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士頭盔上都有個「槍尖」,它有什麼用?古人智慧讓人折服

玥甥

頭盔上的「避雷針」

引言

從86版《西遊記》二郎神頭戴鳳翅盔,到《華胥引》的天牛頭盔,甚至從東方到西方,如果看多了古裝片,都很難不注意到頭盔上的「槍尖」。

不少人以為,頭盔上的「槍尖」不過是起了一個裝飾作用,甚至有人開玩笑,說這是「避雷針」,其實不然。

一、那些年,保護腦袋的「頭盔」們

眾所周知,人的腦袋是脆弱的,在原始時期,人類為了從大自然中獲得賴以生存的食物,不得不與各種叢林猛獸搏鬥。

在打鬥過程中,缺胳膊少腿是常有的事,劍齒虎、食鐵獸那一巴掌拍下來,只怕天靈蓋都能直接碎掉。

為了保護脆弱的腦袋,頭盔便誕生了。

遠古時期的青銅頭盔

隨著技術的發展,原始頭盔漸漸被人造頭盔所取代。

在河南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中,考古學家便發現了大量的青銅頭盔,大多數鑄有獸面紋飾,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造頭盔,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

足以證明,中國早在西周時期,便掌握了頭盔製造技術。

安陽殷墟出土的青銅頭盔

二、為了更好保護腦袋,頭盔出現「槍尖」

隨著時代的發展,頭盔的製造越發精良。

戰國時期,七國混戰的局面更是將甲胄和頭盔的製造技術推向高潮,春秋時期的頭盔甚至還拉長了護頰。

此後,頭盔的製造基本沿襲春秋戰國時期的技術,併發揚光大,譬如唐朝便出現了頓項盔、鳳翅盔、獸首盔等多種華麗且工藝精美的頭盔。

奈良博物館,唐代多聞天王像

不難看出,在最初的設計中,頭盔上並沒有那根「槍尖」。

雖然頭盔能夠幫助將士們抵御大部分傷害,但時間一長,便有人發現,只要手持一把重武器,無論是重錘還是重斧,直接砸到人的腦袋上,就算不能讓對方當場暴斃,最起碼也能讓人暈眩。

為了解決弊端,「槍尖」便就此誕生了,稱為盔槍。

繪畫作品中頭戴笠形盔的蒙古士兵

「槍尖」的存在,不僅能夠減緩重武器落下時的衝力,更能使得武器的落點偏移,從而更好地保護腦袋,極大提高了將士們的生存率。

三、盔槍被進一步開發,成為戰場「備用胎」

最初的盔槍並不是尖矛樣式的,也不能隨意從頭盔上取下來。

影視劇裡,經常有清朝八旗子弟戴著高聳的「槍尖」頭盔步入獵場中。

不少人便出現了錯覺,認為是滿清先祖,即後金人,創造出了這種樣式的頭盔,其實不然。

影視劇中的八旗子弟兵

在元朝大軍征伐歐洲時,受中亞、西亞文化的影響,頭盔逐漸出現了新樣式,除了保留中原王朝的「中式盔」,還出現了笠形盔和「鉢胄」。

這個「鉢胄」便是被戲稱為「避雷針」的頭盔。

因為是蒙古獨創,因此在考古學中被稱為「蒙古鉢胄」,此後明清沿襲了這種形制。

雖然在元明時期,刀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戰場上,但由於鐵器難得,戰場上的士兵用的最多還是長矛。

長矛是木質武器, 只有槍尖是鐵制的,因此在戰場上,很容易因為用力過猛斷裂,或者被敵方砍斷,直接化身為長棍。

在近身肉搏時,武器尤為重要,長棍敵不過長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人們著手在盔槍上做手腳,使得盔槍可以從頭盔上拔下來,安裝在長棍上。

毫無疑問,頭盔上的「槍尖」成為了戰場上的「備用胎」。

戰場上小兵使用長矛

值得一提的是,在盔槍出現之後,人們發現了,這種形狀的頭盔還可以減輕脖子的負擔,分散頭部壓力,使得將士們在戰爭中的動作更加敏捷。

而後,將士們甚至還發現,行軍途中缺少炊具時,可以把盔槍插在地上做支架,直接用頭盔做炊具。當然,這只是部分現象,並沒有普及。

四、不同樣式的盔槍成為身份的象徵

在盔槍被創造出來之後,人們發現,盔槍的存在使得將士們顯得更加英武不凡。

於是,人們開始在盔槍上動手腳,用盔槍的長度、盔纓的顏色對不同級別的軍官進行標記。

比如清朝乾隆皇帝便有遺留下一個頭盔,其盔槍的長度堪稱歷史之最,甚至還鑲嵌了寶石,華麗程度也是不一般。當然,這樣頭盔一般也不會出現在戰場上。

在戰場上,盔槍上盔纓的顏色,是敵我雙方的重要標識之一,通過盔槍的長度,將士們可以有效區分出軍營中不同級別的統帥,集中了軍權,更方便將軍們在戰場上的統一調度。

不過,和士兵的頭盔不一樣,將軍們的武器精良,也不使用長矛,因此盔槍和頭盔通常是連為一體的。

將軍們的盔槍很長,盔纓顏色也很醒目,軍中士兵們無論在何處作戰,都能看見那頂頭盔,很大程度上,能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古代戰場

雖然將軍們的盔槍無法取下,但在關鍵時刻,也能用來保命。

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曾經描寫過一幕場景,寫的是太史慈命懸一線之時,靈光一現,直接把自己的頭盔拿來當武器,為自己續了一命。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熱武器登上了歷史舞台,盔槍失去了用武之地,最後一次出現,還是在北洋軍閥時期,袁世凱的腦瓜頂上。

袁世凱頭頂盔槍

但無法否認的是,這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戰爭密匙。■

參考資料:

指文烽火工作室.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鑒[M].中國長安出版社,2015.

王俊奇. 「頭盔」的演變.文史雜誌 5(1996):2.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