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為何如此迷茫,只因我們回到了舞台中央

尹國明

當地時間6月10日,安理會通過美國提出的加沙地帶相關決議,呼籲哈馬斯和以色列接受停火協議。中國投了贊成票,俄羅斯投了棄權票。

這個決議雖然是美國提出的,但不等於這是美國的一次勝利,相反,我認為這是美國的一次失敗。美國一反常態,如此主動提出停戰決議,目的是為了防止在中東遭遇更大的失敗。這個更大的失敗主要指的是美國徹底失去中東,進而失去美元的地位。

自從胡塞武裝打美國航母,中東局勢就開始風起雲湧,發生著對美國極其不利、甚至讓美國人極其恐懼的演化。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加速流逝,而以色列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也越發掩蓋不住了。更重要的是,美國和以色列應該能感知到,中東出現了一個針對他們倆的圍獵圈,並且正在收緊。真主黨對以色列的主動攻擊越來越猛,僅僅是昨天,真主黨就至少發起了五波攻勢,以色列北部又出現了大火燒烤。現在以色列的北部居民向南逃亡,以色列甚至用強制手段讓北部居民離開居住地。

真主黨分明是要通過這種打擊手段升級的方式吸引以軍主力來北部進行決戰,同時也在逼迫美國下場。一旦黎以戰爭全面爆發,美國要麼馬上下場,正式跳進中東這個泥潭里,要麼,就坐視以色列被圍毆致殘(甚至更嚴重)。這兩個結果,哪一個美國都無法接受,因為代價都是美國失去中東,失去霸權,失去美元地位。

所以,在以色列佔據加沙戰場的主動時,一直以口惠而實不至的方式沒少阻撓加沙停火的美國,先後幾次否決過包括俄羅斯和巴西等國提出的安理會決議草案。而這次美國一反常態,這般主動向安理會提交停火決議草案,最合理的解釋是:再不停火,形勢就對美國和以色列更加不利了。

看看美國的決議草案,就知道以色列接受協議意味著什麼:

第一階段實施「立即全面徹底停火」,以軍從加沙地帶所有人口聚集區撤出;哈馬斯釋放婦女、老人和傷員等部分被扣押人員,並歸還部分遇害人員的遺體;以色列釋放被關押的巴勒斯坦人。

第二階段,哈馬斯釋放剩餘被扣押人員。作為交換條件,以軍全部撤出加沙地帶。

第三階段將開啓加沙地帶的大規模重建計劃等。

這個決議草案前兩個階段的內容,如果是在一個月之前提出,以色列是要大罵美國一頓的。現在提出這個決議,更像是給以色列一個機會,用一種比較體面的方式宣佈加沙行動失敗。因為除了殺戮造成幾萬加沙平民死亡,以色列當初宣佈的目標,一個也沒有實現。直到現在,哈馬斯武裝還在戰鬥,不但給入侵加沙的以軍增加了更多的心理陰影,還有能力時不時用火箭彈反擊到以色列城市。

根據這個協議,以色列歷經八個月時間,幾乎什麼都沒有得到。

顯然,這個協議的內容並不是傲嬌習慣了的以色列所能接受的,以色列如果同意並遵守該決議,說明它已經接受了這場軍事行動不可能達到目標的現實,承認自己沒有能力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也就等於變相承認,以色列的加沙行動以失敗而告終。接受這樣的協議,對以色列人,內心是有多麼痛苦。

經濟和軍事的失敗倒還在其次,政治上的失敗才是最嚴重的,這種失敗很有可能讓以色列一蹶不振,在中東最好的結果也是從此只能夾起尾巴做人。因為以色列這一次在政治上已經完全破產了,不僅把「中東小霸王」的人設丟了,幾十年的猶太悲情人設也沒了,反倒把反人類的帽子戴得牢牢的了。自此之後,誰要和以色列站一起,就容易在政治上會遭到孤立。

所以,我認為這個決議本質上是美以在形勢急轉而下、極端不利情況下,斷尾求生、及時止損的自救行動。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可能,美國想通過這個決議為以色列爭取一點時間,然後再做打算。但問題是,美國的實力是在加速衰退過程中,時間越往後,美國的實力越不佔優勢。以色列也是一樣。這就是我們說以色列和美國最怕消耗戰和持久戰的原因。

即便美國是出於這種想法搞出這個決議草案,即便以色列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在表面上先接受這個決議,以時間換空間的目的也無法實現。因為時間就不在他們那一邊,以時間換空間,只會丟了時間,也會丟掉更多的空間。

因此,我不認為,這次決議通過,是美國的一場勝利。何況,中國在這個決議也是投了贊成票的,一是加沙的老百姓太苦了,二是也不怕失去戰略主動權的美國耍小心思。

哈馬斯在安理會通過決議之後,接受停火是對的,在此之前,哈馬斯就已經對這份協議發出「積極信號」,從這份協議內容看,哈馬斯和加沙並沒有損失什麼(賠償之類的訴求現在也不到火候),不僅可以讓加沙民眾喘口氣,在政治上也是得分的,傻子才會在這個時候與聯合國決議對著幹。

哈馬斯接受停火決議和以色列接受停火決議,完全是兩種性質。哈馬斯接受,那就是英勇的反抗取得了勝利,至少是階段性的勝利。對以色列來說,那就是侵略遭到了可恥的失敗,至少是階段性的失敗。

但現在網絡上有一種聲音,要把哈馬斯接受聯合國的決議,視為是以色列和美國的一場勝利。我不知道是什麼人開始搞這種話題引導,但無論如何,這種解讀對美以而言,是典型的喪事喜辦,要用輿論上的勝利掩蓋事實上的失敗,這跟網友拿來嘲諷蔣介石搞的「殲敵一億,虎踞台灣」,邏輯是一樣的。

而且,以色列接受並執行這個決議,也不等於以色列應該付出的代價就可以一概豁免了。

以色列可以在形式上回避戰敗,但戰敗的後果還是要承擔的,最多是給打個折扣,但不能黑不提白不提就這麼算了。懲治戰犯是必須的,但這依然是不夠的,以色列必須同意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獨立巴勒斯坦國。這就要吐出以前搶走的土地。否則,以色列的麻煩就不會結束。

看看真主黨對以色列的警告,那是對注定失敗的一方使用的語氣:必須如何如何,否則,就要如何如何,一再警告以色列,如果不接受條件,就要承擔更大的代價。

以色列現在失去了出題人的地位,成了答題人的角色,在答案A與B當中做選擇。

這樣的選擇題也是出給美國的,美國其實也差不多失去了出題人的地位。地位是實力決定的,一個連航母被打都不敢還手的國家,有什麼資格在中東做出題人?

這對以往習慣從實力和地位出發的美國,確實很打臉,但也很公平。

以色列在進攻加沙的過程中,軍事的損失也很慘重,至少九個旅參與加沙的軍事行動,有說法稱三個旅失去了戰鬥力,以軍頭號王牌「戈蘭尼旅」,都敗走加沙城,後撤整補。以色列早就喊著48小時內全面進攻黎巴嫩真主黨,現在這都過去多少個小時了?

因為啃不動這塊硬骨頭,以前又不是沒有交過手。過去打不過,現在更打不過。何況,一旦全面戰爭開始,上來參與圍毆的絕對不止一個真主黨,真主黨的幫手可以有很多,而以色列的幫手只有一個不想下場的美國。以色列戰敗是大概率。

軍事戰敗的後果,要比現在用聯合國決議做台階停火要大多了。那就可能不是按照1967年的邊界為基礎談了,戰勝一方要求以1947年的邊界為基礎,都可能是客氣的。按照西方的規則,戰敗方不但要吐出以前搶來的所有利益,而且還要另外付出代價。一戰二戰的德國都是這樣的,二戰德國失去了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國家一度還被分成兩塊。要不是冷戰中蘇聯自己出了問題,德國現在還是分裂狀態。

比美國態度轉化更有參考價值的是以色列的態度變化。以色列但凡軍事上有前五次中東戰爭的戰鬥力,絕不可能接受這份停火協議。它接受了,又遵守了,就說明它就是沒有能力,而且害怕了;說明它不但從真主黨的行動升級中嗅到了危險的氣息,而且還從美國航母被胡塞武裝打擊後的表現感到了絕望,發現即使真的把美國拉下水,也一樣是必敗的結局。本來以色列的唯一希望是把美國拽進來,反被動為主動,但它終於發現,它不但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也高估了美國的實力。

我倒是內心有點期待,以色列這一次真是搞緩兵之計,目的又是為了去跟真主黨較量。

如果真的跟真主黨全面開戰,最終的結果恐怕是以色列要面對特拉維夫保衛戰,這都不再是大家開開玩笑,是真有可能發生。有人說,以色列還有核武器,如果以色列真敢拿這個威脅,信不信用不了三天,伊朗就能在哪個犄角旮旯撿到?

總之,如果軍事戰敗,以色列就會失去得更多,不但要失去搶佔的土地,而且這麼多年的罪行還要得到清算。

當然,這個協議即使簽了,按以色列的那個性,也會有很多變數,不必現在就認為以色列這次就可以安全上岸了。

很多人一時不太能接受:美國還沒正式下場,怎麼就能說它和以色列要敗了呢?

問題恰恰在這裡,美國一下場,就是更大的失敗,會從中東本地力量之間的決戰,變成世界級的決戰,借此一舉終結美國的世界霸權於此,這是反霸力量都在期待的事情。反正,美國一旦下場,就不會輕易讓它從這裡囫圇著走出去。其實,美國現在更喜歡文鬥,或者搞搞暗殺之類的動作。

還有一個因素也會影響大家的思考。這次中東的博弈方式,與近代史上西方主導的博弈,有著明顯的不同,帶有鮮明的東方風格,或者東方智慧,並不一定要以大規模的打打殺殺決出結果,那是從古到今西方人的習慣性做法,而不是東方人的最高智慧所追求的理想結果。

孫子兵法雲,「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才是東方智慧的最高追求。

目前,世界三大戰略區的博弈各有不同特點。

西太的博弈因為有東方大國坐鎮,表現出明顯的東方特色和太極拳意,在美國部署了60%海外兵力的地方整體保持了穩定,這是很考驗功力的。

東歐,則是典型的「軍事+經濟」的西方式鬥法,烏克蘭傾盡舉國之力,俄羅斯也不敢怠慢,北約已經實際下場。

而中東介於二者之間,更偏向於東方的特點。雖然也有軍事衝突,但主要是因為以色列要用西方的方式解決問題,軍事衝突也一直圍繞著以色列小範圍內展開,主要發生在哈馬斯與以色列之間,再加上真主黨的襲擾,衝突的波及範圍並不是很大。中東那些穆斯林國家都沒有以國家名義參與,那些中等塊頭的國家更是穩得很。雖然伊朗和以色列搞了一個回合的報復行動,也是點到為止。整個中東大部分還是處於穩定狀態。

為什麼會有這種特點的不同呢?我認為,與東方大國的影響有關。俄烏軍事衝突,東方大國態度中立,不插手,只是在經濟上與俄羅斯發展經貿關係。中東,東方大國的影響顯然就重了很多,雖然沒有在中東一線直接參與具體的博弈,但在戰略層面,東方大國的作用無所不在。

美國被動到今天這個程度,是因為失去了拉一派打一派的條件。這個條件的失去是因為中東穆斯林國家從伊朗和沙特開始搞起了大和解運動,美國不能再借力打力。伊朗沙特是怎麼化解恩怨實現和解的呢?東方大國的作用是不是很關鍵?答案就在那裡。

東方大國還有一個作用也是別人替代不了的。就是牽制了美國60%的海外兵力,這也是造成老美在中東力量不足的直接原因。美國為什麼不傾盡全力教訓胡塞呢?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怕自己被牽制在這裡,無法再對東方大國進行遏制,東方大國會以更快速度發展並逆轉力量對比。無論各個戰略區怎麼博弈,但在全球範圍,美國與東方大國的博弈才是主線,也會影響到各個戰略區。

美國在歐洲,是相對最好過的。它在這裡以戰略規劃和拉幫結派搞組織工作為主,前面有烏克蘭,後面還有挨著的東歐國家,再後面是西歐國家,然後才是美國,這麼一層又一層的,美國在歐洲就有比較大的回旋餘地,不影響它用最多的精力盯著東方大國。

我們在中文互聯網,看到的經常是說中國這也不能、那也不行的文字,搞得很多人都以為我們能力有限。但世界最大、又是世界唯一的全產業鏈工業體系,產能的碾壓和技術的趕超,在對手眼裡是恐怖的。只要我們願意,對於軍事衝突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中國只要表態站在哪一邊,這種影響自然會有人感覺到。

應該還有一個作用,就不展開了。大家也別聯想,反正這是一個創造奇跡的時代,美國曾經花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掌握的高超音速武器,俄羅斯有了,朝鮮有了,伊朗有了,胡塞也有了。

總之,雖然中東在軍事上是小打,但美國在這裡失去的,卻是最多的。美國失去了戰略主動權,然後又失去了海洋霸權的臉面和中東的主導權,中東秩序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真的以色列與中東穆斯林國家全面開打,美國搞不好就從上桌變成了上菜單。歐洲的變化則整體還是處於膠著狀態或相持階段。西太,中國是盤面的主控方,主打一個不允許生變生亂,穩得一批。

我們之前有一篇文章說,東方大國現在喜歡的風格是表面太極拳,力道是金剛拳。美國其實是很不適應這種玩法的,好像還沒發生什麼,但好像一切都變了。

就說台海,美國現在還有武力協防的底氣嗎?我們搞圍台演習,美國的航母離得是不是越來越遠?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瞧著水面還挺平靜的,等開始泛起波瀾,局面差不多已經定了。

中東現在就有這個特點,好像戰爭一直是以色列主攻,哈馬斯主守,北部有真主黨在襲擾,節奏也不緊不慢,南邊有胡塞武裝,主要是切斷以色列的紅海航道,打擊以色列的經濟,看上去也不是很著急的樣子。每天打打貨船,很悠閒的那種。但最近抵抗之弧突然開始發力,胡塞武裝打起了美國航母,真主黨也開始在以色列北部大力出奇跡,搞得美國難堪,以色列也尷尬。這個時候,美國要求停火的積極性就高了,害怕哈馬斯不同意,還邀請了幾十個國家一起聯名向哈馬斯喊話。

聯合國安理會一開始的停火決議,美國都是投反對票,想想這麼大的變化是因為什麼?

最合理的解釋自然是我們前面說的,感覺到危機了,發現再繼續下去大事不妙了,感知到圍獵圈開始收攏了,對手開始收網了。

大家回憶一下,是不是整體就是這麼個邏輯。

美國現在無法集中精力於中東,西太有東方大國,它還要兼顧歐洲,現在俄羅斯和古巴一起,在美國的家門口搞起了軍事演習。但中東的形勢變化又要求它必須集中精力於中東,否則,中東後面會更加脫離它的掌控。這種力有不逮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折磨。而且,隨著時間一天天流逝,主動權距離自己越來越遠,如果找不到那種一舉逆轉的辦法,就像一個得了絕症的人一樣,等待霸權注定消亡。

所以,熬鷹戰術是對的,只要東方大國自己內部不出問題,這個戰術對美國來說也是無解的。

誰能想到,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竟然是以這樣一種節奏進行?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智慧含量最高的一次世界博弈,因為我們回到了舞台中央。■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