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是熱戰。
因為如果是綜合戰,那其實早就開始了,不是這篇要討論的重點。
事實上,在中美兩國無數次沙盤推演後,現實展現的結果是妥協和最認為「可控」的,拜登政府制定的策略當前依然受限在「競爭」而非「戰爭」,只是人類其實並不靠譜。
因為中美俄三國,從政府到民間,對於「戰爭」的理解,就是不同的。
就像戰術核武器的使用自始至終就在俄羅斯的選項裡一樣,在這一點上,美俄高度一致,美國的衛星每天都盯著俄羅斯的井蓋有沒有異常,但它不會花那麼多資源去觀察中國。
因為它知道中國不會這樣,但俄羅斯本身就會,而不是中國人理解的「不可能」。
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核武器的認知僅限於寬泛的五個字:
「核戰爭打不得」。
因為我們理解不了,也想像不到,我們是有底線有道德。
我們以為自己很瞭解俄羅斯人,美國人,其實,中國人是最封閉和保守的思維方式,當然也是最善良的。
對於做了上千次核試驗和多次使用核武器的美俄來說,戰術核武器的使用僅僅只是一種武器而已,與真正的「核戰爭」概念有本質的區別。
也就在這一點上,雙方都有無數的香腸可以切,因為他們的理解和我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不然,俄烏戰爭開始的時候,國內絕大多數專家學者也不會都打臉了。
什麼是戰爭?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最大的政治表現形式。
一戰之前,沒有多少人相信會有人用戰爭的手段破壞經濟。
美國和蘇聯都覺得阿富汗不堪一擊。
朝鮮戰爭聯合國軍來勢洶洶,因為根本不相信中國人民解放軍那幾桿槍能幹什麼。
戰爭的起因和結果,往往出人意料,並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雖然表現出諸多偶然,但更多卻是歷史的必然。
在一種「囚徒困境」下,每一方的動作都決定了對方的反饋,以至於雙方可供周旋的幾率越來越小,當雙方都已經在懸崖邊上,無法預判對方行動時,「先下手為強」的念頭可能就是一場悲劇的開始。
我們需要理解的全方位的戰爭,不是玩紅警那樣兩軍擺開先進武器簡單對轟,誰先進誰贏,而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
而且,現代戰爭決定性的因素,不是武器,是人。
這兩年美國學界、智庫對中美之間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做了詳盡深刻地分析,對代理人戰爭、中美直接對戰、美日澳聯盟作戰、局部戰爭、全面戰爭、核大戰等諸多戰爭形式進行了極為嚴謹地推演。
正是因為幾乎所有的推演結果都沒有絕對獲勝把握,所以,競爭戰略才最終擺在台前。
換個說法,這是美國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並確定損失很大的情況下的「中策」而已,戰爭選項一直都在「餐桌上」。
自始至終,戰爭的可能性都很大,並且,概率還在不斷加大。
這一點,除了兩國老百姓沒那麼清楚,有關方面一直都很清楚,也是按這個來實戰準備的。
美國(或者背後決定性的資本利益集團)在亞洲各地的佈局、軍備的採購和競賽、外交經濟的配合、盟友的協調,一步一步從未停止。
而我們,從來都是為了同時打贏三場局部戰爭準備的。
所以,大家只是不願意去往那個方向想,總是抱著僥倖的心理,希望一切不會發生,但它本身就是個事實:
戰爭不可避免。
這個宇宙的邏輯,基本就是,如果你一定要那麼想,大概率事情就會往那個方向推進。
四年前,武統甚至沒多少人提及。
三年前,大家覺得核武器使用的說法就是個笑話。
根本就沒人往那方面想,但看現在,世界是怎樣的?
這些話,2019年的時候就開始寫,五年後,除了戰爭概率在不斷增大之外,除了人類最質樸的良願,我看不到任何轉圜的餘地。
之所以民主黨政府還是主推競爭戰略,是因為經過它們極為精確地分析,會篤定地認為,就算是公平的競爭,美國也有足夠多的條件可以戰勝中國,暫且不用動用戰爭,先準備著。
你看,AI、戰力、房地產泡沫,多樂觀。
就連現在的swift系統、包括互聯網網絡,其實都是「戰術核武器」,因為一踢出去,一拔網線,我們這種外向型經濟就可能面臨崩潰。
其實美國藏了很多「秘密武器」,當然,是它們認為的哈。
該怎麼說呢?
我是覺得,這樣挺好,在某些方面,我們最好還是多暴露些問題,讓他們覺得中國問題多是好事。
就好像在LOL高手對決裡,有的選手會「賣血」換擊殺。
但其實,大家看美國對TikTok的吃相,會覺得美國真的能「競爭」過中國嗎?
只要有規則的地方,就算是有「黑哨」的情況下,不說美國,美西方,能競爭過中國嗎?
在沃德出版的新書《決定性十年——戰勝中國的美國大戰略》裡,系統對拜登政府的十年競爭策略進行瞭解讀。
美國總統拜登公佈的2022年10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他指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競爭,面臨《決定性的十年》。拜登宣佈,未來幾年美國面臨的壓倒性挑戰將是超越中國並遏制俄羅斯。在這份長達48頁的報告中,拜登提到,中國不但有意圖,也愈來愈具備能力,足能改變國際秩序,使全球競爭變得對中國更為有利。
美國新銳地緣政治學者喬納森·D.T.沃德在《決定性的十年:美國戰勝中國的大戰略》一書中赤裸裸地提出,要在包括經濟、外交、軍事與意識形態等多個領域建立「民主兵工廠」,在劍指中國的同時,危言聳聽地強調這場國家競爭關乎美國存亡。
他是美國防部對華戰略專家,這裡有幾句話,「如果只在三兩個領域佔優,我們仍有可能全盤皆輸,但如果盯緊關鍵領域,就能贏下整場競爭。」
他還說,「需要強調的是,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航天科技等先進技術本身並不能創造優勢,只有將其融入更廣泛的工業、軍事和經濟基礎之中才能釋放巨大潛能。」
真正吹泡沫的人非常清楚自己在幹什麼,只是看泡泡的人不知道。
從TikTok的命運中,我們能一眼看到,「戰略競爭」失敗後的必然結果將是什麼。
因此,我覺得現在的狀況並不是多麼不好,相反,非常好。
我們對卡脖子的突破,並非越快越好,因為突破太大的時候,也大概率就是戰爭將到來的時候。
我們既不需要搞什麼厲害了我的國,也不需要妄自菲薄,我們需要對整體情況非常瞭解,對呈現形式進行梳理。
有些目的和成績,不能再對外展示;而有些不足,我們反而需要展示出來。
這本身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篩選。
真正的武功,是為了殺人的,不是為了好看的。
不出手,出手一擊必殺,等待的就是對手的戰略失誤。
我非常贊同張召忠將軍說的那句話:美國僅需一場錯誤戰爭,超級大國從此將會衰落。
我們或許面對的是美國傀儡代理人的戰爭消耗,但是,如果真逼我們被迫捲入戰爭,那我們絕對不能讓美國置身事外,必須要拉它下水。
在中國的周邊,我們的戰略應該是:不允許出現「代理人戰爭」,要出現,就必須是中美對壘。
因為只有如此,美國才不敢隨意做出戰爭的決策,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才會晚一點到來,為我們的發展贏得足夠的時間。
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主動和被動之間,結合時機去決定,而非只有被動這一條。
我們不能在對手希望的時間、希望的地點和希望的對手捲入一場戰爭,而是應該像毛主席說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這場必將到來的事關中美的局部戰爭,並沒有我們想象和理解的那麼可怕,中國人不惹事但從來也不怕事,要戰略競爭是最好的方式,這反而對中國是次借力改變積弊的機會,要熱戰也沒問題,那便是歷史週期必然性的更迭。
只需要認真做好自己的事,做好準備就行。
可控、必勝。
想起自己之前做的一些研究判斷,說過的一些不為人理解的話,一路走來,很多既經得起時間檢驗,也對得起自己良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