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烏克蘭戰爭,更神往教員對印反擊戰

虛聲

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的表現,遠低於很多人的預期;1962年中國對印度的自衛反擊戰,遠超很多人的預期。由此更加佩服當年毛主席的判斷與決策。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對比:

層面一,實力差。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實力差距,遠勝當年中國和印度的實力差距。

不論是國力和軍力,俄羅斯對烏克蘭都是碾壓。但是俄羅斯的這些優勢,並沒有真正轉化為戰場上的勝勢,也沒有體現出對印軍的壓倒性優勢。

1962年的印度是不結盟運動領袖,國內局面蒸蒸日上,嚷著要當世界第三巨頭。當時的中國正經歷那「特殊的三年」,國力和士氣都處於一個相對的低谷。

綜合國力層面,中國對印度紙面上看(注意這個前提)並無多大優勢。

但是在毛澤東的操盤下,印度所謂紙面上的國力根本就沒有獲得發揮的機會。中國在綜合國力沒能碾壓印度的情況下,直接在戰場上碾壓印度。

單看中印戰爭,不容易看出其中的玄機。但對比俄烏戰爭看,就會發現作為操盤手的毛澤東深不可測。

層面二,論外援。

俄軍之所以在烏克蘭打得不理想,是因為烏克蘭並不是自己在戰鬥,而是有整個北約在背後支持。俄羅斯相當於面對北約幾十個國家。當然俄羅斯背後也有朋友,比方說中國。

現在北約正在把俄羅斯拖在烏克蘭泥潭。

1962年的印度,除了現在支持烏克蘭的這些國家之外,還加上巔峰時期的蘇聯。中國背後幾乎沒有朋友,相當於面對除了自身之外的全部世界,比現在俄羅斯在烏克蘭面對的反對陣營更強大。

但是在毛澤東的操盤下,印度背後豪華的外援團根本就沒有機會登台表演。解放軍相當於在更孤立的環境下,打出了手術刀一樣的戰術進攻。

層面三,戰場地緣。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這場仗,是普京統治俄羅斯20年間遇到的最有利的戰場。

烏克蘭地緣一馬平川,非常有利於俄軍機械化部隊施展。

俄軍可以從東(東烏)、南(克里米亞半島)、北(白俄)三個方向進攻。

1962年打印度,戰場在喜馬拉雅山南邊。對解放軍來說,不論行軍打仗,還是後勤補給,難度都很大。與此相比,印軍的補給難度要小於解放軍。

不比不知道,一比便明白,解放軍在更不利的條件下,打出了更犀利的進攻。對比之下,就能輕而易舉地發現,毛澤東調教出來的隊伍,戰鬥力真的非常強悍。

層面四,政治抉擇。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政治依據是烏克蘭倒向西方,對俄羅斯核心地區形成了戰略威脅。俄羅斯認為烏克蘭的選擇非常無釐頭,便想通過軍事手段解決。

然而俄軍由於戰場上不順利,給了西方繼續拱火烏克蘭、制裁俄羅斯的機會,讓原本並不複雜的問題變得風譎雲詭。

當年的印度更為無釐頭。

毛澤東年譜第5卷有這樣一段資料:(1962年)10月17日下午13點30分,毛主席召集劉、周、朱、鄧、彭、陳、賀、聶、羅等開會,討論對印度軍隊的進攻進行自衛反擊問題,從7月份「現在還要克制,不能急於打」的方案,迅速轉為「亮劍西南」的決定。

晚11時,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命令》。

就在那場決定性會議的5天前(10月12日),尼赫魯公開下令:要把中國軍隊從印軍侵佔的中國領土上「清除掉」。毛澤東得知情況之後留下一句名言,「我想了十天十夜,總想不通尼赫魯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毛澤東是戰略方面的天才,博弈鬥爭方面歷來算無遺策。尼赫魯在毛澤東的對手中,段位並不算高。尼赫魯能讓毛澤東「想不通」,只因為出招太無釐頭。

其實毛澤東口中對尼赫魯的「想不通」,不是全指1962年,而是由來已久。

話說共和國誕生之初,中印關係還不錯。兩國同為亞洲大國、有悠久的歷史,同屬第三世界、在近代均遭受殖民侵略。

1950年,中印兩國建立外交關係。

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尼赫魯甚至公開說「中印是親兄弟」。

但是很明顯,尼赫魯嘴裡說著「兄弟」,心中想的全是「生意」,不間斷地對西藏進行蠶食。其實早在中國抗美援朝之時,印度就開始蠶食中國領土,非常不地道。但中國並沒有和印度計較,還是想和印度搞好關係。

印度把中國的忍讓看成是軟弱可欺。忍無可忍時,便無需再忍。在毛澤東的棋盤上,「想不通」印度的選擇沒關係,但是可以通過犀利的軍事行動,把原本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

同樣是軍事行動,俄軍因為行動不力,讓簡單的政治問題複雜化。

1962年的解放軍因為行動很給力,讓原本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就是大政治家的魅力。

作為偉大的政治家,毛澤東真正做到了從政治高度操盤軍事。

層面五,克制慾望。

俄羅斯之所以面臨現在這個局面,就在於最初全面進攻時,造成戰略誤判。

俄軍兵臨基輔城下,卻沒能(烏克蘭和西方認為是無力)發動進攻,胃口很大、慾望很足,但沒吞下去,相當於放大了自身弱點,就非常尷尬。

1962年,解放軍在戰場上打了大勝仗,卻克制了慾望,迅速撤兵;從而避免大雪封山之後放大己方弱點。如果按照俄軍風格,打了大勝仗之後,絕對不會撤兵,而是向新德里方向挺近,最後以失敗而收場。

常言道,政治是不流血的軍事。

戰爭被視為政治的延續。

但具體到實踐操作層面,軍事就是軍事,不要摻雜包括政治在內的任何戰場之外的因素,才能實現效果最大化。

要做到這些,需要大的政治家通盤考量,以及收放自如的智慧。

這便是毛澤東的魅力之所在。

最後談點感想:

熱鬧的戰爭常有,經典戰役不常有。

一時衝動的政客常有,洞悉古今的大政治家不常有。

慾望大的國家常有,懂得克制慾望的國家不常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