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熱空間」到「加熱自己」:中國過冬八件套在歐洲到底有多火

關禾

即將走出國門的取暖設備們。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凜冬將至,能源危機卻浩浩蕩蕩席捲了歐洲。在天然氣供給受限、價格暴漲的情況下,昂貴的取暖費用令歐洲民眾苦不堪言,尋找新的過冬方式成了歐洲人的當務之急。

為了安然過冬,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轉向中國製造尋求答案。最近,中國的「過冬八件套」正被歐洲消費者「買爆」。這些來自中國本土的電熱毯、保暖內衣、熱水袋,甚至光腿神器等低功耗「過冬神器」,紛紛從中國的土地上越過大高加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加入到歐洲民眾的「冬季全家桶」中。光是浙江寧波慈溪的電熱毯工廠,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1月份。

對於中國人來說司空見慣的「過冬八件套」,怎麼今年突然走出國門,給廣大歐洲人民「送溫暖」去了?節能又好用的中國「禦寒神器」,在歐洲到底有多火?

為了禦寒,人類真的很努力

說到「過冬」這件事,中國人真的很有話語權。人們對於暖和亙古不變的追求,早已潛藏在了古代人的花式禦寒小妙招中,而「過冬八件套」的產生和流行,似乎也有跡可循……

古人對於取暖禦寒的講究,從《琅琊榜》《甄嬛傳》等一系列古裝電視劇中便可略窺一斑。當然,取暖最古老的辦法就是生火,從燧人氏鑽木取火開始,這個方法就一直流傳下來。春秋時期,人們開始用「燎爐」這一器具燒炭取暖。

《甄嬛傳》中的取暖設備熏籠,也是一種燒炭取暖的用具。來源/電視劇《甄嬛傳》截圖

但火爐的升溫範圍畢竟比較小,被凍得瑟瑟發抖的人們又開始琢磨一種全新的取暖方式,能讓整個屋子都長時間溫暖如春,享受到「中央空調」般的體驗。於是,秦漢時期的能工巧匠們便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夾牆,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灶相通,讓暖氣通過管道通入牆中,從而烘暖整個房間,俗稱「火牆」。現在,秦代咸陽宮遺址還保存著火牆的結構。不過,火牆的耗能費錢程度,也決定了這種「過冬神器」只能是極少數人享受。

大約在火牆出現的同時,漢朝皇帝又在長樂宮和未央宮建起了椒房。所謂椒房,不是撒滿花椒粒的屋子,而是用花椒粉末混泥刷牆的房間。用花椒作為保溫塗料的做法是否有科學依據尚且不提,但古人堅信用花椒和泥塗抹牆壁,不僅暖和而且芳香四溢的這件事,在史料中是可以查證的——《三輔黃圖》卷三寫道:「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西京雜記》也有「溫室以椒塗壁,被之文繡,香桂為柱,設火齊屏風,鴻羽帳,規定以罽賓氍毹」的說法。這種取暖方式,估計四川人會更感同身受吧。

影視劇中的椒房殿。來源/電視劇《美人心計》截圖

《裔夷謀夏錄》記載,北方女真族「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到了明清,北方也逐漸普及了火炕。這是一種腹中可生火臥炭以取暖的臥具,內部多設計成中空的「蛇形」煙道,這樣不僅有利於煙氣流通和上升,而且也可以讓火炕的溫度更加持久。從此之後,「老婆孩子熱炕頭」成為北方人的人生理想。

無論是火牆、椒房還是火炕,造價相對來說比較高,大部分人往往還是通過圍坐在火盆旁來燒火取暖。古代皇室甚至還專門設有負責冬季供暖的機構,明代叫「惜薪司」,專管宮中所用柴、炭的供應;清代改成「營造處」,內設「薪庫」,專門負責儲運宮中所用的木柴、煤炭的採購與發放。

老百姓家的火盆,不是結實抗造的金屬盆,而是用泥土脫坯而成的泥盆,沒有精緻的雕花裝飾,但實用性強。而燃燒的原料——炭,對尋常百姓來說也是一種奢侈品,他們常採用燃燒秸稈或者更耐燒的木頭來禦寒。因此,「圍爐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無論是詩詞、書畫,還是現代影視劇中,圍爐烤火的場景都很常見。宋代錢選的《西湖吟趣圖卷》就描繪了小童一邊光腳烤火,一邊抬頭看向大人,而大人卻裹著厚厚的衣物伏案望天的畫面,生活氣息濃厚。

錢選《西湖吟趣圖卷》。來源/故宮博物院

光室內暖和了還不夠,古代的人們又想擁有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帶在身上的「便攜式火盆」,於是「手爐」便應運而生。手爐的銅制內膽里通過燃炭釋放熱氣,外殼包裹著內膽的熱量,外型上多以鏤空紋飾點綴,不僅形狀多樣而且還玲瓏精巧,可以直接捧在手中,也就成了現代暖手寶的原型。手是溫暖了,腳也不能忘記。人們又發明瞭暖足瓶,裡面灌上熱水,俗稱「湯婆子」,和現代的熱水袋如出一轍。

古裝劇中小主們人手一個的「湯婆子」。來源/電視劇《甄嬛傳》截圖

現代人的冬季全家桶

隨著時代的更迭,人們不再依靠烤火的方式度過寒冬。秋衣秋褲、保暖內衣、法蘭絨睡衣、光腿神器、熱水袋、暖手寶、羽絨服和電熱毯,這「過冬八件套」,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冬季全家桶。

有趣的是,儘管來自中國的「過冬八件套」正被歐洲人作為一種性價比更高的取暖方式所搶購,但「過冬八件套」中的大部分「神器」,最初都不是起源於中國。

首先是「過冬八件套」中的「頂流」——電熱毯,它最早是美國人發明的,專供肺結核病人使用。

電熱毯。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20世紀初,肺結核病人由於需要開闊通風的治療環境,且需要和其他病人隔離,只能被迫躺在露天的病床上。到了冬天,一刮涼風,肺結核病人不但肺沒好,還凍得一身病。1912年,美國醫生Russel將銅絲縫進羊毛毯,發明瞭第一條電熱毯。不過這條粗糙的電熱毯,和我們現在熟悉的電熱毯幾乎沒有共同之處。它又厚又重,不能蓋在病人身上,只能放在床單下面來加熱床墊。加熱裝置也很笨重,一不小心就會過熱自燃,使用起來,危險系數五顆星!後來,人們嘗試在電熱毯中加入恆溫器安全裝置,讓電熱毯的加熱裝置根據室溫來打開和關閉,只要電熱毯的溫度超過室溫,就會自動停止加熱。1946年,第一條自動電熱毯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彼得斯堡以39.5美元的價格出售。

直到1984年,80歲的前美國海軍工程師Crowley發明出第一條恆溫控制的電熱毯,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電熱毯雛形。Crowley曾在二戰時期發明過供飛行員在高空航行所穿的加熱飛行服,對保溫技術了如指掌。從飛行服中,他汲取了發明電熱毯的靈感,並且申請了這項技術專利。

隨著城市暖氣系統的普及,電熱毯逐漸淡出歐美取暖市場。但20世紀80年代,不斷迭代的電熱毯技術進入中國。要知道,作為中國南北分界線的「秦淮線」,也是集中供暖的界限,全國幾乎一半的城市都沒有地暖,南方人民過冬全靠兩個字——「裹」和「抖」。

但從媽媽讓我們穿秋褲、毛褲、棉褲開始,中國人重視保暖的基因就深入骨髓了。於是,面對中國龐大的「床上取暖需求」,電熱毯企業不僅一舉拿下市場,還做大做強成上市公司,比如中國第一家上市的電熱毯企業成都彩虹電器集團。2022年的成都世乒賽,賽事組委會甚至把本土的彩虹電熱毯作為紀念禮物送給各國運動員,對於不少歐洲運動員來說,可謂「雪中送炭」,讓人直呼貼心!

至於中國人從小喜聞樂見的「過冬套裝」——秋衣褲,則來源於加拿大。但是秋褲的雛形,來自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穿的男用馬褲。在15-16世紀,「秋褲外穿」是時尚代名詞。馬褲通常以羊毛織成,穿起來緊身裹腿,完美展現男性腿部線條,而且最為潮流講究的穿法是搭配尖頭鞋。近現代社會,這種以馬褲為原型的內衣褲飛入尋常百姓家。北美大陸由於緯度高、氣溫低,人們都會穿上禦寒用的連體內衣,被稱為「Long Underwear」。20世紀初,以製作和售賣「不縮水」的棉內衣起家的加拿大商人Frank Stanfield,在1915年12月7日正式申請了分體式內衣專利,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抵御歐洲戰場的寒冷,內衣褲也成為各國軍人的標配。進入中國市場後,這種以貼身保暖為主打功能的內衣褲,由於常常在晚秋,尤其是寒露以後被人們穿上,以防禦強冷空氣的侵襲,因此也被賦予了「秋衣/秋褲」的親切稱呼。

隨著暖氣的普及,國外的人們也漸漸脫下了臃腫厚實、不甚美觀的保暖服飾。然而,或許是因為一代代中國人自小耳濡目染的「秋衣叮嚀」,儘管秋衣褲是不折不扣的舶來品,但「把秋衣扎進秋褲、秋褲扎進襪子里」卻是中國人對冬天最高的尊重。秋衣褲也演化出各種形態,例如以薄和暖為銷售賣點的保暖內衣、可以搭配裙子的光腿神器等。

至於「過冬八件套」中佔據睡衣市場半邊天的法蘭絨,則創制於英國。法蘭絨(Flano,Flannel)本是一個外來語,它是一種柔軟、有絨面的棉毛織物,面料厚實,保暖性好,給人一種「溫柔」的觸感。法蘭絨面料用於睡衣,既美觀又暖和,因此備受中國消費者喜愛。

雖然「過冬八件套」都起源於西方,但它們都在城市化進程中以最快的速度被西方人遺忘。21世紀的今天,這些原始的禦寒物件,又被歐洲人排著隊從中國買回來。

過冬八件套,歐洲硬通貨

2022年七月,歐盟27個國家從我國進口電熱毯共計129萬條。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數據顯示,電熱毯1月至7月累計出口額規模為3340萬美元,以97%的增速引領其他品類。要知道,電熱毯由於是耐用性消費品,更新換代慢、技術門檻低,一般被認為是夕陽產業。可是這一波出口量,令我國電熱毯企業看到了轉機。

這一年來,全球能源市場震蕩加劇,爆發了兩輪能源危機,歐洲均處於「暴風眼」:2021年冬季,全球能源供需失衡,歐洲集中爆發了第一輪能源危機;2022年2月下旬,俄烏局勢緊張、美西方對俄實施全面制裁,引爆了第二輪能源危機;屋漏偏逢連夜雨,同年9月,波羅的海兩條「北溪」天然氣管道洩漏事故,成了壓死飽受嚴寒之苦的歐洲人民最後一根稻草。

儘管冬季到來之前,歐洲多國已宣佈推行節能措施。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紛紛強制企業、商業場所、交通工具等場所在冬季須將供暖溫度限制在19攝氏度以下,公共紀念碑和建築景觀的照明也被強制關閉。荷蘭和德國政府官員還發起「洗澡不要超過5分鐘」的倡議。

然而,在能源價格飆升、通脹水平空前的情況下,這些節能措施也只是杯水車薪。當下的歐洲能源市場,正朝著失控的邊緣一路狂奔。從今年6月到8月,整個歐洲天然氣價格在6月約為每1000立方米1297歐元(約合人民幣9071元),8月漲到每1000立方米2632歐元(約合人民幣18403元)。早前,歐洲家庭每月天然氣開支基本在100歐元(約合人民幣699元)以下,但近一年來,普通家庭的開支已經增加到300歐元(約合人民幣2097元)。

歐洲一般都是採用家庭獨立式採暖,集中供暖很少見,但現在,開暖氣、開空調已經成了「奢侈行為」。彭博新聞社甚至整理出英國人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使用各種大小家用電器的每小時成本,供當地民眾精打細算度過這個冬天。

能源危機期間的英國生活成本分解圖。天然氣的價格遠高於其他任何家用電器,如果用天然氣來供暖,一小時將花費9.85英鎊(約合人民幣79.68元),用電力供暖需要1.04英鎊(約合人民幣8.42元),而同樣時間的電熱毯只需要0.31英鎊(約合人民幣2.51元)。來源/彭博新聞社

供暖減少,能源價格高漲,生活成本不斷提高,一直走在人類能源發展前沿的歐洲,在今年秋冬季節體驗到了一把辛酸「穿越」感。他們開始伐木囤柴,購買那些早已被時代所遺忘的保暖內衣、熱水袋、電熱毯。而擅長大批量生產這些日用品的中國,則成為歐洲人「囤貨」的基地。

在亞馬遜上搜索電熱毯,月售三萬單的「銷量冠軍」,產地是中國——

中國製造的亞馬遜電熱毯銷量冠軍。圖源/亞馬遜官網

如果購買德國品牌的電熱毯,發現標籤上寫著「Made in China」,也請不要感到意外——

外國網友評論。圖源/twitter

而在社交平台上,人們也踴躍地表達著自己對於電熱毯的熱愛——

「電熱毯是我買過最好的東西。」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條電熱毯,強推。」

「沒有電熱毯我該怎麼活。」

部分外國網友對電熱毯的評價。圖源/twitter

嚴冬將至,迫於現實壓力,習慣於全屋暖氣的歐洲人開始轉向更節約的取暖方式。這也使得中國的「熱」製造逐漸席捲歐洲。如果沒錢加熱空間,那就加熱自己!因此,買爆中國「過冬八件套」,成了歐洲人面對能源危機和寒冬臘月最後的倔強。■

參考資料:

[1]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取暖器為何走俏歐洲》,2022年9月25日。

[2]騰訊:《古人如何度過凜冽寒冬?從古時候的取暖方法,窺探古代人的生活》,2020年4月29日。

[3]澎湃新聞:《對於梅長蘇來說,冬天太難熬了》,2015年10月16日。

[4]博物:《中國電熱毯是歐洲人的版本答案嗎?》,2022年10月13日。

[5]正解局:《為何電熱毯突然在歐洲火爆異常?》,2022年10月4日。

[6]石油link:《歐洲能源危機爆發!「不差錢」的歐洲人也受不了了》,2022年10月2日。

[7]央視網:《中國電熱毯,歐洲人的「過冬神器」》,2022年10月17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