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版圖與地區安全

張文木

一 通論

地緣政治版圖的對稱型破碎是大陸政治大規模持久動蕩,以及由此產生的某種文明失傳的主要原因。比較四大文明古國,最先毀滅的是位於地緣政治版圖破碎地帶的中亞巴比倫文明;同樣也正是地緣政治版圖的對稱型破碎才使歐洲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策源地。

大版圖,尤其是具有主體板塊的大版圖國家之所以有較久的歷史,並不在於它們的擴張能力,而在於它們深厚的防禦能力。俄國是世界各國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因而也是戰略防禦縱深最廣大的國家,這一特殊的地緣政治特點使俄國在世界各國中成為防禦而非進攻能力最強,因而幾乎是打不垮的國家。

歷史表明,大規模國際戰爭較少的地區,是像亞洲、北美洲這樣一些具有主體地理板塊的地區。

二 比較:歐洲與亞洲

如果說,公元800年幾乎將歐洲統為一體的查理大帝,其對歐洲的貢獻可比作中國的秦始皇,那麼其斷送歐洲未來的三個孫子的罪過則不會輕於中國的汪精衛。公元843年將歐洲一分為三的《凡爾登條約》,為歐洲大陸的地緣政治深埋了一個極難修復的破碎性的根基,這又反過來為處於歐洲大陸邊緣的小島英國最終成長為世界大國提供了天然的地緣政治條件。這一點可以從中國在亞洲的主體板塊使島國日本不可能成長為英國那樣的世界大國的歷史結果以及日本歷次要肢解中國的企圖中得到反證。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公元843年歐洲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用一紙《凡爾登條約》將歐洲大陸版圖一分為三後對歐洲帶來動亂不斷的歷史,就會認識到1979年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實施及其勝利,對中國和亞洲的和平發展,對整個亞洲的穩定有著無論怎麼估計都不會過高的深遠意義。不然,目前位於南中國海所有國家間的戰略平衡就會被破壞,不僅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甚至馬六甲海峽都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穩定形勢,我們今天解決台灣問題的難度也會大幅度增加。

三 比較:南亞次大陸

現代印度的南亞主體性大陸板塊是不幸為英國百年佔領的後果。歷史上印度的古「長城」多建在國內,這樣的國中之「國」可數百計,被圈出的地盤沒有中國一個縣城大。而中國唯一的一道長城是在國家北疆延伸。如果說公元843年的《凡爾登條約》使歐洲在成長之初就得了「粉碎性跟骨骨折」,那麼,同期的印度則一直是帶著「粉碎性盆骨骨折」蹣跚爬行。比較歐洲和印度,中國數千年版圖只有邊疆盈縮而最終沒有出現內部器質性裂變。與近代印度不同,近代中國受到的只是外傷,外傷觀瞻不雅但不傷根本。■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