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宣佈停火,背後的真相

風雨如歌

當地時間11月26日,經內塔尼亞衚衕意,以色列內閣正式批准和黎巴嫩真主黨的停火協議,協議於11月27日凌晨4點正式生效。

目前,IDF(以色列國防軍)已經從黎巴嫩南部的一些村莊中撤出。

懂王明明快回來了,他的親以色列程度又是眾所周知的,真主黨的高層在一系列轟炸和暗殺中損失也不小,局面對以色列可謂相當有利。

怎麼突然就停火了呢?

來看看內塔尼亞胡的說法。他表示停火是基於三點考慮:全力應對伊朗的威脅、讓部隊休整補充和孤立哈馬斯。

第一點和第三點明顯是虛的,只有第二點,也就是讓部隊休整補充,是實際的。

根據以色列國防部的數據,自10月2日對真主黨展開「有限軍事行動」以來,IDF合計批准陣亡82人,外加200-300名傷員,總傷亡不到四百人,約為一個營。

按照真主黨的數據,截止11月1日,IDF的總傷亡為一千人,其中死亡95人,到停火之日,總傷亡數為1500-2000,約為五到六個營,包括死亡150-200。

真主黨的通報向來比較靠譜,不像以色列的通報數據那麼水,因此,總傷亡1500-2000人應該接近事實。在加沙鏖戰一年多的IDF,傷亡本就很大,再來五到六個營是真的難受。

當然,如果付出傷亡能有收穫,也不是不能接受,然而並沒有多少收穫。從10月2號到今天,IDF基本是在邊境打轉,東邊打不下就換西邊,西邊打不下再去東邊。

好比這一題不會,跳過;下一題還是不會,再跳過。

誠然,IDF是佔領了一些村子,但那些村子不是打下來的,黎以邊境存在不少基督教村莊,天然親以色列,和真主黨不對付。

真主黨為了不和基督徒鬧翻,很少在村內駐軍。IDF一來,這些村莊就會開城投降,而真正完整打下來的、由真主黨駐守的村鎮,沒有。

一個也沒有。

舉兩個典型的例子,賓特朱拜勒鎮,距離邊境4公里的什葉派大型據點,人口一萬六千餘。

2006年黎以戰爭時,IDF儘管在賓特朱拜勒打得難看,5000人對陣真主黨不足兩百的守軍,竟然打了20天,不過最後還是拿下來了。

可到了今年,IDF連進入賓特朱拜勒都是奢望,嘗試進攻過幾次,但是接連遭到伏擊後,就放棄了。

還有馬龍拉斯村,距離邊境不到一公里,也是2006年黎以戰爭中,幾千人對陣真主黨不到50人的守軍,打了一個月,IDF傷亡一百多,相當難看。

但也勉強拿下來了。

而今年,IDF多次進攻馬龍拉斯,始終無法進入村莊不說,還搞了一出精神勝利法,在村子外的一個平台上進行插旗,假裝攻克了村莊。

不明所以的人,很容易誤認為村莊被拿下了。

這就是本次IDF「北伐」的縮影,快兩個月時間,還在邊境附近打轉,縱深根本進不去,再打也沒意思,不如停火,撤回去休整。

IDF的假插旗事件

同時,國內的法律限制,也是以色列政府答應停火的原因。

以色列《國防服役法》規定,預備役士兵在三年內接受動員的時間,合計通常不超過54天,預備役士官不超過70天,預備役軍官不超過84天。

如遇特殊情況,可以由國防部長決定再延長25天。

也就是說,預備役士兵最多可以在三年內服役79天,士官95天,軍官109天。

我們計算一下,IDF是10月2日和真主黨開戰的,到11月26日答應停火,一共是55天,即使動員時間各不相同,但大部分預備役人員的期限快到了,是可以肯定的。

預備役在IDF內部的作用,非常重要。

IDF的兵員構成有三大塊:義務兵、合同兵和預備役。

義務兵的經驗是不足的,在約旦河西岸打打治安戰、欺負一下不還手的法塔赫還勉強,和真主黨以及哈馬斯戰鬥,那就是送死了。

合同兵戰鬥力倒是可以,只是數量太少,不過2.5萬。在加沙鏖戰一年多後,傷亡起碼在6000人以上,折損很嚴重。

剩下的,也不可能全用在黎巴嫩方向,能分配到一萬人就不錯了,真的不夠。而預備役剛好彌補兩者的不足,每年有大量退伍人員。

這些人會自動成為預備役,數量足夠多。

他們的經驗也比義務兵豐富,不是菜鳥。所以每次開戰,IDF都要動員一大波預備役。

預備役在戰場上的作用,就是充當輔助,比如合同兵攻克了村莊A,要去打下一個村莊B,那麼A村的守備任務,就由預備役部隊負責。

還有後勤物資的武裝護送等任務,也是由預備役負責,合同兵就可以解放出來,專注於進攻。

這次和黎巴嫩真主黨開戰,IDF動用了五個師,分別是:第36裝甲師、第98傘兵師、第99預備役步兵師、第146預備役師和第91領土師。

第36裝甲師和第98傘兵師的人員構成是合同兵和義務兵為主,另外三個師的主體,則是預備役人員,就連名字裡也帶著預備役。

即使是第36裝甲師和第98傘兵師,內部也存在好些預備役人員組成的單位。如果預備役動員期滿,開始復員,IDF的可用兵力會大為減少。

義務兵沒法上戰場,合同兵人數少,又當爹又當媽的不現實。

有人會奇怪,以色列為啥要制定這麼奇葩的法律,來限制自己呢?

兩個字:經濟。

打仗是需要規模的,兵力少了,區區兩三萬人,就不頂用;兵力太多,30-40萬,戰場上是寬裕了,後方經濟就要遭殃。

以色列的人口還不到一千萬,抽走幾十萬,再加上配套的後勤人員,經濟上可用勞動力就會大幅減少。

2023年四季度,以色列GDP環比負增長20%,重要原因就是動員36萬預備役後,各行各業都缺人,許多企業難以正常開展業務,許多機構難以正常運行。

類似的狀況多來幾次,經濟就廢了。

不得已之下,以色列政府只能給預備役人員的動員時間設上限,54天的意思,就是力求只影響一個季度的經濟,最多不超過兩個季度。

於是在戰術上,IDF必須速戰速決,拖不起。

當無法速戰速決,預備役人員的動員期滿,除非能靠數量不多的合同兵和菜鳥般的義務兵解決對手,否則唯一的選擇就是停火撤軍。

問題來了,這次停火是真的停火呢,還是中場休息呢?

說難聽點的話,都不是,IDF是撤了一部分,但停火是不存在的,中場休息更談不上。因為所謂的停火協議,真主黨壓根就沒簽,你沒看錯,真主黨沒簽。

看看協議內容就知道原因了,隨便舉幾個條款:

以色列將在最多60 天內分階段將所有部隊撤至藍線以南;

將建立一個以色列和黎巴嫩均可接受的委員會,負責監督和協助確保這些承諾的執行(委員會實際上由美國和法國組成);

所有軍事基礎設施和陣地都將被拆除,所有不符合這些義務的未經授權的武器都將被沒收;

所有涉及生產武器和武器相關材料的未經授權的設施都將被拆除;

黎巴嫩武裝部隊和黎巴嫩安全部隊將是黎巴嫩南部唯一「獲准攜帶武器或操作部隊」的武裝團體;

向黎巴嫩出售、供應和生產任何武器或與武器相關的材料都將受到黎巴嫩國家的監督和控制。

以上條款總結一下,就是真主黨放下武器,不再生產任何武器,拆除一切軍事設施,撤到利塔尼河以北,利塔尼河以南的交給黎巴嫩政府軍。並且以後買武器,要經過黎巴嫩政府的許可。

而黎巴嫩政府,向來和真主黨是不對付的。真主黨主張堅決抵抗以色列,黎巴嫩政府和法塔赫一樣,屬於躺平派,隨便以色列怎麼打,我就是不還手。

要是真主黨撤到利塔尼河以北,由黎巴嫩政府接管,南岸早晚會被以色列控制。

以色列對於利塔尼河的執念,是非常強的。1945年還沒建國時,猶太復國主義者就盯上了這一塊區域。

畢竟以色列是很缺水的,人均水資源只有440立方米/年,這個數字,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中國都算缺水了,以色列那是極端缺水。而利塔尼河,年徑流量有9億立方米,約等於以色列目前一年用水量的一半。

要是能奪過來,水資源的緊張狀況將大大緩解,因此,以色列針對黎巴嫩的軍事行動,第一目標永遠是利塔尼河。但真主黨一直佔領了南岸,導致以色列難以實現目標。

所以,以色列總是想把真主黨趕到北岸,讓黎巴嫩政府負責南岸,黎巴嫩政府是標準的買辦,根本不敢強硬,到時候還不是隨意擺布?

紅色線就是利塔尼河,箭頭所指就是南岸

如果IDF能佔領南岸大多數城鎮,被真主黨擠壓得無處可去,那麼真主黨迫於無奈,確實有可能簽。問題是,現在IDF連一個村子都拿不下,人家真主黨會理你?

更搞笑的是,內塔尼亞胡還有一個補充聲明:「如果真主黨違反協議,試圖武裝自己、建設基礎設施或發射導彈,我們立即將發動打擊」。

划重點,建設基礎設施。

我們知道,修建道路是基礎設施,對吧?也就是說,停火協議生效後,真主黨想在村口修條路,在內塔尼亞胡看來也是違反停火協議的,以色列政府有權再次開戰,這已經不能用霸道來形容了。

真主黨怎麼可能簽。

所謂的停火協議,本質上是以色列灰溜溜地撤軍。但是吧,以色列政府不能明面上承認打不下去,畢竟當初提出了一大堆目標,現在一個也沒實現,就主動撤軍,怎麼向國內交代?

必須找個台階。台階從哪裡來呢?美國和法國。

拜登快卸任了,只要明面上能達成協議,就會留下政治遺產,至於能不能真的落實,那是黎巴嫩和以色列的事情,就算他們再次打起來,自己也沒責任。

這種穩賺不賠的買賣,何樂而不為呢?

這次停火協議,美國是出了大力氣的,一般來說,停火協議都會有雙方代表簽訂的現場照片,生效的時候,也會由談判雙方共同宣佈。

但這一次,看不到現場照片,因為雙方的訴求相差太遠,根本沒法坐下來談,只能由美法兩個中間人互相遞話,生效也不是談判雙方來宣佈,而是由拜登宣佈。

法國也很樂意做中間人。

黎巴嫩可是它的前殖民地,法國企業至今在黎巴嫩有大量的商業利益,黎巴嫩的很多領域比如油氣勘探,是被法國企業壟斷的。

雙方天天打,對法國的利益影響不小,自然希望停火。法國攛掇歐盟,要給黎巴嫩政府軍援助兩億美元的軍火,其中一半由法國提供,內塔表面上很不高興。

實際上嘛,對內塔來說,一來懂王的大勝,意味著自己持續一年多的危機已經解除,未來幾年沒有政敵能動自己,沒必要在戰場上硬撐了;

二來有美法兩個中間人,宣佈停火是拜登來宣佈,馬克龍還要向黎巴嫩援助軍火,就會給以色列國內造成一種印象——不是內塔尼亞胡想停火的。

是拜登和馬克龍持續施壓,內塔總理迫於外部壓力,不得不同意。

這樣一來,就有了一份對各方都有利的停火協議。

IDF得到休整時間,內塔有台階下,拜登留下政治遺產,馬克龍維護了法國的利益,戰區的民眾得以返回家園,黎巴嫩政府能拿到歐盟援助,真主黨也有時間調整。

皆大歡喜。

只不過,歡喜的時間是有限的,還有兩個月不到,懂王就要回到白宮。屆時,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力度必然加大,內塔不會錯過機會。

對黎巴嫩和巴勒斯坦來說,更殘酷的考驗,即將到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