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的金牌大戰和東京奧運會不一樣,在最後一刻也未見分曉:雙方戰成40平,並列金牌第一。加上中國香港的兩枚,此次巴黎奧運會中國超過美國,成為第一。
這個含義,實在是太豐富了。
第一,自北京奧運會中國戰勝美國以來,這是中國第一次以非東道主的身份超過美國。三年前的東京奧運會,中國無需時差,實際還是享有一些便利的。就如同2016年巴西奧運會,美國的金牌也明顯上升一樣。但這一次,由於美國是下一屆主辦國,還是有明顯的東道主效應,所以這個結果對美國來說是很窩心的。
現代奧運會是西方創辦並制訂的規則,一百多年以來,已經涵蓋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所有不同文明都是這一盛會的參與者,但只有中國是唯一能夠超越歐美的國家。當然,自1840年中國被強行拖入西方體系以來,這個特點不僅體現在體育上,還體現在各個領域。比如其他國家加入西方創辦和制訂規則的世貿組織,就只能成為這一體系的組成部分,無法脫穎而出,只有中國是例外。
第二,自特朗普時期開始,美國對中國進行極限打壓和遏制,再度上演守成國對崛起國的阻擊。
從中國目前的角度看,只要不被美國打成老三、老四,維持住老二的地位就是勝利。如果能和美國打平甚至超越它就是大勝。所以雙方在激烈的金牌戰打成平手,堪稱是中國的巨大勝利。
從國際關係的角度看,中美金牌最後之戰有一點很有意思:美國是在女籃決賽擊敗法國隊後追平中國的。也就是說,決定中美勝負的未必一定在雙方,也可以是第三方的表現。就如同今天美國不得不把很大精力放到歐洲和中東一樣。
中美金牌大戰雖然激烈,但依舊平和收場,而且給全世界貢獻了精彩的比賽,這就屬於有正效應的良性競爭。今天中美戰略博弈,依舊是「鬥而不破」,某種程度上對世界也有很大的正效應。
實事求是地講,今天的美國已經把未來十年當作捍衛霸主地位的最後時機,可以想見中美關係的嚴峻考驗還在後面,中美之間存在諸多風險。
一是美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中國這樣的對手。美國既視中國為挑戰者,又和中國有著巨大的共同利益。這使得美國不得不提出來「合作、競爭和對抗」三原則,但在政策執行上卻很難清晰把握和界定。
二是和美國的政治體制有關。美國三權分立,自行其事,即使是同一政黨也會互相拆台,個人利益凌駕政黨利益,政黨利益超過國家利益。比如2022年佩洛西竄訪台灣,總統拜登並不贊成,但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佩洛西要歷史定位,雖然雙方是同黨,仍然一意孤行。
三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國家利益日益呈現全球性,美國更早就是全球性大國,因此雙方在全球「相遇」的點愈來愈多。過去主要在台海,現在東海、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地中海、北冰洋都有可能。比如2015年中國第一次在地中海進行了軍事演習,到現在中國戰機出現在阿拉斯加附近也不罕見。
四是中國和許多國家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美國也有很多盟友,但中美都未必能夠完全影響和控制這些(准)盟友國家的行為。歷史上看,大國被弱小的盟友拖入戰爭不乏其例,中美被其他國家捲入衝突的風險也在上升。
五是中美兩國已經在貿易、科技等多個領域衝突,雙方的對立情緒日趨上升,與此同時美國的民粹主義崛起,政治極化,都成為中美髮生衝突的重要因素。比如去年初的氣球事件,拜登政府一直想息事寧人,但民眾的反應、媒體的報道煽動、共和黨借題發揮搞政治鬥爭,都迫使拜登政府過度反應,最終以非常不理性的手段處理。這既可能誘發中美之間的衝突,也會在發生突發事件後因為無法降溫而迅速升級。
儘管如此,由於如下六大原因,中美鬥而不破的局面不會改變。
第一,核國家不會發生戰爭的規律一直沒有被打破,中美競爭也不會例外。現在正在發生的俄烏衝突也再度證明瞭這一點,美國甚至都沒有對俄羅斯進行海上封鎖。未來若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也未必會對台灣出手相救。
二是從文明角度講,中美都是非常講究實用主義和理性的民族,相對於蘇美,雙方的理性程度更高。比如2020年美國大選期間,美軍四星上將、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於大選前4天和國會衝擊事件發生2天後兩次致電中國軍方,保證美國不會發動襲擊。米利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根據美國法律,如果發生戰爭,可以終止權力交接,因此擔心中國誤判。
三是中美雙方建交四十多年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和冷戰時蘇美相互隔絕不同。中美貿易戰打了五年,在高關稅的情況下,2023年雙方的貿易額照樣達到6600億美元。這說明雙方脫鈎難度很大。
僅從利益角度,雙方都有強大的力量推動合作,反對衝突。美國最重要的企業家馬斯克、蓋茨、庫克等紛紛訪問中國就是如此。
四是美國相信憑借傳統手段仍然可以遏制甚至搞垮中國,能夠再次複製冷戰的勝利。
美國遏制中國主要有兩個方式:第一是妄圖利用台灣發起一場代理人戰爭,讓台灣成為第二個烏克蘭,即使兩岸迅速統一,美國也可以成功令歐洲和中國脫鈎,只要失去歐美,中國的發展要麼高度放緩,要麼被中斷。
第二是美國出於對自己制度的迷信,非常武斷地認為任何不實行這樣制度的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無法做到持久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在美國看來,它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中國境內外因素激化中國內部矛盾,從而達到不戰而勝。
五是歐洲平衡美國的作用。中歐相隔遙遠,歐洲也不再尋求霸權,中國也是和平發展,所以雙方沒有地緣政治衝突,同時還有巨大的共同利益。中美如果發生戰爭,歐洲將蒙受巨大損失。特別是在目前俄烏衝突的背景下,歐洲根本無法承擔這一後果。
全球各個力量中,對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就是歐洲,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美國的挑釁烈度,也能一定程度上影響美國發動戰爭的決心。今年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放風將去台灣,但最後改為在本土會見蔡英文。這一罕見的變化,應該是歐洲發揮了很大作用。
從歷史上看,在許多涉及中美的重大事件上,歐洲都起了剎車或推動的作用。比如1964年法國率先和中國建交。而且在中美建交的過程中,法國也發揮了巨大的中間人作用。
六是美國不僅面臨中國一個競爭對手,還有俄羅斯、歐洲、日本、印度、巴西等國家和地區。這非常類似於一戰時英國面臨的局勢:不僅有德國,還有俄羅斯、美國、日本、法國等挑戰者。
歷史的教訓就是,當英國和德國衝突時,美國就成為最大受益者。同樣的,當中美衝突起來時,其他國家都會借機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不僅保不住,而且地位還會低於衝突前,就如同英國在二戰後的命運。
所以不管中美如何競爭,仍會維持鬥而不破的格局,而贏得這場競爭的關鍵是「打鐵仍需自身硬」。
奧運會最後一天,除了中美金牌大戰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閉幕式。這次閉幕式,法國回歸傳統,在體育館舉行,運動員的主角地位得以凸顯。閉幕式前先播放了開幕式的經典片段,但已經沒有了引發爭議的《最後的晚餐》部分。
閉幕式的藝術演出一如既往地體現了法國的夢幻、創意。主題「尋找失去的奧運會」既有現實意義,也是致敬法國對現代奧運會的貢獻。就我個人而言,閉幕式的吸引力和震撼力與開幕式有不少差距,對深刻的追求壓過了觀賞性。
閉幕式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是下屆主辦國的八分鐘展示,這次延長到了十二分鐘。美國洛杉磯的展示也多有亮麗之處,還有世界動作片巨星湯姆·克魯斯助陣。相較於法國,體現了美國獨特的明快、簡潔,不過顯然沒有法國的藝術品味、唯美和雋永。但在當下,世界對美國的感受是複雜的,甚至都在擔憂下一屆奧運會上中美競爭會進一步升級。
2024巴黎奧運會堪稱美侖美奐,令人感嘆的是今夏混亂的政治操作也都是出自同一國家、同一民族的手筆。這就是文明的一體兩面。
最後再次祝賀中國代表團的優異發揮,大幅提升了巴黎奧運會的成色和精彩。當然也要對東道主法國表示感謝,在炎熱的夏季、動蕩衝突的時局、美國大選陰霾的籠罩下,給世界貢獻了一場精彩的奧運會,讓世界得到片刻的寧靜與歡樂,還有一段難忘的美好時光。
巴黎再見,再見巴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