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彈求助外貿,軍糧靠麥當勞,以色列還是中東小霸王?

唐駁虎

核心提要  

1. 儘管以色列空軍依舊強悍,但陸軍卻難堪大用。早在2006年第二次南黎巴嫩戰爭,以軍就打出了空軍和炮兵狂轟、陸軍不堪一用的荒謬表現。以色列的無敵軍事神話早已破滅。

2. 以軍橫掃中東無敵手的神話,歸功於早期的制度支持。建國後軍費開支長期保持在全國GDP的10%乃至20%以上。財政是以色列締造「中東小霸王」重要的制度與力量保證。

3. 這一制度讓以色列民眾節衣縮食30年,上世紀80年代中期嚴重的通貨膨脹,迫使以軍走向了瘦身改革。隨著外部生存環境趨於平穩,以軍國防開支佔GDP比重降至5%。以色列意圖保持中東空軍霸主的地位,陸軍卻淪為犧牲品。

4. 以軍士兵津貼普遍很低,行政士兵每天工資只夠買3瓶可樂,無論是義務兵還是合同兵都生活拮據。這導致軍事物資倒賣以及軍官「乾私活」事件屢見不鮮。戰時甚至出現點外賣補給軍糧的情況。在武器裝備缺乏、作戰計劃混亂的亂象中,以色列的軍事神話恐難以保持下去。

戰鬥機總數300架的以色列空軍依然精英強悍,這不消多說。

截止當地時間10月28日零點,以色列空軍20天的投彈總量已經超過了1.2萬噸(彈藥重量,並非TNT當量),相當於每天600噸彈藥落到加沙(最初幾天每日1000噸)、架均投彈40噸。

這已經接近美軍在阿富汗20年作戰的總和,放在世界大戰下都是極高的數字。歷史著名的德累斯頓、東京大轟炸(1945.3.10),也只有3900噸、1700噸而已,當然這些是一天內完成,單日投彈強度更高。

12000噸彈藥,炸死了超過8000名巴勒斯坦人,40%是兒童,炸毀了加沙超過5%的建築。但要按以色列人的想法去解決哈馬斯和加沙,還是必須得出動陸軍。但偏偏IDF的陸軍根本就難堪大用。

輝煌神話下的不堪一用

前面說過,2006年第二次南黎巴嫩戰爭,以色列陸軍就展示了荒謬絕倫的無能戰鬥力。三萬現役以色列陸軍主力,真主黨這邊只有1000武裝分子,除了輕武器,最強的裝備是少數反坦克導彈。

這是30倍的人數規模優勢,不知道多少萬倍的空中火力和重裝甲火力優勢。以色列空軍和炮兵連續轟炸,87%的建築遭遇了破壞,黎巴嫩平民死亡達990名,3000多人受傷。

結果馬魯·拉斯(Maroun al-Ras)村,4000以軍精銳對17名真主黨士兵,10天拿不下來。以軍傷亡30多人,只能繞路。

打下一個賓特·朱拜勒(Bint Jbeil)鎮,5000以軍精銳對140名真主黨士兵和民兵,20天拿不下來。以軍17人陣亡,近百人負傷。真主黨32人陣亡,大部分死於空襲和炮擊。

打了一個月,以色列三萬大軍,連進入黎以邊境不過5公里,一個村一個鎮的小小突破口都拿不下來。有人為以色列陸軍開脫,說城市戰、治安戰難打。

但這就是正規作戰里的村落進攻,還根本沒到游擊戰、治安戰的地步,更談不上堅固築壘的城市作戰。以色列陸軍的戰鬥力低下,已經到了荒謬透頂的地步。

17年前的2006年,以色列軍隊的無敵神話早就被粉碎了。黎巴嫩真主黨反過來建立了自己的軍事神話。但很多人仍然對以色列軍隊存在明顯的、不切實際的刻板印象。

畢竟這個曾經極其輝煌的軍事神話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思想鋼印難以在短時間內破除。但可曾想過,以色列的軍事神話又是如何造就的?

先軍社會

從被集體送進集中營屠殺的東歐民族,到橫掃中東無敵手的以色列國防軍,這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當然不是,IDF是從英國軍隊30年的培養訓練中來,從錫安主義的兵民一體、耕戰合一中來,也是從長期的超高戰爭投入中來。

開戰建國後,以色列的軍費長期保持在GDP的10%以上(1966-1994),1967-1988的21年間更是超過15%,1969-1982的13年間維持在近20%以上。

1973-1976的4年間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影響,甚至接近並達到30%。需要注意,這裡所說的都是軍費佔GDP、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而不只是佔財政開支的比例。

軍費佔GDP比例,1960-2020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呢?中國的國防預算佔比GDP近年來保持在 1.4%-1.5% 左右,而世界各國軍費預算佔比GDP的平均數是 2 %。所以,以色列實行的是長期、堅決的先軍制度。

以色列的15%~20%,意味著整個社會生產、製造、流通、創造的1/6財富都花在了軍隊和武器、備戰和打仗上。整個國家就是一座耕戰一體、全民皆兵的「基布茲」(Kibbutz)。

以更大的視野標尺比較,美國冷戰+越戰時的軍費GDP佔比是9%,80年代是6.5%,現在是3.5%。而以色列當時最大的敵人埃及也只有以色列的一半。

要知道軍費佔GDP比例30%是什麼概念?達到這個水平,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主要稅種個人所得稅的最高一檔稅階達到了92%。

國民生產總值,已統一調整為現價美元

用這樣的稅收財政,美國才得以生產了30艘艦隊航母、120艘護航航母、1000艘驅逐艦、1700艘登陸艦、3200艘自由輪,以超過10倍的優勢在大洋上碾碎了日本。

同樣,在戰時財政制度支撐下,不過300萬人的以色列才得以碾壓人口是以色列12倍的中東大國埃及,同時輕取人口兩倍的敘利亞,相當的約旦、黎巴嫩和懶洋洋的阿拉伯盟軍。

人口數量對比,1960-2020

因為以色列人均GDP反過來是埃及的12倍,所以兩國的總GDP相當。而以色列軍費佔比30%,埃及軍費佔比15%,因此以色列軍費開支是埃及的兩倍,維持了一支精悍但更強大的國防軍。

財政是以色列締造「中東小霸王」重要的制度與力量保證。金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就是所有「軍迷」和絕大多數專家根本沒想到過的背後因素。

後現代縮軍

1967年第三次和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兩次打敗薩達特和納賽爾領導的埃及,促使埃及、約旦講和。1982年又殺進黎巴嫩,迫使阿拉法特的巴解組織流亡北非。

以色列的外部環境由生死存亡變成相對和平,而民眾已經為此節衣縮食支撐了30多年,民心思變,要整個國家繼續保持一種緊繃的戰備狀態,明顯是不現實的。

以色列軍隊戰績輝煌,可就在沙龍大逞威風後的1984年和1985年,以色列政府兩次幾乎要破產,貨幣大貶值,以色列國防軍也不得不開始進行瘦身改革。

因為除了財政稅收,特拉維夫還通過印鈔的方式持續稀釋汲取民眾資產:1954年1美元兌1以色列鎊,1967年貶到1兌3.5以鎊,1971年貶到1兌4.2以鎊,1971年貶到1兌7.1以鎊,1978年貶為1兌19以鎊。

1980年改用新貨幣名「謝克爾」(Sheqel),匯率為1美元兌1.05謝克爾。結果在打贏第五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財政再也無力支撐,靠印鈔度日。

這導致急劇的通貨膨脹,1985年匯率暴跌到1美元兌1500謝克爾。5年內貶值近1500倍,以色列民眾的積蓄財富遭受了一次大洗劫。

1985年以色列央行重新發行了「新謝克爾」,按1:1000的比率收回舊謝克爾,抹去了3個0。(現在的匯率是 1 美元 = 4 謝克爾,1 謝克爾 = 1.8 元人民幣)

隨著社會現代化、時勢變遷,以色列不必要也不可能繼續維持超高比例的國防開支。到90年代以色列軍費佔比降入 10%,進入21世紀後逐漸下降到5%。

雖然這個比例還是很高,而且以色列經濟發展成功,但畢竟國家體量太小,以色列的軍費一年「只有」240億美元(含美國軍事援助30億)。

除去不當兵不納稅的極端保守派哈瑞迪人,對剩下的800萬人口而言,無論老少還是阿拉伯人,人均負擔3000美元。(年GDP總額5000億美元、人均5.2萬美元)

相比之下,像法國、德國、日本這樣軍力半廢弛的中等發達國家一年軍費也有550億美元,因此以色列的240億美元並不太夠用。

像以色列空軍的現役50架+訂購25架F-35,交付單價是1.2億美元,但在研制階段以色列就掏了幾十億美元的分擔研制費,因此折合成本還是每架2億美元。

但其實在戰機的全生命週期成本中,研發和造價只佔20-30%,真正的大頭是後期的維護費用,包括燃料費、維護人員的人工成本、購買配件、耗材和維護工具的費用等等。

除了F-35,以色列還要維持50架F-15、200架F-16、導彈防禦系統,以繼續稱霸中東天空。資源有限,以色列自然選擇保住認為是更常用、更重要的空軍,陸軍的建設就一言難盡了。

根據編制,以色列國防軍的現役規模為16.9萬人,其中陸軍12.6萬人、空軍3.4萬人、海軍0.9萬人。陸軍中義務兵10萬人,剩下2.6萬是軍官和合同兵。

以色列實施全民義務兵役制,基督徒和穆斯林志願服役。猶太人(哈瑞迪派除外)和德魯茲派服役期為男性2年半,女性2年。戰時陸軍計劃動員規模40萬人。

IDF,武裝城管部隊

「以色列國防軍2000」等軍改把士兵分為行政(Administrative)、戰鬥支援(Combat Support)、作戰戰鬥支援(Operational Combat Support)、戰鬥(Combat)、先鋒(Spearhead)五個不同的等級。

不同風險等級的以色列士兵每月津貼自然不同:行政職務1235謝克爾,戰鬥支援士兵1793謝克爾,戰鬥士兵2463謝克爾,先鋒戰士每月3048謝克爾。這還是2022年漲薪50%後的水平。

而作為對比,2023年以色列的最低工資一個月5572謝克爾,工資中位數1萬謝克爾,不事生產的100多萬哈瑞迪人福利一個月5800謝克爾。

以色列國民的收入很高,但是物價更是高得離譜:日常物價是中國的4-10倍,汽車價格是中國的2倍,特拉維夫的房價和北京上海深圳一樣。

一瓶500毫升可口可樂,疫情前至少10謝克爾(18元人民幣),現在漲到至少14謝克爾(25元人民幣)。特拉維夫已經超過香港和紐約,成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

也就是說,以色列士兵的津貼購買力,行政士兵每月相當於88瓶可樂、每天3瓶。精銳的先鋒部隊也就是每月217瓶、每天7瓶多。

當然,以色列的社會工資中位數一個月也就買700多瓶可樂而已(而且還得交平均20%的個稅)。而且,實行全民兵役制的國家(比如韓國),義務兵的待遇都不會很高,也就是一個生活補貼。

能夠決定軍隊核心戰鬥力的,仍然是長期服役的職業合同兵部隊。但是就連合同兵的工資也低,甚至基層軍官的工資也低。

2020年統計以色列國防軍軍官的平均月薪為:

少尉10173謝克爾、中尉10601謝克爾、上尉14629謝克爾;

少校23257謝克爾、中校32327謝克爾、上校40553謝克爾;

准將56093謝克爾、少將70178謝克爾、中將參謀長101813謝克爾,是少尉的10倍。

各軍階之間的收入差距很大,往上升官就能猛漲。但是主體的基層軍官,也就是拿一個社會中位數工資,一天30瓶可樂,日子過得緊巴巴。

這直接導致了以色列很多基層尉官必須「幹點私活」才能養家,想辦法升官才能寬裕。哪裡還有時間、精力和熱情去鑽研業務搞訓練?

至於長期服役的職業兵工資就更低了,這樣必然會造成志願留隊人數的大規模下降和骨幹人才的大規模流失,也會讓很多官兵鋌而走險,倒賣軍械物資賺錢。

以色列軍隊內部倒賣軍事物資現象極其嚴重,前幾年甚至出現過梅卡瓦坦克丟失,第二天警察在廢品站找到的事,而重災區的槍械子彈根本無法統計。

臨戰混亂,五個人一桿槍

10月7日哈馬斯越境襲擊,屠殺以色列1000民眾,以色列舉國震驚。從8日開始,以色列啓動全民動員體制,一批批年輕人迅速從國外搭乘以色列航空公司的班機回國。

特拉維夫機場到達廳擠滿了回國的年輕人。他們是預備役士兵,如約返回以色列應徵。顯示出以色列人高漲的復仇意志。

在短時間內,以色列如期徵召出超過30萬的預備役軍人,這與俄羅斯局部動員後60萬人逃往國外形成了鮮明對比。但最終是「兵馬已動,糧草未行」,整個過程十分混亂。

很多預備役到了前線一直沒領到武器裝備,部隊原地集結了很多天都沒有作戰計劃。幾十萬的圍城大軍就這麼乾耗著,每天光吃喝拉撒就是一筆天價支出,現在已經是亂象橫生。

根據以色列軍隊披露的數據,36萬預備役動員10天後,只下發了72800桿槍,322.71萬發子彈,217150枚手榴彈。平均5個士兵才分到1枝槍,手榴彈3個人分不到2顆。

難不成都要用木棍長矛嗎?更別說防彈衣和防彈插板這些基本都是十人才能分一件,從軍隊到個人,都正在瘋狂向義烏訂貨下單,加班生產。(中國防彈衣佔全球市場份額的70%)

以軍預備役人員缺乏裝備已經抱怨了兩周,士氣已經懈怠,抱怨聲四起。比如缺乏陶瓷防彈背心、缺乏戰術頭盔,甚至缺乏帳篷,缺乏睡袋,缺乏鞋子。乃至缺乏食物。

以色列軍隊向固定供應商下了每天27萬份餐食的訂單。麥當勞的以色列分部就去免費送了幾天的餐勞軍,導致麥當勞在中東遭到無數人抵制。

但靠近加沙的以色列部隊的軍糧還是供應不上,居然要靠點外賣的方式來獲得補給。當然,五個人一條槍,這是預備役部隊動員中的窘況。

以色列依然有一支幾萬人的重裝甲部隊。但種種跡象顯示,今天的以色列軍隊,還是2006年那支被真主黨打得屁滾尿流的保安軍。

現在在全球眾目睽睽之下,我們極有可能見證世界上第二個軍事神話的轟然破滅(第一個是誰大家去年就知道了)。

須知,任何國家、民族乃至軍隊、集團、組織,本質上都是忒修斯之舟。認為某一民族天生就能打,某個組織永遠自動領先,都是淺薄的觀點。■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