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夠狠夠辣。
哈馬斯突襲殺死一千多名以色列人,以色列就予以十倍的報復,殺死一萬多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大部分是平民。
看似怒火滿格的復仇,其實更多的是經過精密計算的冷酷行動,並有著常人難以看透的隱秘用心。
很多人分析以色列的狠戾時往往容易忽略一個重要因素——地理。
以色列是小國,「從河到海」就那麼點地方,兼之被包裹在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四個鄰國的重重仇恨敵視下,每一場戰爭都有亡國之虞,因此以色列人在國際舞台往往表現出混身都是刺甚至是囂張跋扈、不可理喻的姿態。
從現在的報導來看,以色列狂轟濫炸加沙似乎是為了將哈馬斯連根拔起,徹底消滅其勢力,但以色列跟哈馬斯的關係實際上頗為微妙,在過去幾十年,像內塔尼亞胡那樣的以色列極右翼領導人有意無意間與哈馬斯達成了「合作」默契,以共同對付相對溫和的巴解組織。
哈馬斯的存在,對於以色列右翼來說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好處,那就是讓巴勒斯坦永遠無法正式建國,哈馬斯的不妥協,正好給了以色列藉口,可以繼續蠶食鯨吞巴勒斯坦人那越來越少的領地,直到讓後者像北美印第安人那樣徹底出局。
而一旦哈馬斯被徹底消滅,阿巴斯領導的溫和的那派就會主導巴勒斯坦,到那時,以色列無論在法理上還是在道義上,都沒有任何理由阻止巴勒斯坦人建國。而對於極右翼以色列勢力來說,他們幾乎是打定主意鐵了心要霸佔巴勒斯坦地區全境的,不留一點地方跟巴勒斯坦人。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以色列狂轟濫炸加沙地帶,其真正的目的可能不是為了徹底消滅哈馬斯,而是借著哀兵必勝的勢頭一鼓作氣將巴勒斯坦人驅逐出加沙,加速以色列獨佔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歷史進程」。
對於以色列極右翼的用心之深,巴勒斯坦領導人阿巴斯心知肚明,所以他在記者會上發言時,警告說不要企圖驅逐在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並連說了三遍——「我們不會離開」。
阿巴斯還說,巴以衝突之所以永遠無法結束,是有人不想讓它結束。聽到這句話,多數人可能覺得,不想結束戰爭的是哈馬斯,但在我看來,阿巴斯口中所說的「不想讓戰爭結束的人」,實際指的是以色列極右翼勢力。
哈馬斯領導人辛瓦爾是以色列頭號通緝犯,據說現在正躲在加沙地下的某個隧道裡。
辛瓦爾22歲時受到哈馬斯創始人亞辛的賞識,跟隨其身邊,做下多起驚天大案,還一手建立了令人畏懼的哈馬斯內部安全組織Al-Majd。
辛瓦爾心狠手辣,且頗有創意,曾為了懲罰一名叛變者,勒令叛變者的兄弟將叛變者活埋,活埋用的工具竟然是一個勺子。
1988年,辛瓦爾被以色利政府抓捕,以謀殺12人的罪名被判處無期徒刑。
這裡需要提到以色列的司法制度,以色列雖然擅長「暗殺」和「清除行動」,乃至一提到「摩薩德」(以色列負責暗殺的秘密機構)的名字就令人膽寒,諷刺的是,相比這種見不得光的暗殺,以色列光明正大的的刑法制度卻頗為「人性化」,以色列沒有死刑,其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法庭判處死刑的罪犯是簽署滅絕600萬猶太人的屠殺令的納粹分子艾希曼。
這裡有一個疑雲:為什麼以色列人不殺死哈馬斯的悍將辛瓦爾?
基於以色列摩薩德的「暗殺習俗」,以色利人完全可以繞過法律,將辛瓦爾秘密處死,但它偏偏沒有這麼做,而只是將他關押起來。
在以色利的監獄裡,辛瓦爾很快憑借自己的個人魅力,成為囚犯中的領袖,一份以色列政府對辛瓦爾入獄期間的評估稱,他的性格殘忍果斷,具有非同尋常的忍耐力,狡猾,善於操縱他人,富有領袖魅力。
從1988年到2011年,辛瓦爾在以色列坐了20年牢,直到2011年以色列與哈馬斯進行囚犯交換,辛瓦爾才獲得自由。
如上所述,以色列在辛瓦爾漫長的坐牢生涯中,對他進行了全面評估,評估結果是此人極度危險,且具有領袖潛質。既然得出了這個結論,那又為何會同意將他放走呢?這不就等於將一個「頭號對手」放虎歸山嗎?
這有點奇怪,但結合我們前面分析的「以色利極右翼利用哈馬斯來牽制巴解組織」的內容來看又不奇怪。
具有領袖潛質的辛瓦爾,很可能就是被以色列極右翼勢力相中的「天選之人」。
事實證明,辛瓦爾沒有讓他們失望,獲得自由的辛瓦爾很快成為哈馬斯組織的大頭目。
隨著哈馬斯勢力在加沙的做大,巴以戰事不斷,巴勒斯坦人的建國夢越來越渺茫,而這正是以色列極右翼勢力苦心孤詣一手促成的。
10月7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造成1200人死亡,以色列瘋狂報復,借機將巴勒斯坦人趕出加沙北部。
隨著事態進展,以色列的野心逐漸顯露,提議將230萬巴勒斯坦人徹底趕出現有居住地,讓各鄰國接收安置,從而一口吞下加沙。但以色列的這個「野望」,就連它的恩主美國都不支持。
22日,以色列與哈馬斯達成臨時停火協議,加沙地帶於當地時間23日10時停火,後又推遲至24日7時停火。
看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更深刻地理解了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關係。
如果以色列極右翼勢力的最終目的是將所有巴勒斯坦人驅逐出去,佔領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那麼在這個目的達到之前,哈馬斯的存在,就是他們的「剛需」。■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