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帶回全球首次月背取壤 這份月球「手信」有何特別?

毛拍手

6月26日,嫦娥六號返回器開艙活動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舉行

嫦娥六號將月背的土壤帶回地球,屬全球首次。月球所帶回的「手信」,有何特別之處?

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是38萬公里,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月亮的迷戀從未減退。從最早的月球初探到後來的取樣返回,中國的「嫦娥」一再啟航奔月。

6月2日至3日,嫦娥六號順利完成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智能快速採樣

在長達50多天的任務中,嫦娥六號實現了環月逆行、智能取樣、月背起降等高難度操作,將月球南極附近的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就在25日,嫦娥六號順利返回地球。

這些樣本是如何取得的?在月球挖土和在地球挖土有何不同之處?

國際太空運輸協會空間運輸委員會副主席楊宇光分享了全球首次月背取壤的背後故事。

嫦娥六號在月背取壤,如同一場廣寒宮的「考古」之旅。在40多億年前,一顆直徑約100公里的小天體撞擊月球,形成如今直徑超過2500公里的艾特肯盆地。

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大致位置

隨後的多次撞擊不僅帶出了月球深層物質,也讓該區域盆地密布著「坑中套坑」。而阿波羅盆地就是嫦娥六號這次落月的地方。

楊宇光介紹,選擇在此處著陸除了考慮工程可行性外,更因為這裡具有最大的科學價值。這些古老岩石土壤樣本在地球上難以獲得,因此許多中國人浪漫地稱之為嫦娥六號是「到廣寒宮去考古」。

多年來,人類10次從月球採樣返回,均取自月球正面,而對於月背的探索,目前只有中國「嫦娥」成功實現兩次。

但即便是第二次到訪月背,與嫦娥五號擁有相同技術狀態的嫦娥六號此行也並不容易。

嫦娥六號的任務不僅在於征服月背,還要避免風險。月背支撐手段較弱,加上月球背面道路崎嶇,太空船承受巨大考驗,往返間充滿著困難和挑戰。

楊宇光表示,我們選擇前往月球背面,不是因為容易,而是因為困難。作為「人類唯二兩次進行月球背面的探索」,嫦娥在這一領域已率先一步。

從古至今,只有中美蘇三國從月面帶回樣本,而嫦娥六號從月背帶回的南極附近月壤樣本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印度月船一號繪制的月球撞擊坑內部水冰物質分布證據

據「科普中國」,嫦娥六號在月背的南極附近著陸並帶回樣本是此次任務的亮點,人類從未得到過月背的月壤樣本,而美蘇時期帶回的樣本都是朝向地球這一面。月球南極附近的土壤一直是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也是NASA阿爾忒弥斯計畫登陸的預選區。這關係到未來人類如何開發月球,因為水是維持人體運作的必需物質。同時,我們進一步驗證了從月面返回地球的操作流程,為未來載人登月奠定了基礎。

自古以來,月亮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隨著人類探索月球的腳步不斷擴展,月球上獨特的真空環境、低重力環境以及豐富的資源可能在未來造福人類。

中國預計在2030年代建立月球科研站

楊宇光指出,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和探測器的不斷往返,月球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會擴大。他表示:「或早或晚,月球將成為人類走向深空的前哨基地,為更大規模的太空時代發展奠定基礎。」

走向深空,月球可能成為人類首站。■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