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朝鮮半島南北兩國的關係是越來越差了。
文在寅執政時期搞各種談判和情感攻勢,雖然看起來花團錦簇,但對於朝鮮最在意的經濟援助項目卻口惠而實不至,令朝鮮感到非常憤怒。等到保守派尹錫悅上台,連口惠都沒有了,反而往美日極速靠攏,朝韓雙方再次撕破臉皮。
前一陣子金正恩胞妹金與正又對韓國放了狠話。不過在這次的狠話中,卻透露出一絲不平常的味道。
金與正副部長上個月發表兩篇譴責美國空軍偵察活動的談話。在談話中,她反復使用了「大韓民國」一詞稱呼韓國,包括「大韓民國聯合參謀本部」、「大韓民國軍方」等字眼。特別是其在談話文章中對「大韓民國」加上了書名號,強調這一用法包含特定含義。
這可確實極為罕見。大家知道,半島南北雙方並不將對方視為合法存在的政權,為表政治正確,在內部從不用正式國名稱呼對方。
因此這次朝方的措辭,給韓國人整得也有點蒙圈,韓國朝野有種聲音認為這是北方政權放棄統一立場的表態。
朝鮮半島兩個國家分立已經有70年的歷史,他們之間互相稱呼的變化殊堪玩味。所謂「必也正名乎」,這事看起來「務虛」,但也實實在在是件大事。
如果拿歷史做比,比如中國古代史上南北分立的南宋與金,國書上會用「宋國」和「大金」互相稱呼,但私下裡金把南宋叫作「江南」。這一稱呼帶有強烈的政治隱喻,因為當年北宋就把南唐叫作「江南」……南宋內部更為直接,就用「北虜」稱呼金……
金一開始甚至在國書上就直接管南宋叫江南。紹興八年,金熙宗命張通古為「詔諭江南使」,氣得南宋官員哇哇直叫,差點兒鬧出「外交事件」。兩年以後,兩國在河南、陝西一場大戰。金使劉筈乘戰勝之威南下,名頭變成了更直接的「江南封冊使」。
二十年後,南宋孝宗皇帝銳意北伐,金國妥協,才將使者的名頭改為「報問國信使」,南宋雖向金稱侄,官方稱呼總算從「江南」變為「宋國」,顯示為獨立而不相屬的兩國。
當代的南北朝鮮之間,也有這麼一個歷程,甚至比金與南宋的稱呼變化更為曲折。
1948年,在美帝的支持下,李承晚在半島南部悍然獨立建政,造成了南北分裂。而1950年爆發的朝鮮內戰由於美帝干預,半島未能完成武力統一,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幫助下才最終守住半島北部。從此,南北分裂的狀態正式形成。
大家都知道,朝鮮一般管韓國叫南朝鮮,而韓國管朝鮮叫北韓。
但其實這都不是雙方正式規定的稱呼,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妥協的產物。在一開始,朝鮮把韓國叫作「共和國南半部地區」,而在韓國,朝鮮被稱作「三八線以北五道地區」,簡稱「以北」。
而在私下裡,雙方則互相罵街,稱呼對方為「北傀赤匪」「南方傀儡」……
不過在那個年代,由於朝鮮的政治民主、經濟發展、軍事實力、民心士氣都遠勝韓國,所以在稱呼上也是朝鮮更為主動。
在李承晚時期,雖然韓國內部口頭上高喊什麼「北進統一」,還有對朝鮮「先統一,再建設」之類的口號,但那只是用來壯膽的,更別提以當時韓國的經濟能力,連本國都建設不了,還怎麼建設北方。
實際上李承晚當局極其恐懼北方重演1950年的「625式南下」。他們唯一能指望的保命神器,就是美帝的駐軍而已。
這種張嘴吹牛B,私下裡膽戰心驚的狀態一直維持到李承晚下野。比他腦子更為清醒的朴正熙不打算繼續受罪,自從1965年權力逐步穩定後,就開始積極尋求與朝鮮方面接觸。
能聊聊就多聊聊,總比突然挨打強啊。
但這一接觸,就得解決一個稱呼問題。1948年李承晚單獨建政,1950年被人民軍南下打擊,南韓統治集團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開始暗中推行一套國族主義理論,就是只推動國民對「大韓民國」的認同,反對韓國社會中的泛韓民族主義思潮,將同族的朝鮮排除出國家認同之外。
也就是說,當時韓國統治集團內部是有一種「南獨」傾向的。這更說明,韓國統治者非常清楚自己沒有任何統一朝鮮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朴正熙無疑希望在對北接觸中,讓朝鮮正式承認大韓民國的存在,用大韓民國這個國號來稱呼南方政權。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可不是一般的骨感。在秘密接觸一開始,朝鮮就斷然拒絕了這個提議,並表示,不使用「共和國南半部地區」來稱呼南方,已經是充分考慮南方同胞情感了,使用正式國號?免談。
韓國方面緊接著提出,希望在共同聲明中使用「兩國間關係」這個說法,也被朝鮮代表拒絕。
韓國的條件,只有兩條得到接受,就是朝鮮承諾不使用武力推進統一,以及設立南北軍事熱線。就是這兩條,也被朝鮮方面進行了修改,要求韓國方面聲明,統一問題不得被外國干涉。
最後在南北共同聲明中,雙方的稱呼使用的是平壤與首爾,兩國間關係被改為民族內部關係。
在內部,朝鮮為表示善意,則放棄了「南朝鮮傀儡政權」以及「共和國南半島地區」的稱呼,改稱為南朝鮮政權與南朝鮮。韓國也相向而行,在內部放棄了「北傀」以及「以北五道地區」的稱呼,改為北韓政權以及北韓。
當然私底下還是照舊對罵……
更驚人的是當時朝鮮給出的和平統一方案,這份被稱作「高麗聯邦」的方案中,全部是朝鮮向韓國提出的要求,比如實現社會民主化、軍事政權解體、廢除《國家安保法》、允許共產黨活動、駐韓美軍撤軍等。
甚至朝鮮方面還要求,統一後的高麗聯邦議會中南北雙方的代表必須相同。對於人口幾乎是朝鮮兩倍的韓國來說,這種代表比例顯然算是吃虧了。
這和要求韓國投降沒有什麼區別。可以看出,那個年代朝鮮佔據優勢,稱呼上由朝鮮主導,統一問題也是由朝鮮開價。韓國方面只有妥協讓步的份兒,沒有跟朝鮮討價還價的能力。
可以說,那時的南韓,就好像紹興年間的南宋,而朝鮮,就好像金國……
之後,事情開始起變化了。
19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騰飛,儘管在1970年代經歷了石油危機,卻又在1980年代迎來三低好況,一舉衝上雲霄,在1990年代成為準發達國家。
與韓國一日千里的發展正相反,朝鮮卻在同時跌入谷底。19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經互會組織瓦解冰消,朝鮮的外來投資與商品市場瞬間消失,國民經濟幾近崩潰邊緣,甚至發生了「苦難行軍」這樣的慘劇。
一邊是發達國家,一邊是「苦難行軍」,朝韓之間攻守易勢。
正好雙方在這一時期一同加入了聯合國,而金大中上台後也開始推行陽光政策,南北之間的接觸開始變得公開且頻繁。
終於在2000年,經歷諸多波折之後,南北雙方開始推動首腦會晤。
這一推動首腦會談,稱呼就又成了一個問題。不過,那時朝鮮畢竟對韓國保持了幾十年的壓力,韓國統治集團對朝鮮的畏懼依然存在。儘管攻守之勢已異,但韓國還是習慣性地不願意在稱呼問題上刺激朝鮮。
這時的半島南北關係,處於一種麻桿打狼,兩頭害怕的狀態。
在首腦正式會談之前,雙方在上海和北京多次接觸,正式敲定,從此在雙方正式互動的場合,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大韓民國」的國號稱呼對方,雙方首腦也使用總統以及國防委員會委員長的正式職銜。
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小故事,在最初敲定的禮儀細節中,金大中雖然訪問平壤,但是會省略掉鳴禮炮21響、奏國歌、檢閱儀仗隊等禮節。
因為儀仗隊是持有兩國國旗的軍事單位,在外交慣例中,各國向來訪元首或部長表示最高敬意時要舉行儀仗隊檢閱儀式,向國旗致敬也被認為是對國家地位的認可。
韓國方面根據70年代接觸以來的經驗,認為朝鮮不會認可韓國的國家地位,所以肯定不會舉辦檢閱儀仗隊的儀式。
然而,當金大中的飛機在平壤機場降落,隨行的統一部官員驚訝地發現,機場上赫然列著一個人民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
韓國擔心朝鮮不認可韓國的國家地位,其實這時的朝鮮同樣擔心自己的地位不被承認,所以才用儀仗隊打了韓國方面一個措手不及。
殊不知韓方看到儀仗隊喜出望外,金大中雖然沒有準備,卻也興高采烈地走出去,與朝鮮第二代最高領導人並肩而行檢閱了儀仗隊。
於是,這種麻桿打狼兩頭怕的微妙局面,使得這個儀仗隊風波以皆大歡喜結束,兩邊兒都覺得自己佔了大便宜,回到家裡還偷著樂呢。
可以說,這會兒的南北關係,在稱呼上算是正式平等了。當然,朝鮮內部依然管韓國叫南朝鮮,韓國內部也管朝鮮叫北韓,以示不改變推進統一之心。
但在那之後,事情依然沒有平靜。
韓國儘管經歷各種發展危機,但總體仍呈現上升勢頭,在後來的20多年中,甩開當年並稱亞洲四小龍的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奠定了發達國家地位。
而朝鮮雖然擺脫了苦難行軍時期餓死人的窘境,但經濟起色有限,加之美帝連年制裁,解決吃飽飯問題還是要依靠國際援助。
甚至在朝鮮一直相當重視的軍事領域,雙方的實力對比也在發生劇變。韓國有經濟作為支撐,又有美帝作為後盾,常規軍事力量發展迅速,已經成為了全球重要的武器出口國。朝鮮沒有錢推動軍事力量發展,陸軍甚至仍然使用古老的T-34坦克……
南韓統治集團中的保守派美帝走狗們察覺到了這一實力變化,在主子的鼓勵下,他們終於放下了對朝鮮的恐懼,開始扯出當年李承晚胡吹的所謂「北進統一」大旗,不承認朝鮮的國家地位,揚言要對朝鮮實行「東德式吸收統一」。
韓國保守派甚至寄希望「朝鮮突發事變可能導致統一不期而至」,朝鮮「崩潰論」甚囂塵上。
李明博執政時期,不僅韓國統一部設立了為朝鮮半島統一籌備財源的「統一缸」基金,而且李明博還在2012年7月16日親自將自己的工資捐給「統一缸」。
2012年,朴槿惠當選總統,上任後便表示,「半島統一是一定要實現的」,希望朝鮮居民也能像韓國人一樣「享受自由與幸福的生活」。為此,朴槿惠設立青瓦台直屬機構「統一準備委員會」,並親自擔任統一準備委員會委員長。
甚至就連韓國統治集團中主張「對北友好」的進步派,也隱約以「上國」姿態對待朝鮮。文在寅就曾經單方面提出在2045年實現統一的時間表,令朝鮮方面驚訝不已。
這些舉動無疑大大加深了朝鮮對韓國的疑心,在軍事手段上,這種疑心轉化為了對核武器開發的投入,而在稱呼問題上,這種疑心推動了「兩國論」。
開頭所提的金與正副部長以「大韓民國」稱呼南方其實並非孤例。朝鮮已經在2021年的第八次黨代會上,在勞動黨章程中加入了似乎改變對韓國看法的字句。當時,朝鮮在勞動黨章程中刪除了「在全國範圍內完成民族解放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字句,加入了「在共和國北半部建設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社會」等內容。
說到底,無論朝鮮如何稱呼韓國,還是韓國如何稱呼朝鮮,表面爭奪的是「名分」,背後爭奪的關鍵在於由誰來主導統一。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攻守之勢並非一成不變,過去幾十年半島局勢的浮沉已經證明過了。若韓國以為抱緊美日大腿就能「永葆優勢」,那恐怕還是太狂妄了一些。■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