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我也行!印度首次試射高超音速導彈,導彈頂著發射蓋飛了?

天狼

▲導彈頂著發射蓋飛了出去……

如果說全球軍事試驗中的離譜行為有個排行榜,印度這次的「高超音速導彈」試射事件恐怕可以直接衝進前五。11月17日,印度首次進行「高超音速導彈」試射,結果導彈竟然頂著發射蓋飛走了……沒錯,這不是在開玩笑。要知道,發射蓋在導彈起飛時本該脫落,頂著蓋子飛出去的畫面著實讓人感到「過於奇葩」。

據印度官方披露,這款導彈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聯合相關行業合作夥伴研發,號稱射程超過1500公里,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並配備了大尺寸邊條翼和尾舵翼設計。表面上看,這種設計與國際高超音速導彈並不完全一致,但印度媒體卻強調其“成功完成末段機動和精准命中目標”,並宣稱試驗是一項“歷史性成就”。

然而,軍事領域有個共識:高超音速導彈的核心是速度和機動性。現役高超音速導彈通常採用兩種技術路徑:其一是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HGV),通過助推火箭將戰鬥部加速到預定高度和速度後分離,再在大氣層內機動滑翔。其二是高超音速巡航導彈(HCM),依賴吸氣式超燃衝壓發動機,能夠在超高速度下長時間飛行。

印度這次試射的導彈,外形更像是一枚放大版的常規導彈,加裝了超大的彈翼和控制舵面。這種佈局雖然利于飛行控制,但在高超音速條件下會產生巨大阻力。更不用說,它的頂蓋都沒能順利脫落,暴露了技術環節中的重大問題。

對高超音速技術稍有瞭解的人都清楚,這一領域對氣動設計、材料科學以及發動機技術要求極高。中國為了研發東風-17等先進高超音速武器,投入了大量資源,建造了世界領先的風洞實驗室。而印度呢?它的基礎設施與試驗能力一直被質疑。此次試驗的發射地——阿卜杜勒·卡拉姆島綜合測試靶場雖然承擔了印度主力導彈試射任務,但島上連與大陸相連的橋梁或機場都沒有,物資靠擺渡船運送。這種落後基礎設施要支撐「高超音速導彈」的複雜測試,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全球高超音速導彈競賽中,HGV和HCM各有千秋,但無論哪種,都需要強勁的動力系統。美國的X-51「乘波者」使用超燃衝壓發動機,俄羅斯的「鋯石」導彈在航母殺手領域獨樹一幟。而印度的所謂「高超音速導彈」,從發動機到外形設計都缺乏相應技術基礎,更像是彈道導彈+大彈翼的粗暴組合。

頂著發射蓋起飛的畫面一度讓人以為這是印度「歡樂製造」的又一次經典演出。這不僅是一個嚴重的技術失誤,還可能帶來危險。畢竟,未脫落的蓋子會影響導彈飛行的平衡性甚至精確性,試射的結果到底如何,也讓人更加質疑。

目前,中國在高超音速領域已經實現從技術探索到實際裝備的飛躍。以東風-17為代表的HGV技術,不僅達成了高機動性和高突防能力,還形成了實際的戰略威懾力。此外,中國的紅旗-19防空系統已經具備攔截高超音速武器的能力,進一步鞏固了技術優勢。美國雖然在試驗過程中屢次遇挫,但其科研實力不容小覷。俄羅斯的「鋯石」導彈已經進入列裝階段,成為其海軍的重要打擊力量。這些國家的技術積累和測試規模都遠超印度。

從印度發佈的照片和視頻看,這次「高超音速導彈」試射的技術水平遠低於全球主流標準。加裝大尺寸彈翼的戰鬥部難以應對高超音速飛行的氣動壓力,無法真正實現高效突防和精准打擊。更尷尬的是,印度媒體對試射的具體細節避而不談,只能用一堆「科普知識」來掩蓋自身短板。

▲印度「烈火-5」也被自封為「洲際導彈」

印度向來以「大吹特吹」聞名。幾年前,他們曾「重新定義」了洲際導彈,把射程只有5000公里的「烈火-5」列為洲際導彈。這次試射「高超音速導彈」則更像是一次技術驗證,而非實戰化產品。然而,這種「紙上成就」對於印度的整體軍事能力提升幾乎無益。

相較而言,中國在高超音速領域的「井噴式發展」足以讓印度望塵莫及。就在不久前的珠海航展,中國展示了多款先進高超音速武器裝備及反導技術,展現了全球領先的技術儲備。

▲此次試射的「印度高超」

印度國防部長辛格稱這次試驗是「歷史性成就」,但從技術表現和外界反應看,這更像是一場「離譜試驗」。高超音速導彈不僅是速度和射程的比拼,更是材料科學、氣動設計和系統整合的綜合考驗。

或許,印度的這次試射能夠讓其在國際舞台上「刷刷存在感」,但距離真正的高超音速武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印度的技術雄心固然值得尊重,但技術能力的缺陷更需要面對與彌補。畢竟,頂著發射蓋起飛的導彈,怎麼看都難以被歸入「高超音速」時代的行列。■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