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審計署放大招:長和集團的世紀港口交易,迎來戲劇性轉折?

熊貓貝貝小可愛

巴拿馬巴爾博亞港

2025年3月,香港首富李嘉誠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其家族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以下簡稱「長和」)原定於4月2日簽署的190億美元港口交易案,因多重阻力陷入僵局。

這場看似普通的商業交易,因涉及巴拿馬運河核心港口、中美戰略博弈及國家利益衝突,演變為一場資本與政治交織的風暴。

截至3月29日,長和股價暴跌,市值蒸發近千億港元,而交易資金仍未到賬,簽約或成泡影。

時間進入到4月份,因為特朗普啓動的關稅大戰,吸引了眾多世人的眼睛。

一個重要的事情,卻在中美洲悄悄地發生了,並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這個事情,和李嘉誠拋售港口的動向,密切關聯,而且,甚為微妙,頗有看頭:

4月7日,巴拿馬審計署出具了一份重量級的報告,突然對長和發出指控。

巴拿馬審計署稱,長和在續約時存在未獲批准、少繳費用、拖欠12億美元款項等問題。

審計署計劃對續約官員提起訴訟,並可能撤銷特許經營權。

如果單看這一件事,似乎感覺不出什麼,但是聯繫到中美雙方的一些相關動作,此事就大有看頭了。

這篇文章,將基於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計劃向美國財團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的交易事件最新出現的動向詳細梳理,結合事件的幾個重要背景,從敬畏常識,尊重規律的角度,深入挖掘這個最新動向背後折射出來的關鍵信號,並對這個事件後續的一些可能變化和走向,進行一次有依有據的專題討論和分析研究。

4月9日,巴拿馬民眾舉行抗議美防長赫格塞斯訪問

1

4月7日,巴拿馬審計署出具了一份關聯長和港口貿易重量級的報告,具體說了什麼?

2025年3月,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宣佈將全球43個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貝萊德財團,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略港口。這筆交易看似是「低買高賣」的經典操作——長和套現190億美元現金,股價一度暴漲21.86%。然而,交易時機和對象的選擇,徹底踩中了地緣政治的雷區。

4月7日,巴拿馬審計署出具了一份重量級的報告,道出了李嘉誠集團的「三宗罪」。

這則消息,一些國際大社均進行了發佈,《路透社》(4月7日)、《法新社》(4月8日)、《彭博社》(4月9日)均以「巴拿馬指控長和違規」為題發佈了這份快訊。

巴拿馬審計署發佈針對長江和記實業旗下巴拿馬港口公司的審計報告。將這場早已在中國互聯網上引發持續關注和熱議的事件,再一次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

巴拿馬審計署指控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在續簽巴拿馬港口25年特許經營權時存在「三大違規」:

第一,未經巴拿馬官方批准,續簽了25年特許經營權。

巴拿馬審計署的理由是:續約程序違反巴拿馬《行政程序法》第45條(重大合同需議會批准)。實際上,並沒有走這個批准程序。

這就嚴重了,如果真的未經官方批准,那麼,巴拿馬政府是可以直接收回兩個港口的特許經營權的,李嘉誠要白白損失兩個重要港口的二十多年經營權了。

看來,如果情況屬實,後果很嚴重。

第二,通過分包商,轉移了利潤。

巴拿馬審計署的報告指出,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通過分包商轉移了利潤,時間長達5年之久。這導致巴拿馬政府的收入大幅度減少。

這個「罪」名很惡心,會讓企業信譽大受影響。

第三,拖欠巴拿馬政府12億美元的利潤分成。

報告認為,李嘉誠集團還拖欠巴拿馬政府12億美元的利潤分成。

有意思的是,這場審計風暴的時機極為微妙:美國防長赫格塞斯剛剛訪問巴拿馬,雙方簽署《美巴安全合作協議》,美方高調宣稱「保護運河安全與中立」。顯然,巴拿馬既不願成為中美角力的戰場,也試圖借法律手段擺脫「夾心餅乾」的困境。

這份報告的發佈時間很微妙,剛好是在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訪問巴拿馬前夕。

這種時間上的「巧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

就在交易暫緩的第二天(4月3日),5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攜F-18戰機、萬噸巡洋艦開進巴拿馬,與當地部隊舉行「保衛運河」演習。這種「秀肌肉」行為,對人口僅400萬、無軍隊的巴拿馬而言無異於武力威懾。更露骨的是,美國防長赫格塞斯公開表示要「從中國手中奪回運河控制權」,將長和港口交易與「中國威脅論」強行掛鈎。

這一消息一出,輿論嘩然,李嘉誠的「港口套現夢」有可能瞬間化為泡影。

巴拿馬總審計長弗洛雷斯宣佈,已啓動對時任海事局官員的刑事訴訟程序。

若法院最終裁定合同違憲,長和集團可能失去對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分別位於運河太平洋與大西洋端)的運營權。

不得不說,這個報告太有殺傷力了,背後的本質是要「搶」。

面對這種瘋狂指控,李嘉誠旗下的長和集團也進行了回應。

對於巴拿馬審計署的指控,李嘉誠麾下長和集團的子公司PPC於4月9日發表聲明反駁(這個PPC公司是專門負責巴拿馬港口運營的公司)。

反駁也是分為了三個方向。

一是「合法性」。

PPC認為,2005年附加協議經巴拿馬第55號法律批准,且投資額遠超承諾(實際投資16.95億巴波亞幣,遠超承諾的10億。1巴波亞幣基本等於1美元)。

這意思很明確,早年有附加協議的,所以續約是符合程序的。

二是「稅務合規」問題。

長和集團子公司認為,稅務豁免與其他港口運營商一致,依據1997年法律執行。

這是告訴巴拿馬政府,雖然和分包商有緊密合作,但這符合正常程序,可以實現「稅務豁免」。

三是,「利潤分配」方面。

在過去28年時間裡,長和集團支付了巴拿馬政府1.26億巴波亞幣股息,並沒有刻意逃避。

這啥意思呢?有些利潤是沒有分配,但是一直在給股息,這不是逃避。

不得不說,辯駁的也是有理有據。

雙方之間,到底誰說的靠譜?

外界怎麼看巴拿馬審計署的報告呢?

外界普遍認為巴拿馬審計署的指控缺乏獨立性,且和巴拿馬政府原來的操作充滿矛盾,巴審計署的表現,可能是配合美國施壓的權宜之計。

事情,就是這麼一個事情,流動資本和主權國家這種完全不對等的官司糾紛,背後一定是有更大的利益和權力驅動的。

說大白話就是:這就不是一個抓條款法律細節,講道理說邏輯的事,說到底,還得看背後促成這個事件的利益關聯方,複雜博弈,甚至是扳手腕的結果。

2

從邏輯到現實,這個頗具戲劇性的變化,該怎麼看?

實際上,長和手中的兩個至關重要的巴拿馬運河港口,不僅是中國,其實美國也很在意。

之前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宣佈對長和的交易進行審查,而外交部也明確表態,反對「經濟脅迫」,暗示交易可能損害中國航運利益。

至於美國,則是地緣政治動作不斷。4月份,美軍與巴拿馬舉行聯合軍演,強化在運河區的軍事存在,然後美防長馬不停蹄的又到訪巴拿馬,如果其中沒有貓膩,根本就沒有人相信。

合攏這一系列事件分析,這個敏感關鍵的階段,巴拿馬突然審查長和,可能有3點原因。

  • 第一,美國施壓的結果,特朗普政府希望削弱中國在拉美的影響力,而巴拿馬運河是關鍵戰略點。美國可能通過「審計開路」的方式,為貝萊德財團接手長和手中的巴拿馬港口而鋪路。

4月3日,巴拿馬與美國舉行「極限2025」聯合軍演。表面稱「保衛運河」,實則向全世界傳遞了一個明確的政治信號:美國針對巴拿馬可能要動手了。

4月7日,美國防長赫格塞思訪問了巴拿馬。要知道,二月份,美國國務卿盧比奧才訪問過巴拿馬。

一個小國,何德何能,在兩個月內,迎來了兩位美國重量級人物訪問。這信號再明顯不過了,這是美國要重新掌控「運河控制權」。

  • 第二,巴拿馬政府的政治考量,雖然嘴上說是反對特朗普「奪回巴拿馬運河」,但巴拿馬近年與美國關係升溫,之前宣佈退出「一帶一路」,可能就是該國轉向西方陣營的信號。

巴拿馬是個小國。「君子生於小國,非君子之過」。

國家雖小,但政府中的幫派和博弈,時時在發生。

巴拿馬政府裡面,有著不容忽視的「親美派」。這些人,是非常重視美國的態度的。

這不怪人家,很多時候,小國就是要看大國臉色的。

  • 此外,對長和進行審計,可能也是巴拿馬政府為了迎合美國、換取經濟或軍事支持的手段,未來真的不排除巴拿馬在強硬收回長和的港口經營權後,將其馬上轉給美國。

美國的雙重策略清晰可見:

一邊通過軍事存在施壓巴拿馬,一邊將商業交易政治化,試圖將運河控制權包裝成「中美對抗」的籌碼。

這種背景下,巴拿馬政府選擇收回港口經營權,既是對本土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大國博弈的避險選擇。

如果真的是這樣,對中國而言,其實也並不意外,巴拿馬所處的位置,就決定了其肯定會受到美國多方面的影響。

而對於李嘉誠旗下企業而言,此次港口交易風波可謂損失慘重。一方面,長和集團原本計劃將旗下43個港口業務打包出售給美國貝萊德集團領頭的西方資本,預計套現超190億美元,然而如今交易被攔截,不僅沒能成功套現,連原本的經營權也可能不保。

另一方面,李嘉誠旗下企業此舉在國內引發極大爭議,公眾對其「在商言商」的做法早已不滿。這次試圖將巴拿馬港口賣給美國財團,更是激怒了國內輿論,甚至港澳辦也公開轉發相關批評文章。

李嘉誠本就因多年來的商業操作被指「對國家缺乏責任感」,如今更是成為眾矢之的,風評跌至谷底。

錢沒賺到,最後還被許多網民指責為「賣國賊」,「李超人」這次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事情發展到這個程度,李嘉誠和長和集團,可能是這輪交易中,損失最大的的一方,甚至在絕對的大國力量面前,直接被踢出局,血本無歸的風險都不可忽視。

3

如何去研判長和拋售港口的事件後續的走向和結果?

這個事件,發展到這一步,有完全不可忽略一份大背景,那就是當下愈發明顯的中美之間博弈升級。

李嘉誠集團的「港口交易」,已經不是他們能做主的,是要看中美兩國博弈的結果。

中國不同意港口交易,希望那兩個港口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但是,美國會同意,會輕易放棄,會不使手段嗎?同樣也絕對不會。

如果不能按照正規方式交易過來,美國會通過巴拿馬政府,直接「搶」了港口。而美國和巴拿馬秉持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大概率是:李嘉誠家族有「三宗罪」,最大的問題是續約不合法,巴拿馬要收回兩個港口。

美國和巴拿馬如果使出了不要臉的方式,李嘉誠能怎麼辦?一個商人而已,流動資本操盤手而已,能有什麼辦法?

和強盜講道理,和流氓講體面?

從這個角度去看,其實也能看出李嘉誠面對困境的敏感,確實不一般:

或許,這才是李嘉誠急著賣港口的重要原因,只有賣給美國公司,才能順利收到錢,因為美國不會干涉。只要賣給中國企業或其他國家的企業,美國都會慫恿巴拿馬政府搶走,並且不給錢。

從大國博弈的角度來看,是不是能讓更多的人,突然有些理解李嘉誠了?

但是,李嘉誠做生意絕對精明尖端,但是格局還是小了,在中美博弈這樣有毀天滅地威力碰撞的這個風口上,李嘉誠最正確的操作,還是需要有個明確的立場和站位,至少是表態。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跟著中國的大方向走,可能表面會吃虧,但是,只有這樣,才會少受欺負,或者不被欺負。

從現在局勢看來,李嘉誠在巴拿馬兩個港口的特許經營權,有些握不住了,因為,碰到強盜的時候,道理基本沒有用。

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已形成組合拳:先以軍演展示武力,再借司法調查施壓,最後推動美資接盤。

這種「軍事+法律+資本」的三重攻勢,在烏克蘭危機、紅海航運等事件中屢試不爽。

但對於巴拿馬而言,強行毀約可能面臨國際仲裁——2016年尼加拉瓜就因類似糾紛向國際法院起訴,最終獲賠近5億美元。

已經97歲的李嘉誠,還能撐過這麼一輪費心費力的跨國糾紛麼?

不可否認,如果中國企業無法接手這兩個港口,確實會對中國在美洲的貿易運輸產生一定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會因此落入下風。

目前此事雖說沒有一個定論,但是走向其實很清晰,主要取決於巴拿馬法院裁決、中國反壟斷審查結果及美巴軍事合作的深度。

總的來說,此事的核心矛盾就是,美國試圖通過資本加軍事手段的方式,控制巴拿馬運河,而中國則需通過法律、外交和經濟手段維護自身利益。

別去說巴拿馬夾縫生存兩頭搖擺的艱難,也不用去指責擁有港口主權的巴拿馬如何選擇,在中美這個級別的大國博弈背景下,巴拿馬其實也只是在菜單上而已。

是坐在餐桌上的人,決定菜的命運,這才是關鍵。

說到底,巴拿馬的港口,不也是中美博弈牌局中的一張牌麼?

寫在最後:

這場早已超出商業範疇較量,變成大國戰略意志的碰撞的事件,能帶來什麼啓發?

事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其實李嘉誠原本的商業計劃和利益考量,能否順利實現,已經不重要了。

美方智庫報告顯示,控制運河兩端港口可使美國對全球6%的貿易航線施加影響力,尤其制約中國21%的海外航運。

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反對將商業問題政治化」,但未直接介入訴訟。

事件本質是法律解釋衝突(合約條款是否符合憲法)、財務審計分歧(投資額與利潤覈算標準)及地緣政治博弈(美方對運河控制權的爭奪)三重矛盾的交織。

巴拿馬在這件事兒上的處境確實也挺為難的。

一方面,美國長期以來,憑借經濟、軍事等手段,對巴拿馬施加了巨大壓力。

在這種強大壓力下,巴拿馬很可能不得不順著美國的意思,對長和採取審計行動,好向美國表表忠心。

可另一邊,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客戶,和中國保持良好的經貿合作關係,對巴拿馬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而巴拿馬運河的這場風波,李嘉誠大概率會被踢出局,血本無歸。

就算不到血本無歸的地步,在這個事情上,也絕對不可能全身而退。

從中國的角度,輿論環境和價值觀層面,李嘉誠無形損失已經形成,而從美國的角度,黑頭髮的李嘉誠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自己人」。

對於中國而言,這一事件再次給出了提醒:

在大國博弈的背景下,企業的國際佈局不僅僅是商業決策,更關乎國家戰略。

未來,中國必然需要加強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佈局,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大國角力,容不得一絲僥倖。

面對美國的圍堵與施壓,中國必須更加謹慎行事,確保自身利益不受侵犯。

更重要的,要看到這場風波本質是全球化退潮期的縮影。或者說趨勢信號:

當資本邏輯撞上國家安全紅線,即便是「首富光環」也難以抵擋時代洪流。

中國已加速佈局反制措施:推動中遠海運拆分收購、開發北極航線、建立自主航運數據平台。

而李嘉誠事件則給全球企業家敲響警鐘

——在進行關鍵利益和立場選擇的時刻和事件上,國家利益永遠是最高准則。

這場較量早已超出商業範疇,變成大國戰略意志的碰撞。

這場世紀交易就像一面照妖鏡,照出了全球化時代最殘酷的真相:

沒有中立的商業,只有站位的責任。

接下來,美國可能會通過操縱巴拿馬,暫時性地在運河區增加一些影響力。

但這,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車輪。也阻擋不了中國實現大國崛起的夢想和步伐。

難不成,沒有這樣的坎坷和挑戰,躺著就能崛起發達?

這就是規律和歷史的辯證統一邏輯所在。■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