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發表署名文章, 引述學者言論指加快粵港融合是一味「良藥」。
日前,中國社科院發表2013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繼續12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全國第一,但報告同時指出,香港競爭力增速乏力,後勁不足,呼籲港人「居安思危」。《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發表署名文章引述多方意見,指香港高樓價不利經濟,認為加快粵港融合是一味「良藥」。
文章說,必須看到,在內地城市你追我趕的過程中,它們與香港的差距正逐漸縮小。香港中文大學羅勝強教授認為,就經濟方面而言,「香港的獨特性漸漸減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是香港經濟面臨局勢的最好寫照。東方之珠,光彩依然,但要用心解決自身面臨的一些問題,同時扭轉觀念,在與內地合作過程中抓住難得的融合機遇。
「房價高企擊垮香港創業精神」
香港經濟後續乏力的隱憂在哪裡?藍皮書「把脈」認為,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香港在稅收、人才、軟硬體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弱化,創新創業氣氛並未有明顯提升,土地稀少形成的高額租金,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發展,同時過分倚重金融、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缺乏穩定的增長點,令香港競爭力不斷被削弱。
長期以來,香港因低稅收和政府高效而形成了中小企業繁榮的局面。但在房價高企的背景下,稅收優勢迅速被抵消。立法會議員梁繼昌觀察到,不少商業樓宇的老闆,為了利用出租樓宇賺取利潤,寧可放棄經營業務,長此以往,「香港一向注重的創業精神和商業頭腦便會被消磨殆盡」。
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看來,高企的房價無疑是擊垮香港創業精神,特別是年輕人創新激情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提升香港整體持續競爭力」議案的立法會辯論中,一位曾住在政府公屋的議員提出,他當年的目標是儘快脫離公屋,而現在的年輕人卻希望儘快住進公屋。
羅勝強教授分析,「買不起樓導致年輕人產生很強的挫折感,並由此導致對政府不滿,影響香港的政治氣候,自然也會影響香港的競爭力。」
「香港輸在內耗不斷爭拗太多」
香港議員葛佩帆也觀察到,年輕一輩缺乏拼搏和大膽嘗試的創業精神,近年越來越明顯地仇富和抗拒內地,有事事政治化的心態,「香港輸在內耗不斷,爭拗太多。」
香港於2008年啟動新界北新市鎮的發展計畫,開始接受公眾諮詢。由於待開發地塊鄰近深圳,該計畫被貼上「割地賣港」、「深圳後花園」的標籤,甚至有人要求撤回整個發展計畫。有識之士擔憂,鄰近的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都已開始開發,2016年港珠澳大橋也要建成,香港在鄰近區域將喪失競爭優勢。
文章又引述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主任雷鼎鳴的言論指,香港與內地已坐在同一艘船上,部分港人不懂利用這些機會,不斷製造紛爭,令社會出現內耗。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香港在政改方面的問題,對資本和人才有一定影響,希望香港可以保持穩定健康的政治環境。他直言,「佔領中環」一旦發生,勢必會影響香港的城巿競爭力。
隨著內地重要城市的崛起,香港原有的實力即使在提升,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再像從前那樣獨佔優勢。立法會議員林大輝早前就憂慮說,預計到2015年,香港的經濟規模將落後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內地城市。
香港大學教授肖耿也認為,香港仍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區域經濟體,資本市場的成熟度和與世界的關聯度更高,這些「先行一步」的優勢一方面是香港競爭力的後備力量,另一方面也說明香港較快地與內地進行經濟融合多麼重要。
無獨有偶,社科院藍皮書開出的「藥方」,除了建議香港特區政府改變施政理念,制定長期發展規劃,重新審視政府與市場間的邊界,檢討土地政策、增加土地供應,制定創新科技及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規劃和長遠人口政策,增加退休年齡彈性外,還特別提及借鑒世界上發展自由貿易區的成功經驗,建立粵港澳自貿區,以深化三方合作。■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