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歐能源過招,歐洲似有放軟意味,主要體現在2方面:
其一,排隊給普京打電話
在俄羅斯宣佈「不友好國家」須用盧布結算俄天然氣後,雖然G7、法國、德國先用表示拒絕,但實際行動上卻富有意味。
29日馬克龍、30日意大利總理德拉吉與德國總理朔爾茨,均與普京通話。
若真是硬氣,還打個啥電話。
其二,俄德兩國表示同意就盧布支付天然氣進行談判
3月30日,朔爾茨與普京的通話中出現了上述表態。
從這些信息來看,歐洲有放軟的意味,對俄能源依賴度小的國家更加強硬些,對俄依賴度大的比如德國,就顯得「更謙和」。
通過俄歐能源過招,還能看出如下信息:
1, 俄羅斯根本不怕耗
俄羅斯能源自足、糧食自給,軍事能自保,即使與世隔絕,也能生存。再加之有中印這樣的亞洲大客戶,其東西也不擔心不好賣。
因此,它完全不怕同歐洲耗,耗不住的多半是歐洲。
當然,這只是從短期來說的,從長期看,俄羅斯交惡歐洲也不是好主意。俄羅斯雖然能自給自足,總不能不發展工業、退回農業國閉關鎖國;如果過於「為難」歐洲,一旦歐洲徹底擺脫俄能源,俄羅斯也會自絕於歐洲市場,亦是不利。大概因為這個因素,普京在打擊烏克蘭時,多將戰場限定在烏克蘭中東部,始終沒有揮軍烏克蘭西部,估計就是不想過度刺激歐洲、交惡歐洲。
還有,歐洲這波能源危機如果長久持續,很可能引起歐洲產業轉移,俄羅斯未必樂意為他人做嫁衣。
從這些角度看,只要歐洲不過度找俄羅斯麻煩,俄羅斯也應該不至於過於為難歐洲,俄歐之間找到平衡點形成妥協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朔爾茨與普京 視頻截圖
2, 歐洲挺矛盾
俄羅斯打烏克蘭,一方面在衝擊了俄歐隔離帶,引起歐洲警覺,必須對抗俄羅斯;另一方面,又依賴俄能源,如今出現了能源危機。
從短期看,歐洲會遭遇一些「卡脖子」與能源危機,但從長期來看,對歐洲或許不是壞事。
本次俄烏之戰,至少給歐洲打了2劑預防針。其一是遭遇俄能源「卡脖子」,這勢必提醒了歐洲要想辦法實現能源多元化,也要想法實現能源自主,特別是對俄羅斯依賴度較大的德國。此役之後,也許核電、新能源、能源多元化等等,會成為歐洲重點要思考的東西;其二是被美國裹脅,導致損失巨大,勢必提醒歐洲要進行「戰略自主」。
這兩點不光對歐洲,也應該會引起其它國家的警覺,大概都會想被美國裹脅的結局,以及能源「卡脖子」會不會出現在自己身上。
3, 美國故伎重施,卻難如願
當年美國打垮蘇聯,其中一個因素,就是聯合中東等石油國,十數年如一日的保持低油價,從而讓東歐帝國的能源金源走向枯竭。如今美國故伎重施,想要打停俄羅斯的能源收益,然而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石油大戶全都與美國關係不好,連中東那幫石油國亦同美國對著幹,拒絕美國石油增產號令、拒絕將俄羅斯踢出OPEC+,甚至拒接美國電話……這一次,美國已難如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