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在戰場上經常缺炮彈,而另一邊的俄軍卻不缺,他們的炮彈非常富裕,在前線的烏軍看來,他們從未發現過俄軍缺炮彈的跡象。
與俄羅斯相比,西方的軍工產能可謂嚴重落後,據稱單位時間內,俄羅斯一家生產的炮彈數量是整個西方炮彈生產量的3倍。戰爭即工業力,俄烏衝突堪稱一面「照妖鏡」,不僅僅俄羅斯的弊病在這場衝突中暴露無遺,西方也是如此,讓他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嚴重落後的軍工生產。在過去的2年時間中西方內部一直在談論一個問題,西方的經濟水平遠超俄羅斯,為何在軍工產能方面嚴重落後於俄羅斯,甚至連供應烏軍最基本的炮彈問題都解決不了呢?下面就來探討一下西方糟糕的國防工業產能。
(一)西方很有錢,但卻造不出足夠數量的炮彈,和俄羅斯相比相差太大
烏克蘭戰場上給外界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炮彈,從俄軍第二階段的行動開始,俄軍在頓巴斯改變了戰術,使用傳統的大炮洗地攻城,在過去2年多時間中,俄烏衝突的較量核心就是炮彈,這一點就連拜登也不得不承認,他曾公開表示「這是一場有關炮彈的戰爭」。
不過戰場雙方對炮彈的需求卻截然不同,俄羅斯不缺炮彈,也從未抱怨過自己缺炮彈,而得到西方鼎力的烏克蘭在過去2年多時間中經常為炮彈不足困擾,甚至可以說幾乎每天都為炮彈數量不足困擾,包括澤連斯基在內的烏克蘭高層向西方公開喊話要炮彈已經成了家常便飯,西方媒體在對烏克蘭前線的士兵採訪時也經常會聽到他們缺炮彈的言論。
考慮到烏克蘭的作戰武器主要來自於西方,所以炮彈之爭也可以說是俄羅斯和西方炮彈產量的差異。其實烏克蘭缺炮彈並不奇怪,因為即使整個西方加起來所聯合生產的炮彈數量都遠遠無法和俄羅斯相抗衡。
今年3月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做了一個「獨家報導」:俄羅斯生產的炮彈數量是美國和歐洲生產數量的3倍。當時美媒綜合北約對俄羅斯國防生產的評估情報以及西方、俄羅斯國內諸多媒體的報導得出了一個客觀數據結論:俄羅斯每月生產約25萬枚火炮彈藥,每年約為300萬枚。而美國和歐洲每年總共只有能力生產約120萬枚155毫米炮彈供應給基輔。
美國軍方設定的是到2025年年底每月生產10萬發炮彈,但這一數字還不足俄羅斯炮彈月產量的一半。更關鍵的是,大家都不看好美國軍方所設定的這一目標,在他們看來,這似乎是遙不可及的。
一位北約高級官員表示:「我們現在所處是一場生產戰爭,戰場的最終較量結果取決於各方的軍工生產量。」俄羅斯目前每天發射約1萬枚炮彈,而烏克蘭方面每天只發射2千枚炮彈,具體到一些戰線上,這一比例數量可能要更大。
早在2023年時西方諸多媒體就通過俄烏衝突發現了美國軍工產業的弊病:造不出足量的武器,未來如果當美國需要面臨一場高強度的海外戰爭時,美國的軍工產能可能會直接把美軍拉下水,因為戰爭即工業力。
2023年3月美國《華盛頓郵報》曾發表過這麼一篇文章:美國目前正努力加速供應烏克蘭所需的武器,以協助其在與俄羅斯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然而這場衝突暴露了美國快速擴大許多武器生產能力的問題,這些武器不僅需要為烏克蘭提供,也需要用於美國自身的國防需求。儘管美國坐擁全世界上最大的軍事預算規模,每年超過8000億美元和最先進的國防工業,但美國長期以來一直難以高效地開發和量產武器,這些武器使美國部隊在技術上超越了其競爭對手,但是沒有產能,當傳統戰爭回歸歐洲,華盛頓也在考慮可能發生自己身上的大國戰爭時,這些挑戰變得更加重要。
事實上,美國軍備生產速度緩慢的問題不僅限於提供給烏克蘭的武器裝備,也不只是是彈藥產能拉不上來的問題而已,還包含尖端武器系統也是。根據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所(CSIS)的防務專家坎西安的評估,美國軍企當前的生產速度,需要超過10年的時間才能替換「黑鷹」直升機機隊,幾乎需要20年才能填滿先進的中程空對空導彈庫存,而替換美國航空母艦艦隊至少需要44年。
五角大樓對美國國防產業的分析顯示,在軍工武器生產領域,當下的美國已經無法與二戰時期的美國相媲美,當時美國工廠生產出足以驅動全盟軍取得對軸心國勝利的飛機和武器,但現在僅僅應付一場俄烏衝突這樣的中等規模較量,美國卻已經感到嚴重的力不從心。
值得注意的是,不只美國軍工業深陷泥沼,歐洲問題同樣嚴重。斯托爾滕貝格曾經警告:大口徑武器的交付等待期已經增加了3倍以上,這意味著現在這些訂購將需要超過2年才能交付。德國雖然正在大刀闊斧進行國防戰力擴展計劃,但目前國內的彈藥供應僅能足夠支撐2天的作戰。在一次兵推中,英國的彈藥庫存只能夠持續作戰8天。
目前俄羅斯在烏克蘭每天的炮彈使用量相當於全歐洲一個月的炮彈產量。愛沙尼亞在一份發送給成員國的文件中表示,歐盟迫切需要增加其國防工業能力,以幫助烏克蘭的軍隊持續抵抗。
北約成員國正在尋求增加生產能力,並同意提高彈藥儲備指導方針,以更好地規劃未來潛在的衝突。然而,歐洲國家尤其是生產線啓動緩慢,公司抱怨缺乏合約。美國前五角大樓官員葛瑞格表示:西方決策圈忽視了俄羅斯的戰略優勢:地理縱深、幾乎無限的天然資源、高度的社會凝聚力以及迅速擴大軍事力量的軍事工業能力。
為了提高炮彈產量,供應烏克蘭的戰場需求,西方國家正在集體增加自己的炮彈產能。五角大樓的要求是到2025年底將155毫米炮彈產量增加到每月10萬枚,每年120萬發,聽起來相當不錯,不過很多美媒表示:現在尚未看到現實中的生產率,而且如果到了2025年底美國真的提高到這一產量的話,烏克蘭大概率會輸掉這場衝突。
美國一家智庫曾算了一筆賬: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到2025年底,美國及其北約盟國每年可以生產近200萬枚155毫米炮彈。但現在俄羅斯已經將其年度炮彈總產量增加到300萬發,如果俄羅斯再擴大生產線的話,未來炮彈的數量可能還會繼續增長。況且即使西方真的造出了200萬發炮彈,它們也無法完全轉化為烏克蘭的戰場炮彈擁有量,因為這些國家不可能把所有的炮彈都給烏克蘭,他們需要留一部分給自己用,這一點在美國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
(二)為何西方的炮彈產能不如俄羅斯?
西方內部一直很奇怪一件事:俄羅斯2023年的國防預算僅為1000億美元,生產總值為2萬億美元。相比之下,整個北約集團的國防預算合計為1.47萬億美元,生產總值合計約為45萬億美元。但俄羅斯在彈藥、火箭和坦克生產領域已經完全超過了西方,為何會出現如此奇怪的現象呢?
過去美國《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以及華盛頓的多家智庫都曾分析過這一問題,綜合起來主要有這麼幾個因素:其一,生產時間差異大。按照北約官員的評估:俄羅斯正在「24乘7」輪班運行炮兵工廠,每12小時輪班。目前約有350萬俄羅斯人在國防軍工廠工作,同時俄羅斯也在進口彈藥:伊朗去年至少向俄羅斯提供了30萬枚炮彈。俄羅斯「已經把他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投入了遊戲,他們的戰爭機器正在全速運轉。」儘管普京並未宣佈國家經濟轉入戰時體制,但在「24乘7」的軍工生產模式下,俄羅斯已經讓軍工生產提前進入「戰時模式」。
而西方軍工廠則是另一幅場景,工人們到點上下班,根本就沒有夜班這一說法。而軍工資本家們為了節省工資,基本上不會強迫工人加班,如果再算上週末時間,整個西方用在武器生產上的時間非常少,至少和俄羅斯相比是這樣的。
其二,軍工生產體制的變化。五角大樓曾將軍工產能下滑的問題部分歸因於冷戰後的整合,隨著軍費開支下降和軍職人員減少3分之1。在預計不會發生任何主要國家之間發生衝突的情況下,美國聯邦政府迎來了一波大規模軍企合併和收購浪潮,大幅縮小了軍工企業的規模。曾經每天都有1000個民間國防產業工作崗位消失。20世紀90年代,美國有51家主要的航空和國防承包商,而現在只有5家。飛機製造商的數量從8家減少至3家,同時90%的導彈皆來自3個廠商。
產業專家表示,政府經常做出不可預測的軍事需求,以及由國防預算週期所決定的短期合約,進一步阻礙了私人軍事企業投資增加產能。由於像地對空導彈或精准炸彈這樣的產品本身沒有商業市場,因此具有專業生產能力的公司無法依靠民間需求來維持生計。
官員們指出,生產滯後的原因還在於現今軍事裝備相對於二戰時期更加複雜,當時福特公司每小時可以生產1架飛機。現在武器通常需要大量電子零件和來自數十家或數百家工廠的零部件,例如洛馬公司的「閃電」戰機包含來自1700家供應商的30萬個零部件。
去年美國陸軍最近簽署了一份12億美元的合約,由雷神公司再建造7個單位的國家先進地對空防禦系統。這些系統正在烏克蘭戰場上使用,以防禦俄羅斯的導彈和無人機攻擊,但它們需要再等待2年才能使用。
不只是這樣,傳統產業技術的流失也是一個巨大的斷層,自1979年達到巔峰以來,美國製造業的超過3分之1的工作崗位已經消失,超過700萬個工作崗位不復存在。國防部門的工作崗位也減少了3分之1。
通用動力公司賓州地區總經理史密斯表示,他們打造155毫米炮彈的斯克蘭頓工廠仍算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公司,部分原因是因為工資很有競爭力,但在一個傳統製造業技能短缺的經濟環境中,為其工廠找到合適的工人並不容易,這仍然是一個挑戰。
其三,原材料的問題。戰爭不是只靠錢來打,你得要有原料,不然空有錢和產線也沒有用。確保關鍵礦產資源供應鏈對於維持任何重要軍事力量都至關重要。挑戰在於,美國在2022年確認了50種關鍵礦產,但對其中12種礦產資源依賴進口100%,對另外31種礦產資源依賴進口量佔實際需求的50%以上。戰爭對於銅等礦產資源的需求十分巨大,例如炮彈金屬含量取決於設計、製造商彈藥和製造過程等因素而異,但至少包含約0.5公斤的銅。就俄羅斯在2022年的1100萬發炮彈而言,這相當於5500噸的銅。或者,相當於1170座風力發電機的渦輪機所需的銅量,大約是英國風力渦輪機數量的10%,而這還只是俄羅斯的炮彈使用量。
除了銅之外,還有鎳、稀土、銻,俄羅斯地大物博,在炮彈的原材料方面很少發愁,而歐洲則不同。例如歐洲防務領域工業大國意大利一直以來從俄羅斯進口了多種材料,例如鋁、鉑、鈀或銠,但俄烏衝突爆發後,意大利不得不尋找可靠的替代供應商。
其四,西方的心態問題。美國昆西智庫研究所提出了這麼一個理論:美國和北約盟國正在應對一場他們想贏得的戰爭,而俄羅斯正在打一場它認為必須贏得的戰爭,一場生存戰爭。因此,對於五角大樓和美國國防承包商來說,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切照舊,利潤和收入是首要問題。當然,一些合同正在加急,以便資金可以更快地流動。然而,在沒有真正的國防改革的情況下,沒有理由相信國防承包商會把對「閃電」戰機的生產資源轉移到155毫米炮彈上。
美國及其北約盟國似乎並不急於制定全面的新軍工產業政策。因為他們知道普京不會對一個北約國家進行無端攻擊,無論烏克蘭的最終結果如何,北約依然是北約,美國依舊是美國。
此外,美國軍方一直對炮彈非常不敏感。進入21世紀以來,美軍在軍事領域的核心是高技術,而且這些在過去的戰場上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的驗證,他們普遍認為傳統的大炮已經不是戰場核心,2021年5月21日,就在俄烏衝突爆發的前八個月,陸軍請求允許將其155毫米炮彈的年度支出減半。
雖然現在俄烏衝突已經驗證了炮彈產量的重要性,不過在美國軍方看來,他們不會打這種傳統戰爭,要打只會打像海灣戰爭式的高技術戰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