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一次的英國國會大選在7月4日舉行,這將左右英國政府未來5年的施政方向。
根據正式計票結果,工黨獲得壓倒性勝利,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將迎來政黨輪換。
保守黨對其在英國史上最差的選舉結果,現任首相蘇納克已宣布辭職。
這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早在今年5月,英國英格蘭地方議會選舉中,執政的保守黨就一敗塗地,他們腹無良策,難以招架工黨攻勢,地方議會議席總數減少了1063席,喪失對數10個地方議會的控制。艱難的現實使英國執政黨不得不「豪賭」。
5月22日,英國大雨滂沱,首相蘇納克在唐寧街10號宣布,原定12月份的英國大選提前至7月。
當時,英國的統計局剛公佈2024年第一季的數據,彼時的英國經濟季增0.6%,為兩年半來最快增速,英國人均GDP實現季增0.4%,是連續7個季度下跌後的首次回彈。
經濟數據難得好轉是稍縱即逝的「加分項」,保守黨想要「趁熱打鐵」抓住這唯一的一次機會,也合乎邏輯。
但是,政客再精密的算計也擋不住民眾的憤怒。
近年來,保守黨人氣值已「見底」,前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因違反防疫規定醜聞下台,接任者伊麗莎白.特拉斯草率推出減稅政策「迷你預算案」引發金融動盪僅上任44天就匆忙辭職。後繼的蘇納克上台後,忙於應對通膨高企、多行業罷工不斷、「脫歐」後遺症等難題,政績很不亮眼,與選舉時誓把「促進經濟列為政府年度工作優先事項」的選言大相逕庭。
其實,大家更關心的,不是英國保守黨的今日之敗,而是英國面臨的深層困局。
困局一:脫歐後遺症
保守黨已經連續執政14年,做過最大的事就是「脫歐」。可惜,「脫歐」後,英國的情況並沒有像保守黨「脫歐宣言」那麼美好。
迄今為止,英歐貿易在海關檢查、關稅和監管三方面的關係至今仍未理順,脫歐對英國貿易產生重大負面效應。
國內民族主義者認為「脫歐」使北愛和平進程遭受重挫;英歐雙邊常住公民也受到重大影響,從越境醫療保險到手機漫遊費都有問題。
「脫歐派」承諾的脫歐紅利沒看到,後遺症一大堆。在脫歐問題上,保守黨明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英國政治穩定的傳統特徵被一掃而空。
困局二:財政緊縮現況
2020年後,英國經濟成長率在七國集團中倒數第一,而當時通膨率為11.1%,整個國家陷入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狀態前期,非常緊急。
蘇納克的前任特拉斯當時推出一個思維混亂的「迷你預算」案,試圖透過減稅刺激成長,缺乏邏輯的政策思維造成英國國債、股票和匯率三頭下跌,差點金融體系崩潰。
蘇納克接了一個爛攤子,推出了升息政策降低通貨膨脹,同時還要大幅減少公共開支預算。縮減政策引發了全國性的大罷工,鐵路、機場、郵政、大學、邊境檢查等行業全線停擺。
當時的蘇納克拒絕妥協,甚至出動軍隊接替這些行業,畢竟「滯脹」帶給英國人的記憶是非常深刻而痛苦的。 70年代石油危機時,英國就陷入了滯脹,直到80年代柴契爾實施以出售國有資產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才使英國經濟重歸成長的軌道。
時過境遷,2023年的英國政府已經沒有太多可以「開源」的方式,只能硬著頭皮「節流」。
而且,緊縮政策使以第三產業為主的英國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月的英國商品零售量較上月下跌0.2%,4月商品零售量較上月下跌2.3%,零售數據一直是觀察英國經濟的先行指標,較上季下跌顯示英國經濟成長仍乏力,預期多悲觀。
困局三:「網紅」政客遍地
唐寧街10號裡的“首席捕鼠官”拉里貓已經送走了四位首相,現在他將迎來第五位“室友”,這就是現在英國政局的動盪現況。
近幾年,英國媒體喜歡用「內曝」來形容保守黨,約翰遜時期大批內閣請辭,內部的「新聞」被自己人員屢屢爆出;
特拉斯時期激進的財政政策被自己黨內人員廣泛批評;
蘇納克被自己的私人秘書拖入“賭約門”,保守黨內部的分歧與混亂可見一斑。
腹無良策,如走馬燈一般的英國首相如何爭取選票?那隻能靠「當網紅」了。
卡麥隆辭職後吹著口哨返回唐寧街,特拉斯處處模仿柴契爾夫人張揚激進,至於當了十幾年「網紅」的約翰遜更有妙招,著裝模糊、言語詼諧、表演親民,各種花邊新聞不絕於耳。
簡言之,保守黨政府為政治利益把英國折騰得烏煙瘴氣,執政能力下降、動員力減弱。
他們對於國家的根本問題無力解決,普遍採取言辭偏激、製造熱點、禍水外洩之類的「場外招」,力求「語不驚人死不休」。說到底,這還是西方政體的根本弊端-黨派利益大於國家利益。
困局四:產業空心化加劇
這個標籤被貼在英國的身上是讓人唏噓的,畢竟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也是世界上首個進入工業化的國家,作為最早的“世界工廠”,英國工業品曾是橫掃世界市場的“重砲」。
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英國輔以武力征服等手段將其他國家納入自己的國際分工體系,以本國為核心重塑了整個國際工業鏈。
然而,到了19世紀8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當時的英國資本累積高居世界榜首,彼時的投資者把資本投入金融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致力於賺“快錢”,導致本國工業逐漸空心化。
在世界經濟的上升期,英國可以透過金融業、服務業賺到很多「快錢」,同時依靠大量低品質、低收入崗位粉飾就業數據,但是當世界經濟走入下行通道時,這種工業空心化的經濟形體必然比其他經濟體面臨更大的困難。
保守黨在執政期間,曾推出「產業戰略」試圖改變英國的「產業空心化」,成果並不明顯。於此,作為英國重要盟友的美國此時自顧自搞「再工業化」,世界經濟格局早已變化,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興起,英國再想「分一杯羹」確實很難;於內,英國的財政緊縮政策使得政府重塑國家產業基礎的財力受到極大限制,內部黨爭又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取得的績效難以服眾。
困局五:策略自主性驟降
「脫歐」後,英國的戰略重心從布魯塞爾全面倒向華盛頓,其宏觀政策受美國政策的影響更大,「美國感冒英國發燒」的現象非常嚴重,而且保守黨一直心心念念的「英美自貿協定「在拜登政府時期毫無進展,這雖然是作為「美國盟友」應有的覺悟,但是一些英國民眾還是大受打擊,畢竟這是當時保守黨帶領英國「脫歐」時對民眾的承諾之一。
除了經濟方面,戰略自主性也難以為繼。
2019年,英國政府認定華為不構成國家安全威脅,卻迫於美國壓力勒令英國運營商從國內5G網絡中拆除所有華為設備;2022年,英國同美國一起挖了法國的「牆腳」,鼓動澳大利亞撕毀與法國的潛水艇訂單,差點「英法大戰」。
英國既失去亞太市場又丟掉歐盟情誼,究其根本,既有其政治遊戲規則造成的短視行為和戰略迷失,也有「美式盟友」困境的現實。
英國保守黨起源於18世紀早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政治團體組織,如果以選舉的勝出次數計算,它算得上「世界上最成功政黨」。然而,自2010年執政以來的14年,「艱難時世」遇上「無腦政客」,保守黨留給英國「五大困局」加上「一地雞毛」。此時的英國,「不確定」是它唯一的確定性。
而這一切,都配得上保守黨落寞的「雨中謝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