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政策的政治性

盧永雄

今年2、3月,聞說有外國領館的官員到處收風,詢問本地意見領袖,特區政府推行的垃圾徵費計劃,會不會很災難性。被問者的感覺是,外國領館關心垃圾徵費多於23條立法,顯然是認為垃圾徵費激起的民意反彈會大得多。

特區政府原定在4月1日推行垃圾徵費,其後急急變招,推遲至8月1日實施。首先是避免和23條立法同步進行,以免同時展開兩條戰線,陷入被動。最後政府決定暫緩在8月1日實施垃圾微費計劃,先用一年時間研究未來的路向。香港研究協會本月中做的民調顯示,有7成市民反對在8月實施垃圾徵費。民意傾向極其清晰,政府暫緩計劃本來已是聽取民意的決策,如果再考慮事件的政治性,更加是明智之舉。

第一,莫犯顛覆性的錯誤。2019年爆發黑暴事件,香港大亂,之後撥亂反正,本屆政府在2022年上台,執政兩年,施政初見成效,但亦不能覺得政治形勢大好。據說外國評估香港的政治形勢,首先關注特區政府會不會犯下一些顛覆性錯誤,觸發大量民眾上街示威,當然這些亦是搞亂香港的最佳機會。香港就如一個大病初癒的病人,需要時間調養,特區政府的雷達,就要聚焦掃射那些政策可能犯上顛覆性錯誤,這些領域如非必要就不要冒險推進,垃圾徵費顯然是屬於這類政策。

我在酒樓茶室聽過最多人批評政府政策,就是大罵垃圾徵費計劃,主要針對執行困難,又要市民找數,令很多人質疑政府因為庫房不夠錢,才收這些苛捐雜稅。這本來是一個誤解,但有很多人相信,就有民憤爆發的風險。

第二,本地環團失蹤。在上屆政府的時候,很多環團遊說政府推行垃圾徵費政策。但是到本屆政府考慮執行政策時,今年初出現一片罵聲,那些當日推動垃圾徵費的環團就失了蹤,無人出來說過半句說話,無人嘗試遊說市民為了環保要忍受諸多不便,為了環保就要付出金錢代價。但到政府傾向暫緩政策時,又見到一些環團重新出來批評政府沒有實踐環保的決心。本地環團這些行徑,固然可能是一種輸打贏要的心態,但若特區政府聽他們硬推政策的建議,真的是「信一成雙目失明」。

第三國際環團錢多。其實環保是一個重大的政治範疇,既涉及財團亦涉及外國勢力。香港有一個詭異的現象,就是有一個國際環團經常花錢在社交媒體大賣廣告,反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在廣告中訪問了不少名人,雄辯滔滔反對填海。見到這些廣告的時候,首先就奇怪這些環團為何有那麼多錢可以不斷賣廣告,其次就是看不到有反駁聲音,既不見到政府賣廣告去捍衛填海計劃,亦不見到本地很多號稱為民請命的團體賣廣告去為劏房居民發聲。填海造地的計劃受阻,最受影響的是在輪候公屋的市民,特別是一些住在劏房的市民。香港有10萬個劏房戶共21萬人,造地推遲,影響了將來市民上樓的速度,劏房戶孩子的童年,很容易全在惡劣的居住環境中渡過,亦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遺害一生。那些住在一、二千呎大屋的社會賢達,當他們侃侃而談大力推動環保的時候,有沒有關顧一下劏房孩子的利益呢?

總括而言,環保的政策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當中涉及內外政治勢力與政府角力,走出前台的聲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政府先從垃圾徵費計劃中撤退,收窄戰線,亦是一個務實的抉擇。■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