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訪華 這10個細節很不一般

牛彈琴

11月4日,在中國外交史上,是一個不太尋常的日子。這一天,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最大的不尋常,自然是三個第一:

這是朔爾茨上任以來第一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他是我們二十大後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

他也是疫情三年來第一個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

外交無小事,細節很重要。

完全個人觀點,至少10個很值得玩味的細節吧。

細節一,政治魄力。

根據新華社通稿,在和朔爾茨會談時,習近平主席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德關係發展到今天的高水平,離不開中德幾代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政治魄力。

他接著說:今年恰逢中德建交50週年。50載歷程表明,只要秉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互鑒、合作共贏原則,兩國關係的大方向就不會偏,步子也會走得很穩……

請注意關鍵詞:高瞻遠矚、政治魄力。

這些話,值得細細體會。

但我總覺得,朔爾茨這次訪華,而且創下這麼多第一次,本身就是一個有政治魄力的舉動。

在西方的輿論大環境下,你說他有沒有掣肘?有沒有壓力?有沒有顧慮?

肯定也是有的。

但權衡再三,還是毅然前往,這就是一個政治家的判斷力和魄力。

細節二,施密特的一句話。

外交藝術,有時就體現在具體一句話或一個動作上。

很有意思的一個細節,根據新華社通稿,中國領導人告訴朔爾茨: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需要雙方共同呵護。

他接著說:我很欣賞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的一個觀點,「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什麼意思?

以前中德是很有政治互信的,默克爾總理幾乎每年都要訪華,每次訪華,除了到北京,還必定要去另一個中國城市,瞭解一下中國的變化。

但施密特、默克爾等人之後,其他德國政治家呢?

政治互信破壞容易,重建卻很難。

確實是切中肯綮,尤其是施密特的那句名言,直接說「我很欣賞」,這就是中國人的外交藝術。

這樣的話,相信朔爾茨聽得肯定也是心有戚戚焉。

細節三,共同抵制。

抵制什麼?

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等干擾。

坦率地說,這其實正是一些西方國家當下的誤區。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飢餓和貧困,三不折騰他們,但一些西方人總喜歡對中國搞陣營對抗,最後一定要把朋友搞成敵人;總想搞泛意識形態,其實就是莫須有羅織罪名。

所以,中國領導人告訴朔爾茨:中德雙方要始終從戰略高度把握兩國關係大方向,以建設性態度追求最大公約數,以開放心態促進務實合作,既不自我設限,也不好高騖遠,為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他並且說,中國對德政策保持高度穩定性連貫性。

確實,中國還是原來的中國。那德國呢?

這就是他接下來的一句話:希望德方也奉行積極對華政策,實現兩國互利共贏。

這應該得到了朔爾茨的強烈共鳴。

所以,他也告訴中國領導人:德方反對搞陣營對抗,政治家有必要為此負起責任。

細節四,那個第三方。

新華社的通稿,有些話很短,但如果細細品味,內涵很豐富。

比如,中國領導人對朔爾茨說的這句話:中方始終視歐洲為全面戰略夥伴,支持歐盟戰略自主,希望歐洲穩定繁榮,堅持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

在這個世界上,哪個大國最希望歐洲穩定繁榮?

我想,排第一位的,肯定是中國。

至於第三方又是哪個?

請注意,這還是一個能讓歐洲依附、受制的第三方?

我就不說了,你應該懂的。

所以,中國領導人說:形勢越是複雜困難,中歐就越要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對話合作。

歐洲,要加油啊。

細節五,反對「脫鈎」。

一些西方政客,最近各種渲染中國威脅論,然後鼓吹與中國「脫鈎」,具體到德國國內,一些政客所謂「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但朔爾茨態度很明確,他告訴中國領導人:中國是德國和歐洲的重要經貿夥伴,德方堅定支持貿易自由化,支持經濟全球化,反對「脫鈎」,願同中方繼續深化經貿合作,支持兩國企業相互赴對方開展投資合作。

請注意:不是敵人,不是對手,是夥伴。

事實上,來訪前朔爾茨在德國《法蘭克福彙報》撰文指出,「我們不想脫鈎,不想與中國脫鈎」。

不僅不能脫鈎,而且還要深化合作,繼續當夥伴。

中國領導人也告訴朔爾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中德作為有影響力的大國,在變局、亂局中更應該攜手合作,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多貢獻。中方願同德方共同努力,構建面向未來的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推動中德、中歐關係取得新的發展。

也是夥伴,而且更要攜手合作。

很多鼓吹「脫鈎」的政客,可以休矣。

細節六,分歧和矛盾。

但德國和中國有沒有分歧?有沒有矛盾?

實事求是地說,肯定也是有的。這個世界,哪怕再親密的兩個國家,都存在著不同的國家利益,也難免會有一些政策分歧和矛盾。

有矛盾不可怕,世界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的展。

怎麼處理矛盾?

那就是加強對話。

所以,朔爾茨說了這樣一句話:德方也願同中方就雙方立場不一致的問題交換意見,增進瞭解和互信,努力穩定、鞏固和發展德中關係。

看央視的同期聲,朔爾茨在人民大會堂里還說了這樣一段話:「值此德中建交50週年之際,我們相聚在這裡。我很高興在這裡與您對話。」

他還回憶起往事:「我還記得在擔任漢堡市長時同您的交流。我在擔任財政部長時也到訪過北京。我們在這裡對雙方關心的所有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涉及雙邊關係,以及進一步推動雙邊經貿關係發展。」

這才是一個大國和大國政治家的格局。

細節七,烏克蘭危機。

看新華社報導,有很大一段,是講兩位領導人談到了烏克蘭危機。

中國領導人指出:中方支持德方、歐方為勸和促談發揮重要作用,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框架。

具體來講,在當前形勢下,他提出了國際社會的「四個共同」:

1,國際社會應該共同支持一切致力於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努力,呼籲有關各方保持理性和克制,盡快開展直接接觸,為重啓談判創造條件;

2,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倡導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

3,共同努力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防止國際能源、糧食、金融等合作受到干擾,損害全球經濟復蘇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財政穩定;

4,共同為危機地區的平民過冬紓困,改善人道主義狀況,防止出現更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

如果我沒弄錯的話,這「四個共同」是一個新的提法,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也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路徑。比如對核危機的高度警惕,相信這樣的主張,俄羅斯不會反對,肯定更說到了德方的心坎里。

從中國和德國來說,肯定都希望這場危機早日結束。尤其對德國,危機的後果已經夠嚴重了。

細節八,合作領域。

哪些中德合作領域?

通稿中說得很散,但仔細研讀,還是可以看出端倪的。

比如,中國領導人對朔爾茨說:雙方要繼續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在拓展傳統領域合作潛力的同時,激活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化等新領域合作活力。

他還說:中方願同德方、歐方繼續深化航空合作,並就新冠肺炎防治開展交流合作,圍繞綠色發展、生態環保等課題加強交流互鑒,推動人文交流。

請注意這些領域: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化,還有,航空、疫情防治、綠色發展、生態環保、人文交流,等等等等。

當然,這都是點到的,還有很多沒點到的,對中德來說,都是大有可為。

細節九,企業家天團。

這個大家也都知道了,雖然訪問時間很短,但朔爾茨帶來了一個超豪華的企業家天團。

這個代表團包括了大眾、寶馬、西門子、阿迪達斯、拜耳、德意志銀行等眾多中國民眾熟知的德國品牌

而且,根據德國《商報》披露,當時100多名德國企業家申請隨行,但沒有那麼多位置,最後朔爾茨選擇了這12名德企掌門人。

為什麼這麼熱心?

還是因為中國良好的營商環境,因為中國龐大的市場。德國工商總會總幹事長馬丁·萬斯萊就直言,脫離中國將導致德國失去繁榮。

數據是很直接的:中國已連續六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2021年,德國從中國進口額比2020年增長20.8%;對中國出口額比2020年增長8.1%。

另外,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數據,僅今年上半年,德企在華投資就達到創紀錄的100億歐元。

這樣的中國,德國企業為什麼要脫鈎?脫鈎受益的是誰?

細節十,沒帶馬克龍?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了。

按照路透社披露的信息,當時法國總統馬克龍還建議,他和朔爾茨一起去北京,但朔爾茨婉拒了這一提議。

具體是不是有這麼回事?

我不知道。

是不是有點挑撥離間的味道?

我也不知道。

但西方媒體披露了出來,而且很多人覺得,德國就應該這樣做。

那就很值得玩味了。

至少還是說明瞭一點,雖然德國國內外有一些壓力,但朔爾茨還是展現了一個政治家的決斷力,當然,這更顯現了當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市場吸引力。

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一個充滿機遇的中國,哪個國家不希望多合作呢?

這一次秋季外交,越共總書記阮富仲、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坦桑尼亞總統哈桑接連訪華,然後就是朔爾茨,高密集度的來訪,也顯現了中國的外交藝術。

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朔爾茨之後,我總覺得,不排除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絡繹來華,包括但不限於馬克龍;當然,有來就有往,我們的領導人肯定也會走出國門,去對方國家走走看看。

這個世界,求同存異很重要。所謂脫鈎,所謂對抗,滿足的是政客的私利,損害的卻是大眾的福祉,這應該也不是世界的主流。

儘管對這種逆流,我們也絕不能掉以輕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