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文訪華:站好最後一班崗!

后沙

8月27日下午,傑克。沙利文乘機抵達北京。這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隔8年再次訪華,也是沙利文任期內首次訪華,此行是中美雙方落實兩國元首舊金山會晤共識的重要舉措。

與布林肯、耶倫等人訪華時一樣,沙利文走下飛機時,並沒有看到紅毯和鮮花。

接機的是中國外交部美大司司長楊濤和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

美國方面,如美國數字新聞網站 Axios等媒體在8月23日就透露了沙利文即將訪問中國的消息。

關於沙利文訪華目的,各方充滿了各種猜測,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中方是在8月24日宣佈了這一消息,沙利文訪華時間為8月27-29日,他是應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的邀請來到中國,中美將舉行新一輪的戰略溝通。

三天,可想而知,王毅與沙利文會談內容之豐富,去年5月他們在維也納會談就長達8個小時,還有後來的馬耳他、華盛頓、曼谷,每次累計會談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

當前中美關係的基本情況眾所周知,所以,中美會談氣氛決不可能是輕鬆愉快的。

但既然沙利文主動上門,那就表明美國民主黨想在11月大選前創造一種相對緩和的氣氛,有求於中國。

王毅與沙利文即將舉行的會談,還將會延續之前諸多議題,而且大多數是非常敏感的議題。

它包括,台海問題、南海問題、中美軍事交流問題、俄烏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問題、朝鮮半島問題、緬甸局勢問題、中俄貿易合作問題等等。

幾乎所有地緣政治問題都會涉及到,畢竟,這是中美之間的戰略溝通,而不是印度與烏克蘭。

印烏努力想引起大家注意,但關注度也就那樣。

而中美就算想低調,也低調不了,大家都在盯著看,因為它影響到的不止是中美兩國。

由於拜登已宣佈退出選舉,48歲的沙利文也將面臨「失業」。

如果特朗普勝出,他肯定要離開白宮;如果是哈里斯勝出,也會請他離開,總統只會任用自己喜歡的人作為心腹。

除非沙利文能力特別突出,白宮暫時還離不開他。但他四年來的表現證明他是一位平庸的國家安全顧問。

沙利文代表著拜登的意志,或者說他影響著拜登的決策。

這是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總統國家安全顧問)這個職務所決定的,他既是總統的心腹,也是美帝國的謀士。

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由總統自己挑選,自己任命,無須國會批准。而國務卿和國防部長則必須得到國會批准。

雖然沙利文、布林肯、奧斯丁構成了拜登在國家安全戰略方面的「鐵三角」,但沙利文扮演的角色更加關鍵。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當年在中美蘇大三角關係上,美國如何處理才能符合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利益?

基辛格給尼克松的建議是,改善中美關係,降低中美衝突風險;保持美蘇對抗,但絕不能走向軍事衝突。

也就是說,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是管戰略大方向的,如果總統採納了他的建議,那麼大方向就確立了。

接下來,美國政府各部門所有的對華工作,都要圍繞著這個大方向來展開,無論國務院或國防部是否有反對意見。

尼克松和基辛格在做戰略決策時,一直是瞞著國務卿羅傑斯的。等生米煮成熟飯,才讓羅傑斯參與進來(執行)

反之,如果美國確立的戰略大方向是對抗中國,那麼,國務院或國防部也只能執行。

再舉個例子,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一家獨大,美國對華政策就開始轉變。

克林頓的國家安全顧問安東尼。萊克(Anthony Lake)就建議他:「美國應通過施壓和制裁,推動中國的改變,這對美中關係具有特殊意義。」

克林頓採納了這種建議,1993年,他剛上台就在APEC非正式會議上強調了對中國的「遏制加接觸」政策。

遏制是主要方向,接觸是輔助手段。

隨後,美國就將「人權問題」與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掛鈎,動不動威脅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

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可能都記得,「最惠國待遇」一詞經常《新聞聯播》中出現,那時,我們跟美國周旋時十分吃力。

這是美國圍繞「遏制中國」這個戰略方向所實施的經濟打壓手段。

1993年7月,又發生了「銀河號」事件,這是美國對中國海上貿易航線的一次威脅,是軍事手段。

安東尼。萊克還對中國的紅線進行試探,1995年,李登輝「訪問康奈爾大學」,1996年「台海危機」爆發。

1997年,克林頓換上桑迪·伯傑(Sandy Berger)作為總統安全顧問,伯傑變本加厲,1999年發生了貝爾格萊德炸館事件。

這種「遏制為主,接觸為輔」的對華政策,一直持續到克林頓離任。

但安東尼。萊克的對華戰略大方向有成功嗎?失敗!

他誤判了中國,也低估了中國人民實現偉大復興的決心。

安東尼。萊克的老師就是基辛格,他學到了基辛格「務實、冷酷」的本領。

當發現自己的戰略無法成功後,安東尼。萊克現在成了「一帶一路」的理解者,同時也是呼籲拜登加強對以色列施壓的老幹部之一。

一晃20多年過去,萊克提出的「推動中國改變」政策已經徹底破產。

所謂「推動中國改變」,其實就是「和平演變」的另一種說法。

今年2月初,沙利文在華盛頓主持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活動時還在念叨此事。

他表示,「美國幾十年來試圖重新塑造或改變中國的一切努力,無論是明裡還是暗裡,都沒有成功」,中美兩國必須要在競爭中找到「共存之道」。

換句話說,美國這些謀士已經承認這一陰謀的失敗,但中美「共存之道」是什麼?沙利文卻無法清晰地表述。

說白了,美國在對華政策問題上陷入了一種迷茫狀態。

它既沉浸在當年一家獨大的巨大優勢感之中,又不得不面對屢屢踢到鐵板的事實。

年邁的拜登與年輕的沙利文,都找不到出路。

這四年來,我們經常看到美國與中國接觸時,總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總是今天說的是向前走,明天的動作卻是向後退。

白宮已經完全沒有尼克松、基辛格那種決斷力和執行力。

再加上國會裡那些白痴議員,沙利文的發揮空間也就這麼一點點。

雖然美國媒體自從沙利文給希拉里當顧問(國務卿顧問)開始,就將他吹捧成未來政治之星,但他能力確實不怎麼樣。

從一些小事就能看出,去年的「高空氣球事件」能處理成這樣,負責國家安全事務的沙利文難辭其咎。

美國媒體和議員瘋狂炒作,是它們的事。沙利文難道會不知道氣球的危險性幾乎為零嗎?難道他是沒有渠道得到中方的解釋嗎?

然而,「高空氣球事件」卻越鬧越大,F22戰鬥機升空打氣球,美國還出動了海軍、海岸警衛隊搜尋殘骸,最終尷尬的是美國,把氣球切成絲,也沒有找到任何的間諜工具。

佩洛西「竄訪」台灣地區,也同樣證明瞭沙利文作用國家安全顧問的判斷力不足。

這就是他所說的「共存之道」?

這位未來的美國政治之星,真的堪當大任?完美的履歷,不等於他能勝任這份工作。

沙利文一事無成,當看到中國成功促成沙特與伊朗和解後,沙利文也想促成沙特與以色列建交。

結果,他既無法搞定以色列,又無法說服沙特,成了拜登外交的一個爛尾工程。

而這樣的爛尾工程還有好幾個,背後原因除了沙利文能力不足之外,更是折射出了美國實力在嚴重下降。

拜登即將離開政治舞台,沙利文也將通過「旋轉門」去企業拿高薪。

在最後幾個月,他如果能讓民主黨按照既定節奏參選,能為哈里斯創造一個合適的外部環境,已經算是立功了。

所以沙利文此行,只是在為白宮「站好最後一班崗」!

基辛格被稱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是因為他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對手。

沙利文,還有布林肯,總是被無腦反華議員和媒體牽著鼻子走,毫無決斷能力,嘴裡只有「價值觀」,可見美國真是後繼無人了。

今天,我們覺得沙利文平庸,或許是因為我們還沒看到他的繼任者。

要是哈里斯勝出,那就期待白宮出現一位「變性人」國家安全顧問吧!

如今的美國政壇,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窩不如一窩。

只是希望美帝國走的時候,能走得安詳一些!■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