法攤薄,然後就更貴了。

都到這份上了,我直接射導彈不香嗎?

2016年,折騰了十幾年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終於開始服役,但此時的美國人已經確定了一個現實:這貨根本不堪用。

在觸目驚心的賬單面前,國會老爺們的智商總算重新佔領了高地,他們趕緊抽出砍刀及時止損,把這個無底洞項目給咔嚓了。

2018年,等到第3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建造完畢的時候,該項目也徹底走到了盡頭。

最終這個歷時20年、原計劃生產30艘軍艦的大項目只生產了3艘就草草收尾。

而所謂的「先進炮彈」的訂單量也從最開始的幾萬發定格在了幾百發(打完以後就改用普通炮彈)。

在該艦未來的整改方案中,甚至還打算「騰籠換鳥」,拆掉一門炮以騰出空間來裝更多的導彈。

三艘艦本來就只有六門炮,你現在還打算每艘拆掉一門,那最終就只剩下三門。這下保養維護和零件製造真成「私人訂制」了,成本要高到天上去。

一地雞毛了屬於是。

看到這裡我想很多朋友已經發現了美國海軍的問題:

這麼多年下來他們確實拿到了很多錢,但花錢的方向卻非常兒戲。

就拿這個不堪用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來說,它的研發加建造總共燒掉了220多億美元。

平攤下來每艘的造價高達70多億美元,比尼米茲級航母還貴。

而該項目除了造成220多億美元打水漂外,更大的問題是浪費了20年的時間成本。

在這20年裡,美國人一直認為自己的新一代主力戰艦已經準備就緒。

於是他們的上一代主力驅逐艦伯克IIA在2012年的時候就早早停產,然後在接下來的5年里該國愣是沒有一艘堪用的新艦服役。

大家就這麼一起眼巴巴地等待那艘準備了20年的「新世紀戰艦」。

結果時間一到才發現,準備了個屁。

作為彌補,美國不得不把趕緊已經停產的伯克IIA型驅逐艦又翻出來重啓生產,計劃再造13艘。

同時美軍還在伯克IIA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研發出了伯克III型驅逐艦,並打算將該艦作為本世紀20年代的中堅力量。

至於真正意義上的「新一代驅逐艦」,則要拖到2032年以後了,這一下就被它的主要對手中國055型驅逐艦甩開了一個身位。

而伯克III型驅逐艦雖然是升級後的產物,但它的底子畢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設計,性能提升的空間非常有限。

就這還半天造不出來,至今只服役了1艘。

即使是技術成熟的老款伯克IIA,生產過程也不順利。

因為包括巴斯鋼鐵造船廠罷工在內的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艦船的建造進度出現了大幅拖延。

所以美國海軍現在不得不大搞「延遲退休」,強行對準備到點的舊軍艦進行延壽處理。

這樣的結果就是現在美國海軍的平均艦齡已經逼近30歲(正常軍艦設計壽命30年),出現了大量超期服役的老艦。

既然是超期服役,那麼艦況差、出勤率低、故障多等問題自然也就免不了了。

現在回過頭看,這整個事件的過程基本可以概括為:

美國人先是每年砸一大筆錢去給自己挖了個大坑,然後又每年砸進去更多的錢去填這個坑。

再厚的家底也經不住這麼糟蹋。

所以現在他們連最基本的除鏽工作都搞不定了。

既然後果如此嚴重,那麼那些挖坑的負責人不說受到法律的制裁,至少也應該成為「過街老鼠」,遭到大家的鄙視吧?

比如說那個一手推動了朱姆沃爾特項目的海軍作戰部部長傑伊·L·約翰遜。

然而如果我們翻開這位大佬的履歷,就會發現他在2000年退役後不僅沒有成為「過街老鼠」,反而還被請上了精英階層的貴賓席。

該部長在退役當年就進入了通用動力公司擔當副總裁,然後一路平步青雲,到2003年的時候已經成為了通用動力公司的董事長兼CEO。

這不是「老鼠過街」,這是「臥龍出山」。

作為全美最重要的軍工企業之一,通用動力的這個選材標準著實讓人迷惑,怎麼找了這麼個「挖坑達人」來當自己的領導?

他們的選材標準到底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通用動力公司是朱姆沃爾特項目最主要的供應商。

嘿嘿,人家不傻。

「反腐」

傑伊·L·約翰遜的「臥龍出山之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詞:腐敗。

那麼美國人難道不反腐嗎?

也反。

美國聯邦調查局在2013年就查處了一起巨大的海軍貪腐案,罪犯是一個軍事承包商:

馬來西亞人倫納德·格倫·弗朗西斯(因為此人體重高達360多斤,所以又被成為「胖倫納德」)。

這個大佬的手裡握著價值超過4億美元的軍事合同,是美國第七艦隊在整個太平洋地區的唯一補給供應商。

而他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向美國各級官兵行賄數千萬美元。

該案件造成美軍數百名現役和退役官兵接受調查,其中甚至包括了60名海軍高級將領。

不過按照美國海軍的說法,這裡面的大部分人是清白的。

最終在該案中被定罪的軍官有20多名,裡面軍銜最高的是一個少將(羅伯特.吉爾博),被判處18個月監禁。

但是按照「胖倫納德」的說法,很多受賄海軍高官仍然逍遙法外。

他當時為了減刑把那些高官都供了出來,但他們並沒有受到制裁,自己也沒能換來說好的減刑。

為此「胖倫納德」忿忿不平的表示「這才是真正的醜聞」。

儘管處理結果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果美國能加大這個方向的反腐力度,是不是就可以剎住軍方胡亂花錢的行為呢?

如果你這麼認為的話,那就太天真了。

儘管在普通人看來,「胖倫納德」案已經足夠震撼,但這種級別的撈錢行為在美國其實根本上不了台面。

這個胖子提心弔膽地砸出去幾千萬美元,偷偷摸摸地打點了數百名官兵,最終也不過是拿到了價值4億美元的合同,而且還被抓了。

而傑伊·L·約翰遜大手一揮,率領海軍燒掉了220多億美元,為通用動力公司帶去了數十億美元的合同,最後平步青雲富甲一方,所有行為公開合法。

奇葩嗎?

不奇葩,這在美國這並非特例,而是慣例。

美國軍方高層退役後進入私人軍火公司擔任高管的現象可以說是司空見慣。

比如說著名的美國國防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它的董事會就充斥著大量前國防部的高官,其中甚至包括前國防部長。

這些軍方高層在退休前幹了一件事:發動阿富汗戰爭。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股價在阿富汗戰爭的20年間增長了十幾倍。高官們也順利在退休後紛紛進入董事會並獲得大量股份。

這是一種生態。

在這種生態下,美軍的花式燒錢大法可謂是層出不窮。

比如說美軍曾聯合37所著名大學,投資十幾億美元,開發了一款新裝備,叫「靜音戰術無源加強運輸工具」,縮寫是「STEED」。

這台黑科技裝備的售價高達17萬美元,結果一看照片,長這樣:

用起來是這樣的:

這玩意在中國一般稱之為「手推車」,類似的產品在某寶只需要幾千塊錢人民幣。

跟這類玩意比起來,朱姆沃爾特已經算是良心項目了,至少人家是真的堆了一些新技術上去。

不過到了2016年,也就是朱姆沃爾特首艦服役的那一年,美國海軍突然發現以後再也不需要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發明需求了。

因為這一年在世界海軍排行榜第二的位置上首次出現了一個來自非傳統海軍強國的選手:中國。

裸泳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海軍的發展十分迅速,近年來已經成為年下水主力艦噸位最大的國家。

於是美國海軍不得不改變之前那種以「騙經費」為目標的發展模式,被迫開始從戰場的實際需求出發去進行軍隊建設。

而這個時候他們就碰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造艦好貴!

其實之前也貴,朱姆沃爾特一艘就幹出去70多億美元。

只不過當年的這些項目本來是為了騙經費而存在的,所以越貴大家越開心,壓根不會焦慮,國會要是實在沒錢了大不了就少造幾艘。

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在實戰環境下,少造幾艘艦船就不是少吃點經費的問題了,而是直接關係到海洋威懾力的平衡甚至戰場上的生死存亡。

再加上美國搞的是全球布武戰略,所以他們在軍艦數量方面的壓力非常大。

目前隨著護衛艦的退役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老化,美軍僅存的主力伯克級驅逐艦的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忙中出錯的概率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已經接連發生過多起碰撞事故。

在日本海域被商船撞出大坑的「菲茨傑拉德號」伯克級驅逐艦(該事故造成7名美軍官兵死亡):

更糟的是,如果是從實戰角度出發,那麼這個造艦的成本就不能只是自己跟自己比了,而是要跟主要對手去比。

結果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

比如說美軍為了彌補軍艦數量的不足,專門研發了一款「低成本」的「星座」級護衛艦。

作為一款「衝量」的產品,該艦的性能並不先進,僅有32個垂發單元,火力和定位跟中國054B護衛艦差不多。

按「田忌賽馬」的邏輯,這個軍艦在美國海軍的陣容中屬於「下等馬」,比中國的「上等馬」萬噸級主力艦055低了兩個檔次。

但它的價格比055還貴。

當你的下等馬比對方的上等馬還貴時,這個遊戲就沒法玩下去了。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美國海軍在1991年海灣戰爭時曾擁有529艘軍艦,能同時往一個地方派出去7艘以上的航母。

如今他們只剩下不到290艘軍艦(不包括潛艇),能夠同時部署的航母不超過4艘。

美國海軍現在最棘手的問題是怎麼先把現有的規模給維持住了,大家先別散架再說。

然而即使是這個目標也不容易達成。

在未來5年內美軍將有20艘左右的主力艦要退役,而美國現在主力驅逐艦產能還不到2艘每年。

中國現在每年增加的主力艦數量是美國三到四倍。

如果美軍不做出什麼顛覆性改變的話,按現在的發展趨勢,美國海軍的規模將在10-15年內被中國海軍超越。

這幫人養尊處優20年,總算是成功把自己的路給走窄了。

不過客觀的說,美國海軍走到今天這個尷尬的境地也不能完全怪他們。

雖然他們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大坑,但如果美國的造艦成本不像現在這麼離譜的話,憑借其強大的國力,把挖了20年的坑填回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但美國目前正走在「去工業化」的道路上,這才是真正壓垮美國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拿造船業來說,中國整個造船業的年產能是2300多萬噸,而美國還不到10萬噸。

差距230多倍。

規模龐大的中國造船廠:

美國超過30萬噸的大型乾船塢僅有3個,而中國有超過60個。至於1萬噸級到20萬噸級的陸地船台,美國不到10個,中國則超過了200個。

其實中國軍艦能夠得到比美艦更多更好的保養,也跟中國擁有大量遍布各個港口和基地的修理廠有關。

咱這邊產能過剩,做保養從來不用排隊。

而美國的修理廠數量還沒自己的基地多,除個鏽修個船都得排隊。至於能生產驅逐艦的大型船廠,那就更少了,全美攏共只有兩家。

其中生產朱姆沃爾特級和伯克級驅逐艦的美國巴斯鋼鐵造船廠,其廠區面積非常狹小,連大型船塢和龍門吊這樣的重型設備都沒有,效率堪稱「磨洋工」。

按中國的標準這只能算是一個小型造船廠。

製造業是一個系統工程,軍艦更是大規模產業鏈的集合,所以美國造船業的窘境並非孤例,而是整個美國製造業的縮影。

也正因為如此,該國的有識之士一直都在推動製造業的復興

但這很難,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

因為對於美國人來說,依靠金融投資和對外掠奪所獲取的收益要遠遠高於制製造業。

這就好比如果你手上有個印鈔機,為什麼還要去搬磚?

只要美國的霸主地位還在,投資金融和對外掠奪就是美國人的最優選,那麼製造業就必然衰敗。

正所謂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現在美國海軍雖然手握全球第一的預算,卻為了省錢開始把維護工作外包給其他國家。

承接這項任務的是一個在人力成本上擁有巨大優勢的東方大國:印度。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已經越來越抽象,我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評價這個業務。

除了把維護工作外包給印度外,美國還有人提出把軍艦製造外包給日韓,因為這兩個國家的造船業比美國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這倒不失為一個解決之策,不過美國如果真的這樣做的話,那他們最好祈禱世界和平,因為日韓在誰的打擊範圍內一目瞭然。

雖然問題很多,但美國海軍的手中還有一個最後的王牌:他們的11艘航母。

飛機對軍艦是降維打擊,所以只要有這11艘航母在,無論其他軍艦的建造再怎麼拉胯,美國的海洋霸權還是抓在手裡的。

只不過這些王牌目前也存在不少隱患。

和其他軍艦一樣,美軍的現役航母也同樣面臨艦況老舊的問題。

航母定期維護的工程量本來就大,再加上去工業化中的美國工廠效率越來越低,現在美軍已經出現了多艘航母「趴窩排隊等修」的情況。

所以美國雖然號稱手握11艘航母,但真正能健康使用的只有3-4艘。

現在最好的辦法是讓新型的福特級航母趕緊批量服役,替換掉10艘站了幾十年崗的尼米茲級。

但第一艘福特級的服役過程可謂是磕磕絆絆,因為技術問題太多,所以入列後一直都沒能形成戰鬥力。

至於剩下的福特級什麼時候能造出來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而且按照美軍一開始的計劃,總共也就訂了4艘,遠不能彌補未來10艘老尼米茲退役後帶來的空缺。

如今為了應對中國海軍崛起帶來的挑戰,美國海軍不得不調整計劃,考慮把福特級的採購量從4艘增加到8艘。

不過由於福特級實在太貴,一艘的造價就超過了130億美元,所以美國海軍也準備了個B方案,那就是保持4艘福特級的訂購量不變,然後生產一些便宜的中型航母來湊數。

也就是說未來美國航母部隊的構成可能是8艘福特級或者4艘福特級+一堆中型常規航母。

無論採用哪種方案,跟他們巔峰期的15艘重型航母比起來都是大幅縮水。而且即使是這些縮水的方案,也未必能真正實現。

所以美國未來的海洋霸權已經打上了一個巨大的問號。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麼美國現在這麼強還這麼著急了吧。

結 語

今天的美國在很多場合都宣稱中國是一個主要對手,但如果我們回顧美國海軍這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就會明白,他們走到現在這個境地其實跟中國沒有半毛錢關係,完全是自己作出來的。

既然是自己作的,那麼有沒有可能避免呢?

比如說換一些更聰明的海軍高官上去,以後別再那麼作不就行了?

很遺憾,不行。

美國海軍之所以這麼作,並不是因為笨,而恰恰是因為太聰明。

他們的每一個選擇對於他們自己來說都是當下的最優選,是團體的最大公約數。

這是一張利益的大網,誰也無法從中逃脫。

想突破桎梏力挽狂瀾,最關鍵的從來就不是「聰明」,而是「犧牲」。

所以美軍缺的不是專家,而是國士。

只要你無法停止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麼換誰都一樣,踢了約翰遜還有傑克遜,國庫的羊毛該薅還是要薅。

那麼國會老爺們為什麼會「認薅」呢?

表面上看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活生生的被「賣了拐」。

那麼是不是對他們進行一些專業上的培訓就能避免此類問題發生呢?

當然不是,因為國會老爺們再怎麼好學,也不可能在各個領域都比真正的專業人士更專業。

他們「東市買拐杖,西市買輪椅」是常規操作,美國海軍只不過是眾多忽悠團隊中的一個罷了。

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國會老爺被忽悠,而是國會老爺被同一伙人長期反復忽悠。

已經買了一次拐了,為什麼下次還要接著買輪椅,甚至還有再下次的擔架?

這是因為雖然表面上看是美國海軍在有求於國會老爺,但實際上卻是國會老爺有求於美國海軍。

沒有美國海軍,就沒有美國霸權;沒有美國霸權,就沒有國會老爺們手中的那些一本萬利的生意。

所以別看老爺們經常揮刀砍向美軍的預算,但實際上總會給他們留下足夠的「口糧」。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一國的軍費就佔了全世界的近4成(39%),金額甚至超過了第二到第十名的國家之和。

與此同時,美國的國債總額已經超過了32萬億美元。

獻祭他國,燒乾自己,他們根本剎不住車。

所以歷史發展的趨勢從來就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壓垮霸權的,恰恰是霸權本身。

而帝國的衰落就如同滾滾而來的雪崩,等你聽到震天動地的聲響時,任何的阻擋都將是徒勞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