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爆發後,校尉曾經嘲諷俄軍,說他們徹底被戳破了蘇聯遺留的強大幻象、被扯下了最後一片遮羞布。
想不到的是,憑借巨大的戰爭韌性,俄羅斯挺過了最不堪的階段,然後在中東發起反擊。現在幻像正在被戳破、遮羞布即將被扯掉的,卻變成了擺脫不掉中東亂局的美國。
還是那句話,大國博弈,誰先下場,先輸一半。
俄烏衝突,俄羅斯先下場,差點被美國人逼入絕境。
巴以衝突,以色列義無反顧抱著美國人一起跳海,導致後者也陷入了極其被動的局面。
打鐵還需自身硬,美國人之所以陷入被動,除了外力作用,歸根結底一句話,還是美軍自己不行了。
當然,美軍的不行,並非絕對,而是相對。
如果美軍全力以赴、拼死一搏,別說群演胡塞武裝,即便背後的大導演伊澤明、總導演俄梅隆,甚至包括實力雄厚的神秘製片人,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別的不說,美軍的全球海域封鎖怎麼破解、幾千枚核彈頭怎麼對付?
但在中東劇場的紅海分劇場,美國人非但無法全力以赴,反而變得束手束腳,被迫放棄優勢以短擊長,拉胯也就成為了必然。
中東劇場新的功夫巨星正在冉冉升起:胡塞武裝的逆襲之路(下)美國人為什麼對胡塞武裝一籌莫展之二:拉胯的美軍
衡量軍隊戰鬥力,無非三個方面:戰鬥意志、武器裝備、戰爭動員。
一、美軍的戰鬥意志去哪兒了
要解決戰鬥意志問題,必須先解決為誰而戰、因何而戰問題。
美軍的拉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知為誰而戰、因何而戰。甚至美軍為什麼要存在,都是一個不能細究的問題。
當今世界的軍隊,無非兩種性質,一曰國防軍,二曰解放軍。
這兩種性質,就在理論上對應了他們的屬性,或者書面一點,叫做建軍宗旨。之所以是理論上,因為很多軍隊純粹是掛羊頭賣狗肉,實際行為模式和建軍宗旨完全脫節,比如現在的美軍。
通常說來,叫做國防軍的,以維護國防安全為最高宗旨。叫做解放軍的,都有國防之外的目標,有需要解放的特定作戰對象。
當然,軍隊的屬性,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國防軍也可以用於侵略,解放軍也必然保家衛國,但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軍隊還是有最主要的任務,因而也有相對明確的屬性。
美國的軍隊,官方標準稱呼為美國聯邦國防軍,由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構成,也是典型的國防軍。
但美軍的使命,卻早已超出了國防的範疇。
縱觀美軍歷史,以二戰為分割點,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二戰之前,美軍是典型的國防軍,雖然也滿世界轉悠,甚至還參與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一戰,但主要是為了保護美國的貿易利益,並不像日本、俄國那樣為了攫取領土、為了侵略擴張。
二戰期間,美軍逐漸增加了維護世界和平、打擊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正義屬性。雖然美國人參加二戰的初衷,主要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但我們不能就此否認美軍的歷史貢獻。
不管美國政客、高官有著怎樣的盤算,當時的美軍一線士兵,確實抱著消滅德國納粹、日本軍國主義的理想,也確實付出了很大的犧牲、解放了無數受苦受難的民眾。
這時的美軍,知道為誰而戰、因何而戰,自然就會爆發出極強的戰鬥力。
後期輿論宣傳也罷、實際戰場表現也罷,二戰期間的美軍,確實打出了很多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經典戰役。
比如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奪島戰役,尤其是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琉球島戰役(通常叫沖繩島戰役,這裡給琉球正名),比如陸海空三軍以及多國部隊緊密協同配合的諾曼底登陸,比如損失率比空戰還恐怖的駝峰航線……
士兵知道為誰而戰、因何而戰,並且認同這個目標,才是戰鬥意志生成的源泉所在。這就是解放戰爭期間無比拉胯的國軍,起義後拉到朝鮮半島就變成了鐵軍的思想根源。
不幸的是,現在的美軍,已經逐漸迷失了目標。
世上存在兩個美國,由資本權貴組成的深層美國,和由普通美國人組成的表層美國。
指揮美軍的華盛頓政客、高級軍官屬於深層美國,但落實行動在一線賣命的美軍基層官兵卻屬於表層美國。
二戰期間的美軍如此勇猛,一是因為當時的深層美國尚未完全成型,二是因為深層美國與表層美國的利益高度一致。
深層美國需要擊敗德國、日本軸心國集團拿下全球霸權,表層美國需要保護美國的全球利益和國家安全,以及美國政客高舉的自由、民主、人權大旗。
因為如果軸心國控制了亞歐非大陸,美國不但失去了最主要的貿易夥伴,自身的安危包括美國的政治體制也將受到嚴重的威脅。
但隨著後二戰時代美國霸權的確立,深層美國逐漸浮出水面,並且開始表達出與表層美國完全對立的利益訴求。
表層美國希望安心過日子,深層美國需要進一步鞏固全球霸權。
表層美國希望安心過日子,深層美國需要與蘇聯對抗。
表層美國希望安心過日子,深層美國需要控制海灣石油。
表層美國希望安心過日子,深層美國需要控制拉美後院。
表層美國希望安心過日子,深層美國需要控制東北亞……
總之,表層美國無非是升斗小民三百畝地一群牛(美國地廣人稀,多算點)、老婆孩子熱壁爐的樸素願望,但深層美國的慾望近乎無窮無盡,並且都需要組成美軍的表層美國去拼命爭取。
於是普通美國人怎麼都想不通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紛紛上演。
在這個過程中,不管是戰場上倒下的美軍士兵,還是911襲擊中死亡的美國民眾,以及承擔戰爭費用的美國納稅人,基本都屬於表層美國。但通過戰爭攫取來的利益,卻被政客、華爾街資本、能源寡頭、軍工復合體等深層美國瓜分殆盡。
再巧舌如簧的政客,也無法向美國人解釋,在朝鮮、越南、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離美國十萬八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與家人。
這樣的戰爭模式,自然難以為繼。
如果一定要繼續,就是兵無鬥志、士氣低落。
於是我們看到,曾經在硫磺島竪起美國國旗的美軍士兵,逐漸變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連武器裝備日常保養都需要外包的少爺兵。
於是我們看到,曾經頂著德軍炮火衝上諾曼底海灘的美軍士兵,逐漸變成了只會龜縮於掩體內呼叫空中支援、外出執行任務都需要當地民兵保護的老爺兵。
於是我們看到,曾經以實戰化訓練、訓練高死亡率、作戰低死亡率著稱的美軍士兵,逐漸變成了畏手畏腳、打仗比演習還假、演習比演戲還假的演員兵。
這樣的士兵,當然無法支撐起一支強大的美軍。
二、工業基礎無法支撐大規模戰爭
除了兵無鬥志,美軍還有一個致命問題,產業轉移導致國防軍工體系萎縮,無法支撐美軍裝備體系正常的更新換代,更無法支撐大規模戰爭的消耗。
關於產業轉移,由於資本逐利的本性,所有產業天然都會向成本更低的窪地流動。但深層美國也知道,為了維持霸權,必須將高科技產業、高端製造業、軍工產業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這個邏輯,看起來似乎很完美:把挖礦煉鐵、踩縫紉機、做芭比娃娃、縫皮包、做傢具甚至垃圾回收等人力投入大、成本高、能耗大、污染重卻利潤低的低端產業交給中國、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把家電、手機、汽車等中端產業交給歐洲、日本、韓國等盟友,把航天、芯片、精密機械、人工智能等高端產業留在自己手中,同時利用科技壁壘、專利壁壘、貿易壁壘、金融壁壘,牢牢把控世界貿易和金融的主動權,就能始終維持美國在科技、先進製造業、金融等領域的優勢,以最小的代價、掙最大的利潤,再通過印鈔大法和社會福利制度,安撫住那些因產業轉移而形成的失業人口、低收入人口,既不耽誤深層美國發大財,也不影響表層美國混吃等死,乃是確保美國霸權二世三世乃至於萬世的不二法門。
但美國人忽視了更底層的邏輯。
製造業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一個完整的鏈條,誰也無法人為割裂。
因為所謂的低端產業,本身就是高端產業的市場。
比如服裝行業所需的機器、布匹,需要更高端的機器製造業、紡織業提供,機器製造業和紡織業又需要更高端的精密機床、化工行業支撐,精密機床、化工又離不開芯片、人工智能等尖端行業的支撐……
這個鏈條,反過來也成立,芯片、人工智能等尖端行業,也需要更低的產業端作為市場,否則東西做出來賣給誰去?
在這個博弈關係中,高端產業是生產商品的製造商,低端產業則是購買商品的市場,也即商品與市場的博弈。
商品可以影響市場、培育市場,但市場卻可以決定商品的生死。
這就是美國對中國的芯片、航天、通訊、人工智能等先進產業進行制裁時,中國反而在這些領域取得快速突破的底層邏輯。
有龐大的中低端產業作為市場牽引、作為培養皿,高端產業自然會蓬勃發展。
即便不制裁,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始終堅持不合理的定價機制,導致其壟斷的高端產品價格畸高,為了節約成本,中國也必將向這些高端產業發起衝擊。
最典型的,就是盡人皆知的盾構機,還有家電、汽車、液晶面板、計算機等等,只要中國打破西方國家壟斷,價格就會回歸本來該有的位置。
我們不是發達國家粉碎機,我們只是將發達國家炒得虛高無比的高端工業品價格打回原形。
如果將製造業理解為一個封閉的池塘,低端產業就好比浮游生物,中端產業就好比小魚小蝦,高端產業就好比大魚。
沒有大魚,但只要有足夠的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自然就會誕生新的大魚。
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浮游生物和小魚小蝦,大魚遲早會被餓死。
美國人的本意,就是讓中國當浮游生物,頂多當小魚小蝦,可看到中國要培養自己的大魚,並且開始與全世界的浮游生物、小魚小蝦形成新的生態系統,美國才開始推動與中國的脫鈎斷鏈。
這種行徑,從本質上說,就是對池塘生態系統主導權的爭奪。池塘就一個,浮游生物、小魚小蝦就那麼多,能夠供養的大魚也就那麼多。
在平等競爭的情況下,應該是哪條大魚能夠更好地回饋浮游生物、小魚小蝦,更有利於池塘生態系統的發展,就應該保留哪條大魚。
但美國人不這麼想,所以他們試圖將我們孤立於世界貿易體系之外,我們則始終堅持更深更廣的對外開放,始終堅持與世界大池塘融為一體。
扯得有點遠,回到美國。
正是在產業生態的影響下,美國去工業化的負面效果,逐步擴散到美國並不想轉移的產業,尤其是對中、低端產業依賴更加嚴重的軍工領域。
以美軍實力的代表航母為例。
美軍當前總共有11艘航母,其中10艘尼米茲級,1艘福特級。
尼米茲級航母為美軍第二代核動力航母,滿載排水量從早期型號的9萬噸增加到後期的10萬噸。其首艦尼米茲號於1975年5月正式服役,剛好與校尉同齡。
我們知道,複雜武器系統的設計壽命一般不會超過30年,航母比較特殊,尼米茲級的設計壽命為50年。也就是說,尼米茲號馬上達到退役年限,其後續的9個兄弟,也將陸續面臨同樣的問題。
下面列舉一下美軍10艘尼米茲級航母的服役時間、服役時長和預期壽命:
1.尼米茲號,舷號CVN68,1975年5月服役,服役將近49年,預期壽命還有1年多;
2.艾森豪威爾號,舷號CVN69,1977年10月服役,服役46年多,預期壽命不到4年;
3.卡爾·文森號,舷號CVN70,1982年3月服役,服役接近42年,預期壽命8年;
注:美國航母大多用總統名字命名,但卡爾·文森號不是。卡爾·文森是美國任職時間最長的眾議員,長期參與國防和海軍事務,被譽為美國的兩洋海軍之父。
4.羅斯福號,舷號CVN71,1986年10月服役,服役37年多,預期壽命13年;
5.林肯號,舷號CVN72,1989年11月服役,服役34年多,預期壽命16年;
6.華盛頓號,舷號CVN73,1992年7月服役,服役32年多,預期壽命18年;
7.斯坦尼斯號,舷號CVN74,1995年12月服役,服役28年多,預期壽命22年;
注:這是美國現役航母中第二艘沒有用總統名字命名的航母。斯坦尼斯是美國著名參議員,主張大力發展海軍,被稱為美國現代海軍之父。
8.杜魯門號,舷號CVN75,1998年7月服役,服役23年多,預期壽命27年;
9.列根號,舷號CVN76,2003年7月服役,服役20年多,預期壽命30年;
10.布殊號,舷號CVN77,2009年1月服役,服役14年,預期壽命36年。
此外,美軍第三代核動力航空母艦福特級的首艦福特號,舷號CVN78,2017年7月服役,剛剛服役6年,預期壽命44年。
可以看到,美國的航母年齡分佈,雖然存在前緊後鬆的現象,但大體是合理的。
至於前緊後鬆,可以視為航母更新換代的正常現象。新型號剛研製成功,總會抓緊時間多造幾艘,盡快完成更新換代;而到下一輪更替時,原來的新型號已經變成老型號,自然要盡量少造。
根據美軍航母的三三制原則,三分之一執勤、三分之一訓練、三分之一維護,訓練模式的航母也隨時可以轉換為執勤作戰模式。也就是說,美軍平時有6-8艘航母處於待命狀態,隨時可以投入戰爭。
前提是美國的軍工產業能夠跟得上。
當前美國只有三個具備航母大修能力的船塢,而尼米茲級航母普遍老化,維護週期加長,經常需要整裝填核燃料、更換主軸這樣的大活。
比如華盛頓號,從2017年開始返廠大修,重新裝填核反應堆和翻新部分設備,耗時長達6年,比原計劃足足晚了兩年,直到2023年5月才重新入列。這個時長,甚至都超出了新造一艘尼米茲級的時間,當然,這是跟以前的美國比。
這充分說明,美國造船工業的整體衰退,不僅是船塢數量有限,更是工廠管理水平、工人技術能力的衰退,以及相關產業鏈配件生產能力、生產質量的下降。
造船工業衰退,體現到航母上,就是正在維護的航母遲遲不能返崗,正在執勤的航母遲遲不能返廠,這又加劇了執勤航母的老化速度,使得對它們的維護保養更為困難。
這是一個相互影響、逐步惡化的過程,截至目前,美軍看似能夠同時部署6艘以上的航母,但大多帶病工作,根本達不到理想的作戰狀態。
比如這次參與中東執勤的福特號,號稱美國最新的第三代核動力航母,也是美國首架配備電磁彈射系統的航母。
因為服役最晚,福特號變成了理所當然的救火隊員。從2023年5月正式進入任務狀態後,已經先後三次推遲返港休整時間。
一次任務就半年多,就算航母頂得住,水兵們也頂不住。
而作為美軍航母未來的希望之星,福特號本身就是美國去工業化的直接犧牲品,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
由於美國重型工業的整體衰退,福特號從服役那天起就故障不斷,甚至不得不拆除另一艘在建的福特級肯尼迪號的零部件來維持運轉,導致肯尼迪號遲遲不能下水。
別人是出道即巔峰,福特號是出道即掉坑,肯尼迪號則是還沒出道已經掉坑。
更要命的是,被吹上天的全球首例電磁彈射系統故障率高達1/400,也即起降四百次就會出現一次故障。在高強度的作戰中,就算飛行員敢飛,彈射系統也沒法維持長時間的正常運轉。
因此,讓身心俱疲的福特號及其官兵,跑到中東嚇唬嚇唬哈馬斯、胡塞武裝問題不大,但如果真要跟伊朗這樣的中型軍事強國幹一架,搞不好永遠都沒機會回去休整。
這也是眼見得中東局勢越來越緊張,美國人反而把最新的福特號調走、把老邁的艾森豪威爾號獨自留下來挑大樑的重要原因。
說白了,艾森豪威爾號出點岔子,美國人還能從型號老舊、設備老化等方面找理由,福特號要是被人幹一傢伙,美軍就連底褲都被扯掉了。
正是因為工業拉胯,美軍航母就跟其他大型主戰裝備一樣,出現了普遍性的青黃不接:尼米茲級進入退役高潮,但替代品福特級卻遲遲頂不上來。
現在的美國,只有一個具備航母生產能力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當初承建的福特號,雖然毛病一大堆,好歹八年就下水了,現在承建的第二艘福特級肯尼迪號,卻是從2011年開建到現在都沒完成。
儘管有拆肯尼迪補福特的客觀原因,但也正說明,福特級的設計方案,包括各種配件,本身就存在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形成了成熟的生產線,第二艘航母,怎麼不比第一艘建得更快、更好。
這是工業整體衰退帶來的系統性問題,不是哪個環節、哪種材料、哪個配件、哪個部門、哪種技術出了問題,而是全鏈條、全系統都在出問題。
想想美軍航母至關重要的攔阻索都是偷偷摸摸從中國採購的,可知美國的工業體系已經衰敗到了何種程度。
除了工業層面的拉胯,美軍的全核動力航母構成,其實也並非最佳方案。
因為相比常規航母,核動力航母的維護保養不但投入巨大,而且需要耗費更長的時間,其備勤率要遠低於常規航母。
關於這一點,在中國的航母構成上,應該引以為戒。核、常混搭的方式,應該優於全核方案。
回到美國,可以預計,未來的二、三十年,依然是美國海軍實力的衰退期。性能良好的現役航母還會繼續減少,福特級短時間內肯定頂不上來。
就此而言,胡塞紅海打以雖然開啓了美國海上霸權的瓦解之路,但美國海上霸權的全面瓦解,應該還在十年之後。
因為十年之後的藍星,才有可能誕生一支能夠與美國海軍全面抗衡的全球性海軍。
三、戰爭動員能力嚴重不足
對絕大多數國家來說,戰爭動員專指國內。
但美國不同,因為美軍習慣群毆。即便對手實力非常有限,美國人也會糾集好大一幫子盟友。一來壯大聲勢彰顯正義性,二來也可以分擔戰場壓力。
因此,美軍現在的戰爭動員能力不足,分別體現在國內、國外兩部分。
國內部分不用多說,既然美軍不能很好地解決為誰而戰問題,自然也就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戰爭動員。
在這一點上,美國的情況,甚至比俄烏衝突中的俄羅斯還嚴重。
俄羅斯攻打東烏,好歹還能從歷史、民族等方面找點理論依據,能夠搞部分動員。即便如此,俄羅斯徵兵的重點,也只能放在偏遠地區,卻不敢對莫斯科、聖彼得堡等大城市下手。
因為大城市的年輕人生活條件更好、眼界更加開闊、社會關係更加複雜,強徵他們,沒准就會引發嚴重的動亂。
相比俄羅斯,對於徵召士兵萬里迢迢跑到中東送人頭,美國更加難以自圓其說,根本無法進行國內動員。
這就決定了,美軍對中東的軍事干預,注定只能是一場小規模戰役、傷亡有限的戰役。
同時這也決定了,美國更加依賴盟友。
只是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自助者天助之、自棄者天棄之。
衰落中的美國、衰敗中的美軍,就面臨從被人爭著錦上添花到現在需要雪中送炭卻無人搭理的窘境。
同樣是維持中東秩序,1990年的海灣戰爭,美國很輕鬆就拉攏了39個國家,讓他們分擔了近30%的兵力。雖然海灣戰爭幾近零傷亡,盟軍的炮灰作用沒有發揮出來,但近千億美元的軍費,美國人自己只出了20%,其餘均由盟國承擔。
但到這次針對胡塞武裝的繁榮衛士行動,美國人已經搞成了繁榮衛士笑話。
去年12月19日,美國宣佈,組建十國聯軍進行紅海護航,除了美國,還有英國、巴林、加拿大、法國、意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和塞舌爾。
就在校尉忙著在地圖上找塞舌爾時,各種搞笑的消息都出來了。
法國、意大利、西班牙三個歐洲老流氓明確表示,他們會視情派軍艦到紅海護航,但不接受美國人的指揮,當然也就不屬於繁榮衛士行動。
加拿大、荷蘭、挪威表示積極參戰,並且要派最精銳、最頂級的參謀人員,然後各自派了幾個大爺過來。
可憐巴巴的巴林蹲在波斯灣深處沒敢吭氣,因為美軍第五艦隊就駐紮在巴林。
到最後,也就是美國曾經的親爹、現在的乾兒子帶英,看在兩度父子情緣的份上,派了一艘軍艦參加,算是美軍唯一得到的實質性幫助。
可這是大英帝國的大局觀,一線官兵表示干我球事。
於是需要英軍掃雷時,英軍兩艘獵雷艦便在碼頭邊上相撞。
這一撞真是妙到毫巔,一是力度合適,不大不小,既逃避了任務,又沒把船撞沉導致人員傷亡;二是地點合適,就在碼頭邊上,撞完就可以上岸休息。
正因十國聯軍太過拉胯,跨年以後,美軍再次宣佈,咱們的隊伍發展壯大了,足足有二十多個國家。
不過這二十多個國家,美國只明確了兩個,澳洲和希臘。其中希臘出了艘軍艦,澳洲出了個名字,為了保護這個神聖的名字,袋鼠還增配了一個加強參謀班——足足11個人。
你可別嫌少,相比挪威的10個人、加拿大的3個人、荷蘭的2個人,袋鼠已經很給力了。
有人可能會追問,不是二十餘國嗎?怎麼連美國在內也只公開了十二個國家。
美國人說了,還有八個以上的國家不便公開身份。
也就是說,這八個國家要不根本不存在,要不連名字都不肯出。
更為致命的是,美國這次組建聯軍,除了被深度綁架的巴林,沒有得到任何中東國家的呼應。
這可是發生在中東的戰爭!
相比之下,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不但拉攏了北約與歐洲盟友,還得到了沙特、土耳其、敘利亞、阿曼、阿聯酋、卡塔爾等主要中東國家的支持。
這種改變,既有美國實力下降、號召力下降的原因,但也隱藏著一個重要的變化。
那就是自海灣戰爭以來,美國對中東的干預越深,美國與中東的矛盾就越深。
尤其是以去年3月份的沙伊復交和10月份的中東打以為標誌,中東的主要矛盾,正在由中東國家內部的宗教矛盾、民族矛盾、領土矛盾,轉變為中東國家與以色列及其背後的美國之間的外部矛盾。
中東打以,看起來打的是以色列,其實瞄的是美國,是典型的隔山打牛。以色列所受到的壓力,都原原本本甚至變本加厲地傳導給了美國。
如果不是中東,如果不是充滿猶太人和美國人原罪的巴以衝突,美國人再衰落,也不會被搞得這麼狼狽。
這也是校尉一直強調的,構建世界反美統一戰線,一定要從中東開始。
因為這裡才是遭受美帝荼毒最為嚴重的地區,因為這裡才是民間反美情緒最為激烈、反美群眾基礎最為扎實的地區。
相比我們國內烏央烏央的美分、精日、公知、買辦,中東的思想領域要純粹得多。
這就是宗教帶來的區別吧!
對虔誠的信眾來說,世界更簡單、邏輯更粗暴,雖然這會帶來更多的極端思想與暴力基因,但在面對美國時,他們也會變得更加勇敢。
胡塞武裝也罷、哈馬斯也罷、真主黨也罷、伊拉克游擊隊也罷,便都是這種思想溫床的產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