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講究衝突中成長,東方講究約束自己。」偶然在小紅書上看到馬雲談教育的這段話,有兩點令我不解:
- 以衝突解決問題,這不是常識嗎,啥時變成「金句」了?
- 以衝突解決問題,不就是「鬥爭思維」嗎,為何在大陸需要特別強調?
中國在崛起的征途上,是不是遺忘了點什麼?
借衝突成長、套利、解決問題,是特朗普與拜登政府最明顯的戰略特徵。在文化基因裡的東西,美國精英基本不必強調,而是勤於辯證衝突方法論,講究在什麼局勢下,以什麼方法進行衝突,性價比最高。
4月,布林肯再度訪華,又來幹嘛呢?原則上,拜登政府若想搞中美元首峰會,通話或政治高層訪華,代表在會前踩了紅線,或會後想踩紅線,開會是為了確認在揍你之前或之後,手上那張「揍你許可證」是否還有效。
美國所稱的「管理競爭」,不過是「揍你許可證」的飾詞,畢竟,他們信仰「衝突中成長」,尤其是目前當權的新保守主義團伙。而揍你,還要求你發放許可證,是為了試探當下的衝突方法需不需要調整,絕不是尋求緩和衝突。
以台海問題為例,去年中美元首峰會後,美方確實在台灣問題上展現了些克制,但衝突方法是改為在東海與南海問題上加碼施壓,並借此包裹台海問題,將「衝突點」延展為「衝突面」,進以宣示霸權,維持現狀,退以維穩拜登選情。
《美國之音》認為布林肯訪華不會有什麼進展,CNN則揭露其部屬的匿名放話,稱此行是為了三點:在關鍵問題上取得進展;明確表達對雙邊地區和全球問題的關切;第三,負責任地管理競爭。
關鍵問題是什麼?不是美國的外部問題,個人認為是芬太尼問題,因為這與選舉關係最直接,而且也只有中國能解決。
根據《彭博社》的調查,比起經濟,這次選舉有55%的美國選民更重視「減少非法藥物供應」,尤其是搖擺州。7個搖擺州的民調顯示,有77%選民認為「濫用芬太尼」是影響他們投票「非常重要」或「有些重要」的因素。
至於「(中美)雙邊地區和全球問題」,就選情論,拜登對外部問題都沒那麼憂慮,因為給烏克蘭、以色列、台灣和印太盟友開支票,借由策反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拜登又贏了一次。對拜登而言,外部衝突只要延長到今年大選前就妥當了,而且還能造成共和黨內訌,可謂「雙贏」。
在中國議題上,美日菲領袖峰會盛大演出,美方只要確認中方仍處於守勢即可,中程導彈已設置在北呂宋島上,軍工復合體很滿意。此外,影響美國年輕選民意向的TikTok問題,參議院展延到大選後再決定,也為民主黨拆了另一顆炸彈。
台灣問題,賴清德5月20日「就職」,美方基本不擔心台海生波,因為白宮斷定北京不會搞出大的,就算有事,只要事不大,對其選情影響就極為有限,甚至有利。至於賴清德,至少會在美大選前安靜啃狗糧,想搞事就是討打。東亞地區,美國就讓小馬科斯盡情演出即可。
此外,所謂「負責任地管理競爭」,美方應想確保,在持續擴大禁止技術輸中以及制裁中企後,中方不會出大招斷絕關鍵原物料輸美。關於此,布林肯有點小擔心,但遠不至於睡不著。
因此,現在拜登急需解決芬太尼問題,在搖擺州,少了這個利多消息是不行的。而這意味著芬太尼是中方當下最重要的籌碼。
芬太尼是美國(洲)問題,不是中國問題,美方求助的誠意若不足,中方大可置之不理,虛與尾蛇即可,毫無必要替拜登助選。關於此,牽涉到北京不希望(特朗普或拜登)誰當選的問題,本文放在最後分析。
美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判斷,「中國將禁毒以及將更廣泛的國際執法合作視為一個可以利用來實現其他目標的戰略性工具」,因此,「即使中國目前的目標是降低緊張局勢,中美的禁毒合作也會受到雙邊關係中新危機的制約」。
善哉斯言,這是美智庫送給北京的一個曲線暗示——美方禮包若不夠大,中方盡可獅子大開口,千萬別客氣。
中國應回到「從衝突中成長」的思路,因為這才是對手聽得懂的語言。美國一切的作為,都是利用衝突換取中方的自我約束。
「芬太尼綁定俄羅斯」vs「芬太尼綁定美日菲台」
考慮到芬太尼問題的嚴重性,《彭博社》建議拜登政府不要只是透過外交請求中方協助,還要在北京認為的核心利益上做出適當讓步。表面上,這是用合作代替軟硬施壓的策略,實質上,這仍舊是衝突方法論的彈性運用而已,可不是自我約束。
與《彭博社》建議相反,政客認為應揚棄「管理競爭」,索性中斷對話,掀起新冷戰。白話說就是,揍你就揍你,不需要你給出許可證。
2月來台的共和黨籍眾議員、「反華尖兵」加拉格爾,在離職前拋出了「無限制法案」,主張給美國政府認定的中國軍工企業180天時間退出俄羅斯市場,如被認定有所謂「向俄羅斯提供物資支援」的行為,將面臨「全面封鎖制裁」。
比起直接掀桌,類似彭博社所持的現實主義論點,主張先與中方談好怎麼掀桌,方符合美國利益。在許多現實主義論點里,拜登政府其實已經透過盟友與夥伴體系所展現的實力地位,在中美博弈中取得了優勢地位,根本毋需直接掀桌,只要取得「揍你許可證」即可。
這是兩種形式的傲慢與衝突方法,而我認為,隨著美國不斷變換衝突模式,工具箱裡的工具已經耗盡了,任何衝突方法對中方都將不管用。當前拜登政府與北京的交手,中方或正積蓄還手的能量,同時尋求一招致命的反制方法。
加拉格爾的主張在布林肯看來,應是墊高美方的俄羅斯籌碼,正好可與芬太尼問題綁定,要求中方按照拜登的規矩來玩。因此,布林肯行前,便傳出美方正在起草制裁方案,威脅要切斷若干中資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接,進而阻止中方對俄方軍工的商業支持。
所以才說,美高官或總統與中方接觸,通常都是在會前會後想搞些踩線的勾當,確認「揍你許可證」還沒過期而已。對此,中方讓步就是後患無窮,加倍奉還才能解決問題。
一刻都不能或忘,美國最脆弱的時刻,就是總統選舉期間。可參考加拉格爾的做法的反而是北京——切斷聯繫,作態掀桌。有效的悖論是:選擇衝突,方能管理衝突。
換言之,美方將芬太尼綁定俄羅斯,中方就將芬太尼綁定「美日菲台」,要求美方在菲律賓撤除新設的軍事基地,以及醖釀中的「日菲海警聯合機制」,再加上那張開給台灣與印太盟友的支票,美國總統也要吞進肚裡。
中方無需擔憂拜登會因芬太尼問題落選,因為選舉槓桿非常多,一切都要看藍紅兩黨的造化,來自外部的干擾很難說對誰有利。
若得不到美方對中方關切議題的具體回應與實際行動,在芬太尼問題上,中方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法治節奏進行反走私執法即可,節奏快慢不是美國說了算。
為什麼說拜登的關鍵問題不是俄羅斯,而是芬太尼?因為要求中方切斷或緊縮與俄方的正常商業往來,美方很清楚,北京基本不會接受。所以拿俄羅斯說事,比較可能是圍魏救趙,屬於一種談資,一種話柄。
至於美國是否真敢制裁中資銀行,其實耶倫這次訪華時也把此一工具拿出來亮了一下,北京顯然不予理會。中美金融戰很難滑向相互毀滅的境地,制裁中資銀行,中美關係就談不上「衝突管理」了,而此一揚言,形同暴露美方工具箱已被拜登掏空。
不希望拜登或特朗普當選之誤區
近聞,許多大陸學者專家認為,特朗普當選對中國比較不利,因為此公行為難以預測,而中國的政治體制不喜歡也不擅長與「門外漢」對弈;相對地,拜登雖然也令北京大失所望,但行為較可預測,畢竟是政治老油條,對中方而言,比較有棋逢敵手的實在感。
誠然,交手之要義,首先在於透徹瞭解自己的實力與限制,上述說法不無道理,但此一判斷之關鍵在於:特朗普難以預測,拜登較易預測。
我難以理解的是:拜登說一套做一套,特朗普說到做到;拜登是昏君,特朗普是暴君;拜登是偽君子,特朗普是真小人,相對難以預測的怎麼會是後者?
當然,兩人對中國而言都不是善類,但我們須自問的是,同樣幹了四年總統,誰才是「肇事王」?毫無疑問,當然是拜登。
有意思的論點是,拜登在地球上搞的破事,通常都有利於中國。俄烏衝突、中東亂局,有形無形中都讓北京在國際形象與實質上獲得好處。而且,拜登在國際上有過度承諾的毛病,逞威風之余,也暗藏大量的失信風險,危及美國的老大地位。
雖然要選的話,個人比較喜歡與特朗普這種人格交手,且美國盟友排斥的美國總統,理應是中國歡迎的對象,但也不能否認,若希望美國自我崩潰,還是得靠昏君當國。因此,誰當選都有利弊。
個人比較希望北京能避開的誤區是——自己的作為可能會影響美國選舉結果。
如上所述,外部干擾很難說對拜登或特朗普選情有利。論「地球警長」作風,前者喜歡系統性佈局,後者喜歡出其不意,但在選舉的時候,兩造都有十足的內鬥本領與鷹犬幫忙將利空因素轉化為利多局面。因此,其他國家對美國選舉實在不需要予以干擾,或生怕干擾,冷眼旁觀,做好準備即可。
真正有利於己的策略,是在選前就將下屆美國總統施展拳腳的天花板建設好,讓其壞事的力度有所限制,造成無論誰當選風險都可控的局面。
事實上,這次950億美元援外支票在眾議院獲得通過,是新保守主義分子為「特朗普總統」設置了外交政策天花板,形同也是為自己日後的可能失勢買了保險,以免被特朗普抄家滅族。
美日菲聯盟這類的拉幫結派,「特朗普總統」雖然也可立即退群,但屆時,錢都已進了新保守主義軍火販子的口袋。
因此,中方可以做的是,借由破局「美日菲台」的「抱團抗中」,為下屆美國總統設置「圍中天花板」,致使無論誰當選,都難以再無痛操作第一島鏈圍堵鏈,提前確保自己的利益。
關於此,上次已提過,可以在菲國控制的巴丹島、日本監管的衝之鳥礁,進行全面性的法律戰與海警維權,而背負兩場海外戰爭的拜登在選舉期間必然投鼠忌器,不停止逞威在東亞也不行,從而確保了中方的「護欄」。
此一策略不需要考慮幫助了誰當選的問題,只問自己是否向目標推進,是否能消減下一屆美國總統的談判籌碼,等於為自己買保險。
有效的維穩方法,不是自我約束,而是利用衝突。絕不能給美國「揍你許可證」,它只會讓全世界持續陷入「基於規則的混亂」而難以自拔。■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