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突然的消息,4月7日,IDF(以色列國防軍)突然宣佈從加沙南部撤走了大部分地面部隊,只留下一個旅的部隊看住中部的「納扎里姆」走廊,也就是加沙南北的結合部。
這是繼去年年末的北部大撤軍後,IDF在加沙進行的第二次大撤軍。
這樣一來,整個加沙地帶就只剩下兩個旅,除了中部走廊的933旅,還有在海岸地帶的401旅,是開戰以來兵力密度最低的時候。
按照此前在北部撤軍的標準流程,是先宣佈完全控制北部,剿滅了當地的哈馬斯,再撤退的,而這次突然就撤了,什麼預兆也沒有,什麼流程也沒走,故而讓外界相當震驚。
關於事情的真相,外界有四種主流說法,包括:「西方施壓說」、「防禦伊朗說」、「進攻拉法說」和「扛不住了說」,到底哪種說法更接近真相呢?
第一種:西方施壓說
西方對內塔尼亞胡的施壓大半年來一直在進行,但真正大規模高強度施壓要到今年3月中旬。
3月14日,民主黨領袖舒默就公開要求內塔尼亞胡下台,然後是拜登政府在3月25日的安理會停火提案中投了棄權票,讓決議得以通過,這被視為一個重大信號–民主黨已經受夠內塔尼亞胡帶來的負面影響了。
而4月初,更是發生了令西方震驚的「世界中央廚房」事件。
事情是這樣的,在美國投了棄權票後,惱怒的內塔尼亞胡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拒絕全部搭載救援物資的卡車進入,尤其是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的物資。
眾所周知,加沙很多人都是靠近東救濟工程處的物資才能勉強生存,以色列這麼幹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路,但是美國又實在勸不動內塔尼亞胡,於是拜登就想了個辦法–讓西方NGO去。
於是一個名為「世界中央廚房」的NGO就進去了,負責代替近東救濟工程處的職能,給加沙居民援助物資,這樣加沙居民得到了物資,名義上不是聯合國送的,內塔尼亞胡對內部極右翼能夠交代(極右翼一直聲稱聯合國是哈馬斯)。
但是就在4月1日,IDF不知道發了什麼瘋,突然對「世界中央廚房」的物資運送車隊進行了襲擊,用導彈打擊了三台車,導致7人死亡。
事情從過程來看顯然是精心策劃的,不是一時興起,大概率是軍隊內部極右派獨走。
死亡的七個人裡,國籍有澳洲、波蘭、英國、巴勒斯坦、美國和加拿大,大部分是西方人,而且這個NGO本來就是美國政府的白手套,打臉打得這麼赤裸裸的,一點面子都不給,誰受得了?
於是西方各國政府紛紛進行譴責,連佩洛西這種原先挺以到極致的政客都坐不住了,要求暫停對以色列的武器援助。
支持「西方施壓說」的人認為,正是「世界中央廚房」遇襲事件激怒了西方,讓內塔尼亞胡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做出大規模撤軍的重磅姿態。
這個說法看似符合邏輯,但有一個巨大的BUG–實施襲擊的是IDF的第933旅,如果是因為襲擊事件而撤軍,那這支部隊應該第一個撤,但事實卻是第933旅沒撤,留在中部走廊的一個旅,就是第933旅。
所以西方施壓縱然是原因之一,也絕不是主要。
第二種說法:防禦伊朗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4月1日當天以色列炸了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性質極其嚴重,伊朗肯定要報復。為了準備和伊朗幹仗,需要及時撤回大部分部隊,避免兩線作戰。
這個說法也只是看起來符合邏輯,實際上解釋不通。
以色列炸了伊朗大使館這事的嚴重主要是指外交上的嚴重,如果就事件本身而言,其實不如1月初發生在伊朗國內的「克爾曼恐怖襲擊」。
該襲擊不僅導致上百人死亡,還發生在蘇萊曼尼的陵墓前,一個是在境外被襲擊,一個是在境內被襲擊,顯然是後者更具有挑釁性。而伊朗是怎樣報復「克爾曼恐襲」的呢?
用導彈打擊了摩薩德(以色列情報及特別行動局)在伊拉克庫爾德地區的分支。
伊朗很清楚內塔尼亞胡想擴大戰事,拉美國下水的小心思,所以這一次的報復也大概率會放在摩薩德身上,親自擼袖子下場的幾率很小,會盡量避開以色列境內。
即使伊朗真的要襲擊以色列境內,也不可能派地面部隊直接進攻,畢竟兩國並不接壤。
打擊以色列境內的手段肯定是用導彈,伊朗也沒必要藏著掖著,現在它的大使館被炸了,有合理的報復權利,發射一些導彈砸向以色列,世界各國是有心理準備的。
這種情況下,IDF撤回地面部隊毫無意義。
如果伊朗不打擊以色列境內,而是選擇打擊境外的摩薩德分支,那IDF的地面部隊就更沒必要撤回在加沙的部隊。
總的來說,「防禦伊朗說」比「西方施壓說」的破綻更大。
第三種說法:進攻拉法
簡單來說就是,以色列想進攻拉法,需要先把大部分部隊收回來,重新集結再進行進攻。就好像你要出重拳就得先把拳頭收攏回來,蓄力。
這種說法來自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依據是內塔尼亞胡早在3月中旬就批准了進攻拉法的計劃,現在需要進入準備階段。
對於這種說法,我不是說完全不可能成立,只是從大半年的戰局進程來看純屬腦殘舉動,之所以用「腦殘」這麼不客氣的詞,是有原因的。
IDF從2023年10月27日開始進入加沙,第一階段是重點進攻北部,對南部沒怎麼打,計劃先吃下北部再打南部。
但是IDF顯然低估了敵人,高估了自己,結果就是打到11月中旬,IDF損失慘重卻吃不下北部,甚至連最靠近邊境牆的城鎮拜特哈農,都沒能吃下。
於是雙方進行了第一次臨時停火,停火結束後,IDF轉而把重心放在南部,調了在北部的大批部隊過去,這是個嚴重的錯誤。
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哈馬斯雖然守住了北部,但損失也是不小的,如果IDF繼續在北部死磕,不計代價地死磕,完全就可能吃掉這裡的哈馬斯部隊。
但是IDF這麼一撤,就功虧一簣了,加沙北部被哈馬斯重新掌控,而IDF去南部的原因很簡單,以色列高層認為北部打不下那一定是哈馬斯把大部分力量放在了北部,這樣南部的力量應該很薄弱,更容易打。
然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南部並不比北部容易打。
IDF南下的部隊經過第一階段的戰鬥,已經有些疲憊,傷亡也不小,士氣可能也存在問題,而哈馬斯在南部的部隊養精蓄銳了一個多月,屬於以逸待勞。
何況在南部的抵抗組織不止哈馬斯,還有「聖城旅」、「聖戰者旅」、人陣等多支武裝,守備力量比北部只強不弱。
結果就是,IDF在汗尤尼斯城同樣遭到了不小的損失,同樣沒能打下城市,哪怕地面的建築已經幾乎被夷為平地了,但抵抗武裝還是憑借地道堅守,並不斷給IDF造成殺傷。
正如第一階段哈馬斯在北部的遭遇那樣,各路抵抗組織在南部儘管扛住了IDF的猛攻,但傷亡不會小,如果IDF死磕南部,是有希望拿下汗尤尼斯的。
現在這樣貿然撤了,回去蓄力打拉法,而拉法的哈馬斯部隊有六個營,由於基本沒有投入戰鬥,至今都是成建制的,戰鬥力猶存,顯然不好打,想拿下至少也是幾個月起步。
連續兩次在敵人快扛不住的時候選擇鬆手,讓敵人喘息,不能說這種操作的可能性沒有,但未免過於離譜,只能用「腦殘」來形容了。
內塔尼亞胡作為老江湖,這點常識肯定是有的,因此「進攻拉法說」也很難站得住腳。
排除了前三種,那就只剩下最後一種可能:扛不住了。
第四種說法:扛不住了
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軍事行動的成本向來很高,打贏了還好說,要是打輸了或者打成僵局,內部成本爆炸是大概率的。
早在2020年,以色列的政府負債率就達到了GDP的70%,遠超國際公認的60%警戒線。雖然在後面兩年略有下降,但軍事行動後迅速攀升。
按照開戰初期以色列政府的估計,以色列每天戰爭支出至少要2.35億美元,不過外界普遍認為實際在3億美元以上,要供養幾十萬軍隊和大量技術裝備,每天3億美元並不離譜。
照此計算,經過半年的戰爭,以色列已經支出了超過540億美元左右,這還只是國防開支,還有非國防開支。比如士兵受傷後,住院期間的費用肯定是官方報銷,如果殘了還得長期發放傷殘補貼。
除了直接開支,還有大量間接開支比如挨了哈馬斯火箭彈,你得救火吧,如果燒掉了一輛車或者一間商鋪,這是不是成本?消防車出動要不要成本?
合計算下來,總成本橫竪也接近千億美元,而以色列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差不多是這個數,等於硬生生增加了一年的財政支出,這樣的強度即使有美國大力援助也十分吃力。
成本過高、過多資源用於軍事行動的直接後果,就是以色列的經濟瀕臨崩潰,其四季度GDP折合成年率環比負增長了19.4%。
原本2023年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是不錯的,預計全年增長6.5%,但戰事爆發後,四季度的數據嚴重拖累,導致全年增長率暴跌至2%,影響不可謂不大。
2024年一季度的數據還沒公佈,但按照以色列財政部估計,比去年四季度好不到哪裡去,經濟現狀已經難以支撐大規模軍事行動了。
而以色列軍隊的狀況更加無法樂觀,首先是傷亡數字。
IDF自己公佈的數據是陣亡604人,傷3202人,合計3806人,但很顯然這個數字之外,還有大量「未批准」的傷亡,外界普遍的估計是總傷亡在1.2-1.5萬之間,其中死亡1500-2000。
按照IDF動員後的總兵力來計算,1.5萬人確實不多,但考慮到傷亡的大頭並非預備役部隊,而是第1「戈蘭尼」旅、第84「吉瓦蒂」旅、第35「贊哈尼姆」旅等常備部隊,常備部隊以合同兵為主,這1.5萬傷亡人員中,起碼有1萬以上是合同兵。
我們多次說過,IDF的核心力量就是2.5萬合同兵,傷亡1萬絕對是傷筋動骨了。
其次是作戰時間過長。
一般來說,一支部隊連續作戰一個月就必須後撤休整了,但IDF的許多部隊卻連續作戰了幾個月甚至半年,都沒怎麼休整,背後原因是以色列高層糟糕的指揮。
比如第1「戈蘭尼」旅,先參加第一階段在加沙北部的作戰,戰事不利後原本已經撤出加沙休整了,但在12月初以色列高層決意打南部後,剛剛撤出的「戈蘭尼」旅不得不調頭去了南部。
南部打了一段時間還是不順,「戈蘭尼」旅的傷亡繼續增加,基層怨氣很大,又不得不撤出南部,調到北部防禦真主黨。
因上層的決策不當,IDF許多部隊像「戈蘭尼」旅那樣一會兒南,一會兒北,來回折騰,得不到休整,經過半年的作戰已經疲憊不堪,生理心理都到達了極限。
撤軍後,白宮國家安全發言人柯比說,以色列撤回部隊似乎是為了休整和整頓兵力。這直接印證了以色列部隊急需休整。
事實上在開戰前,就有不少預備役士兵因抵制司法改革而宣佈拒絕服役,開戰初期IDF能夠短暫保持團結,但隨著戰事的不利,以色列左派瞅准機會,推動最高法院在1月初廢除了司法改革,狠狠地捅了一刀,讓事情再起波瀾。
對司法改革的贊成與反對,勢必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面對經濟暴跌、來回折騰導致疲憊不堪、司法改革造成內部對立等一系列不利因素,IDF還能連續作戰半年,已經算是奇跡了。
但奇跡終歸是奇跡,不可能成為常態。因此,IDF的大規模撤軍純粹是「扛不住了」,經濟和軍事角度都扛不住了,但凡還能扛一天,內塔尼亞胡都不會撤退,畢竟他的生命已經和軍事行動掛鈎。
任何終止行動或者撤軍的舉動,都會讓他在政治上更加被動,被清算的可能性也會增加,要不是被逼得沒辦法了,是不可能大規模撤軍的。
總的來說,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符合我們先前對巴以局勢走向的判斷——已經打累了的雙方將走上談判桌。
就在撤軍後幾個小時,以色列就同意派遣代表團參加開羅停火談判,而此前內塔尼亞胡可是一直不願意的,總是以不參加「開羅談判」來展示強硬。
談判就得有談判籌碼,於是IDF留了一個第933「納哈爾」旅在加沙中部,用於阻斷加沙南北的交流,同時撤出的部隊好些都沒走遠,只是在封鎖牆附近休整,形成繼續圍困加沙的態勢。
通過這樣的部署,以色列或許能在談判桌上爭取到更多有利態勢,中間也可能出現更多反復,比如時不時用特種部隊進行斬首,或者扶持偽軍,但總的大趨勢是無法改變了。
在美國的鼎力支援下,以色列動員數十萬軍隊,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付出慘重代價後還是沒能拿下哈馬斯,不管某些人承不承認,歷史的轉折點都已經到來了。
以色列持續衰落,中東各國重新崛起,是未來的大趨勢。
而衰落的以色列為了保命,除了綁架美國別無他法。
2009年7月20日,東盟外長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宣佈「美國回來了」,並正式提出了「重返亞太」戰略。
在隨後的十多年裡,「重返亞太」成為美國的核心戰略,一度壓得我們喘不過氣,烏雲籠罩了整個天空,並不時下起傾盆大雨。
經過一系列的艱苦鬥爭,包括但不限於南海對峙、俄烏戰場保持中立、促進沙伊和解,直到IDF在加沙被重挫,久違的陽光再度穿透厚厚的雲層。
烏雲將被驅散,雨勢正在減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