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有多熱?
全國出現高溫的城市紛紛開始挑戰公路煎雞蛋,6月下旬,鄭州持續多日超過40度高溫,測溫槍可以在空氣中瞬間爆紅,59攝氏度的鐵板井蓋煎蛋1小時,蛋黃香味四溢。
南方沿海城市杭州的艷陽天,7月正午的地面溫度可以高達六十幾度,同樣煎蛋,不到一小時蛋液變成一層乾膜。
7月12日晚間,一個不太常見的名詞「熱射病」衝上熱搜連佔兩條,華西醫院一天收治3例熱射病患者,隨後,多地爆出熱射病致死消息,「熱死人」不再是玩笑話。
高溫天氣下,中暑的病人驟增。僅7月16日這一天,湖北武漢市急救中心調度中心統計,武漢市120派車量達到837次,其中有效730次,急救量創新高。
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今年6月以來,我國平均高溫日數5.3天,較常年同期偏多2.4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全國共有71個國家氣象站的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自6月13日以來,我國出現了今年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極端性強、影響大。截至7月12日,高溫時間持續了30天,覆蓋國土面積502.1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超9億人。
7月19日,中央氣象台發佈消息,預計20日起,副熱帶高壓將再度西伸加強,並與大陸高壓打通,捲土重來。受其影響,我國南方未來還將有6~8天35℃以上的高溫天氣,北方地區大範圍高溫也將隨後上線。
「江浙滬」變「工折戶」
關於「河南」變成「可南」,「江浙滬」變成「工折戶」,全網達成共識。微博話題「浙江人快要烊掉了」一度佔據微博熱搜,高溫堪稱熱過吐魯番,賽過火焰山。
江蘇南京市民朝地面大面積潑水可以滋滋冒氣,不到20秒完全蒸發;浙江一網友從菜市場買了活蝦,拎到家的功夫,蝦熟了三隻;金華一男子騎車撞斷六根肋骨,第一反應是跳起身跑到路邊樹蔭處躺下。
杭州一位在核酸檢測點工作的「大白」下班後,將防護服的腳尖部位剪開,積蓄的汗水立刻傾瀉而下,這才能順利脫下黏糊的防護服。
7月16日入伏,17日上午杭州市氣象台發佈高溫橙色預警信號。預計未來七天高溫天氣仍將延續。
「早上起來34度,中午40度。我現在凌晨5點起來遛狗,」杭州市民黎敏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杭州中午地面溫度到了60度左右,走路燙腳。不得已,自己清晨遛狗時間提前1小時,傍晚推遲到8點之後。
黎敏所在的房產公司,有兩百多工人在工地吃住,每天都有工人中暑。「我們天天都會給工人發幾十箱藿香正氣液,也不管用,隔壁的施工單位為防止出現意外,放了一周假。」
連日高溫,為避免植物備受「烤驗」,杭州部分地區為樹木掛上了類似「打點滴」的養護滴灌袋。岳廟管理處還採用人工+機械雙模式澆灌方式,每天安排50餘名園林養護人員分工,錯峰澆水。
同時,杭州開始實行人工降雨舉措。7月17日下午,杭州市、余杭區、臨平區聯合人工增雨作業第一輪發射四枚增雨彈。作業後,余杭西部山區下起陣雨,溫度普遍降到24~27℃,但杭州市中心溫度還在37~38℃。
在緊鄰浙江的上海,滬漂女孩楊琳的空調已經壞了半個月,因為跟房東協調維修費的支付比例一直沒有結果,於是忍住不修,但最終還是耐不住高「烤」,咬牙自掏腰包換了空調。「晚上熱得根本睡不著,第二天狀態非常不好。」
7月16日上午,上海氣溫領跑全國,中午11點剛過,上海的高溫紅色預警再度拉響,徐家匯站的溫度定格在40.6℃,高居全國榜首。
此前,7月13日,徐家匯站氣溫40.9℃,這是徐家匯站自1873年有正式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高值。
從近五年的氣溫來看,上海今年不僅更熱,也熱得更早。7月1日至12日 ,上海日最高氣溫的平均值為35℃,相比去年與前年同期,分別上升1.8℃、6.5℃。
據上海氣象服務中心統計,上海從有氣象記錄以來(1873年以來),總共出現了16個40℃以上的極端酷熱天氣。除了1934年有2天,從2000年以來,出現了14天,分別是2009年1天、2010年1天、2013年5天、2016年2天、2017年3天、2022年2天。今年也是近149年以來,上海最早出現40℃高溫的一年。
這個夏天,在上海從事空調售賣與維修業的張師傅忙得不可開交,兩個手機每天響個不停,不是買空調的,就是修空調的,忙起來電話都顧不上接。
「以前一個月撐死賣100台,現在一個月能賣500到1000台,訂單最多翻了10倍。」張師傅告訴記者,空調的價格也隨之漲起來了,一台空調價格能漲三四百元。
多地高溫致熱射病高發
7月12日,南京一名37歲的裝修工,由於長期在悶熱的室內工作,出現頭暈、乏力、虛弱、頻繁嘔吐的症狀,被工友們送進了江蘇省中醫院紫東院區急診。測量生命體徵時顯示,其體溫39.9攝氏度,血壓僅有78/56mmHg,預檢分診處的護士考慮患者可能是中暑,立即將患者轉運至急診搶救室,最終確診為熱射病。
熱射病,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系統受損的疾病。在中暑的分級中,熱射病屬於重症中暑,是一種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通常發生在夏季高溫同時伴有高濕時。
高溫下熱射病來勢洶洶,連續幾天,浙江、四川、陝西、河南等地多人確診熱射病,「熱死人」現象頻現。
7月5日,西安的建築工人王建祿因熱射病倒在了收工回家的路上,被送醫後搶救無效,於次日凌晨去世。去世當天,55歲的王建祿總共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工作了9個小時。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急診科在兩天內收治了十多例中暑患者,包括一名嚴重的熱射病患者。一名熱射病男性患者今年56歲,7月10日在工地戶外作業時出現頭暈、嘔吐反應,送醫時體溫41℃,意識不清,經治療正慢慢好轉,但因腎功能受損仍在住院治療。
7月18日下午4時10分許,福建泉州市中醫院急診科接收一位昏迷的熱射病患者,體溫高達40.6°C,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搶救,女子心臟等各臟器損傷嚴重,搶救無效死亡。患者生前在泉州一家織帶廠上班,工廠車間位於6樓頂樓,沒有空調,通風條件勉強可以。但女子體型偏胖,這天下午從工位站起身後,就突然倒下,再也叫不醒了。
基於中央氣象台與「天氣五」網站整理的中國境內351個城市的氣溫數據,從7月3日以來,出現「高溫天氣」的城市數量不斷遞增,在7月11日,有接近40%的城市日最高溫超過35℃。
相比2021年同期,高溫城市數量的最大增幅達到36%;而相比2020年同期,最大增幅更是達到420%。在351個城市中,58.4%的城市7月日最高溫的平均值高於去年同期,平均溫度上升了2.3℃。
西南部地區氣溫升高最為明顯,尤其是四川、重慶一帶。
相比去年同期,重慶市7月平均日最高溫增加了6.4℃,自7月6日起,重慶市的日最高溫便高居39℃,11日與12日達到40℃。
全國2418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在7月6日17時的實時氣溫中,全國最熱城市前三均在四川。截至7月15日,四川南充已有3例熱射病人去世。
「今年夏天有點『凶』!」簡陽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尹彬表示,7月以來,該醫院已收治5例熱射病患者。與同期相比,2022年收治的中暑患者明顯增多。「去年6月醫院最多就收治了20多例中暑患者,今年6月醫院收治了40多例中暑患者,翻了一倍。」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教授黃存瑞告訴記者,熱射病是一種比較極端的情況,高溫熱浪導致過早死亡,尤其是對高齡老人,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呼吸系統疾病。
「最後醫生的診斷可能不一定是中暑或者熱射病,但是高溫熱浪的暴露,誘發了這些基礎疾病的發生。如果只統計熱射病,那是遠遠低估了高溫熱浪的健康效應。」
《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年度報告(2021)》顯示,氣候變化對中國人群健康的威脅正在持續上升。2020年,中國的人均熱浪暴露天數比1986~2005年的平均數增加了4.51天,導致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增加了約92%。2020年約有14500人因熱浪而過早死亡,由此產生的經濟成本為1.76億美元。
「一項近期對中國過去40年高溫熱浪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研究顯示,因熱浪死亡人數的增長,一方面與高溫熱浪發生的頻次、強度有關,另一方面與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增長有關。」黃存瑞說。
「過去人口增長較快,還有一些人口從涼爽的地區流動到東南沿海的城市,城市的熱島效應,讓人群暴露於高溫中。」黃存瑞說,老年人是高溫熱浪的易感人群,所以中國老齡化的速度加快,也增加了它的致死風險。這些因素中,高溫熱浪的發生頻次強度仍是使死亡人數增加的主要因素。
上述柳葉刀報告還指出,高溫造成的勞動時間損失約為315億工作小時數,相當於全國總工時的1.3%,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中國全年GDP的1.4%。
「未來30年會越來越熱」
「未來30年肯定是越來越熱的,我百分之百確定。」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告訴記者,基於去年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報告已經很不樂觀了,去年極端高溫事件集中發生在北美,今年在中國表現得更為顯著。
去年IPCC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對未來全球的氣溫進行了預估,並給出了五種預估情境,分別對應了從極低到極高排放的五條路徑。即使是極低排放的情況,在本世紀30年代全球溫升也將達到並超過1.5℃。
「近期南方的高溫是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它一直向西深入,和青藏高原與西亞伊朗的高壓貫通在一起。」魏科說。
7月15日,中國氣象局發文解釋道,今年6月以來,在北半球副熱帶地區上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帶、大西洋高壓帶和伊朗高壓均階段性增強,由此形成大範圍的環球暖高壓帶。在暖高壓帶的控制之下,盛行下沈氣流有利於地面增溫,加之在大範圍高壓帶的作用下,空氣較為乾燥,不易形成雲,也使得太陽輻射更容易到達地面,導致高溫頻發,且強度較大,進而造成北半球多地出現持續高溫熱浪事件。
梅雨季的提早結束也為高溫提供了環境。魏科表示,今年的梅雨季比較短,很早就結束了,由於副熱帶高壓較強,時而將梅雨帶北抬至江淮流域,時而又南移,這樣在上海造成少雨高溫的「空梅」,降雨量較常年減少七成。
浙江今年6月初入梅,6月26日即出梅,6月26日至7月12日,浙江省平均日最高氣溫超過35℃日數為12天,較常年偏多7天,余姚極端最高溫度最大值達到41.6℃。魏科提示道,氣象局測出的溫度是百葉箱的溫度,百葉箱距地面1.5米,周圍空間寬敞,內部空氣流動,生活中測量溫度會受各種環境影響,溫度可能更高,兩者有所不同。
「從我國總體來看,整個梅雨季雨量減少了20%。」魏科說,這符合拉尼娜事件通常導致我國長江流域偏乾旱的規律,但它和中國降水和溫度之間的關係是弱相關關係,很難每一年都一一對應,但今年的規律可以吻合。同時,拉尼娜事件也與北方降水有弱相關關係,從北到南的影響是,北方降水偏多,長江流域降水偏少,華南地區降水偏多,今年的情況相關關係比較典型。
對持續的拉尼娜現象造成的影響,中國氣象局稱,根據統計分析,在多數拉尼娜事件次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易偏北。今年6月下旬以來,副高北抬,特別是颱風「暹芭」於7月上旬北上後,副高加強西伸,伊朗高壓東伸,並與中緯度大陸高壓相結合,在我國上空形成穩定的暖高壓帶,進而造成大範圍的高溫天氣。
此外,由於副高攜帶的水汽使得我國中東部地區濕度較大,使得人的體感溫度更高。與往年相比,今年7月以來,伊朗高壓加強東伸後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及中緯度大陸高壓連成一個巨大的暖高壓帶,這在歷史上比較少見。
2022年6月10日,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的通報,目前持續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至少延續到8月,北半球可能持續到秋季和初冬。一些長線預測甚至表明,此次事件可能會持續到2023年。如果是這樣,這將是自1950年以來第三個「三峰拉尼娜」(北半球連續三個冬季出現拉尼娜現象)。
在2021年中國也有明顯較多的極端天氣事件。今年發佈的《中國氣候公報(2021)》中指出,2021年中國氣候暖濕特徵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廣發併發,氣候狀況總體偏差。
歐洲在「燃燒」
今年發佈的IPCC第六次評估週期第二工作組報告提出,中國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此前發佈的第一工作組報告科學界已形成一些共識,包括人類活動造成的變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認為影響正在導致包括熱浪、強降水和乾旱在內的極端天氣事件變得更為頻繁和嚴重。
不僅是我國,整個北半球的高溫熱浪事件今年上半年都趨多。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今年6月,全球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約0.4℃,為1979年以來最高,其中俄羅斯北部、歐洲西部等地偏高2℃以上。西班牙、法國和意大利等地的日最高氣溫超過40℃,多個城市刷新高溫紀錄。
7月8日,世界氣象組織宣稱,根據歐洲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數據,全球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第三的火熱六月,並出現了廣泛的極端高溫事件。南極海冰6月份出現有記錄以來的同期最低水平。
連日來肆虐歐洲西部的高溫天氣持續。法國、西班牙等地發生多起山火,並且由於天氣原因較難撲滅。
法國氣象部門在當地時間7月17日發佈公告稱,自當天起,法國全境15個省份處於高溫紅色預警狀態,另有51個省份處於高溫橙色預警狀態。
截至17日,法國西南部持續六天的山火仍在蔓延,超過100平方公里土地被燒毀,一萬六千多人被迫撤離,火勢甚至蔓延到了當地深受歡迎的度假地點波爾多海灘。當地消防部門稱,夜間的高溫和大風使滅火工作艱難。
為應對高溫天氣,法國已取消7月14日國慶節的傳統煙花慶祝活動。
與此同時,西班牙的高溫天氣已經持續近一周,最高氣溫達到45.7攝氏度。17日當天,西班牙全境幾乎都處於高溫警報狀態。根據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提供的數據,高溫天氣已經造成其國內360人死亡。
7月15日,英國氣象局發佈有史以來第一個紅色高溫預警,隨後宣佈進入「緊急狀態」,預計部分地區氣溫將在下周飆升至40攝氏度以上。到16日為止,伊比利亞半島已有超過598人因高溫死亡(西班牙360人、葡萄牙238多人)。
荷蘭、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亞和捷克也發佈了極端高溫天氣預警,各國政府呼籲國民做好防暑和防火準備。■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