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下旬以軍發動全面進攻以來,巴以雙方在加沙地區的東北部、西北部以及中部爆發了激烈戰鬥。在這場名為「鐵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中,我們看到以軍採取了不同於以往的戰術策略。對於其他國家來說,研究此次行動中的以軍戰術,特別是針對複雜城市巷戰條件下的高強度攻堅戰還是有一些啓示的。
準備發動進攻的以色列裝甲部隊。
花大量時間進行戰前策劃
在哈馬斯武裝於10月7日向以色列發動代號為「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後,以軍雖然迅速做出反應,出動戰機對加沙地區的哈馬斯目標進行大規模空襲,卻並沒有第一時間派出地面部隊參與進攻。直到10月23日,以軍小規模的偵察部隊以及特種部隊才開始對加沙地區進行滲透。從25日開始,以軍成建制的裝甲部隊終於推倒了自己建起來的隔離牆,打開缺口,正式發動針對哈馬斯武裝的地面進攻。從7日到25日這十餘天,筆者分析,就是以軍總參謀部制定作戰計劃並提交以色列政府內閣批准的時間。
哈馬斯武裝此次發動「阿克薩洪水」行動所選定的日期,很顯然是在紀念50年前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也被稱為「贖罪日戰爭」。與50年前相似的是,以軍在此次「阿克薩洪水」行動中也被哈馬斯武裝發動的突襲打得有些措手不及,幾乎沒有絲毫的防備。據以色列官方統計,共有多達258名以軍官兵在「阿克薩洪水」行動中被哈馬斯武裝打死,其中不乏高級指揮官。此外,還有百餘名以軍官兵被哈馬斯武裝俘虜,帶回加沙地區扣押。
但是,在「贖罪日」戰爭中,以軍總參謀部在初期極為被動的情況下,僅在戰爭爆發第三天就制定完成了作戰計劃以及部隊總動員,採取先打敘利亞,再南下擊潰埃及的策略,最終轉敗為勝,避免了幾乎被滅國的命運。而此次「鐵劍」行動,以軍總參謀部竟然需要十餘天才完成所有準備,發動地面進攻,出乎外界意料。不過,考慮到哈馬斯為了此次的「阿克薩洪水」行動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準備,甚至在人員撤回加沙地區後立即轉入全面防禦態勢,再加上加沙地區極為複雜的戰場環境,以軍總參謀部的地面進攻計劃必須制定得盡可能周密詳細,才有可能達成以軍的作戰目標。
從近年來爆發的局部戰爭以及軍事衝突來看,有幾場頗為經典的城市攻堅戰可以為以軍總參謀部制定地面進攻計劃提供參考,比如2004年美軍與伊拉克政府軍聯合發動的第二次費盧傑戰役、2008年以軍對加沙地區哈馬斯武裝發動的「鑄鉛」行動,以及2022年3月俄軍對烏軍發動的馬里烏波爾戰役等。這三場戰役對於此次以軍「鐵劍」行動的地面進攻各自有著不同方面的借鑒意義。
在發動地面進攻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空襲,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比如,第二次費盧傑戰役中,美軍採取了驅離平民、清剿外圍、空地結合拔點、分割殲滅等戰術,僅以陣亡54人的微小代價就將費盧傑市內的反美武裝徹底剿滅,創造了現代城市攻堅戰的奇跡。「鑄鉛」行動則主要集中在加沙地區的野外平原作戰,再加上以軍對城區內目標的大規模空襲以及全面封鎖,也使得以色列政府達成了當時的作戰目標。馬里烏波爾戰役的焦點則是亞速鋼鐵廠,這裡有與加沙地區類似的大量地下工事、地道和掩體,可謂易守難攻。
當然,加沙地區本身也有很多與眾不同的特點,使得以軍並不能照搬上述三場戰役所採取的戰術。比如,加沙地區面積達365平方公里,遠大於費盧傑和馬里烏波爾,而且地形環境也包括城區、野外平原、沿海地區、城鄉結合處等。所以,以軍總參謀部在制定地面作戰計劃時,需要把第二次費盧傑戰役中的城市攻堅戰經驗與「鑄鉛」行動中的野外平原作戰經驗結合起來。此外,在馬里烏波爾戰役的進攻亞速鋼鐵廠行動中,俄軍為了避免自身遭受大規模傷亡,採取了圍困封鎖、不間斷轟炸和炮擊的策略,使得深藏地下的烏軍徹底喪失鬥志、彈盡糧絕而投降。那麼,對於以軍來說,不僅要對哈馬斯武裝進行嚴密的圍困封鎖,同時也必須全力摧毀哈馬斯武裝的地道網。因為哈馬斯武裝經過多年的經營,毫不誇張地說已經幾乎將加沙地區的地下挖空了,構建了極為龐大且分布廣泛的地道網絡,這一點遠非亞速鋼鐵廠地下工事所能比擬。
按照此前「鑄鉛」行動的流程,在以軍總參謀部制定完成作戰計劃後,要由總參謀長(實際上相當於以色列國防軍總司令)提交以色列政府內閣批准。包括總理(名義上的以色列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防部長(通常由文官擔任)以及外交部長在內的內閣成員會對整個作戰計劃進行詳細的分析、討論,包括每個細節。全體通過後,由國防部長代表內閣簽字,批准實施。
在巷戰中被擊中的以色列坦克。
多路出擊,部隊逐步推進
以軍此次「鐵劍」行動的重點是徹底清繳加沙地區的哈馬斯武裝,但同時也為多線作戰做好了準備。從目前的公開信息來看,經過大規模的總動員以及兵員徵召,以軍現役兵員人數已經從常備的約16萬人迅速擴編至40萬人以上,其中主要是以色列陸軍的地面部隊。而參與加沙地區地面進攻的部隊主要為10個旅的兵力,總數約為10萬人。
此外,為了應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襲擾,以軍還要在北部邊境保留相當規模的兵力,並且還要有一部分兵力用於監視敘以邊境(即戈蘭高地)的情況。而對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地區的安全,以軍也不敢掉以輕心,動員起來的部分兵力要在這一地區保證社會安全。而最讓以色列意想不到的是,遠在阿拉伯半島最南端的也門胡塞武裝竟然也加入到反以戰線之中,其發射的巡航導彈、彈道導彈以及遠程自殺式無人機跨過紅海,飛向以色列境內的重要目標。所以,總體來說,以色列陸海空三軍力量需要同時應對多個作戰方向,有點顯得捉襟見肘。
但是,在進攻加沙地區地面行動所採取的具體戰術上,以色列陸軍卻出人意料地貫徹了穩扎穩打的指導思想。要知道,以軍在以往的戰爭中一直都採用如同暴風驟雨般速戰速決的戰役戰術思想。比如,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軍主動出擊進攻敘利亞和埃及,僅用6天就分別佔領了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因此也被稱為「六日戰爭」,上文提到的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也只打了16天,到了2008年的「鑄鉛」行動也沒有超過一個月。而以軍此次「鐵劍」行動的地面進攻如果從10月23日開始算起到本文截稿為止,尚處於第一步的合圍階段,以軍地面部隊還遠沒有深入到加沙北部地區的城市核心地帶。
哈馬斯武裝大量使用亞辛-105火箭筒阻擊以色列裝甲部隊。
為了避免自身遭受大規模傷亡以及裝備損失,以軍地面部隊採取的是步步為營、分而治之的戰術策略。以軍將10個旅的兵力分為三個集團,分別從加沙地區的中部、東北部和西北部三個方向突入,筆者認為可以形象地將其稱之為「描邊」。目前,從加沙地區中部突入的以軍地面部隊已深入西部內陸地區直達地中海海岸,等於一刀將加沙地區切割為完全分離的南北兩個部分。接下來,在加沙地區中部的以軍地面部隊會利用進攻途中建立的至少六個由裝甲工程機械構築的據點,集中兵力摧毀聯通南北的哈馬斯地道網絡,徹底切斷哈馬斯武器彈藥的補給通道。
從西北方向突入的以軍地面部隊將會沿著海岸線南下,擔負著最為重要的城市攻堅任務,最終與加沙地區中部的以軍地面部隊會師,徹底完成對加沙北部地區的西面和南面的封鎖。雖然以色列海軍在加沙地區的地中海沿岸近海有著絕對的制海權,也不能保證完全切斷哈馬斯武裝的海上運輸補給通道。那麼,隨著己方地面部隊完全佔領地中海沿岸地區,以軍的這一目的即可達成。
從東北方向突入加沙北部地區的以軍地面部隊一方面要向西進攻,與西北方向突入的友軍會師,另一方面也要向南進攻,與加沙地區中部的友軍會師。這樣,以軍才能完成對沙北部地區的北面和東面的封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合圍圈。當以軍完成對加沙北部地區的合圍後,地面作戰行動可能會進入第二階段,效法俄軍不斷地對合圍圈內的哈馬斯目標實施地面、空中乃至地下(利用哈馬斯地道)的立體攻擊。
對於部分核心區內固守抵抗的哈馬斯武裝,以軍地面部隊有可能會進入第三階段,即採取進一步分割包圍、小口吃掉的戰術,在盡可能減少自身傷亡的前提下,利用其火力優勢不斷消耗哈馬斯武裝的有生力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