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援助下降九成,還能撐多久?

靜思有我

俄烏衝突爆發以後,中國的立場是勸和促談,簡單地說就是中立,通俗地說就是,別打了,別打了……所以,中國不會做拱火澆油的事兒。

但是,中國不拱火澆油,有人拱火澆油,比如美國和歐洲。同時,交戰的雙方俄羅斯和烏克蘭,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打不打?打到哪兒?啥時候結束?誰贏誰輸?這些問題,中國是控制不了的。

所以,中國人就不得不對各種可能的結果對自身的影響,作出分析。

如果俄羅斯在衝突當中最終戰敗,那麼俄羅斯一定會上台一個親美國和西方的政府。如果不這樣的話,主張打仗的政府怎麼交代這個事兒呢?

現在俄羅斯還沒有失敗,潛在的總統大選候選人就在這麼宣稱了。根據觀察者網消息,想要角逐2024年俄羅斯大選的潛在候選人葉卡捷琳娜·敦佐娃公開宣稱,俄羅斯應該結束俄烏衝突,釋放政治犯。同時進行重大改革,阻止俄羅斯與西方關係進一步被分裂惡化。

簡而言之,如果俄羅斯戰敗,俄羅斯必將全面倒向西方。

那麼,對於美國來說,通過一場俄烏衝突,他不僅穩固了跟歐洲的關係,還削弱了俄羅斯,然後還把削弱後的俄羅斯納入到自己的麾下。

這樣一來,美西方的勢力就更強大了,中國如果在東南方向發起統一之戰,就要擔心北邊有人捅刀子。

所以,拋開戰爭的是非不談,這種結局對中國不好。

反過來,如果俄羅斯贏了,但俄羅斯並不能從美國和西方那裡獲得什麼好處,它僅僅是贏得了戰爭,國力已經被削弱。不僅如此,由於這一場衝突導致俄羅斯跟美國和西方徹底決裂,那麼他必然跟中國加強更緊密的聯繫。更何況兩家本來就是好哥們兒。

這一點在去年和今年已經顯得很明顯了。

2022年中俄貿易額達到創紀錄的1,902億美元,同比增長接近30%。2023年前10個月就達到了1,964億美元,超過2022年全年,同比增長又是30%左右。朋友們不要小看30%這個數字,如果一個人在30歲的時候拿出10萬塊錢炒股,每年獲得30%的收益,那麼到他60歲的時候,他30歲時候的那個10萬塊錢就變成了2.6個億。

當然,不管是俄羅斯贏了,還是俄羅斯輸了,對中國的影響都不是最好的結果。

對中國來說最好的結果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根本就不打,萬一打起來了,就早點結束。因為中國的發展戰略是和平崛起,簡單的說就是想好好做生意。好好做生意,必須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這就好比是,我們在大街上開個包子鋪,如果左右鄰居老是在打架,肯定嚴重影響包子鋪的生意。不管是跟我關係好的人打贏還是打輸,都不如不打架。

但是,這個最好的結果已經無法實現了,那麼只能就退而求其次。所以很多中國人都希望俄羅斯贏。

心理上希望俄羅斯贏,自然就想到要怎麼幫。可是中國的立場是勸和促談,也就是中立。你如果幫俄羅斯,那還是中立嗎?就像美國和歐洲,他一邊倒地幫烏克蘭,那他就不是中立。

所以,我們沒法在戰爭上幫俄羅斯,比如在關鍵時刻提供非常敏感的武器,甚至有人在網上說中國派軍隊直接參戰。這都是不合適的,不正確的,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中立並不意味著跟俄羅斯就沒有往來。戰爭之前本來就存在著的經貿聯繫肯定可以繼續。也就是說,沒打仗的時候都可以幹的事兒,那麼打仗了繼續幹是沒問題的,是不影響中立立場的。沒打仗的時候沒幹的事,因為打了仗去幹,而且跟戰爭直接相關,這事兒就不太適合幹了。否則就不叫中立。

這樣一來,很多中國人感覺到很沮喪。明明希望俄羅斯能贏,但是卻不能幫俄羅斯。感覺很無奈的同時,又感覺美國還是很強大。

不僅中國感到無奈,對於俄烏衝突,好像全世界都拿美國沒什麼辦法。

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事實,這就是美國的霸權。當今全世界反美國霸權的事業的基本態勢確實是敵強我弱。這個,不承認不行。

可是,就在全世界人似乎對俄烏衝突的延續乾瞪眼乾著急沒辦法的時候,現在眼看著烏克蘭就不行了。

為啥不行了呢?因為他沒有武器了。打仗沒有了武器,這仗還怎麼打?

彭博社12月7日報道,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當天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8月至10月期間,各國承諾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為21.1億歐元,與2022年同期同比下降接近90%。

你想一下,去年打仗有100桿槍1000發子彈,今年變成了只有10桿槍100發子彈,下降90%,只有去年的10%。去年都沒打贏,你說今年還怎麼打?

所以,烏克蘭真是著急啊。

從12月5日開始,烏克蘭的一個由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防長烏梅羅夫和戰略工業部長卡梅申率領的代表團,專門到美國去要錢。

他們這次要錢的時候也不拐彎兒,直接說大白話。原話說:「如果美國不能迅速批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烏克蘭將面臨失敗的巨大風險。」這話是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12月5日說的,公開說的。

意思跟我的分析是一致的,沒有美國和西方的援助,烏克蘭就會失敗。

那美國聽進去了烏克蘭這話沒有呢?12月5日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說了這話,第2天,12月6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就把拜登提出的給烏克蘭和以色列提供援助的法案給否了。

這是典型的啪啪打臉。

所以,最近輿論上已經開始在討論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政治生命和生理生命兩個問題了。

政治生命就是指他當不當總統的問題。生理生命嘛,你自己體會。對於一個陷入如此重大政治漩渦中的政治人物來說,確實不是危言聳聽。

所以,烏克蘭的日子實在太不好過了。我不禁要感慨,還是中國的方案好啊,早聽中國的,早早不打了,甚至一開始就不打,何至於有今日呢?

而我今天想提這樣一個問題:烏克蘭現在這麼難受,或者說美國和西方世界以90%的幅度降低對烏克蘭的援助,是中國直接施加了什麼影響嗎?

要說一點影響都沒有,那也不是。中國也一直在搞斡旋,中國的立場歷來都是勸和促談。美國和歐洲也多次提到,要讓中國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勸俄羅斯別打了。那我就在猜,要想讓中國影響俄羅斯不打了,那你們是不是也要影響一下烏克蘭呢?這中間是不是有一些交換呢?

所以,中國的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必須承認,這都是間接的,而且應該不是決定性的。

我這樣說,可能很多朋友覺得很失望,覺得中國不夠牛叉。但是這是事實啊,說話總要實事求是啊。

那美國援助烏克蘭的意願減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最直接的,自然是美國國內的共和黨越來越強硬地反對。共和黨本來就反對,但是共和黨今年年初通過15輪、歷時5天曾勉強選出來的那個眾議長麥卡錫,政治風格是個騎牆派,也就是左右搖擺,所以經常跟民主黨妥協,所以過去幾個月,很多對烏克蘭的援助在眾議院都通過了。

這激起了他黨內同僚的憤怒,說他對民主黨的鬥爭不夠堅決和徹底。於是,今年10月3日,眾議院就投票把他罷免了,這是美國國會164年以來第1次罷免眾議院議長。

然後,美國的眾議院又選了22天,終於選出了個名叫約翰遜的當議長。

他當上議長的6天前,拜登就提出了一項包括支持烏克蘭和以色列的援助法案,其中支持以色列大約150億美元,支持烏克蘭大約600億美元。約翰遜一上台就明確說不支持這個法案。這明顯比他的騎牆派前任要強硬,不然他也選不上啊。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把其中的援助以色列的150億美元那部分單獨挑出來。那意思也就是,援助烏克蘭,不行,堅決不行。然後,拜登就說,你要是挑出來單獨援助以色列的話,那個方案到我這裡,我就給他否了。

於是,就還是只能把援助烏克蘭和援助以色列兩件事綁在一起,於是就投票啊,投票啊,於是就到12月6日,參議院把那個方案給否了。

不過,參議院否決那個法案的票數,還很值得研究。因為我們一般認為共和黨反對支持烏克蘭,而民主黨是同意支持烏克蘭的。在美國參議院,民主黨有51名議員,共和黨只有49名議員,按理說在參議院投票給烏克蘭予以援助的法案時,他至少能夠獲得51名民主黨議員的同意。可是12月6日的那一次投票,只獲得了49票同意,那就說明,有民主黨議員反水了,叛變了。

這說明瞭什麼呢?說明民主黨內部的思想也在轉換,而轉換的方向就是減弱對烏克蘭的援助。

那麼歸納一下:

共和黨本來就反對援助烏克蘭,新情況是態度越來越堅定。原來那個善於跟民主黨妥協的議長被他們趕下台了,新上任議長比上一任議長更強硬。而民主黨內部也在發生動搖,有些民主黨黨員可能在叛變,原來是支持援助烏克蘭的,現在就不支持了。

所以,縱觀全局,美國國內的政治形勢在變,變的方向是減弱對烏克蘭的援助。

我不是說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一下子就會歸零,而是說這種趨勢在減弱,而且現在減得很厲害。

12月4日,美國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主任沙蘭達·楊發出警告,原話這麼說:「沒有神奇的資金來應對緊急情況,我們快沒錢了,也快沒時間了。」她說,到11月中旬,除了約3%的軍事資金外,所有資金都已經耗盡。她還說,如果烏克蘭經濟崩潰,他們將無法繼續戰鬥,烏克蘭的「保衛之戰」將陷入停頓。

這是美國減弱對烏克蘭援助的直接表現,背後是什麼原因呢?那自然很多,但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了。

對於美國來說,烏克蘭需要援助,以色列也需要援助,那麼到底哪個重要呢?

我們看一個事實:俄烏衝突爆發到現在已經是一年零10個月了,美國也只是提供武器,提供情報,提供軍事指導啥的,但從來沒有派軍隊。

可是,新一輪巴以衝突10月7日爆發,第2天,10月8日,美國就派遣了福特號航母去中東。又過了7天,10月15日,又下令再派艾森豪威爾號航母前往以色列附近。

誰是親的?誰是疏的?不就一目瞭然了嗎?

事實上,在世界的民間輿論上有這麼一個說法,以色列是美國的爹。請注意,是爹,不是兒子。

而烏克蘭是美國的啥呢?輿論上沒說,也可以理解成啥都不是。如果非要讓我說,那就是在路邊上撿了一個孩子,臨時帶在身邊養幾天,所以乾兒子都算不上。

所以,巴以衝突爆發嚴重影響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所以網上有一個說法:打敗烏克蘭的不是俄羅斯,而是哈馬斯。因為哈馬斯打了以色列,所以美國就要援助以色列,就顧不上援助烏克蘭了,同時國內關於要不要援助烏克蘭的爭論更激烈了,於是烏克蘭就不行了。反過來,哈馬斯可能打不贏以色列,但是他會徹底地打敗烏克蘭。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是普遍聯繫的。這話說得真好。

但是有一點我們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冤枉美國。俄烏衝突是美國一手拱火澆油給拱出來的,但是新一輪巴以衝突,確實是美國不希望看到的。

原因也很簡單:一是美國正在應付俄烏衝突,他實在不想再給自己加個麻煩,二是美國當下的中東政策是推動以色列和沙特等中東國家和解,從而讓哈馬斯或者說巴勒斯坦陷入孤立境地,這就是輿論上說的「巴以問題邊緣化」。事實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哈馬斯這次才放個大招,其第一位的目的就是要讓地球人重新關注巴以衝突問題,不要把他給忘了。

這是從偶然性的角度來說的。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係的原理,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有它內在的必然性。這個必然性就在於美國在中東或者說在巴以衝突問題上,偏袒以色列,嚴重違反他自己所標榜的民主、自由、人權啥啥的。

還是簡單說一下吧。

巴勒斯坦這塊地方本來就是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從外地跑過來,非要在這個地方建國,本來就不符合人之常情和國際道義。但美國要在中東釘下這顆釘子,就支持了他。這就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強烈反對,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美國在這個問題上還不知道適可而止,反而變本加厲。在1948年通過的聯合國181號決議當中,當時只佔有巴勒斯坦這塊土地6%的猶太人,卻在聯合國決議當中分配了56%的土地。而且,那時猶太人的人口也只佔1/3。

也就是說,即便把以色列這個外來戶當本地人一樣的看待,這個分配也極其不合理。

然後是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建國,第2天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進攻。戰爭初期以色列節節敗退,眼看著不行了。這個時候美國又操縱聯合國通過停火決議,讓以色列緩了口氣,並且從美國和西方接受了大量的武器,接下來再打,以色列就滿血復活了。

這就是第1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真正讓以色列在軍事上立住了腳。

此後的70多年當中,美國長期偏袒和支持以色列。比如在聯合國安理會上,美國總共動用了80多次否決權,其中50多次都是為了以色列。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之後,美國已經兩次動用否決權,導致關於巴以停火的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不能通過。最近的這次是12月8日安理會投票表決關於巴以衝突的實行人道主義停火的決議草案。15個聯合國安理會理事國,13票贊成,英國棄權,美國一家反對。

地球人都非常清楚,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以色列怎麼可能在中東站得住腳呢?網絡上說以色列自己有多厲害多厲害,其實最厲害的是他有美國這個乾兒子。

我這樣說朋友們可能覺得我有點極端,那麼我們看一個以色列退役少將是怎麼說的,這個人叫伊扎克·布里克。10月6日澳洲珍珠與刺激網站發表題為《恐怖在加沙上演,因為美帝國希望如此》的文章。文章中說,這個以色列退役少將上個月原話這麼說:「我們所有導彈、彈藥、精確制導炸彈,所有飛機和炸彈都來自美國。只要他們一斷供,你就打不下去,你沒有能力……大家都明白,沒有美國我們打不了。這場戰爭就是這樣。」

那麼,美國支持以色列,給美國帶來了什麼呢?帶來了一個東西:仇恨。

因為有這個東西,2001年9月11日基地組織分子製造了911恐怖襲擊,造成了美國3千人死亡。

911事件具體發生的時間、地點、方式、烈度等等都是偶然的,但是911類似的事件的發生是必然的,因為美國在中東地區製造了70多年的仇恨。

同樣的邏輯,因為這個仇恨,又因為時至今日美國也不想真心誠意的去消彌這種仇恨,只想通過拉攏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實現關係正常化而掩蓋這種仇恨。所以,2023年10月7日,憤怒的哈馬斯向以色列發射5000枚火箭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

我的意思是想說,就偶然性而言,美國當下並不希望爆發巴以衝突,但就必然性而言,新一輪巴以衝突必然爆發,根源在美國。

由此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俄烏衝突爆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反對美國拱火澆油,但是全世界似乎都拿美國沒辦法,中國好像也沒有這個能力。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即便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只有美國一家反對,關於停火的決議草案也通過不了。在聯合國大會上,190多個國家,美國和以色列只獲得了10個存在感都不怎麼強的國家的支持。可是仍然改變不了這件事情的結局。因為聯合國大會的決議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話又說回來,即便具有法律的約束力,那要有人去執法。當下誰願意在巴勒斯坦地區去執法,強行要求以色列停火呢?所以還是那句話,即便地球人都反對美國,但是好像地球人都拿美國沒辦法。全地球人反對無效。

問題是,我們現在看俄烏衝突,慢慢地,烏克蘭就打不下去了,這事兒似乎就快要解決了。

烏克蘭的問題就是美國的問題,烏克蘭的失敗就等於美國的失敗。

那這就奇了怪了,全世界人都拿美國沒辦法,那在俄烏衝突上,烏克蘭或者說美國,是被誰打敗的呢?

回答是:美國自己。

表面上是美國自己內部的不團結,共和黨嚴重反對援助烏克蘭。背後是由於美國在過去70多年的時間裡在中東地區培植仇恨,導致了新一輪巴以衝突的爆發,從而又導致他顧得了以色列,就顧不了烏克蘭,同時國內的爭議更加激烈,最後必將是不得不拋棄烏克蘭。

我們可以這麼說,美國左手在操縱俄烏衝突,右手在操縱巴以衝突,最終,打敗操縱俄烏衝突的左手的是誰呢?是美國的那只操縱巴以衝突的右手。

總結陳詞:美國的右手,打敗了美國的左手。

未來打敗美國的,不可能是中國,也不可能是俄羅斯,也不可能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只有可能是美國自己。

這個結論的邏輯是,美國的戰略出了問題,於是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麻煩。美國確實很強大,在每一個具體的麻煩面前他都牛叉,或者反過來說,地球人都奈他不何。但是他的這個麻煩會打敗他那個麻煩。比如當下,巴以衝突這個麻煩,就會打敗他俄烏衝突那個麻煩。

所以,戰略這個東西是特別重要的,具體到今天的這個話題,美國的戰略失誤就在於他到處製造動蕩和戰爭,到處播撒仇恨。他很強大,他也不怕別人仇恨他,他播撒的任何一個仇恨他都能把它滅掉或者至少控制住,但是,他播撒的這個仇恨,會打敗他播撒的那個仇恨。

如此,我們得到啓示,中國遇到事了之後,首先就是要不著急,不激動,不劍走偏鋒。我們就看著美國玩。一個我們希望的結果,如果不需要自己親自動手,由美國代勞就能出現,我們何必費那麼多事兒呢?

但是,我們絕不是無事可做,相反,我們忙得很,任務重的很,那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比如,在美國2001年到2021年的20年間,他打了兩場戰爭,如果中國不抓緊時間把自己的GDP從美國的13%搞到76%,我們哪兒來的底氣抗擊美國霸權呢?

當下的中美博弈,表面上看,是正面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其實,那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其中,包括一個重要的方面:不要犯錯。

美國在俄烏衝突上犯錯,但由於它底子厚,他不怕;美國又在中東問題上犯錯,同樣因為他底子厚,他也不怕。但兩個錯加在一起,他就敗了。失敗的順序應該是,先是在俄烏衝突上失敗。等到俄烏衝突失敗完畢,再來迎接巴以衝突的失敗。而且,不管哪個失敗,具體的失敗方式,事先都無法預測。正如,有誰能想到,打敗烏克蘭的,不是俄羅斯,竟然是哈馬斯呢?

既然無法預測,我就腦洞大開、天馬行空地瞎說一句:打敗以色列的,可能是墨西哥。

你一定會說我這是在鬼扯。我這確實是瞎說的,只是逗朋友們一樂。但我也不是無根無據,請看,目前關於援助以色列150億美元和烏克蘭600億美元的法案,在美國國會卡在哪個問題上呢?回答是: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邊境牆建設。共和黨要求拜登加強建設這個牆,但拜登是民主黨人,是支持移民的,不想建這個牆。你說咋辦?好難辦啊!

我不是說對以色列的援助最終通不過,我是說時間不等人。

拜登提出的對以色列的援助的金額是150億美元。而如今的巴以衝突戰場上,以色列每天的戰爭消耗是2.46億,每天的經濟損失是2.1億,一個月的經濟消耗是136億。也就是說,拜登這一次提出的援助金額只夠以色列一個月用。可是,拜登提出這個援助法律草案的時間是10月19日,到現在,美國國會研究這個法律草案而投票,就投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而且還沒投出個結果來。

按照這樣的辦事效率,因為墨西哥的問題,美國國會投票,都能把以色列投死。

等著瞧吧,有好戲,不買票,免費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