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被槍擊事件牽動了整個世界的緊張神經。正在地方上為參院選舉造勢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緊急返回東京,日本政府和社會普遍對槍擊事件表示譴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我們關注事態發展。澳洲總理阿爾巴內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等也對安倍遇襲表達震驚。此外,正在出席G20會議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也對日方表達了慰問。
在中國互聯網上,安倍遇刺事件也引發強烈關注,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有人建議將刺殺行為本身與安倍右翼政治立場區別對待,認為不管發生在什麼人身上,這種暴力事件都應予以譴責。但顯然,也有不少網友對安倍過去的一系列涉華言行難以釋懷。
日本參院選舉投票10日就將舉行。在此敏感時刻安倍突然遇刺,會對投票以及日本國內政治產生什麼連鎖反應?它是否會被日本右翼利用,導致日本政治外交加速「向右轉」,進而產生更大「外溢性」影響?
62年前的7月,安倍的外公岸信介參加自民黨新任總裁池田勇人的招待會,被右翼團體「大化會」成員荒牧退助刺傷。
安倍就沒這麼幸運了。
有日本網民想不通:「安倍前首相作為特別保護對象,身邊的特勤很多的,怎麼都無法阻止這樣的事件發生?」
所以,也有日本網民直接指出,「這件事完全是負責警備的警察和情報部門的失職。」這類路邊演講的場合,只在中間搭個台,沒有牆壁,四面八方都有機會加害政客,「這次前後左右在戒備上是完全懈怠了」。能夠接近安倍前首相,還不止開一槍,作為專業的特勤居然沒有第一時間行動,這是完全不應該的。「今後所有的特勤都應該去美國訓練一次。」
日本社會的大多數第一反應主要是譴責暴行,並為安倍祈禱。
一條登上推特熱搜,獲得4.5萬贊的推文是日本極右翼知識分子竹田恆泰發的。
他稱,「安倍先生,請活下去」,「從來沒有像您一樣率直地熱愛日本,用認真的價值觀吸引全球各國領袖的首相」。「日本需要您。」
譴責和祈禱之外,有學者由此看到日本社會出現的信任危機。
新瀉青陵大學碓井真史教授在社交媒體發文稱:「要阻止社會的這種傾向。」
他認為,「犯罪是反射社會問題的鏡子,很多情況下出現犯罪就是冰山一角,下面還有巨大的冰山,犯罪有社會的背景。」 在他看來,這個背景就是,「對政治的不信任,對政治家的不信任。」
碓井真史接著說了很長一段話表達自己的悲觀:「和自己不對味的政治家,誹謗也行,中傷也行。只要自己的意見能夠表達,假新聞也行。用平和的語氣,不如用『去死吧』這樣的話更容易被社會接受,這種社會風氣下,是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改變的無力感,對人生和社會產生的絕望。我們應該自由地建立一個安全的社會,不應訴諸暴力,冷靜地選舉。」
還有日本學者看到了「日本民主主義的危機」。
法政大學的白鳥浩教授在社交媒體獲得上萬條贊的一條貼文寫道:用槍刺殺日本前首相,「絕對不允許」。
他將這一事件與日本的民主主義做了聯繫,白鳥浩認為,「這是在用暴力挑戰日本的民主主義」,「如果日本政治被暴力擊垮了,日本的民主主義又將走向何方」。
他進一步詮釋自己的觀點稱:「安倍前首相絕對不能失去生命,這是關乎日本民主主義能否維持的象徵事件。」 白鳥浩的觀點很明確:「這就是日本民主主義的危機。」
神奈川大學某教授也認同這一點,「不得不考慮民主主義的消解進程是否已經降臨日本」。
他認為,近代日本有著非常讓人遺憾的恐怖主義傳統,戰前有大量日本政治家包括首相在內在任期中成為恐怖主義的犧牲者。隨著時間推移,或許人民已經覺得這一切都不再發生了。從此次參議院選舉來看,有人想要向安倍或者自民黨訴說什麼,因而訴諸暴行,但暴行對選舉的影響很可能與行兇者的初衷相悖。安倍執政時期的功過另當別論,無論稱讚也好,在選舉中加入悼念因素也好,都是絕對不應該的。
二戰以來日本國內針對政治人物的刺殺事件並不鮮見,而且往往導致重傷甚至死亡。
根據朝日新聞等日本媒體的「不完全」梳理:1960年10月,當時有「親共」爭議的日本社會黨主席淺沼稻次郎在演講中被17歲右翼青少年刺殺身亡。
1990年1月,長崎市長本島等被右翼團體成員用手槍擊中,身受重傷。同年10月,日本前勞動大臣丹羽兵助被一男子刺殺身亡。
1992年3月,自民黨副總裁金丸信在演講中遭槍擊受重傷。2002年10月,日本民主黨眾議員石井紘基在家門口被右翼團體成員刺死。2006年8月,自民黨前幹事長加藤紘一的辦公室被縱火焚毀。
2007年4月,長崎市長伊藤一長遭黑道槍殺喪命。200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前事務次官山口剛彥及其妻子被殺。
一位日本學者說,遠的不說,光是1990年代以來發生的日本政界人士遇刺事件,兇手主要來自右翼。另有日媒報道,安倍遇刺地點所在選舉屬於維新會的票倉,而維新會屬於日本右翼黨派。
不過,僅靠目前這些信息還無法斷定槍擊安倍的嫌犯政治傾向和動機到底如何。畢竟現在日本社會內部政治傾向相當複雜。
嫌犯可能偏左,對以安倍為首的右翼推動日本在安保甚至經濟層面的「右轉」極度不滿;也有可能屬於右翼,認為安倍等在推動日本擴軍備戰等方面走得還不夠遠。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沒有明確黨派傾向,就是日本社會底層,生活不太如意,認為是日本政治人物讓他們生活艱難,於是發洩怨氣,而安倍又恰好出現在奈良街頭。雖然近年來自民黨執政地位穩固,但在經濟長期低迷、國家發展面臨深層次困境的背景下,民粹等極端思想依然暗流湧動。
如果是自衛隊的,日本輿論推測原因又存在這些可能:一是極右翼分子,安倍沒兌現修憲承諾;二是自己在自衛隊升職加薪受阻,專門找茬;三是不排除其他奇怪的原因,比如情傷等。
雖然之前也發生過類似事件,但那些遇刺政客在政治影響力上顯然都無法跟作為前首相和日本右翼「大佬」的安倍相比。因此不管嫌犯動機如何,安倍遇刺肯定會對日本國內政治產生連鎖反應,甚至產生一定外溢性影響。
這次事件發生在日本參議院選舉投票之前兩天,一個直接影響,就是導致仍然搖擺的選票流向安倍所在的自民黨。不管左右,日本社會內部反對暴力暗殺的態度還是比較一致的。安倍遇刺將會刺激選民同情和投票傾向。
除了選票,安倍極力推動的一些理念也可能會被放大。作為右翼典型代表,安倍最近幾年一直在帶頭鼓譟推動日本修改和平憲法、擴軍備戰、介入台海甚至跟美國加強聯動遏制中國等等。日本社會仍有很多人對此持反對意見,但在安倍遇刺倒下後,一些人反而可能會在同情情緒下接受安倍的一些主張。
在此背景下,不排除安倍遇刺被日本右翼利用的可能。
如果能在參院獲得絕對多數席位,甚至在社會意識層面讓右翼的一些主張引起更多關注和支持,都會為右翼接下來正式提出修憲動議提供有利條件。從這些角度講,安倍遇刺可能加快日本「向右轉」的氛圍和衝動。
東京大學的一名中國學者表示,這件事情的後續影響大致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觀察。一是,針對安倍被槍擊,日本大多數輿論基本將之等同於「用暴力對抗民主主義」。因而大體可以預測,日本民眾的意識形態很可能將朝著 「民主vs集權」的方向進一步深化。
二是,就日本政壇而言,岸田和安倍這一年因為大政方針在自民黨內鬥爭了很久,現在以這種極其意外的方式結束了,岸田將成為最大贏家,未來的參議院選舉肯定可以帶領自民黨穩贏,未來3年日本沒有全國性選舉,岸田長期政權即將成型。
三是,經濟上,未來安倍經濟學將有調整,日本目前按照安倍經濟學的邏輯繼續印鈔發債,造成日元貶值物價暴漲,未來岸田會逐步廢除安倍經濟學的政策,走共同富裕路線。
安倍遇刺,而且是在日本參院選舉投票前的敏感時刻,將地區乃至國際輿論的目光引向日本。同時,一則日美軍方密謀在日本西南諸島部署中導的消息,也加劇著很多人對日本軍事和外交動向的擔憂和警惕。
消息說,去年以來,日美軍方多次密謀勾連,企圖誘導和施壓岸田政府配合美國遏華計劃,協助美軍在日本西南諸島部署中導,通過加強「第一島鏈」實現對華「一體化威懾」。從目前動向看,美軍已經啟動多域特遣部隊(MDTF)的陸基中導裝配工作,並將其優先部署在「第一島鏈」。
已有學者認為,安倍遇刺是「戰後日本政治中最大事件」。
安倍2006年接替小泉純一郎的首個首相任期曾對中國展開破冰訪問,客觀上對改善中日關係起到促進作用。2012年二次上台後,他從日本利益出發也做出了一些改善對華關係的姿態和動作,包括默認「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推動對華人文交流和第三方合作等等。總的來說,安倍在首相任上比較務實,雖然主觀上是為日本國家利益考慮推動經貿人文領域合作,但客觀上對於維持甚至改善中日關係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但同時,安倍在對華方面的兩面性也很明顯。包括在任上推進經貿等領域合作的同時,安倍在外交和安保等層面對華動作不斷,包括積極推進修憲、部分解禁集體自衛權,甚至後來被美國採用和放大的「印太戰略」最初也是安倍政府2016年提出來的,目的就是搞價值觀同盟和圍堵遏制中國。離開首相位置後的安倍就更不用說了,在反華遏華方面鼓譟不斷,尤其這兩年有關台海和與美國「核共享」等言論,更是暴露了他的保守政治核右翼基因。
日本右翼與美勾連,在突破「專守防衛」和軍事解禁的方向上本來就已按捺不住。如果安倍遇刺再被右翼故意利用,它對日本在外交和安保方面的走向甚至更大層面的「外溢性」影響,很可能被進一步放大。這不能不讓人擔憂和警惕。■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