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歐盟對華電車加徵關稅終於落地,這對接下來的中國電車出海,算的上一次不算小的打擊。畢竟全球主要汽車市場就中美歐三個,美國一直禁止中國汽車進入,歐洲現在又開始加徵重稅,如此一來,至少中短期內,中國汽車出海,還是要受到一定衝擊的。
當然,很多人也有不同看法。畢竟對進口車加稅,我們自己過去這些年也一直在搞,通過這種手法逼海外汽車公司本土化生產——這也是合資車企的由來。既然我們能做初一,那歐洲自然也能做十五。
這個有沒有道理?其實多少還是有些道理。不過這件事情不能這麼簡單的看:
首先,不管是不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加稅這事兒本身我們就要堅決反對,哪怕不能完全阻止,也必須阻滯進度,降低程度。這樣才能為後面的博弈爭取籌碼。如果這麼輕易就認栽,那後面歐洲勢必得寸進尺,別說直接出口歐洲了,就是合資建廠,條件勢必也會更加苛刻。
此外,我們當初通過加稅保護民族汽車產業,逼海外車企搞合資時,我們的車企在歐洲並沒有撈到過任何直接利益;而歐洲車企在中國撈了幾十年,賺的盆滿鉢滿,現在縱然呈衰頹趨勢,但依然一年有數百萬輛的市場份額。所以,把現在歐洲對華加徵關稅,與當年我們在汽車行業對進口車加徵關稅簡單類比,本身是不合適。
不過以上都不是最關鍵的。這裡面最要緊的一點,還不在於加稅這個事兒本身,而是加稅背後,是美歐在對華貿易制裁方面的合流趨勢。
這幾年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突飛猛進,而美歐則在去工業化道路上蒙眼狂奔,這種此消彼長的結果,就是中國工業體系已經對美西方初步呈現出碾壓之勢——反正按照現在這種趨勢,如果充分自由貿易,基本上美西方殘存的中高端工業,都將在不遠的將來被中國一網打盡。
這當然是它們不能接受的,所以天然就有貿易制裁的傾向——憑借自己的主要消費市場地位,以消費反作用於生產的邏輯,對中國進行貿易封鎖和制裁。
對此,中國的應對手段是什麼?戰略層面的自然是提振內需和扶持一帶一路新興國家——中美金融戰之所以打的熱火朝天,實際上背後也有爭奪財富重新定價權的意思,通過這種方法,來培育壯大自己的基本盤;而在戰術層面,則是分化,將政治經濟衝突較小的歐洲,與美國乃至日韓區別對待,對歐洲基於各種優惠照顧,以防美西方集體合流。
不過,理想雖然很好,但現實還是有各種困難。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歐洲被美國鉗制太深——這一點在俄烏戰爭後表現的非常明顯。
當歐洲不能自主,被迫受美國裹挾,它在處理對華經貿問題方面,就難免會滑向另一面——既不接受中國的籠絡,而傾向於追隨美國搞貿易封鎖和制裁,通過打擊中國的工業體系,來解決中國崛起造成的問題。
這就是這次歐洲對華電車加稅背後的邏輯。電車加稅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歐洲在對華經濟政策方面與美國合流的標誌。
這個就很危險。如果任由其發酵,那美歐就會合流——這也意味著美西方在對華經濟制裁和封鎖方面成為一致行動人。屆時不光是汽車,其他任何商品出海,都將面對整個西方鐵板一塊的封鎖和打擊。
這就是這一戰我們不能這麼認了的邏輯。汽車只是個點,這個點要是就這麼輕易退讓,後面就是西方全面封鎖制裁。而經濟的全面封鎖制裁也勢必會蔓延到政治層面,結果就是新冷戰。
所以我們必須反擊。反擊的方法,就是打疼歐洲,讓經濟已經半死不活的歐洲,因為無法承受中國的反擊,而不得大幅妥協讓步,並最終促使它在對華經濟問題上,保持相對於美國的獨立性。
那回到電車加稅這事兒本身,我們應該如何反擊?
初步的措施已經傳出來——據《路透社》報導,中國已通知國內汽車製造商停止在支持加徵關稅的歐洲國家進行大規模投資,謹慎對待投棄權票國家,並鼓勵到投反對派的國家投資。
這無疑是分化的手法。但這明顯是不夠的,不光力度不夠,方法也有後患——誰知道他們背後是不是串通好了,一撥人唱紅臉一撥人唱白臉?如果僅僅只是簡單分化,那他們以後完全可以有樣學樣,結果就是中國在這項制裁面前反擊一部分國家,另一項制裁反擊另一部分國家,表面上看都打擊到了,實際上歐洲該得到的依然是統統得到,沒有任何損失。
所以,還是得真刀真槍的把歐洲打到肉疼——尤其是這次頭支持票的國家,特別是在歐洲內部有話語權的法國、意大利。而各路媒體自媒體也羅列了三個領域——豪車、紅酒、奢侈品。
這三個領域確實挺有針對性,基本上戳中了法意兩國的要害。當然,更大的要害也有——也就是之前跟空客簽的大單。不過現在咱們已經不採購波音,本土的C919產量短期內還跟不上,所以空客大單緩一緩可以,砍掉一小部分也行,但大筆取消還不現實——畢竟國內航空市場還是有客觀需求在。
那麼,怎麼在這三個領域反擊法意?很多人說直接加稅反擊回去。但我覺得,光加稅是不夠的,甚至搞不好還有反作用。從技術層面看,在加稅之外,我們還得有些其他手段:
首先,是豪車。這個加稅倒是沒啥問題。但其實隨著中國只能電車的強勢崛起,其是問界M9科技車皇的橫空出世,歐洲豪車在中國市場已經開始進入快速衰亡期。從今年的數據來看,不光寶馬X5為首的BBA對標車型被M9打崩,更往上的從保時捷到庫里南到勞斯萊斯都呈大幅下滑之勢。
這也是很正常的,所有豪華都是建立在產品力基礎上的。問界為首的華為系在科技方面遙遙領先的優勢,對歐洲豪華車形成徹底的產品力碾壓。以至於高價歐系豪車由過去的彰顯身份的標誌,變成了錢多人傻的象徵。
富人雖然有錢,但也不傻,更不願意被他們眼中的屌絲當成跟不上時代的土財主。當50萬的問界M9徹徹底底的碾壓一眾歐系豪車後,富人們要做的,肯定不會是跟大眾一遍遍解釋勞斯勞斯的尊貴、幫其維護品牌價值,而是要麼直接換車,要麼催著華為趕緊上尊界或者問界9非凡大師版。
總而言之,加不加稅,歐系豪車在國內市場完蛋都只是時間問題。加稅最多也就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而已,加稅自帶的傷害效果不明顯。
那麼奢飾品呢?奢侈品的話,得一分為二的分析。奢侈品主要分兩大類:耐用品(服飾箱包、手錶)和非耐用奢侈品(化妝品)。
如果是後者,加稅還是有效果的,雖然富人不會受影響,但對於普通大眾,加稅確實會降低他們對海外高級護膚品的購買慾望。
但如果是前者,效果就不大了。因為服飾箱包這類可重復使用的奢飾品,其最大的作用並非其使用價值,而是彰顯身份品味的工具。而與豪車不同的是,這類奢侈品與產品力高度脫離,而與文明溢價緊密掛鈎,所以目前國產是沒有競品的——在中國崛起完成,中華文化溢價超過歐美文化溢價之前沒有競品。
這種情況下,如果只是單純加稅,固然會在短期內逼得部分消費主義洗腦的中下層民眾減少對中低檔奢侈品的購買,但與此相對應,價格抬升也會增加奢侈品作為階層劃分工具的作用,反倒當大了其彰顯身份、隔離下等階層的標識作用,增加中上層對其之認可度。而這種品牌力的提升,又反而可以幫助歐洲奢侈品進一步提升價格,進而在營收方面予以彌補——總而言之,對這類靠販賣文化溢價維生的奢侈品,加關稅的意義是有限的。
那怎麼辦呢?個人覺得,倒不如暗地裡適當放鬆對廣州相關精仿行業的監管。在這類奢侈品的國民認知度已經基本構建完成的情況下,精仿的泛濫,既可以分流其部分購買力,同時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其品牌力構成侵蝕——當富人們用以彰顯尊貴的工具,被輕易的精仿出來,被一幫他們看不上眼的屌絲隨意獲得而且難辨真偽,這個品牌基本上也就會被他們拋棄。
這是針對這類耐用奢侈品最好的變相打擊方式。服飾箱包這類奢飾品的品牌力並不構建在產品力基礎上(實際上很多廣州精仿做的比原版更好,以至於為了「逼真」而不得不故意降低品質),完全靠的是販賣文化溢價。既然現階段美西方文化溢價在這部分奢侈品消費者心中無法徹底消除,那通過精仿將其搞臭搞爛大街,倒也不失為一條反擊之路——至於有些人說的知識產權?用來保護歐洲知識產權《中歐投資協定》不是被歐洲擱置了麼?既然它自己不要協定保護,那怎麼保護,保護到什麼程度,就全憑咱們自己的想法,以及對歐洲的態度了!
最後,則是葡萄酒。這玩意,其實單純加關稅意義也有限。因為酒本身是一種暴利商品,葡萄酒本身也是帶有一定文化溢價的,再加上中國真懂葡萄酒的人並不多,所以來自歐洲的葡萄酒,就比其他地方的同品質葡萄酒好賣——更不用說國產葡萄酒。
這就導致兩個後果:第一,在低端進口葡萄酒市場,海外葡萄酒——尤其是法國葡萄酒有極高的溢價。我曾經親眼見過報關單上到岸價格區區兩三歐元的超低端葡萄酒,進口後照樣能以五倍、十倍價格被賣出去——只因為它商標上印的是洋文、原產地是法國。
這種低端進口葡萄酒,你就是加徵100%關稅,對它銷售影響也不大——因為國內外價差太大,多徵的關稅加進去,對售價提升的作用也是很低的。
至於中高端葡萄酒,除了那少部分真喜歡葡萄酒的人士,大部分購買飲用的中國人,很大程度上也是用來交際時裝逼用的。既然如此,最重要的同樣不是酒本身的品質,而是酒所體現的檔次和逼格。就像茅台,大家喝茅台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它有多好喝(雖然它確實品質不錯,而且有不上頭的優點),而更是因為茅台能體現這一場酒局的逼格,體現飯局組織者對受邀者的重視。
這種情況下,你加了關稅用處也不大,他們該買照樣賣;就算因為加徵關稅,導致原先1000元的法國紅酒變成2000,那資金充裕的不說,資金不充裕的,也可以降格一下,買那些原先500,現在1000的次級紅酒——反正他們喝的也不是酒,喝的是1000元一瓶所代表的檔次和逼格。
那麼,對這一類,應該怎麼辦呢?我覺得可以從檢驗檢疫角度入手。直接以商檢、衛檢不合格,變相禁止其進口就得了。至於為什麼檢驗不合格——這個標準是中國定的,具體的檢驗也由中國海關負責,你不服你去找中國海關扯皮唄——反正中國也說了,要就歐洲加徵汽車關稅去WTO起訴,啥時候WTO出結果,這邊中國海關就啥時候檢驗合格。你覺得WTO程序慢吞吞,所以有恃無恐;那不好意思,中國海關的設備也不先進,人員技術水平也不高,改進裝備和提升技術同樣也有待時日——且等著吧!
總而言之,這次歐洲對華電車加徵關稅不是小事,甚至都不僅僅是汽車行業的事,它不僅事關中國智能汽車的歐洲市場,更事關歐洲在中美經貿乃至政治博弈中的立場問題。所以,對此,不能簡單的認栽,更不能將此視為一個行業的博弈,而應提到宏觀、整體的角度來看待。
既然歐洲現在已經做了決定,那我們就應該予以相應的反擊;雖然鬥爭範圍上,我們要有所保留,將其局限在經濟而非政治;但在鬥爭力度方面,我們一定要將歐洲——尤其是法國、意大利打疼、打痛,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認清現實,搞清楚自己的實力和位置。如果輕易放棄,那結果就是縱容,接下來歐洲只會在對華貿易限制方面越來越肆無忌憚,越來越跟美國合流,最終被捆綁上美國對華貿易制裁和封鎖的賊船,甚至最終,加速東西方撕裂,和新冷戰的形成。
所幸的是,智能電車領域,國內對合資和進口的清繳也還需要幾年時間;新興國家市場的出海更是剛剛起步,所以佔領歐洲市場本身也不是當下要務——一句話,我們拖得起。可歐洲就慘了,俄烏戰爭以來,歐洲經濟已經半死不活,接下來如果特朗普上台,那美歐貿易戰又要大幅加劇,這時候如果我們再給它來點硬的,歐洲想平安度過這次百年大變局,恐怕就難了。屆時國內矛盾激化,白左化的歐洲,就只能面臨兩種結果——要麼對華妥協,經濟上重歸合作框架的同時,政治上在中美間實質性的大致中立;要麼,現在這幫白左,以及被白左裹挾的政府,就等著被憤怒的民眾,以及極右思潮下興起的本土導向勢力取代吧!
而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樂見其成。■
写的好!够凶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