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的宿命:以色列還打得過哈馬斯嗎?

觀雨大神經

加沙魅影

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因為長期被以色列封鎖,所以被世人稱為「全球最大的露天監獄」。

那麼如果你不幸出生在這裡,是否就意味著你要永遠與現代社會脫軌了呢?

倒也不是,這裡雖然長期被以色列封鎖,但依舊具備很多正常的城市功能,它甚至擁有大學。

也就是說只要你有足夠的運氣活下去,就依然有機會靠自己的努力成長為一個對現代社會有用的人才。

比如說1965年出生於加沙難民營的穆罕默德·馬斯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馬斯里出身貧苦,兒童時期就經常被迫輟學打工。不過得益於「慈善機構」穆加瑪提供的教育機會和自己的努力,他在長大後還是成功進入了加沙伊斯蘭大學進行深造。

這個學霸在大學裡學習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專業,獲得了該大學的理學學位。

就在馬斯里上大學的期間裡,加沙發生了一件大事:1987年第一次巴勒斯坦起義爆發。

在這場起義中,「慈善機構」穆加瑪成立了自己的武裝抵抗組織:哈馬斯。

當時還是大學生的馬斯里和很多其他加沙青年一樣,懷著對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加入了這個組織。

幾年後,巴勒斯坦的法塔赫黨與以色列當局簽訂了和平協議,即《奧斯陸協議》。

該協議因為犧牲了大量巴勒斯坦的利益,所以遭到很多巴勒斯坦人的反對。

哈馬斯在這個背景下建立了自己的專業軍隊:卡桑旅。

馬斯里作為一個理工科人才,也被調往這個部門。

拋開政治因素不談,這裡確實是一個非常適合馬斯里的地方。

加沙地區長期被以色列封鎖,經濟發展基本停滯,除了軍工部門以外,基本上也沒有哪個地方會需要理工科人才了。

馬斯里如果不參軍,大概率就只能去從事一些諸如搬磚刷盤子之類的簡單工作,然後迷茫的等待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從天而降的飛機炸彈。

但到了卡桑旅,他的一身本事就有了用武之地。

他在這裡不僅設計出了震動以色列的卡桑火箭彈,還指揮修建了大規模的加沙地道系統。

另外加入哈馬斯還有一個特別的「好處」,那就是提拔得特別快。

這主要是因為哈馬斯領導人經常會遭到以色列的「定點清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就是一種「消耗品」。

隨著一任又一任領導的陣亡,馬斯里的職位一次又一次地獲得提升。

2002年,卡桑旅創始人兼領導人薩拉赫.謝哈德被以色列的飛機炸死,馬斯里成為新任卡桑旅領導人。

然而「平步青雲」的代價就是成為以色列的新目標。為了躲避以色列的追殺,馬斯里開啓了加沙版的「亡命天涯」。

他不僅停用了所有的現代通信設備,還每天都更換居住地。

這個行為看起來就像是個到處做客的客人。而「客人」這個詞在阿拉伯語裡的發音是「戴夫」。

所以在這之後,馬斯里的名字就改成了穆罕默德.戴夫。

儘管已經十分謹慎,戴夫還是遭到了以色列的多次襲擊。

在這些襲擊中,他陸續失去了一條腿、一隻胳膊和一隻眼睛,最終坐上了哈馬斯領導人的標準座駕:輪椅。

2014年,以色列再次對戴夫發動襲擊,此次襲擊「成功」炸死了戴夫的妻子、3歲的女兒和7個月大的兒子。

而戴夫本人則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消失在了以色列的視野中。

從此他留給世人的形象只剩下一幅剪影,就如同一個幽靈,遊蕩在加沙的上空。

哈馬斯的死衚衕

從戴夫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哈馬斯人人背負血海深仇,所以抵抗意志無需懷疑。

但他的經歷同時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

哈馬斯的實力實在太過弱小。

面對以軍的肆意攻擊,他們毫無還手之力。

巴勒斯坦人的苦難雖然令人同情,但說到底,叢林世界看的是實力。

慘如印第安人、塔斯馬尼亞人、祖魯人…他們的眼淚現在也只能在博物館裡流淌。

面對這種被動的局面,哈馬斯拿出了自己的策略:

既然我打不過正規軍,那我就去打平民。當年印第安人也這麼做了

在2000年巴勒斯坦第二次起義期間,哈馬斯開始大量實施無差別的自殺式炸彈襲擊。

不過2007年之後此類襲擊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但依然是無差別攻擊。

那麼這種策略有用嗎?

有用,不過主要是負作用。

攻擊平民的一方總會想當然的認為這樣可以讓對方平民感到恐懼,進而讓他們的政府變得軟弱。

但事實上,雖然發動攻擊的是你,但對攻擊行為的解釋權卻掌握在對方政府手裡。

對方政府會告訴民眾你才是罪魁禍首,然後激勵民眾加大對「打擊你」的支持力度。

這就是為什麼哈馬斯對以色列的無差別攻擊並不能降低以色列對哈馬斯的壓力。

同樣,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平民的大肆屠戮也不能降低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意志。

決定戰爭勝負的,終究還是軍隊之間的對決。

你威脅不了對方的軍隊,就永遠看不到勝利的曙光,甚至連對方的目光都得不到。

哈馬斯領袖亞辛在2004年提出和平建議,結果2個月後就被以軍飛機炸死。

卡桑旅臨時接替戴夫(當時受傷)擔任領導人的賈巴里,在2012年提出永久停戰建議,結果也在幾個月後被以軍飛機炸死。

哈馬斯雖然前赴後繼、源源不絕,甚至還一度贏得過巴勒斯坦的大選,但以色列從來就沒有正眼看過他們。

因為你在戰場上打不贏。

打不贏正規軍,攻擊再多的平民也沒用,這只會讓你失去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

這個時候的哈馬斯非常像我們國家歷史上的一個群體:義和團。

他們的抵抗意志雖然堅強,但反抗行動毫無章法,不僅給普通人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還一步步地把自己逼進了死衚衕。

如果一直照此發展下去,哈馬斯的結局要麼是長期苟延殘喘毫無作為,要麼是在某一天被徹底消滅。

至於「打敗侵略者,光復巴勒斯坦」的目標,根本遙不可及。

不過就在戴夫「消失」的2014年,有一群人向哈馬斯伸出了援手。

他們是來自黎巴嫩的真主黨。

以色列真的不可戰勝嗎?

1982年6月7日,以色列以駐英大使被巴解組織暗殺為由,發兵10萬殺入黎巴嫩(巴解組織駐地),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

和前四次以色列單挑「阿拉伯群雄」不同,這一次以色列的對手只有黎巴嫩,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在黎巴嫩建立起一個親以政權。

當時的黎巴嫩本來就處在內戰狀態中,被以色列這通當頭一棒下來,直接半壁江山淪陷,60萬南黎巴嫩地區的什葉派難民湧入首都貝魯特。

以色列北部與黎巴嫩南部接壤:

在伊朗的支持下,以「把以色列趕出黎巴嫩」為目標的黎巴嫩真主黨(下文簡稱「真主黨」)就在這群難民中誕生了。

真主黨總書記納斯魯拉:

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真主黨成為了黎巴嫩國內唯一還保留著武裝力量的政治組織。

由於有著共同的敵人,所以真主黨與哈馬斯早就有交流,不過因為所屬的宗教派別不同,雙方合作的程度比較有限。

他們在敘利亞內戰期間甚至還一度鬧翻,因為真主黨支持同為什葉派的敘利亞政府軍,而哈馬斯則支持同為遜尼派的叛軍。

不過在伊朗的撮合下,雙方在2014年左右又重歸於好。

那麼真主黨能給哈馬斯帶來什麼幫助呢?

他們要教哈馬斯去對付色列正規軍。

這靠譜嗎?

以色列正規軍可是連幾十萬阿拉伯聯軍都無可奈何的主,哪裡是哈馬斯這種地方「草台班子」能幻想擊敗的?

而且你真主黨也同樣是個地方級別的武裝,何德何能來教育哈馬斯?

在西方的長期宣傳下,包括真主黨在內的各種中東抵抗組織,在人們的印象中都是一些野蠻的「草台班子」。

這類刻板的印象包括但不限於:

作戰水平低下、只會攻擊平民、即使是在本國人眼裡也是惡魔般的存在…

然而事實上,真主黨是現在黎巴嫩最大的政黨,在議會裡佔據著相對多數的席位。

黎巴嫩議會:

當年他們剛成立不久,以色列就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起了所謂的「安全區」。這其實就是正式開始對該地區實施佔領,為此他們還培植起了一支偽軍。

此時的黎巴嫩政府已經完全沒有了反擊能力,唯一還在堅持抵抗的只剩真主黨。

如果僅從紙面實力上看,真主黨無疑處於絕對的劣勢。

他們只有1000人左右且裝備簡陋的游擊隊,對面則是多達5000人且裝備精良的「以偽聯軍」。

這個仗怎麼打呢?

真主黨的辦法主要有兩個:

  • 堅持用游擊戰的方式消耗以軍有生力量;
  • 在以色列製造恐慌。

需要注意的是,真主黨的這個「製造恐慌」並不是攻擊以色列平民,而是拍攝並廣泛宣傳他們伏擊以軍的真實戰鬥畫面。

事實上真主黨不僅不主動攻擊平民,在伏擊以軍時還會盡量避開平民。比如說自爆卡車只衝擊軍事目標、路邊遙控炸彈會等平民離開後再引爆等等。

雖說他們也向以色列居民區打過火箭彈,但那只發生在以色列先對黎巴嫩居民區進行了轟炸的情況下,本質上是一個「對等還擊」。

在實戰中,以軍攻擊平民的次數和烈度遠超真主黨。所以跟以軍比起來,真主黨甚至算得上是一支「仁義之師」。

不過在實力遠遜於對手的情況下,既要邊躲邊打,又要邊打邊宣傳,還要盡量避免誤傷平民,這個操作無疑是非常困難的。

但正確的道路從來就不會簡單。

真主黨的這個作戰方式有很多好處:

它既保存了自己的力量,又打擊了敵軍的士氣,同時還沒有引起對方民眾的憤怒。

正是因為真主黨很少攻擊平民,所以時間一長,以色列人就會認為本國軍隊對黎巴嫩的佔領行為純屬浪費資源,同時還嚴重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於是以色列國內的輿論環境就對佔領行為愈發不利。

到2000年的時候,面臨多方壓力的以軍終於扛不住,他們在沒有簽訂任何協議的情況下自己灰溜溜地撤了回去,僅在黎巴嫩保留了幾個軍事據點。

至此,經過十幾年的艱苦作戰,真主黨終於成功從「中東小霸王」手裡收復了大部分被侵佔的國土。

一個山溝裡的「草台班子」能打出這個結果已經堪稱「奇跡」,這是多少阿拉伯大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但真主黨並不敢鬆懈,因為敵人隨時可能會捲土重來。

所以他們迅速在黎巴嫩南部的村莊和城鎮裡建立起了基層組織,甚至還組成了一個包括伊斯蘭遜尼派和基督徒在內的「抗以統一戰線」。

時間來到2006年,哈馬斯通過美國倡導的民主選舉成功上台,成為巴勒斯坦的執政黨,然後就遭到美國和以色列的聯合經濟封鎖。

憤怒的哈馬斯對加沙附近的以軍哨所發起攻擊,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

為表示對哈馬斯的支持,真主黨主動襲擊了以軍的邊境部隊,然後他們就等來了以色列的大規模反撲,史稱「2006年黎以衝突」。

真主黨的這個操作多少有點引火燒身的意思,因為這一次以色列開過來的不是幾千人,而是浩浩蕩蕩的4萬大軍。

而真主黨的常備部隊還是只有1000來人。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黎巴嫩的這個「草台班子」算是到頭了。

事在人為

7月22日,一支超過5000人的以色列大軍殺到了黎巴嫩南部小鎮賓特朱貝勒的跟前。

此時鎮裡的黎巴嫩守軍僅150人,且只有40人是職業軍人,剩下的100來人只是當地民兵。

這個兵力對比實在過於誇張,但出現這個局面並不奇怪。

因為整個真主黨的職業軍人加起來也就1000來人,其中有不少還要進行機動作戰,能在這裡分配40人已經算是「重兵」了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等待真主黨守軍的都將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壯烈殉國」。

然而裝備重型武器的5000以軍狂攻20多天,摧毀了該鎮87%的建築,卻愣是直到戰爭結束也沒能把這裡打下來。

這場戰役打到後面甚至還出現了以軍部分官兵因精神壓力過大而集體嘩變的情況。

而真主黨守軍付出的代價僅為陣亡32人。

這場戰役非常出名,但也談不上特殊,它實際上是整個2006年黎以衝突的縮影。

比如在攻打賓特朱貝勒之前,以色列大軍曾路過一個僅有17人防守的村莊:馬魯.拉斯。

結果幾千以色列「天兵」打了10天也沒打下來,最後只好繞開該村,「直取」賓特朱貝勒。

在2006年黎巴嫩的戰場上,4萬以軍力戰1千真主黨1個多月,攻城戰績成功掛零,最終被迫重演6年前的名場面:

自己麻溜地圓潤離開。

從此以後,以色列再不敢主動進犯黎巴嫩。

看到這裡我們就不難理解真主黨「引火燒身」的底氣所在了,他們就是要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不過熱血是夠熱血了,問題是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1000人打4萬人、150人打5000人,還是全員輕步兵,沒有制空權。

這種數據怎麼看怎麼不科學,不知道的還以為這4萬以色列「天兵」是原始土著人呢。

其實裡面的「奧秘」說穿了也沒多複雜。

真主黨在以色列被趕走後的這6年裡,把200多萬南黎巴嫩人民組織了起來。

他們在每個村莊和城鎮都建立了幾十人到上百人的民兵組織,其成員基本上都是文化素質較高的真主黨黨員(真主黨黨員大都有本科以上學歷)。

這些人接受過正規軍事訓練,平時正常工作生活,戰時就拿起武器,依託有利地形進行正面防禦。

當然僅靠他們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真主黨的常備軍來負責野外作戰。

這些野戰部隊神出鬼沒,在敵人進攻城鎮或村莊的時候,他們就從敵軍側後方的多個方向頻繁出擊,以此來消耗對手。

無論是民兵還是野戰部隊,其作戰模式都非常靈活,從不死守固定陣地,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所以以軍火力傾瀉的收益極低,基本都是打在空地上。

那麼真主黨是怎麼做到神出鬼沒的呢?

很簡單,真主黨在這6年裡修建了大量的地道,基本上每個戰場都有一套完整的地道交通網。

這還不算完,他們在作戰時還充分發揮了基層部隊的主觀能動性,給予了基層官兵很高的自由度,以至於他們的具體作戰行動完全無法預測。

在實戰中,雖然真主黨沒有後方和空中的火力支援,但他們可以隨時從最前線的某個地道口鑽出來打一發反坦克火箭彈,然後又立馬鑽回去跑路。

坐擁強大火力的以色列士兵經常是散著步聊著天,「哐」的一下就上天。

這也難怪他們會在兵力數十倍於對方的情況下陷入精神崩潰了。

我們可以用一段我們非常熟悉的話來總結這套戰法:

戰略上積極防禦: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戰術上游擊作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而真主黨之所以能夠在南黎巴嫩的山區裡毫無顧忌的實施這套戰法,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獲得了當地民眾的支持。

這個組織並非只會打仗,他們在和平時期還從事了很多社會工作,包括建立孤兒院、學校、醫院等等。

他們甚至還開辦了建築公司大搞基礎建設,連當地的垃圾處理、用水用電等工作也在真主黨負責的範圍內。

如今無論是教育醫療,還是基礎設施,亦或是政府工作效率,真主黨控制的地區都是黎巴嫩國內的佼佼者。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真主黨打出奇跡戰績真正原因:

  • 在政治上幫助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組織群眾。
  • 在軍事上紀律嚴明、不怕犧牲、實事求是、靈活作戰。

成功擊退以色列大軍後,真主黨在黎巴嫩獲得了更多的支持,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報名參軍,他們的軍隊規模也開始逐漸擴大。

2013年,真主黨公開確認參加敘利亞內戰。

在敘利亞的戰場上,這支部隊的戰力再次升級,甚至展現出了靈活應用裝甲車輛攻擊城鎮的能力。

他們經常在敘利亞的城鎮攻堅戰中戰勝數倍於己且裝備精良的反政府守軍。

這個局面對於以色列來說,多少有些細思極恐了。

真主黨的發展歷程證明瞭這麼一個道理:

要打敗侵略者,不能寄希望於通過襲擊平民去製造恐慌,更不能指望國際社會伸出援手。

真正有效的辦法只有一個:

在人民的支持下,勇敢的去戰場上直接消滅他們。

儘管實力差距是巨大的,但只要實事求是地找到正確方法,小米加步槍一樣可以戰勝飛機加大炮。

這是正道。

即使前方存在再多的艱難與險阻,做人也要走正道。

因為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其進步的動力都無法建立在仇恨的基礎上;只有真正意義上的勝利,才能推動著你不斷地前進。

這就是2014年站在哈馬斯面前的真主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想贏嗎?我教你。

這之後,哈馬斯就開始大規模接受真主黨的訓練,具體的訓練地點估計就在黎巴嫩。

2018年,發現情況不對的以色列公開譴責了真主黨和哈馬斯的合作行為。

按照以色列的說法,真主黨在黎巴嫩幫哈馬斯建立了導彈工廠和訓練營地,並訓練了數千名哈馬斯士兵。

不過著急歸著急,以色列有沒有為嚴峻的安全形勢做出努力呢?

其實進入新世紀以來,他們也在進行軍事改革。

「天兵」的逆進化

拋開道義不談,以色列作為一個被群敵環伺的國家,要想活下去,只有兩條路可走:

  • 要麼與敵對勢力和解,
  • 要麼把敵對勢力打服。

很顯然,以色列選擇的是「打服」。

進入新世紀後,以色列軍隊也開始了與時俱進的改革步伐。他們的改革思路主要受到三個因素的影響

第一個因素是西方世界普遍認可的軍事理念,即「空軍萬能論」。

第二個因素是自己的財力,長期維持高額軍費對以色列這樣的小國來說壓力太大,削減軍費是大勢所趨。

第三個因素就是自己對戰爭經驗的總結。

那麼以色列都總結出了什麼戰爭經驗呢?

雖然之前在黎巴嫩遭遇了「馬失前蹄X2」,但以色列人認為看問題要看全面,不能老盯著失敗的地方,更要看到成功的地方。

我們以前暴揍阿拉伯聯軍戰果還是很輝煌的嘛,最近對巴勒斯坦抵抗組織的壓制也是手到擒來的嘛。

所以總的來說,優勢還是在我的嘛。

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以色列軍隊對未來的形勢就做出了兩個基本的判斷:

  1. 只要把空軍搞好就萬事大吉了。
  2. 今後地面部隊的主要作戰任務就是鎮壓巴勒斯坦的抵抗組織,正規軍對決的大場面不會再出現了。

基於這兩個判斷,以色列高層對軍事資源的分配方式進行了重大的調整。

既然未來沒有大戰可打,國家又缺錢,那自然就要削減軍費。但又因為空軍是重中之重,所以空軍的軍費還要繼續提升。

那麼通過簡單的計算可以得知,改革後的以色列陸軍直接窮穿地板。

窮到什麼地步呢?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以色列陸軍一線士兵的工資是2000多新謝克爾,即600多美元。非一線士兵的工資更低,最低的行政崗位甚至只有800多新謝克爾,還不到300美元。

而當地一瓶500ml可樂的價格是10新謝克爾,也就是說一線士兵拼命一天的收入,只能換來7瓶可樂。

不過以色列大頭兵的生活水平並不能代表以色列人的生活水平,以色列普通人的最低工資是5300新謝克爾。

保家衛國的大頭兵,收入不到社會最低工資的一半,甚至包括軍靴在內的一些基本裝備還要靠自己去花錢買,這就是所謂的「武德充沛、全民皆兵」的以色列。

對於這些大頭兵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怎麼在陣前殺敵,而是下一頓吃什麼。

不過俗話說的好,生命總會為自己找到出路。以色列大頭兵們確實為自己的錢包找到了出路:

倒賣軍火。

2018年以來,以色列每年都會丟失大量包括武器彈藥在內的各種軍用物資。

而對於這些監守自盜的官兵們來說,如果想安全高效的完成銷贓工作,最好是選擇什麼樣的買家呢?

當然是那些離得又近,交易又方便,同時還不會被媒體曝光的地下買家啦。

你們猜猜都是誰。

至於裝備的保養情況,那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東西還在倉庫裡呆著就不錯了。

除了官兵收入微薄、軍備大量失竊、裝備妥善率低下等問題外,以色列陸軍的經費缺乏還造成了另一個影響非常大的後果:

訓練嚴重不足。

比如說他們即使是職業的坦克兵也很少能獲得實操坦克的機會,大量的預備役坦克兵則乾脆連訓練的機會都沒有(大致每3-5年安排一次預備役訓練)。

至於部隊之間的大規模協同演習?洗洗睡吧。

每年就這點經費,還折騰什麼呀,大家打卡上班吹空調不好嗎?

因為長期缺乏訓練,以色列陸軍不僅單兵素質很差,連軍官也失去了指揮大規模部隊的能力。

但這一切又似乎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以軍在大部分時間裡幹的活都是這樣的:

鎮壓巴勒斯坦平民抗議、抓巴勒斯坦小孩帶路、封鎖巴勒斯坦居民區、挨家挨戶踹門抓人…

這些事情確實不需要多高的軍事素養。

而且就算真的要打仗,打個電話叫空軍來就完事了。

以軍上下普遍認為,只要空軍扔下航彈,敵方士氣就會立刻崩潰,陸軍只需要收拾殘局就行。

同時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作戰需求」,以軍還編纂了新的作戰條例。

這些新條例的核心思想就是告訴地面部隊:

咱現在的主要作戰目標是摧毀「敵軍的戰鬥意志」,而不是摧毀「敵軍本身」。

這種思想來自於美軍的EBO理論,即「基於效果作戰」的理論。

至於在實戰中具體怎麼去摧毀敵軍的戰鬥意志,那就需要基層官兵開動腦筋,根據實際情況去自己想辦法了。

我們怎麼去理解以軍的這種「新式理念」呢?

它就類似於一家大型企業,要求月薪2000塊的基層員工充分發揮主人翁意識,拿出一個高層自己都想不出的辦法,用最小的代價幫助公司賺到最高的利潤。

我想只要是打工人,都不難理解以軍大頭兵這種「欲罵不能」的困境。

但在以色列人看來,這個思路很合理。

正如上文所說,以色列一直都在妖魔化宣傳巴勒斯坦的抵抗組織。在他們的宣傳裡,這些抵抗組織都是些毫無戰鬥力的野蠻人。

謊話說得多了,最後連自己也信了。

現在在以色列人的認知裡,哈馬斯人均廢物,這個組織之所以還能存在,不過是因為自己「心善」,沒有動真格而已。

這不禁讓人想起世界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中的一句話:

弱小和無知都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魅影重現

2023年10月7日,加沙上空突然升起5000枚火箭彈,朝著以色列呼嘯而去。

這個攻擊強度遠遠超過了以色列鐵穹防禦系統的攔截能力上限,導致以色列遭到了數十年以來最嚴重的本土攻擊。

隨後,以色列人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聲音,那是一段來自哈馬斯卡桑旅領導人戴夫的錄音:

鑒於針對我國人民的罪行仍在繼續,鑒於佔領者的狂歡及其對國際法和決議的無視,鑒於美國和西方對佔領者的支持,我們決定結束這一切。

這樣敵人就會明白,他再也不能肆意狂歡而不被追究責任了。

蟄伏9年,復仇之魂重現人間。

此次行動被哈馬斯稱之為「阿克薩洪水」行動,公開的理由是為了報復2021年發生的阿克薩清真寺事件。

那一年,以色列警察在阿克薩清真寺這座伊斯蘭第三大聖地裡,暴力驅逐了數千名正在祈禱的巴勒斯坦人。

哈馬斯的行動時間選得非常巧妙,此時正值以色列與沙特進行和解談判的關鍵時刻。該談判如果成功,以色列的外部壓力將大幅減小。

而哈馬斯在這個時候發起攻擊,可以直接摧毀雙方談判的基礎,因此必然會獲得中東反以力量的最大支持。

此時的以色列人應該意識到,如今的哈馬斯早已不是那個僅憑仇恨和衝動行事的「草台班子」了。

他們甚至已經開始「以身為棋」,主動在全球政治的棋盤上落子。

當然了,如果打到以色列境內的僅僅是這些火箭彈,那倒也不至於對以色列人的心態造成太大的衝擊。

因為哈馬斯的這些火箭彈都是「土法上馬」的手搓產品,不僅殺傷力很小,精度也基本為零。它們即便突破了以色列的防禦系統,其歸宿也大多是在空地上砸個小窟窿。

所以對於以色列人來說,只要不是特別倒霉,也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失。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就讓以色列人徹底破防了:

哈馬斯士兵居然成編制地殺到了以色列境內。

在數千枚火箭彈的掩護下,超過1500人的哈馬斯突擊力量通過海上快艇、蛙人、空中動力傘、地面皮卡、摩托以及地道潛行等方式,從海陸空地四個維度同時對以色列的軍事目標進行了聯合打擊。

這支部隊僅用幾個小時就突破了以色列在加沙外圍的防線,然後摧毀了8個以色列軍事基地,並消滅和俘虜了大批以軍官兵。

整個以色列社會頓時陷入到一片恐慌和憤怒之中。

不是說他們是草台班子嗎?怎麼還打出戰術配合了?還海陸空協同作戰了?居然把我們的正規軍打禿了?

作為一個四面樹敵的國家,以色列國防軍的防衛能力是整個國家的立國之本,也是國民最基本的信心支柱。

於是在民眾的恐慌和憤怒中,以色列當局別無選擇,他們必須進行強有力的回擊,任何一點猶豫,都就會被理解為昏庸無能。

以軍首先啓動的是遠程導彈襲擊和空軍航彈轟炸。

不過這裡面有個問題:

以色列情報機構連「阿克薩洪水」這麼大的行動都一無所知,指望他們現在馬上就搞清楚哈馬斯基地的具體位置,顯然不現實。

結果以軍昂貴的遠程火力和飛機航彈全部打向了包括學校、醫院、民房在內的加沙平民設施。

於是人們就在這場戰爭中看到了非常反常識的一幕:

被西方國家普遍認為是恐怖組織的哈馬斯,其主要的攻擊目標是以色列正規軍;

而自詡為「正義一方」的以色列國防軍,其主要的攻擊目標是巴勒斯坦平民。

即使拋開道義不談,這種拿昂貴的遠程火力和飛機航彈去攻擊平民目標的行為,也是非常愚蠢的。

因為這些昂貴的彈藥一旦打完了,就很難馬上補充上來。

但是沒辦法,此時的以色列已經處在一個整體破防的狀態中,它必須洩憤。

一通火力傾瀉後,以色列當局宣佈了規模龐大的反攻計劃,他們要立刻動員36萬大軍去「橫掃加沙」。

在以色列人看來,這是自己要「動真格」了。

但在專業的中立觀察者看來,這是以色列瘋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以色列陸軍的常備軍加上預備役,總共的編制也就13萬人左右,平時各部隊都是處在不滿編的狀態中。

如果只是緊急招募新兵填滿這13萬人的編制,那麼問題還不大,因為編制和兵源都是現成的。

但你現在一傢伙就要集結36萬大軍,這些人連編制都沒有,整個軍隊的組織結構都得重建,哪有那麼容易?

結果大批應徵入伍的預備役士兵居然被告知需要自己準備頭盔。

等這些人好不容易湊齊裝備完成集結,吃飯又成了問題,最終他們只好自己點外賣。

後勤保障?不存在的。

更誇張的是,這都準備開戰了,一清點彈藥庫,發現總共也就只有300多萬發子彈。

36萬大軍,300萬發子彈,每人大概能分到9發的樣子,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游擊隊。

至於其他的諸如槍械、防彈衣之類的基礎裝備,那就更少了。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年來監守自盜的以色列官兵們應該是沒少賺。

所以毫不意外的,以軍在放了一通狠話後就推遲了總攻日期。畢竟很多東西都要現買,得等。

那美國的援助呢?

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向來是毫無保留的。但問題是這兩年整個西方世界的軍火庫存都已經拿去烏克蘭霍霍了。

美國的援助也要現造,都得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西方援助烏克蘭的裝備後來又被烏克蘭官兵通過黑市賣到了哈馬斯手裡。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澤連斯基值得哈馬斯送上一句:

聽我說謝謝你,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

10月底,磨嘰了大半個月的以色列大軍終於正式攻入加沙。

加沙獵手

之前以色列人一直頭疼「躲在加沙的哈馬斯怎麼殺也殺不完」,如今他們大軍壓境,總算是可以來一次徹底的「圍獵」了。

但是以色列人忽略了兩個問題:

  • 「哈馬斯殺不完」是因為他們躲得好嗎?
  • 在EBO理論的指導下,當代以軍的作戰目標是「摧毀敵軍的作戰意志」。但是哈馬斯的作戰意志能被輕易摧毀嗎?

關於第一個問題,哈馬斯確實有很多隱蔽自己的辦法。但他們「殺不完」的真正原因並不是躲得好,而是一直在不斷地被「製造」出來。

以色列殺的速度趕不上造的速度,自然就「殺不完」了。

那麼是誰製造的哈馬斯呢?

以色列空軍。

哈馬斯軍隊中的大部分成員,要麼是從小被以色列空襲奪去父母的孤兒,要麼是最近被以色列空襲奪去妻兒的男人。

關於第二個問題,「摧毀作戰意志」這個戰略往往只能對那些後方還有親人,老家還有一畝三分地的普通士兵有效。

而以軍面對的,是一群家園早已被炸成廢墟,妻兒老小早就被殺害殆盡的復仇之魂。

這些人不需要頭盔,不需要防彈衣,也不需要火力支援;對於他們來說,衝向敵人的道路,就是和家人團聚的道路。

這種對手的作戰意志,你怎麼摧毀?

不過以軍開進加沙後似乎一切順利,他們並沒有碰到任何固定的防線,以至於他們可以長驅直入,輕鬆對加沙城區進行分割。

然而就在坦克行進的過程中,以軍已經不知不覺地被不知道從哪裡鑽出來的哈馬斯老鄉給瞄上了。

哈馬斯沒有先進的雷達和空中力量,但卻對以軍的行動路線了如指掌,因為他們有無人機。

這支以軍眼裡的「草台班子」,正熟練地應用無人機對他們進行偵查。

在無人機確定以軍的位置和最佳攻擊機會後,哈馬斯老鄉就會從地道裡鑽出來,射出專門為以軍坦克量身定制的亞辛-105反坦克火箭彈。

這種以哈馬斯已故領袖亞辛命名的火箭彈,採用了串聯式的破甲彈組合,可以同時對付坦克的反應裝甲和主裝甲,對擊穿號稱擁有「全球最強防護力」的以軍「梅卡瓦」主戰坦克有奇效。

在攻擊完畢後,哈馬斯老鄉會馬上撤退並通過地道前往下一個攻擊點。至於戰果到底如何,也將由無人機去進行實地確認。

除此之外,無人機還會擔任一部分攻擊任務。這一系列成熟的無人機戰術,正是真主黨在2016年完成的最近新進化。

於是這場戰爭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從戰線變化上來看,以軍如入無人之境,他們肆意地推進、拆樓,順利地擴大著佔領區。

但與此同時,以軍每天都會損失十幾輛以上的裝甲車輛,人員損失甚至都沒敢公佈一個準確的數字。

要知道按照以軍的作戰模式,在戰場上充當開路先鋒的部隊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而哈馬斯打的就是精銳。

他們的反坦克戰術非常靈活,針對不同類型的目標車輛,既有單人攻擊,也有雙人連續打擊,還有單人貼臉放炸彈,甚至還出現了「以身為劍」的自爆車輛攻擊。

衝到以軍坦克跟前放置炸彈的哈馬斯士兵:

更令以軍崩潰的是,哈馬斯居然還用隨身攜帶的攝像頭記錄了大量成功伏擊以軍的作戰視頻,然後通過發達的網絡媒體向全球發佈。

這一刻,「中東小霸王」回想起了在黎巴嫩被真主黨支配的恐懼。

根據11月24日哈馬斯發言人的講話內容,截止到這一天,哈馬斯摧毀的以軍車輛已達335輛。

此時的以軍猛然發現,自己才是那個「獵物」。

氣急敗壞的以色列人一邊對加沙平民使用白磷彈,一邊在國際社會上瘋狂撕咬,指責所有保護巴勒斯坦平民的力量為「哈馬斯」,這裡面甚至包括了聯合國。

盎撒殖民者的「皇帝新衣」在這場戰爭中被扯得乾乾淨淨,人們看到的只是一條虛弱的瘋狗。

另一方面,哈馬斯和各路巴勒斯坦抵抗組織在這場戰爭中結成了「抗以統一戰線」,這裡面甚至還包括了哈馬斯的老對頭:巴解組織的阿克薩烈士旅。

這個世界上本沒有「戴夫」,殖民者來了,人人都是「戴夫」。

在巴勒斯坦人眾志成城的抵抗下,以軍在加沙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結 語

攻入加沙的以色列人需要自己先想清楚一個問題:

到底打出什麼結果才算贏?

如果目標是佔領加沙,那麼幾十年前的以色列就已經做到過。他們在2005年主動撤出的原因,是無法承擔高昂的統治成本。

如果這回再次對加沙實施佔領,那只不過又是回到了當年的狀態,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如果目標是徹底消滅哈馬斯,那麼幾乎不可能,因為沒人知道200多萬加沙居民里有哪些人是哈馬斯。

事實上哈馬斯早已不是一個具體的核心團隊,而是一支廣泛的抵抗力量。

以色列這二十多年來殺了那麼多哈馬斯高層領導人,但並沒有絲毫阻止哈馬斯的持續壯大。

而且哈馬斯也不是巴勒斯坦唯一的抵抗組織,就算消滅了哈馬斯,還有民陣、人陣、傑哈德、烈士旅…

從公佈的以方資料來看,以軍的終極目標是把加沙人全部趕到埃及和其他國家去,然後佔領加沙這片「空地」。

這個目標從邏輯上來說倒是頗為合理。殖民嘛,終極追求當然就是進行種族清洗,「留地不留人」了。

但是打到現在,以色列應該已經意識到自己是想多了,巨大的損失導致他們不得不在進入加沙僅20多天後就談論起了臨時停火。

以軍現在唯一的希望,是美國馬上提供足夠的援助,包括親自下場。

至於美國最終會幫到什麼程度現在還說不好,但有一點是肯定的:

以軍在戰場上的問題從來就不是「打不贏哈馬斯」,而是面對「無窮無盡的哈馬斯」,自己損失的代價難以承受。

希望美軍參戰,本質上就是想讓美軍過來幫他們分擔一下這個代價。

那麼這種活美軍幹不幹呢?這就比較考驗他們之間的「真愛」了。

現實一點地說,以軍現在最好的出路就是打出一些成績來,然後找到一個國內可以接受的台階,順勢結束這場戰爭。

如果一定要長期打下去,那麼內塔尼亞胡還能不能坐穩總理的位置都會成為問題。

而且有必要注意的是,真主黨並不是只訓練了哈馬斯一個學生,幾年前暴打海灣聯軍的也門胡賽武裝也是他們的得意門生,伊拉克的反美武裝同樣出自他們的門下。

另外真主黨還在敘利亞與政府軍並肩作戰了好幾年,自然也向他們傳授了大量的經驗。

如今胡塞武裝已經對以色列宣戰,並開始嘗試破壞紅海交通線。

真主黨則持續對以色列北部的軍隊進行打擊。

即使以軍一開始就從黎以接觸線主動後撤了5公里,也沒能換來真主黨的「饒恕」。

以軍北方司令部下轄的91師甚至連師部都被真主黨的火箭彈給端了,而以色列高層愣是一聲不敢吭。

所以對侵略者就必須往死裡打,打痛一次,他們就能老實好幾十年。

長期以來,中東地區的抵抗組織都只能在戰亂和貧窮的環境下成長。

他們的裝備落後、實力弱小,並不被世人所看好。

在盎撒殖民者壓迫全球的背景下,這裡的反抗只能算是星星之火。

而現在,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