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底牌!伊朗公佈反擊範圍,以色列則把算盤打到了大洋彼岸…

寧月析

7月31日發生的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遇刺事件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星期,雖然現在正處於奧運期間,但中東地區的局勢已然劍拔弩張。

就在人們猜測伊朗會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反擊時,該國在這兩天公佈了一份潛在的攻擊目標名單。

該名單包括以色列的軍事基地和政府場所,其中有特拉維夫的以色列國防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議會大廈以及以色列各地的8個空軍基地。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民用基礎設施,包括機場、天然氣田和發電廠等。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在今年的4月13日,伊朗就因革命衛隊高級軍官遇刺而對以色列發動過一次反擊。

在那次反擊中,伊朗向以色列的軍事基地發射了大量無人機和導彈。

不過有一說一,伊朗現在把一大堆政治和民用目標都公佈出來,大概率只是為了「搞心態」,或者干擾以軍的防禦佈置。

他們真正動手的時候估計還是會以軍事目標為主。

之前看過我的中東系列文章的朋友應該有印象,伊朗人對西方說的話基本上信一半也就差不多了。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此次的反擊行動可能會是一次抵抗之弧的集體行動。

這裡面可能會包括黎巴嫩真主黨、胡塞武裝、伊拉克民兵、敘利亞民兵以及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戰士等。

其中黎巴嫩真主黨下手可能會比較狠,說不定會派出人員進行滲透作戰。

因為就在哈尼亞遇刺的前一天,以色列還襲擊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並刺殺了真主黨軍事領導人舒克爾。

不過近期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和當前氣氛不太相符的信息。

比如說伊朗官方這幾天一直在表示「不尋求事態擴大」、「我們在打心理戰」、「我們會避免全面戰爭」…

在這樣的信息迷霧下,我們作為吃瓜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肯定是:

現在的伊朗是不是慫了?他們到底還打不打?

伊朗的舒適區

很多小夥伴習慣按照我們的標準去衡量伊朗的水平,這樣很容易得出一個「伊朗實力拉胯」的結論。

現實的說,伊朗的實力確實沒法跟我們比,但我們也要考慮到中東大區的匹配機制。

按照東亞怪物房的標準,那裡全是菜雞。

所以伊朗雖然自身的問題很多,但放在中東依然是豪強的水平。

既然是「豪強」,那為什麼對抗起來總是瞻前顧後呢?

除了內部的政治原因外,還有一個戰略上的客觀情況:

伊朗有他自己的「舒適區」。

該國的戰略考量往往不是簡單的「打還是不打」,而是「怎樣才能繼續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

要理解伊朗的這個「舒適區」是怎麼回事,就要先理解中東地區的基本形勢。

這個地方不是只有以色列和伊朗兩股勢力,而是以色列、伊朗、阿拉伯在此「三國殺」。

對於裡面的任何一派來說,當然都希望另外兩派打成一團,自己漁翁得利成為地區主宰。

只是現實中沒那麼多彎彎繞繞,因為之前以色列的優勢太過明顯,基本上都是「你們一起上,我趕時間」的水平。

在折騰了五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的主要力量大都放棄了對以鬥爭,最典型的就是埃及和沙特。

而這也導致該陣營內部出現了分裂。

後來阿拉伯國家中堅持抗以的力量就逐漸和伊朗走到了一起,在2011年爆發的敘利亞戰爭後形成了現在的「抵抗之弧」。

所以嚴格來說,現在在中東「三足鼎立」的是:

以色列、伊朗+阿拉伯抵抗力量、阿拉伯。

中東戰爭後的阿拉伯雖然放棄了對抗以色列,但依然想和伊朗扳扳手腕;而以色列一方面要防著伊朗,一方面又要鞏固和擴大自己在巴勒斯坦的「勝利果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阿拉伯就和以色列越走越近,頗有「聯以抗伊」之勢。

站在阿拉伯的角度上看,和以色列握手,賣掉的只是巴勒斯坦,獲得的則是來自西方世界的大力支持。

而有了西方的支持,自己至少不會被伊朗壓過一頭,總的來說還是划算的。

然而這個局面在2015年也門戰爭爆發後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在那場戰爭中,沙特領銜的15萬海灣聯軍在西方國家的幫助下被伊朗支持的胡塞「拖鞋軍」打得滿地找牙。

這就很尷尬了。

阿拉伯人在這一刻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根本就不是伊朗的對手。就算有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他們也依然連伊朗的小弟都打不過。

另外這場戰爭的結局還導致曼德海峽落入伊朗陣營之手,再加上伊朗自己控制的霍爾木茲海峽,沙特進入印度洋的兩大咽喉一下子就全交待了。

這還「聯以抗伊」個屁啊,乾脆誰都不要抗了,直接躺平做個富家翁拉倒。

所以我們後來就看到沙特在中國的撮合下和伊朗恢復了關係正常化。

不過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沙特和伊朗握手並不是倒向伊朗陣營,而是直接退出比賽坐上觀眾席。

所以沙特在和伊朗握手的同時,也在和以色列進行和解,雙方在建交問題上一度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只是這個做法多少有些缺乏江湖道義,因為阿拉伯的小兄弟巴勒斯坦還處於被以色列入侵的狀態中。

不過沙特也有話說的:一來自己不是第一個這麼做的,二來自己都快退出江湖了還講啥江湖道義。

但伊朗陣營顯然不希望看到這個局面,因為沙特畢竟是阿拉伯世界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和以色列和解的影響太大,會導致中東抵抗力量陷入孤立的狀態。

然後我們就看到了2023年10月7日的阿克薩洪水行動,緊接著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

當然對於巴以雙方來說,互相之間爆發衝突是家常便飯,以色列在當年的5月份才剛剛轟炸過加沙。

但是大規模衝突既然爆發了,那麼在衝突結束之前,沙特就失去了和以色列和解的正當性。

退出江湖是一回事,做一件在他們的世界里「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又是另一回事。

看到這裡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伊朗在具體問題上經常拉胯,但自從他們打贏了敘利亞戰爭後,中東局勢的發展就基本進入了他們舒服的節奏。

而他們也在這樣的節奏裡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舒適區」:

依靠革命衛隊在境外的活動,支持盟友去給敵人持續放血,同時自己的本土還能置身事外。

之前就靠胡塞打趴了沙特,現在靠哈馬斯打趴以色列也不是不可能。

你就說舒不舒服吧。

所以伊朗肯定是希望在舒適區繼續待下去的,只是現實世界不可能總是那麼理想。

你一直蹲在舒適區裡看鐵鍋燉大魷,以色列當然不會樂意。

對於以色列來說,如果總是自己單方面被燉,那最終贏的肯定是坐壁上觀的伊朗。

所以他們一有機會就會把鍋裡的開水灑到伊朗身上,然後招呼他下鍋決戰。

那伊朗怎麼辦呢?

首先,反擊肯定是要反擊的,因為這就是中東地區的遊戲規則。

在叢林世界裡你必須保持必要的威懾力,讓對手為攻擊行為付出一定的代價,不然就會被人一直摁著錘。

但反擊動作完成後,伊朗還是會盡量返回舒適區,所以不會再主動進行更多的打擊。

這就是伊朗現在說的「不追求事態升級」。

但現實會不會遂伊朗的願呢?

那就看以色列在遭受反擊後會不會也來一波反擊了,這個問題沒有人可以回答,因為以色列現在的思路已經不能按常理來推測了。

事實上刺殺哈尼亞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行動。

迷之刺殺

伊朗安保的拉胯固然應該批評,但他們在哈尼亞遇刺這件事上的大意多少也有些情有可原。

這倒不是為伊朗人開脫,而是現實中確實沒幾個人能想到以色列會對哈尼亞動手。

為什麼這麼說呢?以色列這幾十年不是一直都在刺殺哈馬斯領導人嗎?這個哈尼亞又有什麼特別的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先瞭解一下哈尼亞這個人的背景。

哈尼亞是哈馬斯的元老之一,在哈馬斯建立後曾長期擔任該組織創始人亞辛的秘書,主要負責對外聯絡。

2004年,亞辛和另一個哈馬斯精神領袖蘭提西在半個月內先後被刺殺,之後哈尼亞就成了哈馬斯的實際掌舵人之一。

2006年哈馬斯在巴勒斯坦議會選舉中獲勝,成為執政黨並與法塔赫組成聯合政府,哈尼亞也因此當選巴勒斯坦總理。

但是西方國家拒不承認這個選舉結果,後來法塔赫也出爾反爾,導致聯合政府在2007年6月遭到解散。

巴勒斯坦就此陷入內戰,最終形成了哈馬斯控制加沙,法塔赫控制約旦河西岸的分裂格局。

不過哈尼亞並不承認總統阿巴斯解散政府的命令,所以他後來在加沙繼續以「巴勒斯坦總理」的身份主持工作。

2017年哈尼亞當選哈馬斯政治局主席,這是名義上的哈馬斯最高領導人。

隨後他便搬到卡塔爾常住,從此也被一些人視為「哈馬斯領導人不敢去前線」的典型。

在這裡有必要解釋一下,哈尼亞搬去卡塔爾並非個人選擇,而是哈馬斯的制度使然。

因為哈馬斯領導人的陣亡率實在太高,基本上就是個消耗品,所以他們在關鍵崗位上都會設置備份,防止組織因為突然的打擊而陷入暫時的混亂。

既然是備份,那肯定不能跟「正主」放在同一個地方,不然被人一勺燴了就沒意義了。

而哈尼亞擔任的這個「政治局主席」,本質上就是在加沙的哈馬斯領導人的「備份」。他的前任哈立德也是在卡塔爾工作。

大概在半年前,哈尼亞應伊朗的邀請把工作地點轉移到了德黑蘭。這應該是出於政治考慮,畢竟哈馬斯在近期和伊朗有大量的合作需求。

從哈尼亞的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雖然是哈馬斯的高層領導,但並非軍事人員,平時主要負責的是社會管理和對外交流工作。

前段時間就是他派遣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巴勒斯坦各派別內部和解對話。

而在政治立場上,他是個溫和派。

去年10月7日的巴以衝突爆發後,哈尼亞曾經做過這些工作:

  • 2023年10月16日,哈尼亞與土耳其外交部長討論了釋放人質的可能性。
  • 2023年11月2日,哈尼亞表示,如果以色列同意停火並開放人道主義走廊,哈馬斯「準備進行政治談判,達成以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首都的兩國解決方案」。

很顯然,哈尼亞在這場戰爭中承擔的其實是一個溝通橋梁的作用,包括敵對勢力在內的各路勢力都需要通過他來和哈馬斯進行溝通。

簡單的說他就是「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里的那個「來使」。

這樣的人物,你殺來幹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哈尼亞的兒孫在內,到目前為止他的整個家族中已經有60多名成員遭到了以色列的殺害。

以色列現在對他痛下殺手,唯一的作用就是徹底斷了哈馬斯內部和談派的念想。

這說明以色列擺明了是不想談了。

雖然以色列的紙面實力遠強於對手,但這種主動關閉談判大門的行為還是令人非常驚訝的。

因為以色列在現實的戰場中並沒有佔據絕對的主動。

今年6月19日,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丹尼爾·哈加里甚至公開表示哈馬斯不可能被「消滅」:

「讓哈馬斯消失這種說法是種誤導。哈馬斯是一種意識形態,我們無法消滅意識形態。」

不得不說以色列軍方的這個認知水平還是比較到位的,看起來這幾個月的仗也沒白打。

不過這個言論後來遭到了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的反駁,該辦公室表示:

「摧毀哈馬斯是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內閣定下的目標,以色列國防軍毫無疑問應為此全力以赴。」

前線官兵聽到這種話是什麼感覺,相信在座的打工人都不難體會。

但無論以色列內部的看法如何,現在戰場的僵持局面都是客觀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不管談判的難度有多大,雙方都沒有理由去主動關閉談判的大門。

但以色列偏偏就這麼做了。

這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他們的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困獸之鬥

我在這裡先問一下大家:

戰場上的交戰雙方,一般誰會佔據主動?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句廢話,當然是實力強的那一方佔據主動啦。

這個回答看似合理,但其實並不全對。

準確的說法是:對戰爭的預期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一方會佔據主動。

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我雖然強,但強得有限,同時我自己也很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我在戰場上就只追求一場低難度的「小勝」。

在這種情況下,我打起仗來就會非常主動,不會因為挑戰高難度的目標而讓自己陷入困境。

又或者我雖然弱,但我也不追求超出能力的勝利,只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拖拖時間,殺傷殺傷對手就OK了,那同樣也可以很主動。

但反過來說,如果我明明只有小勝的實力,卻非要去追求一場酣暢淋灕的大勝,那就必然會出現不切實際的部署和計劃,導致軍隊陷入被動。

這就是以色列軍隊現在面臨的問題。他們的紙面實力雖然更強,但定下的目標完全脫離現實,即徹底消滅哈馬斯。

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只會成為壓在以色列軍隊和國家身上的巨大負擔。

倫敦國王學院的巴以衝突專家阿倫·佈雷格曼(Ahron Bregman)在6月份的時候就說過:

「經過八個多月的戰爭,以色列國防軍已經筋疲力盡,他們迫切需要休息,以便重新集結。」

事實上以軍現在連人都快湊不齊了。為了減緩兵源不足的問題,該國已經開始推動預備役軍人的延遲退休法案。

既然局面如此困難,為什麼以色列的領導人不考慮改變目標和策略,非要一條道走到黑呢?

內塔尼亞胡是傻子嗎?

當然不是,這位老哥可是縱橫以色列政壇數十載的頂級精英。其實他對這場戰爭的態度一直都是比較理性的。

巴以衝突爆發後,以色列遭到了抵抗之弧的全面圍攻。

但以軍並沒有像之前的中東戰爭那樣霸氣的一挑多,而是在面對這些攻擊時保持了極度的克制,體現出了「打碎牙往肚裡咽」的戰略定力。

當然了,之後他們還能忍多久不好說,但至少到目前為止,以色列都沒有對加沙以外的地區發動全面進攻。

這就是內塔尼亞胡理性的一面,他很清楚現在的以色列已經做不到「我趕時間,你們一起上」了。

但問題是,以色列並非完全在內塔尼亞胡的掌控中。這個國家是一個複雜的集合體,充斥著各種理念和利益都截然不同的派系。

而目前該國佔主導地位的是右翼群體,在他們的長期宣傳和影響下,整個以色列都處在一種狂熱的狀態中。

以色列人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有足夠的實力迅速結束戰爭,並認為哈馬斯會在拿不回被佔領土的情況下跪地求饒、接受以色列的停戰條件。

結果一開戰就被打臉。

但以色列人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錯。

在他們的認知裡,戰爭之所以打到現在還沒贏,完全是軍隊無能、政府不會談判造成的。

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就是一個典型。

面對嚴峻的戰場形勢,這位大佬早已把前線官兵的生死置之度外,但凡前方稍微暫停休整一下,他就會在後方大放厥詞,批評軍隊無能。

在這種環境下,內塔尼亞胡就不得不在刀尖上跳舞:

一方面要對外發起進攻,另一方面還要對內進行安撫,同時還得向美國爭取援助。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內塔尼亞胡就是一個裱糊匠。

今年3月31日,他只是去做了一個疝氣手術,離開工作崗位才24個小時,結果麻藥剛過就聽到以軍把伊朗的敘利亞大使館給炸了。

該事件標誌著以色列國內的狂熱力量已經無法控制,內塔尼亞胡的裱糊匠生涯算是到頭了。

在這之後,以色列明顯加強了對抵抗之弧高層的刺殺行動。早些時候他們還宣稱刺殺了哈馬斯的軍事領導人戴夫。

不過中東老哥們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大家心裡都很清楚:

抵抗之弧的成員都是些「去中心化」組織,刺殺他們的領導人並不能影響這些組織的正常運轉。

所以以色列如此大開殺戒,只有兩種可能:

  • 一是以色列想通過這種手段給國內一個交代,單方面宣佈勝利,找個台階結束戰爭。
  • 二是像上文所說的那樣,以色列徹底不想談了,現在就是要把事態擴大。

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但第一種情況比較難過以色列國內的這一關。

因為以色列的民眾要的不是一個台階,而是哈馬斯被徹底消滅,至少也要做到強迫哈馬斯接受以色列的停火條件。

而第二種情況則更符合當前的局面。

因為至少從理論上來說,確實只有加大打擊力度,才有可能加快勝利的速度,這符合以色列民眾的期望。

至於是不是真的能打贏,那就是前線官兵的問題了。

而這也是風險所在:

萬一戰爭規模擴大後以軍打不贏,那就直接快進到亡國邊緣了。

不過這樣也有一個好處:拉美國下場的概率大幅提升,沒准還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畢竟美國是真的不能失去以色列。

其實從以色列的國家利益出發,現在最合理的選擇是頂住右翼群體的壓力,以一個不那麼理想的條件盡快停戰。

只是那樣的話,內塔尼亞胡就必然要為這個「不那麼理想的條件」背鍋,其政治生涯基本上也就畫上句號了,搞不好同時畫上句號的還有他的「富家翁生涯」。

而如果把整個國家都推到懸崖邊上逼美國來救,自己的危機就能解除。

所以內塔尼亞胡在裱糊匠工作開展不下去的情況下,乾脆變身為「飆車狂人」也是很合理的。

只是美國到底會不會來?來了能不能贏?其實都很難說。

比如說民主黨就壓根不想來。

拜登政府十分希望中東能馬上停火,哪怕是含淚獻祭一下內塔尼亞衚衕志也在所不惜,畢竟歐洲還有個嗷嗷待哺的澤連斯基。

於是壓力山大的內塔尼亞胡就在7月22日對美國進行了訪問,並在美國國會發表了一篇感動美國的長篇演講。

他在演講中公開指責伊朗是一切問題的幕後黑手,並對著美國政客們大聲高呼:

「我們的敵人就是你們的敵人,我們的戰鬥就是你們的戰鬥,我們的勝利就是你們的勝利!」

除此之外,他在見過拜登後還專程去拜見了特朗普。

懂王這個對伊強硬派就是內塔尼亞胡最後的底牌,撐到懂王上台是他此時最大的念想(如果懂王能上台的話)。

那麼中東局勢接下來會怎麼發展呢?

結語.末日決戰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俄羅斯高級安全官員、前國防部長謝爾蓋·紹伊古於8月5日訪問了德黑蘭。

他們商談的主要內容,是俄羅斯向伊朗提供先進戰機以及防空系統。紹伊古的原話是:「我們準備與伊朗在地區問題上進行全面合作。」

很顯然,伊朗在備戰。

但這個「備戰」並不是說伊朗要發動對以色列的大規模進攻,事實上他們近期的反擊不會有太大的規模。

只是伊朗無法確定在自己反擊之後,以色列會如何回應。

畢竟現在以色列「拉伊朗下鍋之心」已經路人皆知,所以伊朗需要提前為最壞的結果做好準備。

而如果以色列真的孜孜不倦的對危機進行「循環升級」,那麼美國被拉下水就只是時間問題。

只是他們最好不要忘了美軍之前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敘利亞這些地方的表現。

高估美軍的作用是美國盟友最容易犯的毛病,以「拉美軍下水」為目的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個高風險的選擇。

事實上真正接近拯救以色列的,恰恰是在巴以問題上堅持聯合國立場,反對以色列侵略行徑的中國。

因為只有回到聯合國的框架下,以色列才能得到五大常任理事國名正言順的保護、獲得真正的和平與安全。

當然,拯救以色列不等於拯救以色列極端右翼群體。

有些人是注定救不了的。

7月23日,巴勒斯坦14個派別的代表在北京簽署了《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表示將組建臨時民族團結政府。

而以色列近期升級衝突的行為,無疑將對這一前景造成衝擊。哈馬斯不怕死,不代表這14個派別都不怕死。

只要有一派因為恐懼而猶豫,那麼整個進程就會被拖延。

從表面上看,阻礙巴勒斯坦的團結似乎對於以色列來說是好事,但人們往往會忽略這麼一個道理:

巴勒斯坦各部的團結除了有助於建立抗以統一戰線外,同時也是推動和平進程的基本前提。

只有所有巴勒斯坦人都認可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

如果巴勒斯坦內部無法實現統一,總是只有部分派別去和談,那肯定是今天你和談明天我掀桌,永遠談不出一個最終的結果。

所以中國已經為和平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誰知道以色列會突然一腳油門踩下去…

既然如此,諸位就備戰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