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稱」作戰一直是近年來台當局鼓吹的一種作戰,當然美國人對台軍這種作戰理念很支持,尤其是從2020年拜登上台後,美國對台軍售的模式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不再像之前那樣向台當局軍售大而貴的軍備,而是改為小而精的軍備。
近年來,美國和台當局正在著力踐行這一種作戰理念,試圖通過「不對稱」或「非對稱」的方式來應對解放軍,畢竟兩岸的軍事實力差距太大,在台灣看來,可能「非對稱」是最好的作戰理念。
不過美媒發現了一個問題:儘管美國和台當局確認了所謂的「非對稱」的作戰理念,但台當局依然在防務問題面臨著一個非常大的困境:說到底,「非對稱」作戰就是一種防禦理念,它只能讓台當局盡可能地延長戰事,並不能改變最終的結果。而且台軍設想的「非對稱」作戰理念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延長戰事而等待美軍的到來,但問題的關鍵是美軍是否會來?
所以台當局在執行所謂的「非對稱」理念時出現了美國認知的偏差,他們依舊在建造或從美國採購一些大型武器,試圖在制空權與制海權方面與解放軍一較高下。美國《外交》雜誌還認為,美軍在評估與解放軍在台海展開全方位、多領域的爭奪時都認為自己會特別吃力,甚至會力不從心,更不用說台灣了。所以現在台灣正面臨著一個困境:「非對稱」可能是最佳的防禦作戰理念,但它的目標只是延長衝突時間,而並非結束衝突,更不會改變衝突的最終結果。下面就來看一下台軍作戰新思維的困境。
(一)近年來台當局一直在提倡所謂的「不對稱」作戰理念,根源來自於李喜明
「非對稱」或「不對稱」的作戰理念,是近年來台當局口中經常說的幾個字,美國國內的專家智庫學者也是極力向台當局推銷這種作戰理念。「非對稱」作戰理念主要出自台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在退役後出的一本書——《台灣的勝算》。在這本書中李喜明是極力鼓吹「非對稱」作戰,他認為兩岸的軍事實力差距已經非常大,隨著解放軍在軍事領域的投資和成就越來越高,台灣很難再與解放軍做直接的交鋒,最佳作戰方式恐怕就是打造一支「非對稱」的戰力。
在這本書中李喜明在分析解放軍對台作戰會如何進行時,還特別提到了「區域拒止」戰術,他認為這是解放軍為嚇阻美軍戰時介入台海而打造出的一種成功戰術,通過大量的反艦導彈嚇阻美軍航母的靠近,並讓後者遠離戰時的台海戰區,目前「區域拒止」戰術依舊在不斷地提升。
李喜明認為,「區域拒止」就是解放軍「不對稱」戰術的成功應用,避免與美軍直接爭奪西太平洋的制空權和制海權,而是用成本更低、見效更快的導彈來削弱美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所以李喜明認為,台軍應該學習這種思維,打造一種「非對稱」作戰理念。
那麼如何打造呢?李喜明認為,台軍不應該再把錢花在昂貴的戰機、軍艦、坦克上,因為這些武器看起來很拉風,但真到了台海作戰時存活率很低,瞬間就會變成廢鐵。所以台軍應該發展導彈、無人機、各類防空導彈等小而精的武器,不要和解放軍去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而是嘗試去削弱對方的制空權和制海權。
李喜明還提出了所謂的「豪豬戰略」,他在書中駁斥「一旦解放軍登陸,就立刻投降」的言論,他認為即使有這種想法也不能說出來,這只會降低台軍的作戰意志和抵抗預期。相反台軍應該建立層層防線,並依託台灣複雜的地形和城鎮與解放軍做周旋,從而把台灣打造成一個「豪豬」,併發揮所謂的「嚇阻」作用。
看到李喜明在這本書中陳列的內容,估計很多熟悉台海局勢的朋友都會感到很熟悉,這不是近年來台當局和美國一直在鼓吹並踐行的一些作戰理念嗎?
據稱李喜明的這本書出爐後,美國人和蔡英文都很重視。不過李喜明的這一作戰理念在台灣島內,尤其是台軍方內部也受到了不少的質疑,他們認為這種作戰理念是很糟糕的,是一種很保守、單純的防禦作戰,是把制空權和制海權拱手讓給解放軍,這一後果是很嚴重的。
不過儘管面臨爭議,從拜登上台後的美國對台軍售內容看,基本上是在依據「非對稱」作戰理念向台出售武器,尤其是俄烏衝突爆發後,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從現實角度分析,烏克蘭替台當局成功踐行了一次「非對稱」作戰,在開戰之初,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非常少,沒有坦克,更沒有戰機和防空系統,只有一些「毒刺」導彈、「標槍」反坦克導彈和一些無人機。但烏軍愣是憑借著這些武器扛住了俄軍對基輔的攻擊,而且這些武器也讓俄軍的直升機、坦克確實損失慘重。
此外,隨著西方向烏克蘭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防空系統,在沒有先進戰機的背景下,烏克蘭依舊在削弱俄軍的制空權,同時烏軍研發的無人艇和一些反艦導彈更是把俄黑海艦隊逼離烏克蘭海岸遠遠地。這是變相地削弱了俄軍的制海權。
看到這一幕,美國似乎更堅定了讓台軍去效仿烏克蘭打一場「非對稱」戰爭,所以過去他們一直在向台當局出售「標槍」、「毒刺」、「海馬斯」等經過烏克蘭戰場實戰檢驗而成功發揮「非對稱」作戰的武器,同時台軍方也開始研制攻擊型無人機。之前甚至還曝出這麼一件事:「美台商會」的會長稱拜登一度想取消台軍的F-16V訂單,具體原因他本人沒有說。不過有一種猜測認為,拜登可能認為F-16V戰機對台軍作戰沒有任何用,倒不如去買一些「非對稱」的武器。不過從美台「非對稱」作戰的理念以及一些實踐看,顯然這很值得警惕。
(二)台軍似乎並不看重「非對稱」作戰,因為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更不會改變最終戰局
不過台軍的「非對稱」理念真的無懈可擊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從李喜明的作戰理念遭到台軍方內部質疑就可看出。而就在島內1月13日正式選舉投票前,美國《外交》雜誌曾經發表了這麼一篇文章:無論是贏得選舉,在5月份之後上台,他都不得不面對台軍的防務困境。從現在來看,顯然賴清德要做好準備面對這一困境的準備。
美國《外交》雜誌在文章中寫道:「豪豬」戰略很早就被美國和台當局認為是當下最符合台軍的作戰理念,該戰略似乎能夠讓台當局利用台灣獨特的島嶼地理環境創造出一種局部作戰優勢,但台當局以及台軍方內部自始至終並未完全接受這一種戰略,因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
2017年時任台軍「參謀總長」的李喜明提出了一種「整體防禦概念」,正式把「豪豬」戰略編入台軍的防禦學說。與台軍過去的軍事學說不同,這種作戰理念建議台灣放棄與解放軍爭奪制海權和制空權的計劃,採取更具成本效益和防禦性的方法來「挫敗」對方的進攻。這也可以看成是李喜明「不對稱」作戰理念的一個源頭。
「整體防禦概念」是一種「拒止威懾」戰略,它將不對稱概念納入各級軍事行為,包括訓練、部隊結構、指揮和控制以及後勤。它從現實角度承認台灣已經不具備與大陸進行直接正面軍事爭奪的能力,它還認為大型武器系統和固定基礎設施將在戰事開始時被摧毀。為了在兩岸衝突的早期階段幸存下來,該作戰理念規定台軍應該盡可能訓練並使用可生存和移動的武器,即所謂的「不對稱武器」。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隨後李喜明又逐步提出了所謂的「非對稱」作戰理念,這主要反映在他的《台灣的勝算》一書中。後來美國人也很看重這一戰略,美國CSIS在做完台海兵推後,也極力鼓動台當局接受這一作戰理念。而蔡英文也很看重並推動這一作戰理念,她在很多公開場合都提到要走「不對稱」作戰。儘管台當局喊得非常響,但美國《外交》雜誌認為,台軍方在現實中似乎並未完全認可這一作戰理念。
台軍方在2021年出爐的「4年防務報告」中僅僅提到了要發展「不對稱」的作戰能力,但沒有提到「不對稱」戰略,這可是一個很大的區別,這或許暗示:台軍只會根據這一理念打造戰力,但戰時未必會這麼去做。而且這份報告還提出了所謂的「堅決防禦和多域威懾」,目的是要尋求空中優勢和海上控制。如果按照這一理念作戰的話,那就標誌著台軍方還是想和解放軍做機對機、艦對艦、士兵對士兵的直接對抗。
2023年4月,五角大樓曾經發生了大規模的機密文件洩露事件,其中洩密文件中涉及了美國軍方對台灣軍事準備的評估結果:在與解放軍作戰時,台軍無法獲得優勢,按照台軍方所設定的作戰方略,即使是美軍,恐怕也很難在台海與解放軍做全方位的對抗。
美國的軍事觀察者邁克爾·亨澤克表示:台灣很有可能已經放棄了他們的「不對稱」作戰理念的打造,他們正準備試圖讓台軍直接和解放軍作戰。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認為:台當局只是不斷重復要「不對稱」作戰,而台軍方對此似乎很抵觸,他們還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法。
美國《外交》雜誌表示:現在很難判斷台灣是否真的放棄了「不對稱」作戰,也很難判定他們是因為什麼而不看好「不對稱」戰略,但這種「不對稱」戰略從一開始可能就面臨著一種現實作戰的悖論。
該文章首先表示:首先美國和台當局對「不對稱」作戰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同,「不對稱」一詞並沒有準確的定義,許多專家總是把「不對稱」等同於小型和機動武器系統,但其實在過往的戰爭中,兩支對立的力量很少有機會打一場「對稱作戰」,如果二者實力相當的話,任何一方在作戰前都會做仔細的評估,從而三思而後行,只有當一方認為自己的實力超過對方時才會考慮開戰,當然不排除也有個例。不過這不是「不對稱」作戰理念出現矛盾的根源。
台灣和美國對解放軍攻勢認知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所謂的「不對稱」作戰是針對解放軍直接「武力收台」而作出的選項,而華盛頓就特別關注這一場景,甚至而言,他們只關注這一場景。
而台軍的認知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認為解放軍對台作戰的選項有很多,例如封鎖台灣、「灰色地帶」行動,這些都是解放軍的選項。而且對台軍而言,他們目前所面臨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解放軍的「灰色地帶」行動,而要應付這一行動,顯然「不對稱」武器是做不到的,只能通過常規武器去應對,例如解放軍的艦機展開繞台行動時,台軍最終需要出動的並不是防空系統,而是軍艦和軍機做跟監。
此外,台軍還認為,普通台灣民眾和士兵對所謂的「非對稱」武器和作戰理念並沒有直接的感知,而解放軍「灰色地帶」行動對台軍的軍心打擊力度很大,所以台軍方認為,還得發展常規武器,也只有常規武器才能夠提振台軍的軍心。所以儘管蔡英文表示要發展「不對稱」戰略,但她和台軍方還是建造了萬噸玉山艦。
美國《外交雜誌》還提到了更關鍵的一點:台軍方無法確定美軍戰時是否會來。其實所謂的「非對稱」作戰說到底就是一種防禦政策,只不過對實力較弱的一方而言是一種最佳防禦政策。它的主要目標似乎是盡可能地拉長戰線和時間,換句話講,是要台軍盡可能地打下去,不至於一打就潰,從而盡力等到外部援助的到來或介入。
不過最關鍵的就是後者,戰時外部援助能進來嗎?美軍會介入嗎?當台軍方看到解放軍兩次環台軍演以及航母快速發展後發現,一旦戰時台灣島被封鎖的話,美國的軍事援助能進來嗎?在解放軍的潛艇、導彈、五代機所組成的「區域拒止」戰術面前,美軍會為了台灣而冒風險做強行突破嗎?想到這一點,台軍方恐怕心中又沒底了,如果美軍連戰時突破解放軍封鎖的可能性都存疑的話,更不要說做戰時介入了。
而且台軍還發現了一種情況:解放軍過去雖然發展以導彈為核心的「區域拒止」戰術,但近年來同樣不也發展航母嗎?這看似矛盾,中間折射的卻是由削弱美軍制空權和制海權向爭奪空優和海優的轉變。
此外,烏克蘭在使用「毒刺」、「標槍」等武器扛過俄軍對基輔的進攻後,最後不還是向西方尋求戰機和坦克。而台灣島顯然不具備烏克蘭的地理條件,在層層封鎖和美軍不介入的背景下,如果單純依靠「非對稱」武器制勝顯然很不現實,畢竟兩岸的實力差距太大。
在此背景下,台軍的作戰理念很難堅持「非對稱」,因為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場無法改變最終結局的防禦理念,所以他們還得尋求「直接對抗」,但「直接對抗」的結果對台軍而言同樣也很糟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